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水滸傳第一章的人物形象分析篇一
水滸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著之一,它以人物眾多,刻畫細致聞名,而在書中的108位好漢更是我們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而書中眾多的人物的刻畫又以:林沖、松江、吳用、李逵等人為最。作者將他們的性格、喜好、缺點等方面豐富化,使人物更加豐滿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水滸之中共有108將,但是之中我認為人物形象刻畫最為細膩、內心世界描寫最成功的則是林沖這個人物。
林沖是宋朝的八十萬進軍教頭,平日喜歡打抱不平、武槍弄棒、為人剛直不阿。不僅在京都有很好的名聲,還在綠林中讓人佩服。他武功超群、有漂亮的妻子、小康的生活,可以說是擁有很幸福的人生。但是他生錯了時代,在腐朽黑暗的宋朝,依靠真本事是根本發達不了的。聽起來林沖是八十萬進軍教頭,好像權利很大,但是事實上進軍教頭這個職務在當時的京城卻有5—6000個,是底層的.底層,就是個武術教練。而宋朝又歷代重文輕武,武官最多做到朝廷二品大員,再加上宋朝官場黑暗、吏治腐朽、皇帝昏庸,想依靠自己的真本事根本不會有出頭之日。甚至當時的軍事總指揮也是高俅這樣一個靠踢球逢迎高升的街頭痞子,性格貪婪、狡詐、氣量狹小。在面對兒子調戲下屬妻子,竟然還公報私仇,借機陷害。
作為施耐庵筆下篇幅最大的人物之一,林沖的性格不僅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的缺點。
林沖是個豪放之人,好武成癡,喜歡舞槍弄棒,結交各路朋友。他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從不用武力欺負弱小,甚至對于謀害的他的官差也三番兩次的饒恕,還將剩余的盤纏相贈。甚至于在梁山落草要交投名狀時,還因為路過的都是貧苦百姓而苦等三天,差點失去自己的最后一條生存之路。
林沖是個優柔寡斷之人,當晁蓋等人走投無路上山投奔,對于王平的百般刁難卻敢怒不敢言,直到吳用使計讓他看清了王平的真實面目后,才一怒之下刀殺。再就是高衙內調戲自己的妻子,也不敢用武力保護,害怕得罪上司,致使自己家破人亡、被判充軍。在面對高俅這個仇人兵敗梁山,卻因為松江等人的阻攔下不去殺手,失去了報仇的最佳良機。
林沖還是個心胸寬廣的大丈夫,在刀殺王平之后,晁蓋等人一致要奉其為山寨頭領時,卻毅然將寨主寶座讓給領導能力更為出眾的晁蓋。
以上都是林沖性格中好的一面,但是他性格中的弱點也在《水滸傳》中昭然若揭。
例如:面對高俅兵敗梁山可以輕易擊殺他仇人的機會,他憤然出手卻被宋江喝止時,只是唉聲嘆氣,郁悶吐血,沒有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勇氣。
再如:面對高衙內對妻子的調戲,林沖打了他一拳,但是在知道他是太尉高逑的公子,卻害怕得罪上司委曲求全。后來林沖被陷害入獄,妻子無人照料,他勸其另行改嫁,表面上是為了妻子著想,但是沒有去努力改變現狀,以致自己家破人亡。
又如:遭人陷害、落草為寇,他沒有努力奮斗以圖報仇機會,而是在梁山終日借酒消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林沖在宋朝不得志,與政治制度、朝廷腐敗有很大關系。但是讓其郁郁而終的根本原因還是他自身的性格問題。
所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林沖如果在和平年代能做很好的下屬,能力頗強,不好名利。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為組織等出力。而性格上的缺陷更是他的致命硬傷。
反觀書中林沖生在宋朝,猶豫不決的性格讓他注定成為一個悲劇人物。在遭陷害家破人亡時他還對腐朽朝廷抱有幻想,認為自己只要認罪伏法,自己的家人就可以免遭毒手。還對心中滿是做官幻想的宋江這個領導者抱有希望,受義氣的拖累放棄手刃仇人。最后在所有希望落空時只是心灰意冷的離去。
故而林沖這個人物與當時的時代,環境有極大的矛盾性,機會與美好的結局在優柔寡斷中破碎無形。但這樣的也造就了一個經典人物生成的必然,造就了一個與很多當時中國普通百姓相同性格的人物。在受傷害時總抱有委曲求全的心理,甚至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還不能破釜沉舟,這更加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愚昧,讓讀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極大的讓全本小說更加貼近現實,具有突出作者意圖的作用。并深刻的體現出人文主義者要求沖破封建勢力束縛的愿望和找尋人生方向的無助與彷徨。也正是林沖的這種性格缺陷讓他的形象更加豐滿,讓人在記住他的同事產生更多的思考。
水滸傳第一章的人物形象分析篇二
那官人生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紀。
1.誤入白虎堂【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高太尉為計嫌林教頭,事先暗中命人將自己寶刀賣與林沖,再幾日后讓下人以看刀為名將林沖帶入太尉府,欺負林沖不認識路把他帶入了白虎堂,白虎堂為軍機重地,林沖這等下級軍官是沒資格進的,更不許帶刀進入。等林沖驚覺時已晚,高俅突然出現,指控林沖攜刀私入白虎堂,欲行刺自己。林沖百口莫辯。高俅本想制其于死地,但在開封府尹的周旋下,林沖被判攜刀私入白虎堂,刺配滄州。
2.棒打洪教頭【第九回 柴進門迎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林沖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開封府發配至柴進莊上。柴進見是赫赫有名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心中大喜,厚禮款待。洪教頭隨后前來,此人極度傲慢,對林沖步步緊逼,引發了柴進的不快,再加上柴進想看下兩人的本事,便安排了兩人的比武,還設了25兩銀子的彩頭。林沖迫不得已和洪教頭比武。開始林沖讓著洪教頭,不用兵器和之爭斗,但是洪教頭不領情,結果林沖輕松擊敗了他。洪教頭羞愧地離開了。
3.風雪山神廟【第十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侯火燒草料場】
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刺配后,幾經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場的工作。因大雪壓塌住處,無奈來到一個破舊的山神廟暫住一宿。正因此才湊巧聽見門外陸謙和富安的談話,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點被害死。惱怒中,林沖終于爆發,提槍戳死三人。可以說,正是這次事件,才使得林沖對官場僅存的美好愿景化為泡影,走投無路,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4.火并王倫【第十九回 林沖水寨大并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
林沖上梁山后,寨主王倫嫉賢妒能,多方刁難,要林沖獻投名狀,結果林沖與青面獸楊志打得難分高下。當晁蓋等上山入伙時,又托詞推拒,林沖在吳用的智激之下,火并王倫,將他殺了,吳用等推林沖坐第一把交椅,遭到拒絕。最后推晁蓋為大頭領,開拓了梁山的局面。
1.概述:
①有勇有謀,
②安分守己、委曲求全、循規蹈矩、謹小慎微,
③以牙還牙的報復心理,
④救弱濟貧的俠義氣概。
2.結合情節分析人物性格。
⑴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
作為一個禁軍教頭,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攜,他對他的頂頭上司畢恭畢敬。即便是刺配滄州,言及高俅,仍稱之為高太尉。如文中林沖對李小二這樣說:“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里”這給人的.感覺是林沖受罪乃因自己有過在前。而反觀林沖之前的表現,無一不是逆來順受。但同時,他性格中也有忍辱負重的特質。
⑵以牙還牙的報復心理。
就節選部分看,課文先借李小二的話“林教頭是一個性急的人,摸不著便要殺人放火”,側面傳達出林沖這一性格特征。當他得知陸謙、富安追至滄州欲加害于他時,不禁大怒,四處尋仇,最后在山神廟手刃仇敵,上了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盡管如此,林沖在陸謙第一次加害他時,放過了陸謙,也體現了他的惻隱之心。
⑶救弱濟貧的俠義氣概。
了這一點。
⑷謹小慎微的細致個性。
最能體現此點的就是在林沖往市井買酒之前,先將草屋里火炭蓋了;而當他回到草屋時,發現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此時課文這樣描寫:(林沖) 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搬開破被子,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些細節,固然對情節發展具有鋪墊作用,也生動地凸現出林沖個性中精細的一面。
林沖落草——逼上梁山
林沖到了野豬林——絕處逢生
林沖看守草料場——英雄無用武之地
林沖誤入白虎堂——上當受騙
水滸傳第一章的人物形象分析篇三
林沖的相貌在今天,己被一些戲曲、影視、繪畫等文化再創造的作品給曲解了,而原著中的林沖相貌與這些大不同。原著中說他相貌是“豹頭環眼,燕頷虎須。”人稱豹子頭林沖,這簡直是張飛再世。身高八尺,也同張飛相當,最慣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也同張飛一樣。由此可見,林沖受委屈就是有傳統的了,連今天的許多文化人,還繼續在委屈林沖,連固化的不可更改的相貌也不放過。但林沖畢竟不是張飛,何以見得,有詩為證,他第一次見到魯智深是這樣的打份“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后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系一條雙搭尾龜銀帶。穿一對磕瓜頭朝樣皂靴,手中執一把折疊紙西川扇子。”武人身份明顯,那時男人都蓄發的,有身份的人頭上都有精美飾物,林沖頭上的飾物是戴了兩個白玉圈,白玉圈上還有連珠相配,單不講這連珠是不是水晶、瑪瑙、還是琥珀、密臘做的,只說這白玉圈,這白玉一定是和田白玉,那時中國還不知有青海玉,更不知有俄羅斯玉、阿富汗玉。和田白玉非尋常百姓能受用得起的,因為它名貴,今天也是如此,想當年,宋徽宗沒有繼承皇位時,見到王都尉家一對羊脂玉的鎮紙獅子都歡天喜地的,什么叫羊脂玉呢?也就是和田白玉中的上品,可見和田白玉的非同一般。林沖頭上的白玉是圈,想畢做工也是一流的,腰帶是銀的,手中是一把西川產的折疊紙式的扇子,這把扇子應該是當時的名牌產品了。林沖這身打扮,透出英武、瀟灑、富足;透出了清閑和快樂。這就同張飛大不相同了。按當時林沖的社會地位,他這身打扮是恰當得體的,比張飛就顯得精細了許多。不僅如此,他后來被人陷害,無奈之下寫的休書,在朱貴店中寫的五言詩,被王倫逼著寫了投名狀等,都表觀出林沖是有文化的,在這一點他又強于張飛。所有這些才是勾勒林沖相貌的基本原素,如果尊重原著,就應該按照原貌去表現和展示林沖。
林沖的職業是個教頭、武師。江湖上說林沖是京師八十萬禁軍教頭,在水滸中有這個頭銜的實際上只有王進和丘岳這二人。王進在高俅任太尉之前就是這個職務了,是因潑皮無賴出身的混混高二,也就是高俅,小時候曾被王進的父親打過,,到高俅任太尉之職時,高俅要尋機報復于王進,做為下屬的王進只得隱于江湖了。丘岳這個八十萬禁教頭是高太尉任命的.,他是隨高太尉征剿梁山時,被梁山好漢錦豹子楊林所殺,看來丘岳是有名無實的八十萬禁軍教頭。而林沖不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他是八十萬禁軍棒教頭,這職務應低于八十萬禁軍教頭之職,如果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加棒二字就說不通了,王進和丘岳的職務稱謂就是佐證。但為何江湖上說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呢?這如同今天見到某某副省長或某某公司副總,在一定場合之下就尊稱省長,總經理之稱謂了一樣,這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稱謂,所以八十禁軍棒教頭就被江湖人簡稱為八十萬禁軍教頭了。林沖同好友陸謙在樊樓一起吃酒,陸謙說得清楚:“如今禁中雖有幾個教頭,誰人及得兄長的本事”林沖功夫了得,但是個專職教頭。從林沖所用兵器來看,也證明了這一點,他用得最好的就是棒,在柴進處同洪武師比的就是棍棒,在看護草料場時用的是一桿花,雖也用過兗刀、樸刀,最慣用的還是棒,這同他的職業和職務相吻合。而他馳騁場用的是丈八蛇矛,正是的演化版,在他大楹粞幼屏環馬時書中是這樣寫的“這里呼延灼自戰林沖。兩個正是對手,來鞭去花一團,鞭去來錦一簇。”呼延灼用的是雙鞭,而此時林沖用的八丈蛇矛就簡稱為了。到此,林沖的職業和職務的同題應該是交代清楚了。那林沖的職務到底如何算呢?八十萬禁軍棒教頭之職,是個副職,應僅次于八十萬禁軍教頭之職,參照今天武警的建制,林沖的職務不是將,也該是個大校之軍階了。棒教頭的林沖,說明他是學有所長,事實也正是這般。
這世上最能幫你的是朋友,而最能害你的也是朋友。林沖一生有二個朋友就最好的詮釋解了這一點。先講他這個壞朋友。陸虞候,什么叫虞候,這是社會身名的稱謂,在北宋,也就是高官身邊的侍從。
林沖人到中年時,遇到了一件不幸的事。這件事得從他的頂頭上司高俅高太尉說起。高太尉無子,他從他三弟那要了一個,人稱高衙內,作者連名字都不給一個,可見這是個可惡之徒。這個高衙內專愛淫垢別人家妻女,是個有病的花花太歲,而偏偏這個花花太歲看上了林沖的妻子張氏,在五岳樓當眾調戲張氏,林沖趕到時,見這流氓是上司之子時,也就忍了。如果這個衙內不是頂頭上司之子,如果這個衙內有眼識珠,這事也就都到此為止了。可偏偏這個衙內有眼無珠,k不把林沖放在眼里,要做這傷天害禮的事,為滿足高衙內的欲望,陸謙這位林沖的好友,為高衙內充當了馬前卒,他先是設計把林沖請到當時京城中最高檔的酒樓,樊樓去吃酒,再將林沖的妻子騙到自家,以實現高衙內的罪惡目的,因林沖家使女綿兒及時報信,才免了張氏受到侮辱。由此,陸謙踏上了陷害林沖的不歸路,更是變本加厲的想置林沖于死地。他設的第二計是抓住林沖的特點,讓林沖買寶刀,誤入白虎堂禁地,從而置罪于林沖,林沖中了圈套被捕。因辦案的滕府尹的良心和當案孔目孫名定的正直,加之高太尉理虧,才使得林沖得了個,“脊杖二十,刺配滄州,”從輕發落的結果。陸謙設的第三計是買通押送林沖前住滄州服行的兩個差人董超、薛霸,讓他倆人在押送途中結果林沖性命。當兩個差人將要奪林沖性命時,幸得好漢花和尚魯智深相救,林沖又逃過一劫。陸謙設的第四計是買通淪州牢城的管營和差撥,將林沖調到草料場,乘林沖不備,火燒草料埸,燒死林沖,天佑林沖,一埸大雪救了林沖,大雪壓倒了林沖的住所,他只得在古廟里避寒,如其而致的大火燒了草料埸,設計的陸謙等三人,正在廟門自以為此得手,忍無可忍的林沖大吼著“殺人可恕,情理難容。”殺了陸謙。由比,林沖被逼上梁山,其妻也自縊身亡。造成林沖家破人亡,落草為t,他的朋友陸謙是難脫其咎,而且是罪不可赦。陸謙是個害人的朋友。而林沖另一個朋友,正好相反。此人就是花和尚魯智深,魯智深同他是萍水相逢,在林沖最無助時,魯智深救了他的性命,救他于水深火熱之中。有陸謙這樣的朋友,是不幸的,有魯智深這樣的朋友是慶幸的,這就是林沖的成敗二朋友。
水滸傳第一章的人物形象分析篇四
宋江在《水滸傳》中是個不一般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忠義的化身”,也有人說他是“奸詐小人”。在我看來,這兩種說話他都當得。至于孰輕孰重?我想那忠義必然是占著主要地位的,而奸詐也只是為了更好的詮釋他的忠義罷了。
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義英雄,再是梁山首領,到招安后成為朝廷忠臣,最后卻是悲慘的結局。他是人稱的孝義黑三郎,他也是及時
雨
宋江。他是仗義英雄,講究一個義字。他又想報效朝廷——可以認為這是他的初衷,正所謂忠義兩難全。這宋江還真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既是端正了自己的態度,又給晁蓋爭取了許多時間。可真是隨機應變,處事周密細致。宋江自知晁蓋犯事是有違法度,卻也知那等人所劫的是不義之財。心里望晁天王能逃過此劫,表面上卻也做個要緝拿賊人的樣子。如此內心矛盾的宋江,想必他心里必是十分痛苦掙扎。
宋江是一個顧法度的人,可他也是仗義英雄。當法與義發生矛盾
時,便將法度拋之腦后了。因此他為了梁山好漢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閻婆惜。宋江殺人后,躲于家中地窯子中。“且說宋江,他是個莊農之家,如何有這地窯子?”這宋江特會算計,“預先安排下這般去處躲身,又恐連累父母,教爹娘告了忤逆,出了籍冊,名戶另居,官給執憑公文存照,不相來往,卻做家私在屋里”。這真不愧為“孝義黑三郎”。《左傳襄公十一年》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可見宋江確是這“居安思危”,“安不忘憂”之人。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這便點燃了宋江不得不上梁山的導火線。當眾位好漢從法場中救出他后,他也自知“如此犯下大罪,鬧了兩座城池,必然申奏去了”,才不得不表示“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
可見宋江想受招安已是籌謀許久。看那招安一事,卻是武松先說出的。在第三十二回中,武松道:“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宋江當時就十分認同,道:“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邊上,一一刀一槍,博得了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所以宋江終于在取得了兩贏童貫和三敗高俅的輝煌勝利之后“體面”地招安了。可如今宋朝童子皇帝,被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賊臣弄權,嫉賢妒能,閉塞門路,非親不近,非財不用,如何容得一百零八英雄好漢。就算宋江他們赤心歸順,也只得了個先鋒之職,又無升受品爵,注定宋江報效朝廷之路不得長久。
《水滸傳宋江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水滸傳第一章的人物形象分析篇五
1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和他在“威登堡大學”里所受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
2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個思想家那樣地思考許多哲學問題,卻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
3 、性格過于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造成他行動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與敵人同歸于盡。
4 、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于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存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從《哈姆萊特》看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
一、《哈姆萊特》的創作背景。《哈姆萊特》是他創作最輝煌時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體現了莎士比亞悲劇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戲劇的典范。它取材于十二世紀末丹麥王為父復仇的故事。莎士比亞以人文主義觀點處理原來的題材,把只是單純地為父復仇的故事改編為社會悲劇,使它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二、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劇情發生在丹麥,但劇中所描寫的宮廷內荒淫無度,朝臣們阿諛奉承、陰險狡詐,國內民怨沸騰,社會動蕩不安。克勞狄斯不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中的野心家。哈姆萊特與克勞狄斯的沖突是全劇的主要沖突,其實質是資產階段人文主義者同新舊社會邪-惡勢力,人文主義思想與現實社會尖銳矛盾的反映;同時也反映出人文主義思想在社會的普及,以及哈姆萊特的內心對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哈姆萊特在劇中沒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存意義在于為父親報仇。對仇人的憎恨和與仇人的斗爭成為哈姆萊特的感情基礎,這是這部悲劇的主題和思想。
四、《哈姆萊特》深刻的社會意義。在鬼魂出現之后,他知道父親是誰害死的,并立志復仇。對于哈姆萊特來說,復仇既是自己作為兒子的責任,又因為兇手是當今的國王,是專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國王,也就扭轉了這混亂的局面,拯救了這瀕于崩潰的國家,因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還是關系到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問題。他勇敢地承擔了這一責任,同時也深感這一責任的重大: “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 這一方面表達了他作為王子要為父復仇的堅定決心和作為人文主義者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的氣魄;另一方面,表現了他面對黑暗現實,對所負重任的悲愁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哈姆萊特的裝瘋說瘋話,一方面適應了內心的憂郁,一方面針對外界的罪惡社會現象。
哈姆萊特所處的封建勢力雖然已經腐朽但仍占統治地位,并有原始積累時期出現的新的罪惡勢力與之結合,在力量對比方面暫時還大大超過了人文主義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而哈姆萊特所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把社會的斗爭看作 “ 善 ” 與 “ 惡 ” 的斗爭,把改革社會的希望寄托在開明君主身上。在政治上是改良主義者,在行動上是孤軍作戰者。這就決定了哈姆萊特只能以悲劇告終,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莎士比亞善于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緊密結合起來,《哈姆萊特》對自然和人的贊頌也都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同時莎士比亞很注意情節的安排,他的戲劇常常包含幾條平行的或者交錯的情節。《哈姆萊特》中三條復仇的情節交織在一起,而以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為主線,以雷歐提斯和福丁拉斯為副線,三條線相互聯系,又彼此襯托,在復仇這個主要情節之下,還配合了愛情、友誼、家庭關系等次要情節,起著充實、推動主要情節和提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作者從“擁劉反曹”的歷史傾向和以“忠義”為核心的道德倫理觀念出發,進行了對曹劉政權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見識高超。這一方面在與同為奸雄的袁紹的外寬內忌、多謀少決的對比中突出得更為鮮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須發皆白的父老數人跪于地,說袁紹“重斂于民,民皆生怨”,歌頌曹操“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雖然曹操奸詐巧偽,但同時也具有仁德之心,爭取民心,愛惜百姓。他雖然知道劉備胸懷大志,久為必患,但是他認為“方今用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為也。”在關羽掛印封金離去時,曹操又認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贊揚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領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納賢才”,荀彧來投奔,他認為是“吾之子房”;郭嘉應聘,曹操以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與郭嘉后來果然成為曹操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典韋、張遼、龐德等人,或是自來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將,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來均成為曹操手下沖鋒陷陣的猛將。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則又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當爭取民心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觸時,她就會視民命如草芥。如殺呂伯奢、血洗徐州。同時,對待部下,他是陰險和殘酷的,如借倉官的頭來穩定軍心,割發代首、夢中殺人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假名借勢之舉,確實是一種明智的表現,是他成就霸業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手段。但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種“欺君罔上”的行為,因之小說一再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2、劉備:
劉備是作者極力推崇的仁德愛民、寬厚誠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對劉備的描寫塑造寄托著儒家的仁政愛民思想。
水滸傳第一章的人物形象分析篇六
話劇《雷雨》是中國現代戲劇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劇作者曹禺曾以說自己寫劇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寫戲主要是寫人.本著對藝術的這一追求,他筆下誕生了無數個個性鮮明的人物藝術形象,而《雷雨》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為廣為人知的性格典型。劇中塑造了周樸園的虛偽與冷酷;周沖的純真與虛幻;魯大海的沖動與莽撞;魯四鳳的單純與善良;魯貴的貪婪與勢利,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個性中的不屈不撓、無拘無束、敢愛敢恨的倔強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眾生相中最閃亮的一個,從而成為戲劇《雷雨》貢獻給中國現代文學人物畫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結局是凄慘的,繁漪的悲劇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對《雷雨》中繁漪的現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討。
繁漪:你最對不起的是我,是你曾經引誘過的后母。
周萍:(有些怕她)你瘋了。
周萍:大家庭里不可能個個都是好人。不過我們這一房……
繁漪:都一樣,你父親是第一個偽君子。
繁漪:你欠了我一筆債,你對我負著責任,你不能看見了新的世界,就一個人跑。
周萍:我認為你用的這些字眼,簡直可怕。這不是在父親這樣——這樣體面的家庭里說的。
繁漪:(氣急)父親,父親,你撇開你的父親吧!體面,你也說體面?(冷笑)我在這樣的體面家庭已經十八年啦!你也說體面?周家的罪惡,我聽過,我見過,我做過。我始終不是你們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負責,不象你們的祖父,叔祖,同你們的好父親,偷偷做出許多可怕的事情,外面還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會上的好人物。
其次,真正的新女性應該是理性的,也是無私的,而蘩漪常常是非理性的,也是自私的。她的言行常以非理性的方式表現出來。為了自己所謂的愛情,竟冒著雨盯周萍的梢,甚至利用兒子的童真無邪當槍炮使,連周萍都痛罵她“喪失了一個母親最基本的天性”。對繁漪這個形象要辨證地來看:一方面,她身上具有反封建專制的個性解放色彩,她很大膽,勇敢的追求自由、愛情。她是周公館這個死寂的封建專制家庭的一場突發的“雷雨”,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與罪惡,發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叫。另一方面,要與追求真正個性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新女性區分開來,看到她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這使她無法擺脫家庭、社會的束縛,無法獲得最起碼的個性解放,最后終被黑暗吞噬。她是舊制度、舊家庭里被凌-辱、被摧殘、被遺棄的受害者,是封建資產階級家庭和黑暗社會造成的悲劇人物,具有較深刻的典型意義。她的悲劇命運是值得同情的,她的不幸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她的叛逆和掙扎是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有力沖擊。通過追求個性自由而產生的愛情,不是美麗的。所以,她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劇也就成了社會的必然。《雷雨》成功塑造了這個豐富、復雜而微妙的人物形象,刻畫了她復雜而隱秘的靈魂。她在中國現代文學畫廊里是最為突出最為顯赫的形象之一。
在周公館,18年前,周樸園用欺騙手段跟繁漪結了婚。這個在德國留過學并且接受過流行思潮影響的資本家——周仆園身上缺少資產階級“文明”的色彩,生活習慣保留著封建遺老的氣息,他在“仁厚”有“教養”等外衣偽裝下的是冷酷、虛偽的靈魂。他非常重視在家庭中的地位,并得意于自己家庭的秩序和圓滿。在家庭里,“他的意見就是法律”。而繁漪卻是周公館這座牢籠中受“囚禁”的人,周家對繁漪來說是密不透風的“鐵匣子”,這對她的個性解放是一個極大的限制。同時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顯地有別于西方資產階級女性。西方資產階級女性雖然也沒有政治地位,但是在個人生活上卻有一定的自由,而繁漪卻沒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只是社會的附屬品,物質上雖然擁有盡有,精神上卻貧困如洗,她迷惑的心讓她無法走出周家的大門。
繁漪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卻不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她的反抗是軟弱的,徒勞的,不徹底的。她就象一只被蛛網緊密纏住的飛蟲,一直在不停的掙扎,即使會使自己折斷翅膀,即使最后會精疲力盡而亡,但她仍然堅持。
繁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現在對周樸園的反叛上。這貫穿在她的許多言行中,而且越來越尖銳,越來越激烈。第一次沖突是周樸園逼繁漪喝藥。“我不愿意喝這苦東西”,“我不想喝”,“留著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還是屈從了,帶著極大的憤怒把藥喝了。第二次沖突是周樸園催繁漪去看病。這次繁漪卻是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的。周樸園曾經兩次派仆人催繁漪去看病,繁漪都沒有去,周樸園只能自己親自去催,企圖以家長的威嚴逼她看病,但他沒有想到,繁漪并沒有被他嚇住,她仍沒有去看病,而是徑自回樓上去了。這次沖突中繁漪的態度有所改變,但優勢仍在周樸園一方。因為最后他還是讓周萍陪著柯大夫上樓替她看了病。第三次沖突是繁漪雨夜從魯家歸來遇到周樸園。這次繁漪的反抗性更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對周樸園的每一次問話的回答,都使周樸園感到驚愕駭異最后又只能擺出家長的架勢命令繁漪到樓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卻是:“(輕蔑)我不愿意,告訴你,我不愿意。”這可以看出優勢轉到了繁漪一方。第四次沖突是在劇尾。這次繁漪更以一個審判者的姿態,將周樸園叫出來,當著眾人的面,撕毀了他莊嚴的外衣,肅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讓周公館見不得人的黑暗暴露無遺。而周樸園此時完全處于消極的被動地位。每次沖突之后,都使她們的關系發生變化。繁漪對周樸園的反抗,也由消極到積極,越來越不可遏制,最后終于完全撕碎了周樸園的“尊嚴”,徹底破壞了周家的“秩序”,顯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雖然繁漪對周樸園的反抗,帶有個性解放思想跟封建專制斗爭的性質,具有較積極的社會意義,但是,繁漪,這個連兒子周沖都認為“不是一個平常的母親”,而是“最大膽,最有想象的”女性,卻并非是“反封建”的女性,她的骨子里沉積著的傳統封建文化深深地影響著她的思想和行為,她的意識深層潛伏著某些軟弱、妥協的因素。她對周樸園雖然充滿了怨恨,但卻沒有打算要沖出周公館這座“死牢”,去廣闊的自由天地里呼吸更為自由的社會空氣;她雖竭力反抗,但她并沒有正確地估計一下自己與對手之間懸殊的力量對比。所以在傳統思想的重壓下,她的習慣和本能使她沒有也不可能通過個人的力量去掙脫周樸園的控制。她是刺絲之中的一枝美麗的玫瑰,但終無法沖破封建社會道德法則的大網,只能做“困獸之斗”。
沒有愛情的生活及不平等的夫妻關系,讓繁漪感到壓抑、枯燥,生命的郁結日漸沉重。周樸園家庭至上的觀念和專制主義的精神時刻折磨著她,她在空虛和痛苦中煎熬了十八年,他侵蝕著她的心靈,磨鈍她的感觀,但繁漪的堅韌、執拗,追求個性自由與解放的思想并未消隱沉淪,因此,當五四風暴席卷全國,反對舊禮教,個性解放的呼聲象春風般吹進周公館時,繁漪便從一個“石頭人”的冬眠中蘇醒了。她從中汲取了思想營養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現了重大的轉折,從冷漠地等死轉而為對真真活著的追求。繁漪正是那個年代里為數不多的個性派女性的代表,她讀過一些書,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決定,即使在成為封建婚姻的犧牲品之后。她從情欲的解放中體味到精神的自由,重新找回丟失已久的生命力。“我不是周樸園的妻子,我不是周沖的母親!”她就是這樣一個敢于大膽釋放自己的女性。正是這樣,才把她與那些默默忍受政權、族權、夫權、神權捆-綁的婦女區分開來,顯出一絲耀眼的鋒芒。
她向往愛情,于是有了和周樸園和魯侍萍之子周萍的曖昧關系。她向往自由,希望自己能與周萍一起遠走高飛。但這一切希望隨著四鳳的出現而破滅了,周萍的移情別戀令繁漪心慌意亂。它試著用舊情軟化周萍,想使他回心轉意;她甚至苦苦哀求周萍回到她身邊……盡管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但這正體現了她對愛情、對幸福、對自由不顧一切的追求。雖然這種追求最后導致了周家家破人亡的悲劇,雖然這種追求并不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德標準和倫理觀念,但這追求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表現著一種自然的精神。
余秋雨在《天涯故事》中摘過這樣一個故事:一頭鹿在獵手的追趕下拼命奔逃,但突然停住了。獵手一看鹿已在懸崖邊,這時鹿回過頭來,它的目光,清澈而美麗,無奈而凄涼,凄涼中閃耀出渴求生命的光彩……這是一種多么具有震撼力的眼神……故事的結局,是獵人放了那鹿。
繁漪的追求固然選錯了方式,選錯了對象,但這種追求的本身是不容非議的。甚而,是值得褒獎的。這種精神,表現的是一份執著、一份堅毅、一份鍥而不舍的品質,其中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和對光明、對溫暖、對快樂、對一切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繁漪的追求固然是具有局限性的,可以說是狹隘的,完全是從她個人角度考慮的,甚至絲毫沒有考慮到她的兒子周沖的利益。但換一個角度來看,他敢于沖破周家這個“牢籠”,敢于和周樸園“對著干”,甚至甘愿放棄奢華的生活,去“勝利大逃亡”,在當時的社會,這意味著一種挑戰、一種叛逆。雖然沒有成功,但確實難能可貴。就這一點來說,繁漪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時代進步性的。
繁漪的追求最終是一場空,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是人性中一種偉大的精神,她應該成為人生永恒的主題。
因為人生的短暫,我們必須學會追求。把追求注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我們才看得到希望。
讓我們牢記: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放棄追求!
其二,以繁漪的性格,周萍也是不可能真正愛上他的。周萍長時間生活在一種極度壓抑的生活環境中,他特別需要一種“活”的,“新鮮”的,“青春”的東西來給他一種動力。而繁漪的陰鷙和她的沉靜憂郁,只能使他感到更加郁悶、甚至頹廢。這也是他想拼命地擺脫這種關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這些,都是繁漪所不能理解也不可能理解的。這也正是繁漪的悲哀。
其三,周萍即使真愛繁漪,他也沒有足夠的勇氣脫離家庭把繁漪帶出去。周萍畢竟是一個對封建家庭還有著很強的依賴心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不可能也不敢于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走上獨立生活的道路。周萍是一根脆弱的小草,他的肩膀不會支撐得住任何一種重擔,更可怕的是他還要別人的慰藉,原以為他與繁漪一起會有共同語言,咒罵自己的父親,最終又不自覺的以父親為楷模。
繁漪是執著的,“她會愛你如一只餓了三天的狗咬著它最喜歡的骨頭,她恨起你來也會像只惡狗狺狺地,不,多不聲不響地狠狠地吃了你。”這種極端的心態在她的行動上都有所表現,愛起來像團火,恨起來像把刀,也就形成了她的悲劇特點。經過數次交鋒之后,繁漪那強烈的自信和希望開始消失,進攻的力量也已減退。但她為了重拾起破碎的夢,把自己從絕望中拯救出來。到最后一幕,她只剩下近乎絕望的乞求,是繁漪從來沒有過的,表現了她內心的極大痛苦。她的許多話都是忍受著屈辱,違拗著自己的天性說出來的:萍,好了。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從來不肯對人這樣低聲下氣說話,現在我求你可憐可憐我,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這都表明了一個絕望的女人的最后的、無力的掙扎,也顯示出繁漪性格中舊式女人的怯弱,色厲內荏的一面。但是,繁漪畢竟是個乖戾的女人,當她得不到時,她便要徹底毀滅它。當她認為一切都無可挽回時,報復的時刻便到來了。到最后一幕,她承認了同周萍的關系,迫使周樸園認下了侍萍,使周家復雜的血緣關系一下子真-相大白,使得周萍再一次陷入亂-倫,在痛苦和毀恨中自殺身亡。繁漪也在愛與恨都燃盡之后,走到了她的末路,完成了她的悲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繁漪兼有舊式女人和資產階級新的女性兩方面的因素,她所追求的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卻要通過與家人私奔的傳統方式來達到;盡管她很大膽,勇敢地追求愛情自由,卻想也沒想過要與騙她十八年,自己并不愛的周樸園表明決絕的意志;她雖然把愛情視為生命的全部內容和生活最高理想。但是,哪怕以“鬧鬼”的方式存在,她也可以在周公館屈辱地生活,這說明她雖然受過一點新的教育,但在她身上仍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這使她無法擺脫家庭、社會的束縛,無法獲得最起碼的個性解放。
繁漪在舊制度,舊家庭里是被凌-辱、被摧殘、被遺棄的受害者,她的悲劇命運是值得同情的。但在她的思想性格中,雜合著積極的和變-態的'因素,她是封建資產階級家庭和黑暗社會造成的悲劇人物,因而具有較深刻的典型意義。繁漪在為爭取愛情自由而作的絕望反抗和斗爭中,雖然失去了一切,但卻有力地撕破和搗毀了周樸園處心積慮建立的家庭的“圓滿”秩序,沖擊和促進著封建王國的潰敗。可以說她的不幸命運暴露了封建資產階級家庭和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她的叛逆和掙扎則是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有力沖擊。同時也說明在利已主義的發條上產生的反抗力量畢竟是軟弱的,不能持久的,通過追求個性自由產生的愛情,她并不是美麗的,當她破壞著自己的罪惡家庭時,也在破壞著別人的幸福;當她要求著自己的自由時,也在損害著別人的自由,所以她不可能使自己獲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劇亦是必然的。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這樣說過: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較覺真切的是繁漪…….我喜歡看繁漪這樣的女人。我想她應該能動我的憐憫和尊敬,我會流著淚水哀悼這可憐的女人的。我會原諒她,雖然她做了所謂“最大惡極”的事情——拋棄了神圣的母親的天責。可見繁漪在作者的心中是令人同情的,她敢愛敢恨的突出個性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筆者對繁漪的愛恨也有著自己的理解。
無可否認繁漪的悲劇深刻性,從一個側面揭示了這個家庭和社會,猶如一個封閉禁錮的黑匣子,是連一點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異化,美的心靈被扼殺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個令人靈魂戰栗的世界。同時還表明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在中國追求資產階級的個性解放個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個性自由所產生的拼搏力量畢竟是軟弱的。但是如果過高的估價繁漪的個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追求,好象太牽強了些。所以筆者認為繁漪只能是一個可憐的人,她的生活時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劇。
水滸傳第一章的人物形象分析篇七
1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和他在“威登堡大學”里所受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
2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
生活
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個思想家那樣地思考許多哲學問題,卻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3 、性格過于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造成他行動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與敵人同歸于盡。
4 、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于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存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從《哈姆萊特》看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
一、《哈姆萊特》的創作背景。《哈姆萊特》是他創作最輝煌時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體現了莎士比亞悲劇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戲劇的典范。它取材于十二世紀末丹麥王為父復仇的故事。莎士比亞以人文主義觀點處理原來的題材,把只是單純地為父復仇的故事改編為社會悲劇,使它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二、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劇情發生在丹麥,但劇中所描寫的宮廷內荒淫無度,朝臣們阿諛奉承、陰險狡詐,國內民怨沸騰,社會動蕩不安。克勞狄斯不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中的野心家。哈姆萊特與克勞狄斯的`沖突是全劇的主要沖突,其實質是資產階段人文主義者同新舊社會邪-惡勢力,人文主義思想與現實社會尖銳矛盾的反映;同時也反映出人文主義思想在社會的普及,以及哈姆萊特的內心對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哈姆萊特在劇中沒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存意義在于為父親報仇。對仇人的憎恨和與仇人的斗爭成為哈姆萊特的感情基礎,這是這部悲劇的主題和思想。
四、《哈姆萊特》深刻的社會意義。在鬼魂出現之后,他知道父親是誰害死的,并立志復仇。對于哈姆萊特來說,復仇既是自己作為兒子的責任,又因為兇手是當今的國王,是專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國王,也就扭轉了這混亂的局面,拯救了這瀕于崩潰的國家,因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還是關系到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問題。他勇敢地承擔了這一責任,同時也深感這一責任的重大: “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 這一方面表達了他作為王子要為父復仇的堅定決心和作為人文主義者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的氣魄;另一方面,表現了他面對黑暗現實,對所負重任的悲愁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哈姆萊特的裝瘋說瘋話,一方面適應了內心的憂郁,一方面針對外界的罪惡社會現象。
哈姆萊特所處的封建勢力雖然已經腐朽但仍占統治地位,并有原始積累時期出現的新的罪惡勢力與之結合,在力量對比方面暫時還大大超過了人文主義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而哈姆萊特所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把社會的斗爭看作 “ 善 ” 與 “ 惡 ” 的斗爭,把改革社會的希望寄托在開明君主身上。在政治上是改良主義者,在行動上是孤軍作戰者。這就決定了哈姆萊特只能以悲劇告終,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莎士比亞善于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緊密結合起來,《哈姆萊特》對自然和人的贊頌也都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同時莎士比亞很注意情節的安排,他的戲劇常常包含幾條平行的或者交錯的情節。《哈姆萊特》中三條復仇的情節交織在一起,而以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為主線,以雷歐提斯和福丁拉斯為副線,三條線相互聯系,又彼此襯托,在復仇這個主要情節之下,還配合了
愛
情、友誼、家庭關系等次要情節,起著充實、推動主要情節和提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作者從“擁劉反曹”的歷史傾向和以“忠義”為核心的道德倫理觀念出發,進行了對曹劉政權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見識高超。這一方面在與同為奸雄的袁紹的外寬內忌、多謀少決的對比中突出得更為鮮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須發皆白的父老數人跪于地,說袁紹“重斂于民,民皆生怨”,歌頌曹操“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雖然曹操奸詐巧偽,但同時也具有仁德之心,爭取民心,愛惜百姓。他雖然知道劉備胸懷大志,久為必患,但是他認為“方今用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為也。”在關羽掛印封金離去時,曹操又認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贊揚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領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納賢才”,荀彧來投奔,他認為是“吾之子房”;郭嘉應聘,曹操以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與郭嘉后來果然成為曹操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典韋、張遼、龐德等人,或是自來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將,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來均成為曹操手下沖鋒陷陣的猛將。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則又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當爭取民心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觸時,她就會視民命如草芥。如殺呂伯奢、血洗徐州。同時,對待部下,他是陰險和殘酷的,如借倉官的頭來穩定軍心,割發代首、夢中殺人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假名借勢之舉,確實是一種明智的表現,是他成就霸業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手段。但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種“欺君罔上”的行為,因之小說一再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2、劉備:
劉備是作者極力推崇的仁德愛民、寬厚誠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對劉備的描寫塑造寄托著儒家的仁政愛民思想。
1.
李逵人物形象分析
2.
簡愛人物形象分析
3.
邊城人物形象分析
4.
于連人物形象分析
5.
李逵人物形象分析
6.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7.
陳勝人物形象分析
8.
人物形象分析理論
水滸傳第一章的人物形象分析篇八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34年。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人物形象分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兩年后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執著的階段。她在愛上儺送后,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于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后,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并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面。
爺爺
爺爺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他也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天保
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后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儺送
儺送有著他母親的美好品格,細膩。儺送孤獨地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斗”,夜半唱情歌,卻并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么地方。
俱為女子,我卻原本并不喜歡翠翠。
十四、五歲時第一次讀《邊城》,就不喜歡這個與自己差不多同齡的女子。十五歲時的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觸目皆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脫脫就是一個自然之子,有著原始的善良和純真的可愛,應惹來無數愛憐。
可那時的我卻不喜歡,覺得這個女子的純真過了份,這是她保護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銳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她的不諳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變成一條條致命的引線,引向最終的慘烈。記憶里永遠揮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結局,如同改編的同名電影里在昏黃溫暖的色調下,卻隱隱透出煙水空蒙的凄寒。
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筆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個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境小城,在故事里卻仿佛真正成了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安靜角落。在那個風云變幻、改朝換代的時代中,不管別處的人們如何不幸掙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遠彌漫不到這里。熱鬧充滿生氣的小河街,婦人聚集的吊腳樓,負責擺渡的老船夫,在難卻盛情的收下過客的一枚銅板后會轉送一大把的煙草葉。在那里就連世俗最為不齒的妓女,“也永遠那么渾厚”。她們可以為了生計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淚快樂牢牢地系在歸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著古代女子“拼將一生休,盡君一日歡”的勇氣和無悔,“較之講道德和廉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樣的水土和民風養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樸,卻沒有意料內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傷痛初戀,在那時的我看來不過是一個簡約和克制導致的悲劇。對于這樣一個簡單的三角故事,作者舍棄了傳統的情節要素,沒有門第之見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個女子還是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帶走自己的愛與希望。
那時的自己,并不理解這樣的含蓄,也不喜歡翠翠的純真善良毫無機心,當這些品質成為一個人性格的全部時,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點可愛。于是,我離開這個故事,忘記翠翠,忘記湘西清亮的白河,繼續經歷自己的青春歲月。
時隔兩年,因緣際會下我再次翻開《邊城》,只因為懷念起湘西瓦藍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長,已經走到了自己命運中最為重要的轉折點。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固執地等待,等著那個年輕人回來一同去采最喜歡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長大,走過豆蔻年華,面臨著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蛻變。而當我懷著這樣的心境再次去讀這個早已熟悉的故事、讀到最后的那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時,心底的那份慘然和惋惜尚在,卻多了幾許釋然,并不再過多地執著于因那些巧合誤會所導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屬的收場。若說兩年前這個故事讓我感到的是溫暖中透出凄寒,那么兩年后我不僅感受到全篇無處不在的寂寞孤獨,也更執著于其中幾許溫暖的色調,依舊昏黃,卻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兩年后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為女子,翠翠卻真是特別的。她不應僅僅只是爺爺疼愛的對象、男子夢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難消逝的情結。再讀時,我不再指責她的懦弱隱忍,而是喜歡她的活潑率真,也愛她的含蓄。因為這才是每個這樣年紀的女孩子心中最純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實的一面。
再品與翠翠有關的章節,我看到了兩條線索推動著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發展。最明顯的一條自然是三年的端午節,這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第一年的端午節由翠翠的回憶帶入,與茶峒山城一樣,他與儺送的初遇仿佛也是靜止于時光中的美好。黃永玉曾以此為題材作過木版畫,畫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間卻有不勝涼風的嬌羞。這樣的畫面即使只是最簡單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萬紫千紅。即使后來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里也沒有那個端午所經歷的事甜而美。第二年的端午節,翠翠和爺爺在順順吊腳樓上避雨,那個場景在電影中拍得十分溫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鴨和尖角粽子,船總與爺爺間關于翠翠婚事若有若無的談論,不僅再次體現了地方人情之美,也為下文情節發展提供了一個小小的契機。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紛踵而來,然后走向最后的終局。這三年的端午節對于翠翠的意義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顯的體現地。
不過不同于兩年前一直認為的愛情,再讀時我卻對那兩個男子的感情產生了小小的質疑。也許是著墨不多的緣故,天保和儺送的感情僅體現在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純真美麗,是區別于其他女子的特別,也正是這份特別吸引了他們。可從始至終我都覺得他們只是把翠翠當成一件最美好的東西那樣小心翼翼地去追求,可以兄弟相爭,可以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實想要的在這一塊純澈的水晶之外,還是一個節儉持家的女子。但愿這只是我對男子的偏狹。
可是翠翠,在這時卻真的初嘗到愛情的甜蜜,煥發出少女的`光彩。她會在罵人后聽到對方名號時“心里又吃驚又害羞”,沉默一個晚上,也會在爺爺提到嫁給天保時又羞又氣地掐斷話頭。而在面對爺爺正式講起求婚時的心念更是如電般瞬間即是百轉千回,她的心會輕輕地跳動,會即使不知所措也裝作從容地等待爺爺的決定。而當心上的事落空時,此刻的心理描寫猶為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來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頭抬起,心忡忡的跳著,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去,望著它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也儼然從容了許多”。她的驚愕和極度失望,以及妄圖掩飾的心理過程,在看似隨意的動作中暴露無遺。其后面對爺爺的淚水,她的心中又煩又亂,想哭又覺得沒有理由哭。就是在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過去一直都不理解的事,翠翠并非不愿去大膽爭取大膽說出自己的愛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對爺爺的顧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回應的方式來回應。看似不合情理,卻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這種人之常情,卻恰恰是當年的自己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須親自走過,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讀再讀,才能體會個中情味。當讀到另一條暗線時,才驀地驚覺,翠翠走過的路,難道不就是自己曾感知過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將翠翠與“新娘”二字聯系在一起,有年少無知時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竇初開后追看花轎的好奇。她會歡喜會紅臉,會愛聽取茶峒歌聲的纏綿,也會為一片云一顆星而孤獨凝眸。看到這里,現在的我會抬頭微笑,無論上天賦予了女子多少種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緒縱橫旖旎情思當皆如是。所以當全篇最后一次在爺爺的葬禮上出現“新嫁娘”這三個字時,才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哀涼。夢起之處,夢終之時,翠翠就這樣以癡癡站立的方式無聲地回應了自己年少夢想的如此終結。面對至親的離去,至愛的離開,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實感。若說前面的嬌羞含蓄引人憐惜,那么這時她的默然更貼近我的靈魂。
同樣面對找不回的過往,作者選擇用筆將其記錄下來。而對于那些猜測的目光,他曾說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后蘊藏的悲痛也忽視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個買櫝還珠的人,對于《邊城》這樣一個故事我只愿單純地隨心而讀,不愿加之以所謂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讀到了背后的熱情和悲痛,卻還是想許給自己一個希望。只是語序的不同,但又未嘗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個在月下唱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回來!”。
每個人心里也許都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應如是。然后,我們都將余下的歲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閉鎖又如何,畢竟似水的流年還在記憶里,曾經的夢想還在心里,閉上雙眼往昔的溫暖還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還在,來過就未曾離開,那么即使心已漸漸消瘦,也沒有什么是不可釋懷的。
主題思想
《邊城》寄托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于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欲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藝術特色
一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的描繪。或展開人物的美好心靈,或揭露人物的丑惡靈魂,以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種多樣:或通過對話、獨白、行動、姿態、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夢境間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寫、氣氛渲染及周圍人物的反映等側面烘托。本文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人物的幻想、夢境來披露人物心理。翠翠離奇的“胡思亂想”,讓人感到漸漸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單寂寞,以及愛情的幼芽時心靈的躁動;翠翠“頂美頂甜”的夢境,展示出對朦朧愛情的甜蜜感受和潛意識里對愛情的向往。二是通過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語言、神態的描寫,形成強烈的暗示,誘使讀者從人物的語言、神態上去體味人物的內心奧秘。翠翠“帶著嬌,有點兒埋怨”地一再央求爺爺丟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邊,讓人感受到翠翠對爺爺的無比依戀之情。聽著爺爺唱的“那晚上聽來的歌”,“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則讓人感受到情竇初開的翠翠對甜美愛情的神往。
二是詩畫般的環境描寫。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而且為我們展示出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黃鶯、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這些又都隨著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動而自然展開。或是以黃昏的溫柔、美麗和平靜,反襯翠翠愛情萌動的內心的躁動、落寞和薄薄的凄涼;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著的一層薄薄的白霧、蟲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少女愛情的純潔和朦朧。
《邊城》成書于1934年4月,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蕩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邊城》則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范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延伸影視作品:1985年,凌子風執導《邊城》同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