中央天津市第九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及中央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推動100項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繼續推出新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切實抓好項目的引進落地、開工建設和投產達產。落實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制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國防科技和輕工紡織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發展規劃,優化增量,盤活存量,加速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高度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自身優勢,明確發展重點,科學制定規劃,強化政策支持,加快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壯大一批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千億元的企業集團。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引導企業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搞好節約挖潛,強化營銷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完善和落實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促進服務業發展。加快40項重大服務業項目和商貿、旅游等重點項目建設,策劃實施一批新的項目。積極發展金融機構,加快創新金融業務,推進股權類交易市場和創新型交易市場建設,優化金融環境,防范金融風險。發起設立天津農村商業銀行,爭取更多金融企業在津設立法人機構。加快金融城、于家堡等金融業聚集區建設。繼續整合規范投融資平臺,建立“借用管還”良性機制。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打造津灣廣場高端商業商務標志區,提升海河商貿帶、濱江道和平路中心商業區等商貿聚集區。建成梅江會展中心。辦好夏季達沃斯論壇、國際礦業大會、津洽會、融洽會、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等展會和購物節、啤酒節等商貿節慶活動。改造提升一批大型批發交易市場,推進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健全便民服務網絡。做大做強一批物流園區,培育大型綜合物流集團。打造“近代中國看天津”文化旅游核心品牌,推出一批精品旅游項目,新建改造一批高星級酒店。辦好中國旅游產業節、媽祖文化旅游節。做好上海世博會參展工作。加強和完善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提高
全面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落實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修改完善城市總體規劃,推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做好泰安道、中心公園、五大道等重點地區和重大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繼續實施20項重大交通項目和20項重大市政設施項目。推進西站綜合交通樞紐、京滬高速鐵路天津段、津秦客運專線、津保鐵路等鐵路工程建設。建設津港、塘承、津寧等高速公路。加快推進地鐵2、3、9號線工程,啟動建設地鐵5、6號線。建成天津大道等快速路和一批城市道路。推進天津站軌道換乘中心建設。優先發展城市公交,加快車輛更新,搞好場站建設,治理非法客運,提高服務水平。加強交通管理。搞好供電、供排水、供熱、供氣、通信等設施建設。推進南水北調天津干線及配套工程建設。加強施工管理,確保工程質量。提升海河兩岸景觀水平,推進繁華商業中心和歷史風貌區建設。繼續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由市中心向各區縣延伸,由重點道路向次支道路拓展,由重點地區向里巷社區推進,實現全面覆蓋、整體提升,進一步提高凈化綠化美化水平。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出臺并落實城市管理規定,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推進長效化、精細化管理,努力提高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水平。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全面落實生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鞏固創建環保模范城市成果。推進國家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建設。加強企業污染防治。推進水環境治理工程,加強水源地保護,搞好環外河道治理,新建改造一批污水處理廠。做好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防治工作。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建設,抓好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等建設,做好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創建工作。加強文明生態村和環境優美鄉鎮建設,推進生態區縣建設。做好造林綠化工作。重視生態環境修復。保護森林、濕地、河流、海洋等資源。
切實抓好能源資源節約。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加快實施綠色照明、電機改造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點行業節能,加快高效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搞好水資源有效利用和循環使用,啟動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再生水利用行動計劃,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六、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改革開放的新突破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更新觀念,創新思路,全面推進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打好體制機制創新攻堅戰,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落實綜合配套改革三年實施計劃。實施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第二批20項重點工作。積極發展股權投資基金、融資租賃以及航運、科技、消費、低碳金融,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和人民幣境外貸款試點,深化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工作,探索開展離岸金融業務。推進保險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快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建立自由貿易港區的探索。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推進冶金、醫藥等行業的企業調整重組和資源整合,完成劣勢困難企業退出工作。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革,規范法人治理結構,深化做實企業集團工作,發揮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作用。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提高監管效能。落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和改善政府服務,落實財政支持政策,切實解決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支持中小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完善政策措施,放寬準入領域,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繼續推進土地管理、科技體制和社會領域改革。認真研究、逐步解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深層次問題。穩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環保收費和公用事業改革。深化濱海新區管理體制改革,理順關系,完善機制,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賦予新區更大自主發展權、自主改革權、自主創新權,做到新區的事新區辦。完成區縣政府機構改革。開展和深化街道、鄉鎮機構改革。
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完善和落實促進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出口穩定增長。鞏固傳統出口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增加自有品牌產品和自主技術及標準出口,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培育出口基地和示范區。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外商企業來津投資,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開展國際能源資源合作和工程承包。推動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境外合作區建設。深化與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區市的交流合作。做好對口支援工作。
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新進步
進一步擴大人民民主。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提高立法質量,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豐富政治協商形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鞏固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支持各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和更好履行職能。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積極推動同港澳的交流合作。密切與海外華僑華人的聯系。加強對臺工作。發展基層民主,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和社區事務公開。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
扎實推進依法治市。繼續做好現行地方性法規清理工作,推進法律法規有效實施。加強執法規范化建設,健全完善警務、檢務、審判、獄(所)務公開和督察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執法業績考核評價機制,推進公正廉潔執法。繼續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完善司法保障機制。搞好法律服務,推進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加強國防教育,推進雙擁工作,增進軍政軍民團結。
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理順職責關系,優化組織結構,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政府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制度。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進一步減少、規范和整合行政審批,下放審批權限,縮短審批時限,簡化審批環節,強化現場審批和聯合審批。鞏固保增長渡難關上水平活動成果,深入開展重點項目幫扶活動。認真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八、大力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文化軟實力的新提升
切實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積極推進文化創新,全力打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攻堅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顯著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顯著增強文化實力和競爭力,努力建設富有獨特魅力和創造活力的文化強市。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理想信念和形勢政策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強未成年人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工程,加快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入推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基本建成海河教育園區一期工程。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全面推進高等學校和諧校園建設。建成大學軟件學院。加強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繼續教育。著力提升校園環境水平。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基本藥物制度,推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提升區縣級綜合醫院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雙重網底建設。繼續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病防控治療工作。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做好人口普查工作。
精心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落實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的要求,著力解決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打好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攻堅戰。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提高社會服務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重大社會決策、重大工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時妥善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落實領導干部定期接訪、下訪制度。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和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社會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