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于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于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懼進;對于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愿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種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范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讓他們從這種關系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每個單元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三、學情分析
本學期本人擔任42、43、44班的品德與社會。經過幾年的學習,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感受來自父母、親人、老師、社會的關愛,體會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樹立“生命至高無上”的觀念。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正確對人生的艱難與挫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
2、引導學生通過游戲規則和學校紀律,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懂得規則就是通過約束我們的行為,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服務,從而愿意自覺地遵守規則。簡單了解《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少年兒童有關的法律法規,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初步養成守法意識,并能自覺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等。
3、知道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愛戴革命先輩。通過這些歷史激發孩子們的憂患意識,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從小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4、通過調查、訪問、動手體驗等活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技創造新生活”。注意通過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的含義,認識到科學必須為造福人類服務,初步樹立科學的道德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5、幫助學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建設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讓學生了解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事實,從而產生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知道我國多加入的一些國際組織,了解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五、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原來的學科教學模式,突破各學科教學之間的界限,在主題中整合多學科的知識,使學生進入多學科背景的人文學習領域,進行體驗和探究性學習。
2、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多渠道的搜集知識的信息,不局限在課本。讓學生懂得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查詢等途徑找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從而學會學習,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系,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3、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