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上臺演講的要求篇一
演講不是一次隨心所欲的交談,而是一種比較正式的社會溝通活動,它要求演講的內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要求演講者面對幾個、幾十個、上百個或上千、上萬人能侃侃而談,能表情達意,而演講的目的要能明是非,傳信息,要能鼓舞人、教育人,因此,任何一位成功的演講者都十分重視演講前的準備工作,可以說演講前準備得越充分,那么演講獲得成功的希望就越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上臺演講時需要注意些什么,歡迎借鑒參考。
動作事先一定要有安排,不能臨時在臺上即興發揮。動作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帶水,欲動不動,似動非動,毫無意義地動兩下又收回去。如果不行,請教音樂老師,讓她給你提提意見,她有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
一段之中的幾句要有高低,一句之中的幾個字也要有高低。唐詩之所以有音律美,就是因為它講究平仄,平音較低,仄音較高,而且平仄排布還需按一定的規則來,要么平平仄仄平,要么仄仄平平仄。聲音高高低低,低低高高,波浪起伏,連綿不絕,才顯得韻味無窮。
上了演講臺,眾多選手的毛病不是聲音不夠高,而是該低的地方沒有低下來。選手都想激昂慷慨,然而怎么樣才能達到激昂慷慨的效果呢?并不是每一句每一個字都以最大的聲音讀出來就激昂慷慨了。該低的地方一定得低下來,只有部分地方低下去,慢下去,其它的地方才會顯得高起來。音調的高低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參加演講比賽的人心里大多沒底,心理緊張。只有極少數經常在公眾場合演講的人才不會緊張。因此消除選手的緊張心理是第一步。一旦心理緊張,感情就表達不自然,聲音就顯僵硬,說話不流利,抑揚頓挫全得亂套。有些人一上場,就端起一副演講的架子,聲音都顯得變調。
演講是一種強烈的精神勞動的產物,因此,一次演講它不僅是對演講者思想、文化、知識、表達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演講者心理和心理素質的嚴峻考驗。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幫助演講者獲得演講的成功,而心理素質差的演講者也許還沒有登場就敗下陣來了,因此培養演講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取得演講成功的先決條件。演講心理指的就是演講者對演講實踐這個客體的反映和感受,是演講者在進行演講實踐時所必然產生的心理活動和必然經歷的心理體驗過程。演講者要具有的心理素質主要有:
a.表達的心理素質
有了演講的動機,進行了良好的演講創作,接下來需要的就是演講的表達,也就是把演講推入到最后的實施階段。這一時期對演講者心理素質的考驗更為嚴峻。“演講是需要勇氣”的,這種勇氣到了演講的表達階段顯現得更為突出。這時演講者一般要做好下面幾種心理準備。
b.鼓起勇氣克服怯場
怯場是人人都有過的經歷,許多著名的演講家在初登講臺時也是心口發慌,兩腿發抖。古羅馬的雄辯家西塞羅曾在一次講演后說:“演講一開始,我就感到自己面色蒼白,四肢和整個心靈都在頗抖。”后來他成為著名的演講家,我們也一定會從不能到能,而且我們要知道演講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要鼓起勇氣,勇敢登臺,相信你已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勝利已離你不遠了。
c.情緒飽滿登臺演講
演講者一定要想方設法在登臺演講前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以飽滿的情緒登臺演講。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一個充滿了感情的演說者,常常使聽眾和他一起感動,哪怕他所說的什么內容都沒有。”而且,飽滿的情緒也能吸引聽眾、感染聽眾、打動聽眾,因此我們在登臺以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給聽眾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讓聽眾對你的演講充滿信心。
d.學會與聽眾溝通
演講是一種雙向交流,因此,演講者在登上講臺之后,就要學會與聽眾交流,隨時注意聽眾的反饋信息,并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只有如此,你的演講才會是適時的、得體的,也才會是成功的。演講者千萬不要自恃自己高于聽眾,不論你知識多么豐富,閱歷如何廣博,準備怎樣周詳,但是千萬不要忘了“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聽眾中并不乏真知灼見,在演講中,演講者與聽眾往往也是可以“講、聽相長”的。
e.創作上的心理素質
在演講創作中需要哪些心理素質呢?大體說來有兩大方面,一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一是聯想與想象。在演講創作中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演講創作者要通過自己的創作說明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昭示給人們的也不是形象而是一個抽象的道理,因此,演講辭在文體上更像是論說文或議論文。所以形象思維在演講創作中只是暫時的、階段性,占主導地位的是邏輯思維。但是形象思維在演講創作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在演講創作中也起著邏輯思維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事例的陳述、形象的描繪等等,離開了形象思維同樣完不成任務。
f.求真的心理素質
追求真理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演講者演講中所追求的目的,而也只有追求真理、弘揚真理的演講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演講,才會是名垂青史的演講。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如此,林肯的《葛提斯堡演講》如此,聞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講》也是如此。這一切都是演講者追求真理的結果,如果沒有他們對真理追求的內在思想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那么要想產生這些名垂青史的演講傳世之作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在演講前必須要做好為追求真理而演講的心理準備。不要去面對聽眾無病呻吟,也不要為了某種目的去嘩眾取寵,否則你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演講家。
演講心理素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在演講前,有針對性、目的性地作一些準備工作也是必要的。我們每一個有志于演講的朋友不妨在心理素質的培養上多下點功夫,相信這些功夫是不會白下的。
1.通過對比強調
通過兩種事物的對照比較,從而使所要表現的事物和思想鮮明突出,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李燕杰在其演講《國家、民族與正氣》中,為了說明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燦爛的文化,把屈原同普希金進行比較,把羅貫中同喬叟進行比較,把龔自珍同拜倫比較,把湯顯祖、關漢卿同莎士比亞比較。這樣非常有說服力地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比之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悠久得多,燦爛得多。
2.通過語言速度變化強調
演講是通過有聲語言作為媒介的,因此,聲音的高低與語速的快慢也必然影響到內容的表達。恰當地調節聲音和語速也必然會使某些內容得到強調。面對自己的演講稿在練習時,應當挑選出一些重要的句子或詞語,當講到這些句子和詞語時,不妨有意識地提高音量,與前面的相對低音形成對比,以達到強調的目的。語速是說話的速度。演講不可能是在同樣的速度中一講到底。總是有時快,有時慢,甚至有時故意作短暫停頓。顯然,放慢語速的部分,停頓的部分,一定是重要內容或情緒要表達的部分。美國前總統林肯演講時,常常在說完他要強調的話之后,停頓片刻,以沉默的方式來增強這些話的力量,使其含義進入聽者心中去。
3.通過“反復”手法強調
所謂“反復”,就是在一次演講中同一內容的反復出現,由于反復出現,這一內容就得到了強調。反復出現的內容,一定是統帥演講的觀點或是表達主旨的重要內容。反復”的形式多是一句話或是一個小自然段的反復出現。例如演講稿《中華民族的自強之路》(杜虎剛)中,“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昨天”一句,在演講中先后出現了兩次。是以自然段的形式出現的,由此強調了過去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受屈辱的民族。在演講稿的后部分又有兩句話反復出現了兩次:“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愛國者。”這就強調了我們中華民族即使在受屈辱的過去,也仍然有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志士挺身而戰的觀點,突出了中華民族自強之路的主題。
4.通過設問、反問強調
“胸中早有定見,話中故意設問,名叫設問。”(陳望道)設問的目的是為提醒下文的內容,以引起聽眾的注意,答案由演講者說出。反問與設問不同,是為激發本意而問,不需問者回答,答案就在問句的反面。但這一反問就引起聽眾的注意了。如董文華的演講《我不做這樣的飛鴿》中的反問句:“我們怎能嫌棄腳下的土地,難道它不是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組成部分?我們怎能嫌棄大別山貧窮,難道它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模樣?難道祖國的兒女只有躲開的理由,而沒有建設的義務?難道一個新時代的人,一個有血氣的青年能做這樣的‘飛鴿’?”通過以上諸多反問句,演講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得到強調。這些問句的內容,都是與演講通篇的主旨有密切關系的,或者說,是把主旨壓鑄成設問、反問句的形式。我們還看出,問句的形式也必然會影響到表達的語氣,問句顯然能使語氣加重或加強,強烈的情感也就隨之表達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