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調研分析
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這是擺在農村廣大基層干部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最近,我們深入到****縣農口有關部門,就該縣認真實施“三線富民”發展戰略,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調查。我們感到,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保證,它關系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縣的具體做法是:
一、科學定位,“三線富民”
****縣是個農業大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縣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尤其是糧食生產實現了質的飛躍,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農民的生活條件、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一部分鄉鎮跨入了小康行列,但農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由于農村
一、
二、三產業的比例關系還不盡合理而導致的大農業的結構層次等方面矛盾日益凸現出來。為了實現富民強縣的目標,****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實施了“三線富民”發展戰略。“三線富民”就是緊緊圍繞農民增收,充分反映****農業資源多樣化的客觀現實,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第一條線是建設北部山地丘陵地區以板栗為主的生態經濟林基地;第二條線是建設平原地區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第三條線是全縣范圍內建設環保型生豬產業化基地。奮斗目標是:到20xx年,實現蔬菜播種面積3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5萬畝,年創產值10億元;建設以板栗為主的生態經濟林體系,建成30萬畝出口農業基地,年創產值10億元;年出欄生豬100萬頭,年創產值10億元,力促農民收入跨越式發展。
“三線富民”發展戰略的提出,為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找到了突破口,拓寬了農民增收途徑,在全縣上下取得了共識。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連續兩年提出了“總體思路不變,工作重心不變”,繼續狠抓落實的工作方針,落實“三線富民”發展戰略,使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落實效果更加明顯。
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采取超常措施,下大力落實農業結構調整的“三條主線”,山地丘陵地區板栗基地在去年20.6萬畝基礎上新增1.92萬畝,秋后計劃新增3.1萬畝,明年達到30萬畝的目標;蔬菜播種面積已達15.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2.26萬畝;生豬存欄在去年已達到42.6萬頭基礎上,今年新增50頭以上規模豬場422個,新增生豬存欄3.07萬頭,年底有望突破出欄100萬頭的目標。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17元,較上年增長7%;今年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2071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7%。
啟示之一: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堅持超前的發展觀念和科學的發展戰略。超前的發展觀念和科學的發展戰略既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又是凝聚黨心、民心的決定性因素。“三線富民”戰略是在不斷深化對縣情實際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形成的,并經實踐證明完全符合****實際,得到了群眾的認可。要加速發展,就必須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地落實好這個發展戰略。
二、堅持“四化”,做強產業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是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就****農業產業自身而言,縣委、縣政府主要抓了三個層次的調整:一是調整區域布局結構,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發揮比較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力發展區域特色主導產業。整合全縣農業資源,在北部山區重點發展林果;在中部平原重點發展設施農業;沿海重點發展淺海養殖業。二是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具有比較優勢的畜牧業發展步伐,把畜牧業作為第一主導產業來抓,盡快做大做強,提高其在農業經濟總分中的比重,推動種植業由糧經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的轉化,實現種植業的產業升級。三是調整品種品質結構,適應優質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加快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步伐,把優種與先進栽培技術、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技術結合起來,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水平。
在加速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縣委、縣政府堅持了“四化”原則:一是堅持產品的特色化,就是適應市場需求,加大優良品種的推廣力度,以更好的開拓市場,占領市場。板栗重點推廣了早果早豐、抗病力強的燕山短枝、84-3和遵化短枝三個品種;蔬菜重點推廣了西紅柿百利、瑪瓦和綠龍豆角等15個名優品種;生豬養殖重點推廣了“三元雜交”繁育技術。二是堅持生產集約化,本著合理布局、發揮優勢的原則,全縣建成了萬畝以上生姜、豆角、西紅柿三大蔬菜生產基地。發展萬畝板栗鄉鎮4個,千畝以上板栗專業村40個;建設“富寧”蘋果和“黃寶峪”水蜜桃2個無公害水果基地。生豬產業重點加強了二元母豬場和規模育肥豬場建設,目前全縣已有 存欄10頭以上二元母豬場127個,年可繁育仔豬60萬頭,滿足全縣需求的60%;50頭以上規模育肥豬場2889個,生豬規模養殖戶數占全省3%以上。三是堅持生產標準化,全縣已制定板栗、生豬、黃瓜、西紅柿等10類農產品的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并認真組織實施。目前全縣已完成24萬畝無公害果品基地認證工作,其中水果20萬畝,板栗4萬畝;全縣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到8.2萬畝,10個村被評為市無公害蔬菜生產達標村,52個村掛鉤無公害生產基地運行良好;投資60萬元,建立了15個高標準生豬改良站,為全面改良生豬品種奠定了基礎。四是堅持農業產業化。圍繞“三條主線”,全縣已建成市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家。其中板栗產業龍頭企業天洋冷凍廠年加工板栗能力2500噸,去年收購板栗1400噸,占全縣總產的50%以上;京東調味食品廠去年加工蔬菜2萬噸,合同蔬菜基地面積2.2萬畝,帶動農戶1萬戶;潘官營機械化屠宰加工有限公司去年屠宰生豬78萬頭,又投資3000萬元成立了宏都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能力達到100萬頭,帶動群眾養豬規模的擴大。
啟示之二: 加速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必須明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這個基本方向可以概括為: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變化規律,通過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升級,提高農業經濟的整體素質,把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轉到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為農民增收開辟新來源,充分體現區域產業特色和發展潛力,積極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三、優化服務,破解難題
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堅持了尊重農民意愿、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的原則,靠市場引導、技術支持、資金扶持、社會化服務,輔以必要的行政推動,來保證農民自主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參觀流學,著力破解制約農民發展的思想難題。思想主導行動,觀念決定出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不斷加強典型示范的基礎上,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到縣內外參觀流學5萬余人次。縣外,學習先進地區經驗以啟發思想;縣內,對照先進鎮村優勢查找自身不足。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三線富民”發展戰略已深入人心。二是強化培訓,著力破解制約農民發展的技術難題。農民素質低,吸納科技能力弱,嚴重制約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為此,****縣委、縣政府實施農村干部“素質工程”,通過集中培訓、重點培訓,提高村干部帶頭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通過廣播、電視、辦專題培訓、發放科技手冊等各種形式,廣泛開展與農民生產經營關系密切的、有效實用技術和經營知識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致富技能;縣鄉涉農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生產,在設施蔬菜發展中,縣農業局和部分鄉鎮創辦經濟合作社、建立科技干部試驗棚、示范棚帶領農民一起干,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是多方投入,著力破解農民發展資金不足問題。****縣委、縣政府每年拿出190萬元扶持“三條主線”發展,近年來縣、鄉(鎮)兩級財政農業投入近600萬元;積極協調縣農行和信用聯社,加大對農業結構調整的信貸扶持力度,20xx年累計發放支農貸款9.8億元,較上年增加1.5億元;縣財政部門積極立項,篩選出農業產業化項目和民營企業貼息項目68個,申請上級財政資金扶持395萬元。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破解農業生產條件弱化問題。20xx年,****縣委、縣政府完成人飲工程投資312萬元,解決了19個村13350 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困難;集雨水窖項目建設累計完成5385座,可改善灌溉條件近2萬畝;土地治理項目總投資556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2萬畝。五是完善配套服務,全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快速發展。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靈活有序的土地使用機制,引導農民通過出租、轉讓、流轉等有效方式,實現土地的集約化經營;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品牌建設,全縣農產品注冊商標已達25個,品牌效益已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全力打造政府創辦型、能人帶動型、“支部+協會”型、龍頭企業帶動型和松散型協會組織,全縣共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3個,會員3920人,帶動農民81142人,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啟示之三:農民是農村經濟的主體,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如何進行調整應農民自主決策,不能用行政命令的辦法來指揮農民。但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農業和農民仍然是弱勢群體,農民的認識程度、組織化程度和政府的支持程度,在農業結構調整中仍起著重大作用,因此加大政府的推動力度尤為關鍵。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面向農民,但必須注重工作方法,不能一刀切,不能行政命令,而是要正確的實施市場引導、政策扶持、科技支撐、社會服務、典型帶動,輔以必要的行政推動。
四、喚起責任,強化落實
近年來,****縣整合幾大班子的力量捆綁使用,把全縣工作劃分為農村工作、項目建設、財稅工作、穩定工作和社會事業五條戰線,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統一調度、綜合協調、分工包干,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強化了責任意識,形成了全縣抓落實的合力。一是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形成自上而下抓調整的主動性。****縣委、縣政府按照“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套考核辦法”的要求,按照抓項目的方式抓農業結構調整,成立了“三線”領導小組,各由一名熟悉業務的縣委常委任組長,相關涉農部門作為具體承辦單位,負責業務指導。各鄉鎮也整合機關力量,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明確了具體承辦人員,服務指導村級調整農業結構。二是科學制定發展目標,確保規劃落實的可操作性。鎮、村根據各自資源和區位優勢,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規劃后,縣領導和涉農部門逐鄉鎮參加村干部述職活動,指導鎮村進一步修定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實現了鎮村發展規劃與“三線富民”戰略的成功對接,為層層抓落實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嚴格考核獎懲,充分調動各方調整結構的積極性。****縣委、縣政府將“三線”發展列入鄉鎮硬性考核指標,作為鄉鎮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獎懲、使用的重要依據;各鄉鎮推行“因素工資法”,將“三線”目標落實到村、戶和地塊,將完成情況納入村干部年終考核范圍,實行績效工資,激發了廣大村干部“想發展、議發展、謀發展”的工作熱情;對完不成任務的,區別情況予以“問責”,做到職責清、任務明、壓力大、動力足,為“三線富民”戰略的落實發揮基礎性作用。
啟示之四:落實是決策的歸宿,也是決策的生命力之所在。要把決策變成發展成果,實現加速發展的目標,關鍵在抓落實。責任清,獎懲明,是抓好落實的關鍵。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將農業工作量化,納入重要指標考核體系,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領導責任制,及時協調,加強調度,認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真正做到規劃科學合理,目標責任明確,運作科學規范,獎懲嚴明到位,實現優勢農業產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