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一
學習這一課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學生提前預習,查找一下關于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通過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傳說是晉國的外交官,而鐘子期只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倆人地位懸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師求學、東渡蓬萊的的執著和艱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沒人能真正聽懂他的琴聲時心中的那份孤單和苦悶;同時也知道了漢陽江口,中秋佳節月圓夜,倆人因琴聲相遇,相知,相約時心中的那份驚喜和感動,知道了一年后的中秋,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鐘子期染病去世后的那份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這些都為后面的誦讀理解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也激發了同學們閱讀的興趣,還未讀文,但心弦已被撥動。
崔巒老師在學術會上提到: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結合到文言文簡潔、典雅,朗誦時具有音韻美的特點,本課首先注重學生的誦讀:讀通課文,讀順節奏為理解課文大意做好鋪墊。
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多種形式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相機指導。如剛開始男女生比賽讀時,女生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讀成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蔽覇柲猩牫雠x的有什么問題嗎?他們都搖搖頭。我不動聲色趁機在黑板上板書了兩個字:兮和哉。并讓他們猜猜“若”的意思。因為“峨峨”“洋洋”書中有注釋,學生很容易猜到若的意思就是“好像”,那“兮”有什么實際意思嗎?當他們明白這個字只是個語氣詞,相當于漢字的感嘆詞“啊”時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兮”應連在前面的詞語后,再讀時不僅斷句正確,而且自然的把“兮”拖長,讀得有滋有味。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指導學生抓住一個“善”字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抓住兩個語氣詞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抓住一個“絕”字,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由于朗讀的多層次、多元化,詞語的理解一點就通,通過朗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教學中,我圍繞“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币痪溥M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拔覀冎烙岵朗钱敃r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鐘子期從俞伯牙的琴聲里不僅能聽出高山流水,還能聽出他的胸懷,他的志向,他的喜怒哀樂,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俞伯牙用爐火純青的琴技,還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撥動了鐘子期的心弦;而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嘗試著用生動傳情的語言,還有符合學生心智的方法,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但愿,學生能得意,得言,得法,他們的情感受到熏陶,心靈得到洗禮,語言逐漸豐富,思維更加清晰……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二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課文,也是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拿本課來說,教學片斷1中的課前談話這一部分,正是因為老師進行了充分了準備,所以在后面教學中,對伯牙琴聲的理解時,學生才能異口同聲,深入理解。教學片斷2中,老師從學生的傳說中引入課文,講到課文是這個傳說的歷史記載,只有五句話,77個字,既鎮住了學生,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4中對知音內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為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本有了獨到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節。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么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后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如在教學片斷2中的導入部分,由黃鶴樓引入龜山電視塔再引入古琴臺,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此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還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上,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鐘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鐘子期確實是姓鐘,那么,你們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三
《伯牙絕弦》這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的是春秋時期,俞伯牙和鐘子期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講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聽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弄斷琴弦,再也不彈琴。
本文行文簡潔、流暢,只用了77個字,共用五句話,第一句話總起,二、三、四句順承而下,第五句急轉而合。全文蕩氣回腸,令人回味無窮。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新課開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教學中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淀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這節課我采取了三個不同層次的朗讀。
第一次,初讀課文識知音。采用學生自由讀,交流讀,老師范讀等形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第二次,推敲細讀遇知音。讓學生在默讀中結合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鞏固學習閱讀文言文的方法。當學生自學后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的內容后,引導學生研讀文本,觸摸伯牙與子期的靈魂,與他們同悲同喜,感悟知音的內涵,感受伯牙的遇知音有痛失知音的情懷,這是課文的難點所在,為此,我給學生的理解搭了梯子:感悟知音的內涵,感悟知音相遇之喜,感悟知音離世之悲。
第三次,朗朗誦讀懷知音。借助課后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并在老師的引領中反復朗誦,傳唱這個故事,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跋葘W后教當堂訓練”是語文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課堂中時間盡量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讀,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讓學生借助注釋,自己理解課文的內容,在學生自學后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點撥、講解;學一點教一點,恰當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收集有關這個故事的其他資料,做到了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學中我不僅讓學生學會了這篇課文,還滲透了有關文言文以及古文化的的代代相傳。
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又如在最后一個環節,我借助資料袋讓學生了解故事的源遠流長,并且入情入境的朗誦。體悟文章的情感,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五、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在學生理解伯牙感遇知音這一環節,我充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寫出伯牙的遇知音的感慨,豐富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與文本與主人公產生共鳴,使學生實現了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了傳承文化的熏陶。
當然,在教學中我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在講求師生合作的同時,是否也該重視生生間的合作,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生生互動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于學習的廣泛遷移。第二,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盡管我給了學生停頓符號學生也注意到了停頓。但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如果我能及時地給學生以范讀,相信學生能更好地體會這種美,表現這種音樂美。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積累、誦讀文言文的興趣。第三,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過渡語的設計還不夠細致、精準影響了課的精彩。
一杯噴香的茶,我們細細品味,會悟出茶的神奇;一篇雋永的美文,我們細細品味,會品出它的深遠;而一次活動的礪煉,我會細細品味,會品出它的責任。通過教學反思找準我在教學中的不足,積累經驗,學習提升,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更上一層樓。有了教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我深知一位優秀教師背后的最終受益者永遠是它的學生。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四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一課,它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這次學校教學能手評選,我第一次在這樣的比賽中指教文言文,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
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短短的5句話,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我發現網上關于這課的資料并不多,大概別人也都在嘗試吧。我在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后,自己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制作了一個課件。在其中我插入了“高山流水”和“伯牙悼子期”的音樂,在實際的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的教學,我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文言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文言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課堂上學生們聽得仔細,學得認真,讀得有感情。同時被故事的內容所打動,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如:借助課文中的注釋和自己手中的工具書等學習方法,我覺得這對同學們學習文言文已經足夠了。
課前我和同學們一起做了一個“文字游戲”,我先說出一個詞語:楊柳依依,隨后讓同學們先說出這事描寫什么的詞語,然后自己嘗試著說出一些類似的詞語,同時說出自己會想象到什么樣的畫面,這為我后面想象的環節埋下了伏筆。結合同學們說的詞語,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詞語: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綿綿,清風徐徐,炊煙裊裊……
教學過程中,教師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揮,又是一名出色的導演,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的演繹著文本豐富的信息。
師:伯牙作為楚國一個著名的樂師,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
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會表現什么?
生:鳥語花香
師:此時,子期必得什么?
生:鳥語花香
出示填空: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 )。
生:伯牙所念夕陽西下,鳥兒歸巢的場景,子期必得夕陽西下,鳥兒歸巢的場景。
生:伯牙所念潺潺流水,子期必得潺潺流水……
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師生在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點,營造傾訴的情懷,讓課堂充滿想象的張力:
師:當伯牙的琴聲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心情會怎樣?
生:寂寞無奈傷心
師:此時他渴望什么?
生:理解他的人 懂他的人知音……
師:現在,這個人出現了,他就是鐘子期。請你想象俞伯牙會緊緊地握住子期的手說什么?
有同學很自然地說出:“知我者,子期也!”
讓學生在思考中積蓄情感,在交流中傾吐情感。伯牙此時恰逢知音那激動不已的心境與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它將他鄉遇故知的激動深深地烙在每個孩子的心頭,沁入了每個孩子的肺腑,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沉浸其中,課堂,因為這樣的留白與補白,充滿了情感的張力。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隨后我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贝藭r《伯牙悼子期》的音樂響起,屏幕上出現了鐘子期的墓碑。
此時伯牙心情沮喪,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誦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同學們也一同隨老師一起讀出: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ō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吟誦完這首短歌,伯牙起身把瑤琴摔碎。
同來的老者驚問:“先生為何摔此琴?”
伯牙道:“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在《伯牙悼子期》的音樂聲中,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
在《伯牙悼子期》的音樂聲中,我再次讓學生誦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從同學們悲傷的語音中,我知道同學們理解了世上知音難覓。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隨后我播放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田。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么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不過沒關系,這節課雖然結束了,可是我教學文言文的路卻剛剛開始,我會繼續努力的,盡力使我的課堂變得完美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五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 個字,而這77 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梢娺@77 個字的背后有著多么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 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獲,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間互相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復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1、從圖引入,讓學生看圖介紹俞伯牙和鐘子期,了解他們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學生滲透真正的知音是沒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 、于永正老師說:“書不讀熟不開講。”在這節課的 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首先將文言文讀通,再通過范讀引導學生將文言文讀出節奏和韻律,個別讀、男女生讀、全班讀,直至學生讀到爛熟于心我才開講。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引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和江河的一瀉千里,指導學生讀出知音間的默契;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3 、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制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學中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 、 由于我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夠,對知音相聚時的激動,分別時的感傷沒有深刻理解,因此也就造成了課堂上學生情緒調動不起來的情況。
2 、課前指導學生預習不夠,因此學生課堂上對文章的大概意思不夠了解,有的甚至連下面注釋中有的內容都找不到。
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語文課,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六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課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誦讀。然后,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識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故事,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繼續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并試著背誦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綿綿春雨,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七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誦讀。然后,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過層層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背景資料的介紹,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本文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楊氏之子》,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課外輔助資料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補充資料“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整節課這樣讀中有悟,悟后有讀,讀反反復復,悟越來越明。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想我們仍需要不斷追求,在磨課、上課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八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絕弦》講述的就是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感天動地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據此,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領悟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課文意思;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深厚情感,體會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朗讀、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的教學思路是:在進入新課后,讓學生說說什么是“知音”,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在讀通讀順課文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插圖等理解文言文意思,教師稍微作點撥;在問題“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兩人是知音”的牽引下,學生找到關鍵語句,反復朗讀、品味,感受音樂意境之美妙,俞伯牙演奏技術之高超,鐘子期欣賞水平之高雅,從而印證,這就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最后,話鋒一轉,在傷感音樂的襯托下,領略鐘子期逝去后伯牙的悲痛欲絕,感受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感情,在反復的吟哦、品讀中,學生被深深震撼了。
課結束了,我的情緒還在課文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墒?,自我反思讓我理性起來,同事的贊揚、建議讓我冷靜了下來。大家認為,同時我自己也覺得,這是撥動學生心弦的`一課,主要有如下精彩點:
課堂開始,伴隨著《高山流水》的旋律,讓學生交流什么是“知音”,對知音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同時為全文的學習做好了情感鋪墊,定下了情感的基調。學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后,我又提“知音”話題,問學生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兩人是知音,通過深入品讀重點句子,感受俞伯牙和鐘子期熱愛音樂、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摯情感。最后,感受伯牙聞噩耗、絕琴弦的特殊情懷,從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對知音、對朋友的最高境界。從頭到尾,“知音”的主題貫穿其間,它成為理解全文的情感線,甚至是主旋律。
學習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積累語言,這是本節課的“大調子”,因為這是語文課。為了達成整個目標,開始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文言文特有的節奏;然后是理解文言文,特別提醒學生注意重點字詞,看清楚注釋,連貫地說一說大意;在進一步感受“知音”時,我設計了一系列語言拓展訓練,如根據“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說話,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泰山,看到了怎樣的江河?又如引導學生想象,俞伯牙的琴聲還可能表現哪些動人的的場景呢?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會有什么呢?學生說出了一些場景后,我又引導學生模仿鐘子期贊嘆的語言形式說話,如“瀟瀟兮若春雨”“裊裊兮若輕煙”“皎皎兮若明月”等。學習“子期死”一節,我補充了一段古詩,意在激發情感,豐富語言。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非常重要,發揮著激勵、引導、點撥、糾錯等多種功能,它就像調節器,傳遞給學生學習上的節奏感?!澳愕谝粋€舉手,老師把這個機會給你!”——這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肯定?!澳阕x書的聲音很大,每個字讀得很準,可有個問題要注意(等待學生說)……對,句子內部停頓不要完全斷開,一字一頓不好聽,要有意斷氣不斷的感覺?!薄@是一分為二的指導,既肯定優點,又指出不足?!澳阕x得真好,很有氣勢,老師問你,你為什么讀得如此高昂有氣勢?”——這是朗讀指導,巧妙引導學生感悟朗讀技巧和情感的融合應自然合一(即通常所謂的“劍氣合一”),讓全班學習這位同學的朗讀?!澳阏f出了‘茫茫草原’一詞,真棒!你能根據‘洋洋江河’的語言形式說類似的詞語,這叫觸類旁通。”——這是學習方法的點撥,這樣的點撥建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是隨機生成的,因而滲透得自然,也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一位老師說,“我很欣賞你的教師反饋,既有激勵性,又有指導性,學生特別受益。”感謝這位同事的鼓勵,我會再接再厲。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剛回到辦公室,幾位前輩不吝贊美之辭,同時也指出,前面的感情處理非常自然、融洽,可到最后突然來一問:面對伯牙的悲痛欲絕,你有什么想勸慰他的嗎?這就沖淡了全文的情感基調,與“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仔細一想,確實如此,伯牙之所以用這種“破琴絕弦”的極端方式懷念鐘子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感太真摯,太投入。當然,這樣的情感表達方式在現實社會中確實極少,正因為極少,才顯得彌足珍貴。所以,我們應尊重伯牙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必要畫蛇添足,評頭品足,否則,不僅沖淡了主題,而且是對千古絕唱的無端解構,和對高尚知音的庸俗臆測。
另外,有兩個細節處理欠妥。一是理解文言文時,我讓學生讀懂了哪一句就說哪一句的意思,這樣會有點亂,因此最好請一個學生梳理一下,從頭到尾把故事講一次,但我擔心時間不夠,沒有這樣做,應該說這是一個敗筆。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理解到了位,后面的感受與拓展就會更順利。二是隨機朗讀不夠。我的設計中,讀哪兒,讀幾遍,用什么形式讀,都作了嚴格預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如一位男生按節奏讀沒有讀好,我作了點撥后就讓全班齊讀了,此刻如果讓這位男生再讀一遍就好了。
俞伯牙用爐火純青的琴技,還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撥動了鐘子期的心弦;而我,作為一名熱愛語文教學的教師,嘗試著用生動傳情的語言,還有符合學生心智的方法,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但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心靈得到洗禮,語言逐漸豐富,思維更加清晰……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九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古文,讀通讀順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雖然我用的是五年級學生,但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較淺顯,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因此一節課下來,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贊賞。自我感覺有幾點做的還算滿意。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廣播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節我就發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奏。我適時范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在初讀、再讀環節,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于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后,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整個小學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閱讀?!薄敖Y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薄安樽值淅斫?,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痹谘凶x環節,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里很常見?!痹诶斫狻把笱筚馊艚印睍r,“江”、“河”分別指“長江”和“黃河”,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痹谖蚯榄h節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凹热徊郎乒那?,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接著話鋒一轉,“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鐘子期,不論你彈什么,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于前文鋪墊做的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一是感覺身為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在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還有一點就是我沒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古文。記得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講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被谶@個認識我才對沒有讓學生具體“翻譯“,也不知道這點做的對與不對,上課前應該多找一些老師探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與評價 伯牙絕弦的教學簡案篇十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課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本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因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拿本課來說,教學片斷1中的課前談話這一部分,正是因為老師進行了充分了準備,所以在后面教學中,對伯牙琴聲的理解時,學生才能異口同聲,深入理解。教學片斷2中,老師從學生的傳說中引入課文,講到課文是這個傳說的歷史記載,只有五句話,77個字,既“鎮”住了學生,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4中對“知音”內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為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本有了獨到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節。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一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指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么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后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此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還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上,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鐘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鐘子期確實是姓鐘,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老師學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大家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