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一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黃土高原篇一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三節全球定位系統及其應用》,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分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思考等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設想。
1、本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科學內部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地理科學發展的研究手段和關鍵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是地理信息技術的三大核心部分,而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的應用離不開全球定位系統的支持。
科學的教學目標具有良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全球定位系統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其工作原理。
●能簡要說明全球定位系統的起源與發展。
●能說出全球定位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其主要功能。
●能說出gps接收機的主要種類及其主要用途。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教材中提供的資料并上網搜索gps相關信息,闡述全球定位系統起源與發展。
●通過讀“gps組成”示意圖,分析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并討論各子系統功能。
●通過多媒體收集有關資料,列出討論提綱,探討我國導航定位系統的發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全球定位系統神奇功能及廣泛應用領域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科學探究精神。
●通過“迅速發展的中國定位導航”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感。
3、重點、難點及依據
根據所教學生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把本課的重點、難點分別設計為:
重點: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及其作用。
確立依據:只有理解了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及其作用,才能認識和了解全球定位系統在眾多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難點: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基本原理
確立依據:全球定位系統的基本原理技術性強,對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來說是一難點。
1、全球定位系統發展迅速,近年來廣泛應用于眾多領域,作為高中生一般對gps都很感興趣。
2、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養成合作學習習慣。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學生對gps比較陌生。本節知識理論性很強,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很難融入所學地理內容。
1、教學方法
1、啟發式
2、問題探究法和討論法
依據: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對于重難點我采用了問題探究法和討論法,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創新等思維,使學生的智能和認識水平都得到發展。
2、學法指導:
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聯系實際運用知識。
依據: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施上述三維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形成 形成 升華
感知 體系 認識
我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地理學科的特點,每個環節
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一)新課導入
閱讀95頁閱讀材料,從軍用到民用—全球定位系統無處不在。
在日常生活中,你接觸過gps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踴躍發言生活中的事例,激發學生興趣,初步了解gps,引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本堂課我設置了五個探究活動,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和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模擬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由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活動一:探究gps概念
【角色扮演】假設你是(士兵、導游、家長……)
【問題探究】 當你外出旅游或者野外探險的時候,為了不迷失方向,請問你通常用哪些方法來辨別方向或確定你所在的位置?
設計意圖: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入gps概念。
1、概念——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 )是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活動二:探究gps特點
挪威首都奧斯陸曾發生過一起救護車失竊事件。當時竊賊在奧斯陸市中心發現一輛救護車上空無一人,而且車門敞開,于是躥上汽車揚長而去。沒想到,他還沒開多遠就聽見身后的警笛聲越來越響,再抬頭一看,空中竟然還有一架警察直升機在他頭頂盤旋。原來,這輛救護車上安裝了gps設備。
【問題探究】警察是如何追上竊賊的?
設計意圖: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了解到gps的特點和功能,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2、全球定位系統的特點
(1)全球,全天候工作。
(2)能為用戶提供連續、實時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精密時間,不受天氣的影響。
(3)定位精度高:精度可達厘米級和毫米級。
(4)功能多,應用廣:測量、導航、測速、測時等
活動三:探究gps的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教材的閱讀及活動材料,讓學生了解gps的發展及各國的發展現狀,突出介紹中國的北斗導航技術,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活動四:探究gps的原理
設計意圖:先通過事例介紹三邊測量術原理,再通過類比分析法得出全球定位系統的原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gps原理。使這一難點問題得以突破。
活動五:探究gps的組成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gps的三大組成部分及其作用。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視頻材料了解gps接收機類型及功能,為下節課學習gps的應用部分做好鋪墊。
為使學生對所講內容有一個明確完整的概念,強調重點和難點,必須做好課堂總結。本節課采用活動探究形式,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本節課內容。
這樣,及時鞏固了基礎知識,考察了學生歸納理解地理知識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以上就是我對《全球定位系統及其應用》的說課設計。在認真閱讀理解教材和深刻領會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我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功能,把學生活動和教材知識融為一體,力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讓這一課的教學成為以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一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初一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黃土高原篇二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設疑導學法
2、圖例導析法
3、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
初一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黃土高原篇三
我說課的課題是《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本課內容選自人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第一小節。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在于學生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學地理教學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地理學知識體系為載體,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終達到全面提高素質,發展個性,形成特長的目的。
本課基于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得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的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人類的各種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域進行的,自然資源分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當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程度空前緊密。本節教材通過對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著重探討了兩大問題:
1、為什么要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有什么影響。從而揭示出資源跨區域調配深刻的內在原因及歷史背景,確立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分析我國其他的若干跨區域資源調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對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對教材的分解和對高三學生的了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天然氣資源的特點,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和利用開發現狀,理解西氣東輸工程的意義,學會分析跨區域資源調配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利用開發現狀的分析,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學生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學生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通過活動設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資源分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運用全面、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對天然氣跨區域調配工程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設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改善能源生產和利用結構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故重點確定為:
①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②西氣東輸工程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教學難點:
西氣東輸工程僅僅是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一個縮影、個案,通過對其現狀的分析,能夠得到區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所以難點確定為:
①掌握西氣東輸工程實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②掌握工程建設評價思路和方法。
本課采用案例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維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創設情景,導入正題——展示案例,直觀感知——設疑問難,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班級交流,學習互補——總結評價,能力提高。該教學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將地理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1、教法:
(1)通過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整合教學資源,實現教學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質量。
(3)以問題解決為線索,進行情境教學。
(4)把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
(5)充分利用點撥教學法
(6)采用近體性的教學原則
2、學法:
(1)通過自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體協作意識。
(3)以圖示為線索,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1、創設情境,導入正題
請大家看一組圖片:(1)中國油氣等資源分布圖;(2)中國人口、城市分布圖
通過對初中區域地理相關知識的再現,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仔細地觀察、比較,從整體直觀感知我國人口、資源區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如下問題:我國資源、人口的這種分布現狀,對經濟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面對如此格局,你有什么好的建議?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認識到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以上教學由學生最熟悉的中國地理作為切入口,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激發學生進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學規律。
2、展示案例,直觀感知
播放西氣東輸工程的資料片。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展示案例,盡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圍,讓學生盡快地進入案例情景之中,從而充分感知案例,為后面分析與探究案例做好準備。
3、設疑問難,自主探究
出示圖片:世界和中國能源消費構成(20xx)
設問:目前我國能源消費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為何?在學生認真讀圖思考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絕對優勢,達到71.6%,進而通過學生自學,不難得出如下三點原因:①我國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儲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開采成本低;③煤炭儲存、運輸方便、價格便宜。
質疑:既然煤炭作為能源,具有這么多的優勢,為什么我國政府還計劃把天然氣開發和利用作為21世紀能源結構優化和石油工業產業升級的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正反兩個方面深入比較煤炭、天然氣資源在開采、運輸、使用方面的優缺點,著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探究:如何大力開發我國的天然氣資源
出示“天然氣資源分布圖”:在歸納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的鄂爾多斯四大氣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與合作,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我國東西部地區天然氣資源發展的前景:①東部主力油氣田陸續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②西部地區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進而深刻理解“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再次質疑:我國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為什么長期得不到充分的勘探開發?使學生從西部地區天然氣田分布的自然條件、經濟能力、技術力量及能源消費需求多個角度總結西部油氣開發的限制性因素。
激疑:因為西部油氣開發面臨的困難,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豐富的天然氣沉睡在地下,而東部地區則飽受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的困擾嗎?我們該怎么辦?在前面剖析了能源結構調整及重點分析了我國油氣開發的戰略重點轉移的基礎上學生自然而然的提出“西氣東輸”的策略。
立即追問:“西氣東輸”是否可行?提供“我國東部、中西部地區能源生產、消費占全國的比例圖”,從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的角度印證“西氣東輸”的可行性。
以上教學由教師創設問題情景開始,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反復質疑,誘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教師在活動中及時點撥,適時提供材料對學生的觀點加以驗證,注重生生、師生互動,并加強個別化指導,真正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4、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從經濟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社會經濟影響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兩個方面討論“西氣東輸”工程對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列表總結。
以上教學旨在為每個學生提供發表自己的看法、認識、見解的機會,有利于挖掘群體的潛能,培養合作的精神,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空間。
5、班級交流,學習互補
出示西氣價格圖片,提供資料討論是否應該提高天然氣的價格,以促進西部的發展。通過小組之間的辯論,得出結論:提高價格只是一時一方之利,而西氣東輸不僅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即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東部發展和西部發展的雙贏。
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的能源,有利于東部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但是否說明“西氣東輸”工程有百利而無一害呢?
通過以上教學培養學生的環境觀、資源觀、發展觀和人地協調觀,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辨證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6、總結評價,能力提高
“西氣東輸工程”是我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我國還有哪些大型資源跨區域的調配工程和項目?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這些工程或項目?
1、從報刊、網絡等媒體收集南北方水資源的分布和用水資料,分析南水北調的原因,應用本節課學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過程評價該工程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從報刊、網絡等媒體收集我國東西部地區電力資源相關資料,分析西電東送的原因,應用本節課學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過程評價該工程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評價的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這樣的考查,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較好的形式。
初一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黃土高原篇四
本節內容是八年級地理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中的第三節.這一節的內容包括:我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懸殊,時間分配不均和節約每一滴水三個方面.與傳統教材結構不同,本教材在講述中國的水資源時,側重于資源本身,而將與之想隨的水能資源作為調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加以介紹,因此重點更為突出,更注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
《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建設的大型工程.
1,水資源的概念
2,我國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分布上的特點
3,我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通過閱讀各類地圖充分培養學生讀圖和析圖的地理學習能力,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1,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家鄉重慶的水資源實際狀況,進行鄉土教育,融合新課程中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身邊的地理的理念;
2,讓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嚴重污染和浪費的現象,滲透節約資源,保護資源的教育, 讓學生明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學用水,合理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才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危機的根本途徑.
1,水資源地區分布懸殊(這要從幾個方面進行說明:水資源與降水量有相關性,但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學習過程中可借用"降水量分布圖"進行推導,掌握;水資源供需狀況是水資源問題的體質,用讀"中國水資源供需現狀"圖進行認識;重點將黃,淮,海流域用水十分緊張,水土資源配合嚴重不協調的原因分析清楚.)
2,興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可閱讀"中國跨流域調水工程圖"從以下列幾個方面說明:我國已建成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有哪幾座,規劃好的南水北調工程將從哪條河調到哪些地區并簡要分析其利筆弊).
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主要包括年內的季節分配不均和年際變化大,學生可以通過觀察"長江和黃河段的徑流量逐月變化圖"來認識,但是年際的變化周期長,學生難以理解,學生在學習時可利用"北京的徑流量變化柱狀圖"來引導學生認識).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發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1,發揮地理課的特色,充分利用"中國地形圖""中國降水量分布圖""中國水資源供需狀況圖""長江和黃河段的徑流量逐月變化圖""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示意圖""中國主要水電站分布圖",(都以多媒體方式程現)引導學生讀圖分析的出結論;
2,運用以前學過的降水的知識來解釋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和時間分布特征,讓學生學會將知識前后聯系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3,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
4,聯系生活并運用有關資料討論水資源對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
【引入】播放哪吒和夸父追日的動畫片片段.
【教師旁白】連夸父這樣的神仙都對水有如此的渴求,更何況人類,可見人的生命是離不開水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中國的水資源.
從廣義上說水資源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水體,但我們今天要學的水資源是狹義的水資源,那就是陸地上的淡水,主要包括了冰川,河川徑流,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四個部分,
【提問】在這其中,人類最常利用的是哪幾種 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介紹: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約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然后問大家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中國缺水嗎 "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觀點.
(邊說邊歸納出"總量多,人均少""地區分布不均""時間分配不均"的特點并板書)
下面我們就具體地來看一看這些特點:
【讀圖思考】通過讀中國水資源供需分布圖總結出我國水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哪里多哪里少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讀圖鞏固練習】同學們一起看幾個具體的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加深對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情況的了解(邊讀圖邊填表)
對應的地區
缺水帶
少水帶
過渡帶
多水帶
豐水帶
【轉折提問】為什么我國水資源在空間分布上會出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現狀呢
引出水資源的多少與降水有很大關系,并一起來復習一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提問】(展示年降水分布圖)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告訴大家我國水資源為什么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轉折】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我國水資源在不同的地區分布是不均勻的,那么在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季節我國水資源又有什么特點呢.
由于多年平均徑流量是衡量一個地區水資源多少的主要指標,因此我就用河流的徑流量圖來展示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分配狀況.
【讀圖】讓學生讀"長江武漢段徑流量變化圖"和"黃河花園口段徑流量變化圖"
1,比較一下這兩幅圖有什么相同之處 (得出多雨和少雨季節相同——夏秋多,冬春少)
2,為什么會有這種特點呢 教師提示讓同學們回憶出(我國降水在時間分配上就具有夏秋多,冬春少的特點)
【轉折】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季節水資源是不同的,那在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年份水資源分布又有什么特點呢 【讀圖】"北京地區的多年平均徑流量,最多年徑流量,最少年徑流量柱狀圖"
讓同學們讀圖告訴老師北京在不同的年份水資源的多少有什么特點 (學生得出有時多,有時少的結論,從而得出水資源還具有年際變化大的特點,豐水年和枯水年可能交替出現,也可能連續出現,大家知道今年重慶是豐水年還是枯水年 )
【轉折】通過這樣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找出了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提問)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配的這些狀況會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大家能通過你在生活中的體驗想一想都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嗎
(進行展示:教師在學生的回答中進行歸納:如旱澇災害,用水緊張,生活不便,經濟損失等等)
【拓展提問】請問同學們知道我國用水最緊張的地區在哪里嗎
讀"我國人均水資源分布狀況圖"并提出問題:這里并不是我國降水量最少的地區,那為什么會用水緊張呢
老師提供一段有關"缺水的華北" "干渴的都市"的資料和"水污染,浪費水"的圖片及資料.
老師引導:同學們根據提供給大家的材料,進行分析處理,歸納出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可能原因)
教師總結:可見水資源的緊缺程度不僅僅取決于降水,它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降水等自然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為因素.
【師轉折性講解】(展示)正由于我國水資源的這些特點導致,我國目前土地嚴重干涸,很多地方人民生活飲水十分困難,黃河源頭已經出現了干枯,黃河的水位已經下降到了歷史最低,目前黃河平均每年斷流18天,在1997年斷流了226天之多,由于缺水每年給我國工業造成損失20xx億元,農業損失1500億元,據預測我國人口在未來幾年十幾年將達到16億之多,屆時人均水資源只有1750立方米,圖中的畫面將會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我國將出現嚴重的水危機,下面就請同學們想一想,面對這一危機,你都有哪些辦法來一一對應地解決這些問題.
【活動】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就解決"地區分布不均""時間分配不均""污染浪費嚴重"的辦法進行討論,組長記錄,最后分組發言.
討論完后老師提示:我也想了一些辦法,可是我不小心把它的順序搞亂了,請大家幫忙整理一下,(引入連線題)
【轉折】這些措施中很多都是興修水利工程,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工程的效益是綜合的,其中之一就是發電,我國有許多大型的水電站,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讀圖】"中國主要水電站分布圖"
【填表】
所在河流
所屬省區
龍羊峽水電站
劉家峽水電站
小浪底水電站
葛洲壩水電站
二灘水電站
【轉折】除此外我國還在跨流域調水方面作了許多工作
【讀圖】"中國跨流域調水工程圖"
教師簡介"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引黃濟青"等工程學生看教材上的有關"南水北調工程"的閱讀材料
完成"南水北調工程"的填空題(略)
【教師總結并提問】跨流域調水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水從多的地方往少的地方調,咱們重慶是多水區,我們可以大方地支援缺水地區,但是我想問大家一個看似可笑的問題"重慶會缺水嗎 "從而引導出對身邊的地理學習.
【活動】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讓每個小組充分討論(如果認為會——為什么;如果認為不會——為什么),組長把意見收集起來交流發言.
【之后電腦顯示圖片】事實上,重慶現在正在遭遇坐擁兩江卻喊渴的尷尬,影響重慶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污染性缺水"和"浪費性缺水",由于缺乏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現在重慶主城區有很多工廠將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兩江,有很多市民和餐廳餐館將生活垃圾和動植物油排入兩江,更有甚者,兩江上的大量船舶更是活生生地將兩江當作了"馬桶",據環保部門監測,現在兩江水質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懸浮物全部超標,這些污染物不僅導致生物死亡,還嚴重影響了人類健康,這樣的兩江水大家敢直接喝嗎 面對這樣的兩江水你還能說咱們重慶不缺水嗎
【總結】可見連重慶這樣的城市都出現了水危機,那中國的缺水問題絕非危言聳聽,面對人為"污染性缺水"和"浪費性缺水"僅用興修水利工程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并展示:我們只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學用水,合理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
【教師小結】如果不珍惜水資源,人類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如果不珍惜水資源,最終枯萎的只能是人類自己(展示).
最后,讓全班同學一起向全體重慶市民發出倡議,讓大家行動起來,節約每一滴水,保護我們的水資源,讓我們用自己最真誠的心和最激越的情感,伴著長江之歌的激昂旋律,發出我們的倡議【電腦顯示】倡議書(略)
我的教學板書遵循了:概括性,規范性,及時性,和藝術性等特點;在整個板書造型上采用了"偏正型"中的"張翼型";在板書內容構成形式上采用了"強調式板書";在內容設計上運用了"內容再現法";力求達到美觀,大方,實用技術的效果.
初一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黃土高原篇五
中學地理“說課”的內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遵循地理教學規律,以口述的方式闡述個人對一節課教學的總體構思;以及對大綱的把握,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對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設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為例,簡單說明中學地理“說課”的幾大要素。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介紹歐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題“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題“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第三框題“傳統的畜牧業”,第四框題“繁榮的旅游業”。第一課時介紹歐洲西部地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和制造業為主的工業。本區經濟發達來源于三大產業:工業、畜牧業、旅游業。畜牧業一直是該地區重要產業,本課時重點介紹了其畜牧業。教材打破常規,采用倒敘方法,從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特點出發,引入歐洲發達的畜牧業;接著教材活動內容,從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分析本區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又從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區的氣候成因,由表及里,如抽絲剝繭,簡述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突出了以人地關系為核心的教學思想。
1、通過初中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讀地形圖、氣候圖的方法;
2、初一學生認知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在學習歐洲西部地形時,讓其動手設計貼地形圖,調動其學習興趣。學習溫帶海洋特征時,每組討論歸納,由中等生作中心發言人,進一步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思考性強的問題先由一般學生回答,尖子生點評,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目標: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地形特點、氣候特征、傳統的畜牧業。
2、能力目標:《地理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明確指出,地理課通過多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概念,進而理解基本規律。因此本節課能力目標主要表現在:
(1)培養學生讀圖收集信息,歸納的能力;
(2)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評價地理環境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地理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1)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我國西部牧區面積廣大,更有許多優良畜牧品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啟發學生借鑒西歐經驗,為祖國西部開發建設獻計獻策。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學情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描述溫帶海洋性的氣候特征;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
教學難點:歐洲畜牧業成為傳統產業的原因。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對學生分組進行導學,在學生進行交流收集資料、貼地形圖、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上,采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辨論等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運用多媒體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引導學生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及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資料、貼圖、討論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一)導入新課
[活動一]
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
[投影]“歐洲人的生活圖”。(定格在餐桌上)
教師在復習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以及該地區以制造業為主的基礎上,通過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投影欣賞兩種活動,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傳統的畜牧業。這樣做的目的讓學生“感悟生活,發現問題”。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論之一,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開探究過程
[活動二]
[投影]歐洲西部牧場圖。簡單介紹歐洲西部國家的畜牧業情況。
從導入過程讓學生了解到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但這只是直觀現象,還應從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鑒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此處適宜教師運用活動幫助學生探究。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牧場情況,進而進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布廣泛與哪些自然條件有關?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回答并引出活動三。
[活動三]
讓學生讀課本圖8.23“歐洲西部地形圖”大致了解該地區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學生歸納出:歐洲西部地區位于大西洋東岸,地處中緯度地區,地勢低平,南北多山且多東西走向,中部平原廣大,這種以平原為主的地形有利于牧場廣泛分布,適宜發展畜牧業。教師適當進行點評。
[出示]歐洲西部地形輪廓板圖。讓學生上講臺,用磁性貼將“大不列顛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輪廓圖上。
教者明確地形特點:地勢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大。
通過學生讀圖,使學生明確本地區地形特點;貼歐洲地形圖,讓學生上講臺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
幫助理解,記住主要的山脈、平原、島嶼名稱和位置及山脈的走向。現代教育堅持以人為本,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這樣做的意圖在于“注重差異,培養能力”。
本區的畜牧業發展除與地形有關外,還與氣候有關,那么,本區的氣候怎樣呢?
[活動四]
[投影]歐洲西部氣候圖
分組討論:1、該地區主要氣候特征,引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概念。
2、這種氣候對畜牧業生產有何影響?
教者明確:1、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年降水均勻。
2、這種冬暖夏涼降水較多的氣候適宜牧草生長。
分組討論,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認知能力及知識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發言,尖子生點評。使學生既了解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又知道這種氣候適宜于牧草生長。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五]
再讀課本圖8.22“歐洲西部的氣候”,從圖中讓學生讀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高原高山氣候。本區為什么以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最為廣泛?組織學生討論、歸納。教者提示:從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風帶等方面去分布、歸納,最后點評。
(三)深入探究過程
1、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以及其對歐洲傳統畜牧業發展的影響。但那一地區有沒有種植業?情況如何?
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比較,了解本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發展畜牧業,這并不意味著沒有種植業,只是種植業為畜牧業服務。
2、學生閱讀課本p.62材料
明確:歐洲西部地區勞動力短缺,生產高度機械化、現代化、自動化,以制造加工為主的工業經過深加工后的畜產品的附加值遠高于種植業,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更高的利潤,也是本區畜牧業一直發達的又一原因。
設計目的在于說明畜牧業的發展除與自然條件有關外,社會經濟條件亦是影響因素。至此難點迎刃而解。
我國西部地區與歐洲西部的緯度相似,也以畜牧業為主,有很多牧場,優良畜種。
[詩歌欣賞]《敕勒歌》
但本區畜牧業發展比較粗放,發展潛力很大,如何借鑒西歐的經驗,結合西部開發,大力發展我國的畜牧業,為祖國的發達、富強貢獻力量!是各位同學值得思考的問題。
通過學生欣賞詩歌――敕勒歌,引出我國西部牧場,加強“學生滲透,激發熱情”。讓學生理解地理學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和在處理人地關系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理意識和地理價值觀,同時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四)拓展與練習
1、我國西部有哪些牧區?有什么優良牲畜品種?
2、歐洲西部地區和我國西部牧區在地形、氣候等方面有何異同?
講完課后可以讓學生設計板書,或者教師自己設計如下:
教師可以依據“活動”設計問題,要注意問題的新穎性和活動性,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有一定的層次和深度。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視頻資料及詩歌,并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
以上結合《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一課,簡單介紹了地理“說課”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應該說什么。教師在說課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說課”不是講課,應該“說”,絕對不能“念”(或“背”)講稿或教案;②應充分準備,面對的是評委或者老師,應該把自己準備的成果展示給評委或老師(如課件、板書設計、知識結構等);③普通話要標準,并注意語言簡潔、明確;④注意時間限制。
初一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黃土高原篇六
本課選自新教材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二節。本節課的重點是第二部分土地資源分布不均,體現出土地資源在利用的過程中出現的水與土的矛盾。本節課的第二個矛盾是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現狀,主要體現了土地資源在利用過程中出現的人與土的矛盾。讓學生在讀圖分析的基礎上,解決土地資源的矛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探究活動穿插在一節課中,使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樹立保護土地資源的觀念。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在中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圖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
結合地形、氣候等條件分析并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與氣候、地形之間的關系,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資料,說出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掌握運用材料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土地是立國之本,樹立環保意識。
使學生形成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正確的資源觀,養成保護資源的習慣。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及基本特點。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教學難點: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對學生進行土地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本節課運用了教師和學生之間“主導-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學習過程中首先采取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教師在導入階段為學生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采取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課程中要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教師的指導作用。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學生在起點水平和能力結構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地理學習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應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做課堂的主人。做好小組分工,指導學生做好探究土地資源分布等的能力。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歌曲欣賞)
教師提問:歌聲中唱的是什么?
教師總結:歌聲唱到我們人們對土地的深深眷戀之情。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土地,我們每一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一)土地的類型
教師出示:四幅圖片,討論四幅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師總結:由于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利用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土地資源類型也多種多樣 。請同學們聯系已學過的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評價我國土地資源對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探究我國土地資源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教師提問:(1)出示部分國家人均耕地的比較圖、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圖。
(2)耕地后備資源資料。
問題(1):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有哪些?
問題(2):我國土地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問題(3):氣候條件對土地資源有什么影響?
(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我國主要士地利用類型的分布”,讀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圖,并聯系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第74頁課本“活動1”的填表格練習,解釋一下造成這種分布差異的原因。同時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教師:出示學生學農時候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觀圖,引導學生完成第74頁“活動2”,認識我國耕地的南北差異,并能夠初步評價我國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出示華北平原的圖片
材料介紹:我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40%,但是水資源僅占全國的60%左右。我國水、土資源的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田與旱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與800mm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比較接近。
教師小結: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且相差懸殊,而土地資源北多南少,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不合理。
探究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與氣候、地形之間的聯系。
材料1.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
材料2.我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布圖
材料3.我國的干濕地區
材料4.我國的地形分布圖
教師指導:以我國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圖與季風區分布圖、干濕地區分布圖、地形分布圖相互疊加指導。
探究問題:土地分布與氣候、地形之間的關系。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師演示:看視頻新聞,說一說土地資源對農民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老師把班級分成六個小組,分別代表政府官員、專家、環保人士、鄉村干部、農民、學生。請同學們分別談一談對土地破壞、保護耕地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要找到哪些圖片或者是資料來證明你的觀點呢?
教師:土地資源如果利用不當,或者遭到人為破壞,會就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諸多問題,各類土地資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教師:請你擬出下一個我國土地日的主題。
教師:最后,請同學們欣賞九旬老人朗誦的散文《我愛這土地》,體會現代詩人艾青對土地的滿腔熱情。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只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教師總結:土地是立國之本,對于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土地基本國策。
(五)教學反思
地理學科是研究地球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之間關系的學科,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知識要為生活服務。土地是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又是與我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資源,土地資源危機意識不僅僅是地理課上學生應該形成的意識,而是全球人應該形成的意識,在這節課上,我用了大量的數據、圖片等資料幫助學生形成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