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加與減二教學反思篇一
第一層次借助圖片描述故事寫出有關系的加法和減法算式。對于大多數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在這個層次的練習中設計了學生熟悉的蘋果圖、動物圖和雞圖來引導學生看圖說故事,讓學生從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減法的內在聯系,“原來的部分”加上“又飛來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體”; 從“一共的整體中”減去“飛走的這部分”就是“剩下的這部分”。使學生初步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第二層次脫離圖片的幫助由形象過渡到抽象。在這個練習中學生只能依靠加法和減法的關系來完成,這樣對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是一個極大的飛躍,我在此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為了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隨機出現問題來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例如:4+3=□、□-3=□。讓學生通過加減法的關系,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使學生掌握加減法的關系,明白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第三層次充分運用加法和減法的關系。例如:●+▲=、□-□=□,在這個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剛才所學的加減法關系來完成。再讓學生根據3個圖形寫出兩個加法兩個減法算式,讓學生通過加減法的關系,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使學生掌握加減法的關系,明白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比較好,但是由于整節課一直強調整體與部分,上到后來學生的積極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調動課堂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加與減二教學反思篇二
本單元是在學完“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100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本單元不僅僅是學習計算的方法和技能,還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運算的含義,發展數感,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教材設計了“套圈游戲”“乘船”“乘車”“今天我當家”四個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通過這些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理解數學,強調數學與社會的聯系,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注重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注重學生估算意識的發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今天我想就“估算”進行反思:
第一、在“創設情境”時,我向提出估算的任務,使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也給學生的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間。
第二、課堂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中會出現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引導學生通過計算來驗證估算的結果是否正確,自然地引入下面的教學。如“套圈游戲”中,創設情境:淘氣與笑笑都非常喜歡套圈,最近他倆進行了一次套圈比賽,并把成績記錄下來了,請同學們看看統計表,淘氣能贏嗎?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氣 24 29 44
笑笑 23 30 41
(學生思考)師:請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估計的。(學生小組交流)能把你的估計方法說給全班同學聽嗎?(全班交流)生1:我發現淘氣除了第二次比笑笑成績低,其他兩次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認為淘氣能贏。生2:淘氣兩次得20多分,1次得40多分,而笑笑1次20多分,1次30多分,1次40多分,所以笑笑贏。生3:第一次淘氣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氣多1分,他們就一樣多了,而第三次淘氣又比笑笑多。所以我也認為淘氣贏了。……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估計,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到底是誰贏了呢?我們來算一算吧。……
加與減二教學反思篇三
新課程提出“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本課的教學中,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學數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況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課始以購物情景圖作為教學切入口,將學生的注意引到對價格的探究上,從而使學生理解大約、大概等語,產生情緒高昂的學習需求,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過程,應把學生看作是有主觀能動性的真正意義上的“人”,而非被動接受知識、機械計算的“物”。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中真正體現生命價值,滿足孩子的發展與成功的需要。課堂上學生的課堂行為得到尊重、肯定與鼓勵,進一步拉進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總之,通過這節估算課的教學,給自己、給學生,都有很多的收獲、很大的啟發。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多重視估算教學,以提高學生估算能力,培養數學涵養加法估算教學反思。
加與減二教學反思篇四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1) 結合具體情景,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并進一步體會加減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生活中的應用。(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加減的口算及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3)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發展估算意識。(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百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本校二年級有5個班,共247人,根據對學生學前情況的調查和分析,絕大部分學生能較熟練準確地計算百以內的加減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1、個別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對于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已形成一定地思維習慣,能夠較熟練地根據問題情境或自設問題情景提出相關教學問題并給予解決。因在一年級時對二十以內加減法計算掌握得不夠好。如13-8=4,9+2=12,5+7=13之類的錯誤,可能會因此影響到百以內加減的計算速度和準確性。2、部分學生對豎式的書寫格式與要求并不清晰3、學生估算意識差,90%以上學生對估算沒有概念。4、多數學生對于“驗算”感到很陌生,不知從何入手。
結合學生學前情況分析和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利用零星時間加強20以內加減法和兩位數加減法的口算訓練,如利用早讀或課前一分鐘開展口算訓練,在家里口算計時訓練,在全年級開展口算大王競賽,諸如此類的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自覺進行口算訓練的積極性,并有效地掃清了在計算三位數加減法時可能造成的問題。
2、充分利用“啄木鳥小醫生”、“小法官”、“誰是高明小醫生”等形式及時將學生在作業練習中存在或可能出錯的問題展示出來,開展糾錯訓練。由于錯誤源于學生,他們通常表現極大的參與興趣,并在相互的點評中澄清了認識,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3、結合豐富多彩的數學小游戲,寓學于樂。(1)“小小速算家”,讓同桌兩人輪流說出“兩個數的和或差是500”的算式,說對一個得一個笑臉,看誰的笑臉多,獲得15個以上的同學可以獲得老師獎勵的一朵小紅花。這種“你好我也好”即有競爭又鼓勵共同獲得成功的活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很大。(2)我們來做“數學小實驗”。讓學生將1、2、3、4、5、6、7、9共8個數字組成兩個四位數,使它們的和等于10000。鼓勵學生找到多種組合,并指導學生將自己的算法配上圖畫加以裝飾,然后由老師選擇其中的優秀作品進行張貼,這種結合其他學科的熟練活動即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并起到交流算法的目的。(3)挑戰“神奇的495”。即用三個不相同的數字組成一個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然后用最大的數減去最小的數,得到的差再用其中的數字組成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然后用最大的數減去最小的數,如此反復。看最后的結果能否得到495。這個活動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各種不同的數字組合,并在刺激有趣的體驗中有效訓練三位數的加減法計算。(4)“交朋友”,任意給出四個三位數,讓學生利用這些數盡可能地列出減法算式,并計算出結果,類似這樣的方法可以避免純粹計算的單調,同時也給那些優秀的學生留有余地。
4、學數學、用數學,鼓勵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編寫數學應用題、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等,提倡學生自覺觀察,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如幫助家長購物中的計算問題,在春游前編寫消費方案等,并將優秀作品在班上的“數學小樂園”中給與展示,從而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1、教師應盡可能將教材中的練習題都做一遍,并主動去思考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困難或解題情況,這樣可以避免因教師對教材預期不足而出現的措手不及的尷尬,并給與學生及時的點撥。如教材63頁的數學游戲“神奇的495”,由于教材中并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如果教師事先沒有進行嘗試和思考,當學生在練習中用到含有0的三個數字時,教師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指導,因為書中并沒有明確說是否一定要組成三位數。而事實上計算方法應是用三個數字組成的最大數減去最小的數。教師沒有準備便無法明確告訴學生真正的游戲規則。
2、在日常中注意加強對學生的估算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由于在本單元之前教材并沒有出現過相關的估算要求,所以在本單元學習中當出現估算要求時多數學生不知所措,教師可以在學習本單元之前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滲透,增強學生的意識,那么在本單元學習中就不會感到陌生了。
加與減二教學反思篇五
第三單元《加與減》的主要內容是100以內數的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
《小兔請客》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
其教學目標是:
1、在實際情景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能正確的進行整十數的加與減;
3、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活用知識于生活實際中。
教學時,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的認知特點,創設了“小兔請客”這一童話情境,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我先讓學生通過數糖這一具體操作活動,形成表象。再用小棒代替糖,擺一擺,加深理解,從而輕松地抽象出算式。在練習中,我設計了多種游戲,如“看誰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讓學生愉快、有趣地鞏固新知,并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在做游戲“猜算式”時,由于我講解游戲規則的語言不太規范、不太準確,從而誤導了學生,使這個游戲活動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加與減二教學反思篇六
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是十以內的加減法,在第一單元學生認識了零到十各數之后,這一單元主要是教會學生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本質與內涵,這些知識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首先學習的是加法,要讓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數的相加不是增加的意思,而是指群集、并合或把一對數重新命名為一個數。不管表示為3+2還是5,數的概念是一樣的。加法是一種把部分歸成整體或對用部分來表示的整體重新命名的運算。
教會學生理解自然數的加法運算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基于對應的方法,一種是基于定義的方法。而對應的方法更適合一年級的小學生接受,對應的方法是先讓學生比較哪邊的數量多,然后再思考,再添上幾個,兩邊就一樣多,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理解符號“=”的本質含義,是符號兩邊的量相等,同時讓學生感悟“+”,加是在原有數量基礎上的增加,表示的是兩個數量的和。
在具體的加法計算中,學生們的計算方法主要有:掰手指數、繼續往下數,從較大的數字開始繼續往下數,減法的計算策略主要有掰手指數出剩余的手指、從較大的數字開始往后數,利用加法想減法等。而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有個別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弱,很長時間不能擺脫對手指的依賴,對于這些孩子。教師要多聯系生活情境,比如:今天是19號,明天是幾號?也可以用游戲、歌曲以及故事等來描述問題,這樣可以弱化具體與抽象之間的分界,同時也能增加數字學習的多樣化情境和學生學習的樂趣。
此外,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兩倍的數字”計算能最早的掌握,比如2加2,3加3,4加4……,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認知特點,進行計算能力的培養,比如:可以把5+6等同于比10多1,8加7等同于比14多1。另外,需要重點掌握的是10的分成,以后學習兩位數的加減法要頻繁用到這一點。
關于“等號”的理解,教師不要輕易把它說成“得出……”,早期的筆算需要用各種不同的計算格式來表明如何用多種方式應用和解釋這些符號。可以用“三重數組”探討不同的記錄計算結果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符號創作的過程。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利用“數軸跳格子”來使學生獲得直觀的視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