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100字篇一
《明朝那些事兒》共著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斗”。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說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后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后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
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斗智斗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打擊、杜絕,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卻成為歷史上貪污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炆的手上奪走了。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還是將大明發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他有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
他野心勃勃,戰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對象,對于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炆的偏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后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炆卻沒有傳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于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治之下,將明朝的發展推向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朱棣后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
書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勝的,執著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書中除了正經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游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復使用多次,不限人數。”
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了,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世之舉。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100字篇二
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這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第一感受。確實,歷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無味,它原來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它比小說更跌宕起伏,比電影更緊張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顧名思義,這本書介紹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實的重現了明朝的每件大事:從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張居正雄霸天下;從于謙保衛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榮滅亡……這本書就是一本史書,但與眾不同的是,作者用詼諧的語言,有點小說式的寫法,真正的把歷史給寫活了。通俗的語言中往往包含了從歷史中體現出的真理。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史書,它不僅記錄了歷史的原原本本,更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的看法。它公正的評價了每一個歷史人物,從正反兩面分析事件,觀點客觀,給了我一種遨游在歷史中的感受,它告訴了我,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
作為史書,它在向我展現歷史的同時,竟也在向我展示這個世界的許多原則,教會我思考。一般的小說,都是在敘述一個一個的故事,讀時熱血澎湃,但讀過后,似乎大腦中就是白紙一張。但在讀這本書時,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件事,每個人,作者都給了評價,但是,又留給了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就像朱元璋,大多數史書都把他塑造成一個開國功臣,但殺起功臣來又毫不講理的形象。這本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確實,朱元璋是殺功臣不講理,不過這背后不僅是他心中的心理陰影所致,還有就是他對國家的擔憂。從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無奈,以及現實的殘酷,原則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擊。這些書中并未提到,但卻是它教會了我思考,從歷史長河中總結經驗,為我所用。在不斷深入發掘,深入思考中,我發現,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評價過,寫這本書的和愛看這本書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是的,作者在書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些又都是從大量歷史故事和現實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比如:很多人說過,世上最好的老師不是名牌學校,不是特級教師,是興趣
,但我要告訴你,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在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老師,是生存。是的,這些觀念或許很殘酷,但現實也就是這么的殘酷!它不像電影中的那樣,有時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時正義會敗給邪惡,有時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個個不光彩的故事。不過,這就是這個世界!于謙慘死于自己的小錯誤,魏忠賢,皇帝只是他人棋子……這么多的實例告訴我們,現實就是這么殘酷!不過在這個污穢、混亂、骯臟的世界上,公道和正義終究是存在的,違反了規則的惡勢力終究還是會失敗,這也是這個世界的現實,道德與良知終究是存在的。歷史原來可以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無數有正義感、體恤百姓、熱愛國家的人,對這些人,作者也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傳播了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這里,愛國就不再是吹出來的,而是用無數的鮮血與生命換來的。無數人不畏權貴在監牢中含冤而死,無數人清正廉潔為百姓辦事自己卻家徒四壁,無數人怒吼著戰死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這不是輕飄飄的領導演講稿上的空話,這是裝在人們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當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國門被他人攻打,他們沒有抗議,沒有洋洋灑灑寫出文章,沒有腆著肚子說官話。他們手握自己的生命,將愛國裝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們的戰場。歷史證明,只有真正愛國的人,才會被人們銘記,才會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歷史,原來是這么的精彩。
這本書教給了我太多太多,甚至在讀完書后,我有了一種想和作者談談的沖動。在歷史中飛翔的感覺遠勝于看那些小說,它的文化底蘊,它的現實意義,讓人回味,讓人成長。
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100字篇三
每個朝代的覆滅都是因為最后一位皇帝的昏庸無能,然而明朝卻沒有隨歷史的軌跡走下去,因為他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禎。
幾百年來,關于崇禎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還是一位奮發圖強的明君,一直是眾說紛紜。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偉人,一代梟雄。他足智多謀,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也許你會問,既然有這樣的一位皇帝,那么明朝為什么會滅亡?原因很簡單,沒錢。沒錢當軍費,更沒錢安撫百姓。可以打個比方,一堵城墻,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漸漸腐爛,這時候你無論用多么優質的油漆來粉刷,最終也逃不脫塌陷的命運。準確的說,明朝就是那堵墻,而崇禎就是漆。崇禎上任時,明朝已經是千瘡百孔,氣數已盡,無論崇禎多么努力地挽回局面,最終只能是大局已定。
在當時,天啟皇帝在閹黨魏忠賢等人的壓迫下,已經拋棄了所有的治國理念,換句話說,他就是魏忠賢的傀儡,瓜分大明江山的工具!東林黨與閹黨相互對峙,自相殘殺。朝廷中的官員為了活下去爾虞我詐,無心治政。就連貪污都是小菜一碟,沒有誰沒干過!所以說談不上什么犯法。當崇禎上臺后,對閹黨趕盡殺絕,可謂一個不留。由此可見崇禎的聰明機智。但仔細想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被逼的走投無路,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殺閹黨頭目就可以了,又何必一連解決幾百人。人都被你弄走了,誰來干事。這是要你假慈悲饒了他們,他們會感激不盡,然后死心塌地的為你做事。再說閹黨雖不是好人,但東林黨也不是善類。尤其是言官,比閹黨更厲害,一天不找幾個人干一下就難受,所以當時朝廷沒幾個在干正事,大家都在相互告狀,非拼個你死我活,就算崇禎是神那都是沒辦法的事呀!
我們再看看關外,后金軍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訓練下越來越能干,八旗的威脅也十分嚴重!崇禎就是想打仗也沒人愿意干,原因是什么,沒軍餉!普天之下除了特種兵關寧鐵騎有錢拿之外,其他地方的士兵有幾年沒拿一分錢了,結果便是賣兵器的賣兵器,賣馬的賣馬。總不能餓肚子吧!這樣沒兵器的打什么仗!國庫沒錢也不是崇禎同志的錯呀,他連自己的私房錢都拿出來了,祖上沒留錢給他,他能怎么辦?
那老百姓的稅收都到哪兒去了?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呀,天災人禍都來了,打從崇禎即位那天,就一直災荒,不然人家皇太極同志也不至于父汗剛死就來打仗,你想想,關內都搞饑荒,關外不更慘。沒辦法,只能操家伙來搶。農民被搶了沒糧,朝廷又不賑災,只能發動農民起義了,由此李自成的時代開始了。
最后,崇禎無法,為了尊嚴,為了不當俘虜,他只能踏上煤山,自盡……
我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個好皇帝,明朝也一定會在崇禎的手里變得更強大。可惜的是,有太多的巧合同時上演,偶然的災荒讓皇太極打中,偶然的裁掉驛站創造了李自成的“輝煌”,偶然的地點讓明朝走向滅亡。如果沒有這三個“偶然”同時發生的話,也許就不會有最后的滅亡。可是崇禎都遇上了,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啊!即便知道自己無論做什么也不能挽回,但還是做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天聽群臣們唇槍舌戰,他孜孜不倦,勤勤懇懇,可是他的一生不像電視里的主角一樣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有了一個美滿的結局。
因為他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100字篇四
假期一口氣讀完了當下十分火爆的創造網絡奇跡的奇書——《明朝那些事兒》,讀后確實感覺酣暢淋漓,如果讓我用一個字來形容我讀后的感覺,那就是“爽”。一提到歷史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枯燥乏味,而本書的作者當今明月卻一改常規,取而代之的是調侃幽默風趣,讓讀者欲罷不能。
本書文風嚴謹而又不乏幽默,而作者穿插的一些評論尤其是恰到好處,我除了佩服作者那豐厚的史學知識,更是感嘆其無與倫比的社會洞察力。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一個年僅27歲的年輕人,一個非文學和歷史學專業出身的普通公務員,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寫出共計七冊總計861285字史學巨著,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豐滿圓潤,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而本書在新浪博客連載三個月逾百萬點量,創造了一個文學史上的奇跡。因此我也常感嘆到“奇人也”!
書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的小說,說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朱元璋農民起義,經過艱苦戰斗,打敗陳友諒,憑借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輔佐登上王位,又殺掉胡惟庸,重權獨攬;朱棣被逼造反,遷都北上,開創永樂盛世;無奈朱祁鎮親信宦官王振,斷送了“宣統之治”的太平圣景;嘉靖萬歷爺孫更是深居簡出,不理朝政,東林黨與閹黨的爭斗四起;誰知明朝氣數已盡,任憑勤勞努力的崇禎如何力挽狂瀾,也無法挽救頹勢,明朝最終在內憂外患下滅亡。
徐階嚴嵩的政權奪勢,爾虞我詐;于謙王守仁的力挽狂瀾,剛正不阿;張居正變法的百廢待興,改革反腐;戚繼光俞大猷的英勇拼殺,抗擊倭寇;袁崇煥盧象昇的巧用兵法,評定內亂;孫承宗的老謀深算和李自成皇太極的最終進攻……
作者詳細地剖析了每個人的心理、特征,讓歷史又一次精彩了起來,對于這個我曾不太熟悉的朝代,我在短短數日間便了如指掌。這里面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生于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后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尸體,然后繼續前進,繼續戰斗。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讀了這套書,我不禁被書中表現的“厚黑學”驚呆了!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與人之間哪里還有真誠、信義可言?彼此經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爭。很多有才華的人:唐寅、徐文長、方孝孺、解縉,哪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爭中得到了極其可悲的下場。他們的失敗有的源于一句話,一篇文章。真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被別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給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說上句“此人別有用心”,再分析一下這句話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辦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
正如當年明月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圍內,都沒有什么大團圓結局。”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于:無論你哀嚎、悲傷、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
“雖然結局未必愉快,但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將繼續幽默下去。”正是這樣的幽默,使我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個精彩紛呈的大時代中去了,更深一層地了解了歷史,了解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
除此之外,從歷史中,我們是否可以懂得一些生活的道理呢?
在明朝末年,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任由無數人堅強地活了下去。在這期間,徐霞客穿著布衣,帶著干糧,游遍全國;鄭成功自己準備,自己招兵,遠征琉球。他們相信生活,相信未來,相信自己是一個勇敢的人。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度過了人生。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執著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100字篇五
《明朝那些事兒》記述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將暗淡的歷史煥發精彩。當年明月用他那幽默的筆風,從客觀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帶著讀者去品明朝。
一個王朝的興起,在于前一個王朝的腐敗,一個王朝的滅亡,在于這個王朝的無能。每一個王朝都是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人們打打殺殺,從叔侄大戰到闖王李自成,從蒙古部落到后金部,大人物被打倒,小人物趕上去。一個王朝滅亡,另一個王朝誕生,這像是在輪回,但其實是在進步。
一個國家的統治需要實力。沒有實力就會被推翻。弱的遲早會被強的征服。只有這樣推陳出新,社會才能發展,人類才能進步。一個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富有就不會造反,軍事國防強大就不會有別國侵略。
一個國家是不能沒有錢的。明朝亡于無銀。國富則民強,國貧則民受欺。中國原來是世界上罕見的帝國,西漢時有絲綢之路,明朝時有七下西洋,各國的友好使臣,商人留學生不斷的涌來,那時何等的強大。后來貧窮下去了,經濟不能再使人溫飽,軍隊不能夠足以保衛領土,八國聯軍就來趁火打劫。
為人處事要講氣節,但有時候氣節等于死心眼,我們要有氣節,但不能死心眼。暫時的忍讓是為了以后的長治久安。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則就是欠扁,很顯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員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時候心態和信念是可以決定成敗的。一支抱著必死決心的軍隊是一支無敵的軍隊。連死都不怕還有什么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贏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么仗就別打了,早點認輸投降或者干脆自殺算了。所以說士氣很重要,堅定信念調整心態,有決心才有動力。自信很重要,但過于自信就成了驕傲,一個驕傲的將軍會讓手下的千萬士卒喪命。一個好將軍就是一個高素質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戰役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戰友的尸體中獲得總結。面對強勁的敵人,不斷的戰敗,敗久了就會產生恐懼,但不管有多么恐懼,下次依然要與他再戰,因為國家需要。終有一朝打垮敵人所向披靡!那么一塊好鋼就這么煉成了。
什么物件都有氣數,氣數就相當于保質期。一個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這段時間就是他的保質期。氣數的保質期就相當于國力,國力有增無減時氣數殆盡。國力如果永遠強盛氣數就永遠不盡。所以我認為氣數是可以左右的。
斷斷續續用了一年的時間終于看完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100字篇六
早在小學,這本書就被同學們傳閱,當時對史事并不怎感興趣,所以不大在意。當推薦書目出現這一本時,便立馬問以前的同學哪本最好看,她說,大結局,悲壯凄慘。顧名思義,《明朝那些事兒》是以明朝史事為內容,大結局則講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檢,史稱崇禎皇帝。崇禎剛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懼,因為賤人魏忠賢魏太監。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亂賊。處事妥當,思前顧后以及強大的政治頭腦使猖狂兩朝的魏太監下了臺。
讀到這,不僅欽佩崇禎處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與民軍及清軍的對抗之中,我想說,他用人不周,處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過于信人。前后認識反差很大。可能是我讀得不夠深刻,見解略偏,但私下總結,這應該是崇禎的弱點,最起碼,我認為是。所以,到最后,明末的大將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禎看淡,無可奈何,留下一句“諸臣誤我”,走向了那棵樹,將自己的生命終結。自始至終,作者當年明月的筆調是詼諧,詼諧的語句詼諧的筆風,詮釋了整個明朝。
我曾想問,為何崇禎如期兢兢業業卻還要遭受亡國之災?為何要將其化成悲劇,示在眾人面前?,因為它是歷史。無論你怎樣傷心流淚,怎樣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無法改變,因為它早已隨紅塵而去,因為它既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它,是歷史。我明白了。于是我不再去郁悶這個結局如何如何悲壯,如何如何凄慘。事實就是如此。
但,為何明知從先帝手中接過的是個爛攤子,他卻還要苦心積慮地收拾下去?頓悟之:當從先帝手中接過攤子后,就意味著崇禎做好了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肩負責任的準備。是的,就因責任二字。他要為大明江山負責。所以,就算到最后戰況如何慘烈,他仍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試圖力挽狂瀾,直至兵臨城下,他依舊沒有放棄。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訴我,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說道到文章,之前說過它很詼諧,很幽默,而讀者在大笑之中卻能品味出歷史帶來的古韻古味。而且明月時不時加入自身體會,更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發著裊裊茶香,淺嘗初試,舌尖感到略微苦澀,但苦澀中夾帶著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讀者說,如此奇文亙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正是如此,讀者能在書中暢快淋漓,受益匪淺。
這樣的文章,讓我認識了那位從古至今爭議頗多的皇帝,書中的崇禎是個失敗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終毀于他手。但是,我認為,他做到了皇帝的職責,在位約莫十三年,盡心盡責,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難料,盡管崇禎一心想穩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導致悲劇發生。
在我心中,他是個成功者,為何?為書中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崇禎做到了。
一朝悟書,一暮思書,思何?思崇禎之年,戰亂不斷,改朝換代,崇禎亦無奈。欲平江山,奈何慘之。余雖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點點星辰嘆息,與我一起,為夕嘆矣。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100字篇七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白話正說明朝的史書,它與史書不同的是它的語言生動幽默,而與演義不同的是它講述的全是真實精彩的歷史,這成了我喜歡這部書的原因。
歷史,每次讀來總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兒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蟻的事,正史不關心,野史也不疼愛,既然是大事,就總會引來很多的假設,總會假如這個不這樣,那咱們國家早就怎么樣啦,如果那個不那樣,咱們早怎么樣啦。無論大事還是小事,只要是個事兒,就沒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將相。但這也就構成了后人在閱讀歷史時的一個微妙的心理,這種奇妙的品味過程,相信每個讀歷史的看官都深有體會的。
本書從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檔案開始,細數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從1320xx年的那個夜晚開始,朱元璋因為家庭出身三代貧農,所以為了吃飯,他為隔壁地主放了20xx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難,他17歲時的一場饑荒讓身旁的親人一一死去,帶著復仇的火焰和有飯吃的追求,朱元璋來到寺廟,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數十起暴動讓他揭竿而起,經過長達20xx年的艱苦努力,他打敗了元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后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借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斗,而在戰斗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后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于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么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20xx年的造反經歷中,我看到了朱元璋無比的軍事天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中,他利用徐達的多點圍攻的沖鋒旗開得勝,而后常遇春的單騎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沖鋒,最后致命一擊火攻。這幾板斧掄得陳友諒一敗涂地,而后用安撫俘虜的命令獲得民心,并一舉消滅了他當皇帝路上最大的敵人。這幾招看出了朱元璋對海戰的精通兵貴神速,旗開得勝;他的眼光之準關鍵時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軍深入、勇不可擋的張定邊;不斷敗退中,丁普郎無畏的沖鋒當這些名將都被朱元璋納入麾下時,勝利還難嗎?其實,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殺降的政策廣博民心,將陳友諒的軍隊弄得支離破碎,再無還手之力。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是個軍事天才,小時候放牛、討飯的情況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軍事才略,實在難能可貴!
明代,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最明顯的體現。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這么做其實是通過分權來抓權,他將軍政大權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這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對于精力旺盛,每天加班加點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夠嗆,于是他另設內閣,參與決策,減輕負擔;而后內閣首輔權傾天下,連皇帝的圣旨都可以不批,想整誰整誰,這和明太祖的內閣制度是有直接關系的。
時勢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雖有過人之處,但總體上不算是奇人,和歷史上許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眾。與其說他有王氣,倒不如說他很有運氣,先是出生在了一個漢人必反的動蕩年代,又巧遇了眾多良相俊將,就連細節因素(鄱陽湖的東風)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稱王也難。他的過人之處不多,但有一點對他的對手來講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緩稱王政策,這能讓他在高舉自然法正義旗幟的基礎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陳、張之間,先是幫助蒙元剿滅陳、張二人,然后再對蒙元反戈一擊。考察歷史,我們發現國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和改革開放初期的韜光養晦理念都有緩稱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殺人如麻,他的統治時代像極了蘇聯的大清洗時期政治上極端恐怖,經濟水平和軍事力量卻都有了長足進步。盡管如此,中國的朱元璋還是要比俄國的斯大林優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鏟除異己,只是徒有肅反之名罷了,他把殺人當作目的;朱元璋雖也濫殺了不少無辜,卻也幾乎沒有放縱一位奸臣,殺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總會有人會為這種人才的大量流失埋單吧: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死亡20xx萬的慘痛代價,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則丟掉了江山。
朱皇上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么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后,繼續奮斗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別。
作為大明天下的締造者,朱元璋有過不朽的功勛,也有過嚴重的過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為大明帝國而驕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誤之處也許在于他太相信責罰、殺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不過,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過早已載入史冊,人們心中自有分數,又豈是你我可以毀譽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歷史風云即便,各個英雄人物流星般橫空出世。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當年的人、事早已灰飛煙滅;然而,大浪淘沙,他們這些豪杰在歷史的長河中更加灼灼生輝。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100字篇八
這個冬天的夜晚,我終于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雖說窗外無輕揚的雪花,屋內也沒有溫暖的火爐,但我依然讀得很舒服。
在這本書的后記中,當年明月講述了很多他讀史和寫作時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說法,他所讀過的歷史故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劇結局。
想想我們的歷史,可以說真的是這樣。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來說不過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后一頁就慫了。”這大概是作者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著書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書——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后三百年的時光,就呈現在這寥寥數千頁的紙上。三百年,是十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小時,還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國的前前后后繁華衰落,都在這七本書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運,他們每個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的的確確就只有幾頁。比如常遇春,這位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戰時自告奮勇,在其后幾年中參與了帝國建立的所有重大戰役。后北出大漠取得大勝,班師回朝,經柳河川時暴病而亡,年僅四十。即便是這顆耀眼的將星,在這本書中的記述,也不過就數頁而已。
仿佛是逃脫不掉的魔咒一般,無論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結局。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脫不了坍塌,地球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太陽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實毀滅又何嘗不是新生命的開始?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在這滄桑的轉換中我們終究還是把握住了一項權力——這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生命的過程。是的,如何去駕馭生命的過程,演繹出屬于你的精彩,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的權力。或許每個生命都不能決定自己出生時的形態——或許我是一只飛翔的小鳥,或許我是一條游動的小魚,或許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入世的態度與方式:是鳥兒就要振翅翱翔于天空,是魚兒就要游川入海躍向龍門……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精彩中去,去沖擊生命的極限。
面對最終的毀滅,我們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個過程。我們必須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裝點、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毛澤東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個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盡情享受著自由的可貴與歡樂。
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于此——按自我獨有的方式去創造和經歷一個精彩的過程!
我們喜歡歷史,喜歡的是他那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是他那發人深思的歷史現象。你要明白史官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感情。所以史官一定會曲筆,不同的只是程度罷了。既然我們已經無法還原歷史的第一現場,那我們為什么不向前看?
我們有什么樣的理想,我們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也許有人說,是現實太殘酷,使我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說,正是因為現實太殘酷,我們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正是因為有它,才使得我們在這徹骨的現實中保有一份溫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棄的精神。支撐著我們一路走下去。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100字篇九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了新中國的成立,隨后,便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擬上了這幾句話,由周恩來總理親筆題詞。20xx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60周年,每一個炎黃子孫都驕傲的宣布: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我更敬佩這些愛國的仁人志士!
書中提到了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文天祥經受住元朝的軟硬兼施。在處死前,他還向南跪拜行禮。在他心中,那是祖國的方向啊!臣子對祖國的依戀,未能挽救國家于危亡的悔恨,全都夾雜在這深深的一叩中。他心里,有道義,還有愛國的新信念。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這是他的遺書。
肉體可以被征服,心中的道義,心中的愛國心是不會被征服的。
在燕王奪位時,鐵鉉只是管糧餉的人,但他仍然堅持組織士兵。當時,江山隨時可能易主,他卻干著令所有人不解的事。他不懂軍事,然而就是這么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挑起了那副誰也不愿意承擔的重擔——挽救國家危亡。事實證明,他是有能力的,他抵制住了燕王的進攻。他是有氣節的,鐵鉉在朱棣破城時仍然在做最后的努力。他最后回天乏術,雖然不能真正挽救國家,但他畢竟盡到了自己的努力,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鐵鉉受盡虐行,即使在最后,也不甘于屈服“亂臣逆子”。
“生既死矣,未有補于當時;
死亦徒然,庶無慚于后也。
鐵鉉為建文帝盡忠而死,縱然,他曾是一個無名小卒,此時,他真正履行了一個國家臣子的義務。道義,始終是他心中堅守的信條;愛國,始終是他思想中亙古的精神。
誠然,有愛國不惜性命的人就有為保全性命而背叛祖國的人。在徐達、常遇春攻打元大都時,元惠宗沒有抵抗就逃跑了,把大都拱手讓人。歷史的潮流沖凈元的殘骸。元惠宗無疑葬送了元。當他棄城逃跑時,他不顧顏面,更沒有想到自己給元朝抹上了不講道義的黑斑。他不懂道義,在他心中,道義是無所謂的,國家是無所謂的,自己的性命才是最要緊的。他的愛國心早已在逃跑的時候丟棄!
炎炎夏日,我們在向偉大的愛國人士致敬時,不僅要向這些人學習,還要想到是誰養育了如此多的文人志士;我們在享受優越條件的同時,是否能思考到是誰帶給我們美好生活?答案是肯定的,是我們祖國的河山養育了如此多忠貞的人才,是我們祖國的日益強大帶給我們美好生活。中華民族的子民要用行動證明我們祖國的強盛,祖國將在我們手中變得更加強大!我們要把祖國的光輝傳揚下去,讓所有人仰視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