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長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五心
古人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突出強調了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并明確了“德”的評價標準和考察途徑,即“四看”、“四個堅持”,涵蓋了政治立場、觀點、工作動機、態度和作風,是組織部門衡量一個干部“德”的重要依據。結合工作實際,我覺得把“四看”、“四個堅持”概括為“五心”更為易于理解,簡便易行。
一要看是否有“紅心”,對黨忠誠。看一個干部的品德如何,首先要看他是不是有一顆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紅心”。一個對黨忠誠的人,他肯定是一個愛國家、愛人民的人。因為他要時刻踐行黨的宗旨,時刻把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黨性,作為人生理想,體現在實際行動中。有一顆紅心的人,就會在心中時刻裝著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多為人民著想,多替組織分憂。就會按黨的要求為官,按傳統美德修身,按群眾的期盼辦事,任何時候、任何環境都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也就會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原則,服從組織,愛崗敬業,服務人民。
二要看是否有“孝心”,對家庭負責。古語說“百德孝為先”。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對妻子兒女負責,在社會上就會尊敬和關心身邊的人,在與人相處中,也會講究道德,這就是所謂的“忠臣出于孝悌之家”。對干部來說,是不是“孝道”,不僅僅是其個人倫理道德問題,更事關其為民服務的品質。常言道:好人未必能做好官,而好官首先必須是好人。做官與做人盡管是兩個層面,但是兩者又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很難設想一個不懂孝道的人,一個不孝敬養育自己的父母,對結發妻子和親生骨肉不負責任的人,怎么會對國家、對社會有責任?怎么會作出大的貢獻?又怎么會飽含深情地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而呵護有加關懷備至呢?
三要看是否有“良心”,對知者感恩。做人要有良心,憑良心做人、憑良心做事,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不變的做人處世箴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的一生能遇到許多幫助自己的人,包括提拔自己、認可自己、賞識自己的人,要心懷感謝、銘記恩情、不忘回報。一個有良心的人,會由衷感到從社會得到的多付出的少,總會不忘報答和惦念賞識提拔自己的組織或某個領導,在任領導干部后,必定將感恩回報之情轉化為對組織、對群眾的公心,在工作中敬業奉獻、有情有義、胸懷大度、包容和諧。如果他沒有“良心”,過河拆橋,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那他絕對不會對組織、對社會、對領導心存感恩,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又談何有“德”呢?
四要看是否有“善心”,對弱者同情。古人云:“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觀察一個干部,要看他對殘疾人、乞丐、特困戶等社會底層弱勢群體的態度,是慷慨相助、心存憂慮同情?還是嗤之以鼻、奚落拒之于千里之外?一個人如果懷揣一顆赤誠為民的善心,把群眾冷暖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中,能夠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對待窮苦老百姓,對待弱勢,都能盡所能去幫助,必定是一個有道德的人。而一個善心不足、不夠、不強的人,面對父老鄉親沒有親情,面對同志同事沒有感情,走上領導崗位之后,必定置群眾的利益于不顧,視群眾饑飽冷暖于不管,在群眾面前擺架子、抖威風,把公權據為私權,以權謀私,與群眾漸行漸遠。
五要看是否有“廉心”,對自己嚴律。蓮有廉心不染塵,梅無媚骨傲雪開。廉政的關鍵在于自律。一個沒有廉潔之心的干部,一旦喪失了平常心,就容易在心態上變得扭曲,情趣上不健康,追求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甚至喪失原則,走向墮落。評價干部“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看是否有自覺高尚的道德追求,是否有一顆廉潔的心,是否能以平靜的心態對待名利,不為名利誘惑、不受名利束縛、不被名利損害,時刻處于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聚光燈”下,在何時何地都能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把得住小節、保得住名節。壁有千仞,無欲則剛,追求物質的滿足是人的天性,克制私欲的膨脹是人的特性,知足常樂的人境界自高,廉潔自律的人自然無畏,越是有權力,越不能失去廉心。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如果沒有一顆廉潔的心,認為公家的東西拿得越多越好,下屬的東西收得越多越好,最終就會滑向罪惡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