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研報告
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研報告
進一步步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工作、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意義重大而且緊迫重要。按照省委黨建辦的部署和要求,我們及時組建調研專班,采取座談了解、實地走訪、查閱資料等方式,詳細調查了解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在此基礎上,就調研中所反映出來的全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狀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現狀
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近年來,我市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壯大,服務功能逐步完善,服務領域逐步拓寬,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廣泛的活躍性。
1、政府主導作用日益凸現。在充分認識構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重要作用的基礎上,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大力營造良好環境,引導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康發展。一是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堅持以政策引導為核心,鼓勵和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特別是在稅費收取、信貸支持、資金扶持等方面對各類服務組織實行優惠政策,將支農資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服務組織發展。如采取“銀行+協會+農戶”捆綁式信貸模式,為鎮40多戶養雞戶貸款320萬元,有力推動了該鎮養雞業的快速發展。二是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通過開辟專欄、專題等方式,大力營造關心、支持“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輿論氛圍。同時,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經紀人典型進行表彰獎勵,發揮導向和激勵作用。三是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服務環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務中心、鎮有便民服務中心、村有便民代辦點的目標,構建了三級便民利民服務網絡。各鎮辦場園統一將計生、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農村合作醫療等社會服務類部門,農技、水利、財政等農業服務類部門,城建、國土、規劃、房產等村鎮建管類部門,紀委、司法等綜合調解類部門集中到便民服務中心辦公,實行一個窗口審批辦證、受理舉報、矛盾調處和咨詢服務。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辦點,由村干部擔任代辦員,為群眾代辦有關事項,提供咨詢服務。全市已建立市級行政服務中心1個,鎮辦便民服務中心15個,村便民服務點116個。
2、民間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方興未艾。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圍繞畜禽、水產、蔬菜三大特色農業產業,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截至底,全市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1家,帶動農戶12萬戶,年營銷額達13.6億元。一是組織形式逐步規范。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布實施以來,我市廣大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走正規化發展道路,爭取市場地位、爭取國家政策扶持的意識逐步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形式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先后有市盛世佳人綠色果蔬專業合作社、楊林尾裕波興隆棉花專業合作社、彭場禾豐水產專業合作社等26家專業合作社經工商部門注冊成功。此外還有昌灣養殖協會、大武牧業協會等一大批農業協會,也在積極籌備注冊專業合作社相關工作。二是服務內容不斷拓寬。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種植、養殖營銷服務,而是逐步擴展到種子、農藥、化肥、農機等方文秘范文面,為農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鎮今年新成立的金匯農機合作社,共有8個農技大戶入社,從購種、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蟲害防治、收割,為農戶提供一條龍式全機械化服務,既解決了農機散戶各自為陣、小打小鬧的問題,又降低了農機服務價格,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三是服務主體實現多樣化。在尊重農民意愿、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的前提下,服務組織參與主體進一步多樣化。如盛世佳人綠色果蔬合作社不僅有種植戶的參與,也有運輸、銷售大戶的參與;金匯農機合作社既有農機大戶的參與,也有鄉鎮農技服務中心人員參與,還有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金匯化工有限公司的參與。服務主體的多樣化,進一步完善了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擴大了生產基地的規模,實現了農企雙贏。
3、農業支撐與保護體系得到加強。一是農業政策保護體系不斷強化。始終以農業為基礎,視“三農”工作為重中之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落實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我市從徹底取消了農業稅,現在農民負擔只剩下灌溉水費一項,去年全市負擔總額1900萬元,畝平僅14元。在嚴格控管農民負擔的基礎上,認真落實 中央惠農補貼政策,去年全市共發放農村各項惠農補貼23項,共計2.62億元。其中發放水稻良種補貼1369萬元、油菜良種補貼696萬元、農機補貼440萬元、糧食直補1529萬元、農資增支補貼6002萬元。從減輕負擔不讓農民“掏腰包”,到發放補貼政府給農民“送紅包”,農民切身感受到黨的政策越來越好,種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二是農業投入不斷增加。過去是一個水患比較突出的地方。這幾年,在中央和省委重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籌資8億多元,綜合整治東荊河、漢
江,更新改造排湖泵站、沙湖泵站等大中型排灌設施,同時采取“林水結合、以林養渠”的模式疏浚農村中小溝渠,徹底改變了過去“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的局面;籌資3.1億元,全面改造農村電網,做到了通村通組通戶,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籌資3.4億元,新建高產農田11.8萬畝,新增耕地8000多畝,土地產出能力大幅提升;籌資4億多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設1680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通達率達98%,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民出行難、農產品運輸難的問題。三是新農村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積極搶抓省委省政府在仙洪線開展跨區域新農村建設試點的機遇,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整合項目、整合力量,加快推進仙洪試驗區片產業發展、交通建設、村莊整治、集鎮改造以及改水改電等各項工程建設,目前已投入各類建設資金3.5億元,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在仙洪試驗區的示范帶動下,全市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已累計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311個村,惠及50.8萬人;開通有線電視677個村(居),實現了村村通目標;建成戶用沼氣池7.5萬口,衛生改廁2.4萬座;建成甲級村衛生室440個;建成農家書屋115個,農村文化中心戶721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96%;全市3萬名農村特困對象整體過渡納入農村低保范疇;血吸蟲疫情發病人數由的4.1萬人下降到1.7萬人。
4、基層黨組織社會化服務能力逐步提高。以專業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領辦、創辦社會化服務組織。一是由黨支部牽頭引辦。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其特點是發揮支部黨員雙帶作用,利用“雙建雙帶”基地的輻射功能,引導黨員干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統一生產、統一服務、統一營銷。張溝鎮先鋒村網箱養鱔協會,就是在網箱養鱔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通過張溝鎮黨委的引導,由先鋒村黨支部牽頭,依托網箱養鱔“雙建雙帶”基地建立的。二是由農民黨員能人創辦。由農民黨員能人牽頭發起,采取“合作社+種植、養殖戶”的運行模式,其特點是依托種植、養殖大戶的管理經驗及資金、技術、銷售等優勢,帶動農戶抱團發展,共同致富。鎮天利養雞合作社由共產黨員致富能手印家斌牽頭創辦,短短3年的時間內,發展為集飼料、疫苗、種雞、藥品、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合作社,年產種雞500萬只、年銷售額8000萬元、帶動農戶220多戶。三是依托核心企業聯辦。積極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用企業的資金、信息、技術、管理優勢,聯合建立產業合作社,做大做強相關產業。鄭場鎮引進的北京挑戰飼料有限公司,在帶動全鎮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種植大面積增加的同時,也推動該鎮養豬業的迅速發展。該鎮黨員程遠虎依托該公司,成立了鄭場養豬專業協會,專業從事牲豬生產及流通,年銷售額達萬元。
二、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新形勢相比,與現階段農民需要的社會化服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現行的服務體系還有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現實反差。
1、當前的社會化服務與農民的客觀需求存在現實反差。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分工分業越來越突出,現行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已經很難滿足廣大農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現為:服務內容比較單一,絕大多數服務仍停留在生產經營階段,難以滿足農民對項目資金、市場信息、風險防范、司法維權、精神文化等多層次的需求;服務缺乏針對性,有些部門或組織提供的服務脫離“三農”實際和缺乏操作性,難以滿足農民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保障等多領域的需求;服務力量薄弱,導致服務體系斷層,服務數量有限,服務時間滯后,服務效果總體上欠佳;服務管理不夠規范,缺乏有力的長效監管措施,特別是少數服務組織過于傾向商業化,在經濟利益沖突時,有犧牲農民利益的現象發生,不利于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2、農村綜合改革目標與公共服務職能的發揮存在現實反差。長期以來,涉農部門的社會化服務是以縱向領導體制為主的網絡,主要職能是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綜合服務,且側重于技術服務。盡管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但在實際運行中,由于種種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發揮整體公共服務職能,也很難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緊密結合起來。
3、各類組織服務愿望高漲與服務手段不足存在現實反差。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相同步,以專業協會、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各類組織服務“三農”的熱情空前高漲。而“三農”社會化服務涵蓋的范圍廣、內容豐、環節多、時效強,必須通過運用市場經濟規律并輔以必要的政策、資金等扶持手段,否則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長期的、歷史的原因,當前對“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仍顯不足,特別是投向農民專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的政策和資金顯得嚴重不足,導致各類服務組織規模偏小、條件落后、發展緩慢、服務功能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卻又沒有手段的兩難境地。
4、農業市場化進程加快與服務主體發育緩慢存在現實反差。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客觀上需要比較健全發達的“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現有的農村服務體系中,綜合配套的服務少,服務主體的功能與農民的需要相差甚遠。各類服務主體之間缺乏統一組織和協調,除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外,其它大部分民間服務組織特別是各行業協會尚處于起步階段,開展服務工作也是各自為政,缺乏同其他組織聯手服務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完善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對策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現有經濟基礎、資源條件和新農村建設實際,積極探索構建行政性、公益性、商業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務體系,著力提高基層黨組織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