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心,為著人民而跳動
——記寶應縣公安局城北派出所社區民警唐積桐
在寶應縣公安系統內,有這樣一位普通的民警,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始終兢兢業業,對身邊的群眾一貫懷有真真切切的感情,身為一個警察,他在真正的意義上做到了與老百姓心連著心、手牽著手、情系著情。他就是被人們譽為“陳先巖式”的社區民警、寶應縣公安局城北派出所蘇中社區警長唐積桐。
今年48歲的唐積桐,干上警察這一行可說是“半路出家”。1976年12月,他應征入伍,成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從班長、副連長一直干到副營職干部,唐積桐經受了無數次血與火的考驗,顯示出一個軍人的赤膽忠心和錚錚鐵骨。特別是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后,他5寫血書,主動要求參戰。在生與死的搏斗中,唐積桐經歷了25個日日夜夜,他所在連的160多人中先后有52人不幸傷亡,最小的只有18歲。這一切都使唐積桐刻骨銘心,他常想,比起犧牲的戰友,自己算是萬幸了,這樣的生命其實已不屬于哪一個人,更不應該一味地用來享樂甚至虛度,而應該用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惟有這樣才對得起死去的戰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回到地方后,唐積桐先后在沿河、南門、城中等派出所擔任警長,十幾年來,他始終戰斗在社區警務工作的第一線,無論形勢發生什么變化,出現什么情況,遇到什么困難,他始終牢記執政為民的宗旨,努力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團結和依靠社區群眾,構筑起讓居民群眾放心、滿意的平安社區。他個人先后被評為寶應縣十佳社區民警、十佳愛民標兵警察,揚州市嚴打整治工作先進個人、平安創建工作行進個人、十佳政法干警,并榮立三等功一次,被命名為“陳先巖式的好民警”。2003年11月,寶應縣公安局作出決定,在全縣公安機關和全體公安民警中開展向唐積桐同志學習的活動。
“社區就是我的家,我的崗位在社區”
唐積桐自從穿上警服,就一直對社區工作懷有深厚的感情,這么多年來,眼看他的榮譽越來越多,他也有好幾次變動工作的機會,可他舍不得轄區的居民。他常說:“社區就好比是我的家,我的崗位在社區,生活、工作在這里的上千戶家庭、數千個居民,是我服務的對象,時時刻刻我得替他們著想!”
2003年5月,寶應城區派出所進行了整合,唐積桐第一次來到了城北派出所蘇中警區工作。這是一個出了名的“老大難”社區,原是城鄉結合部,轄區內有常駐人口10000多人,暫住人口1100多人,僅私房出租戶就有370多家,而且還有不少的政府機關、學校和金融單位,什么娛樂休閑場所、酒樓飯店等更是比比皆是,這里以前一直是各類刑事案件的高發地段,沒有誰也在這兒“栽跟頭”。熟悉唐積桐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不少親友也勸他“識點時務”。但唐積桐卻一臉的不在乎,他說:“在哪里工作,都是領導對我的信任,好在還沒有改變我的社區老本行,半年吧,給我半年的時間,干不好,我請求處分!”
為了盡快熟悉情況,贏得群眾,扭轉局面,唐積桐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走遍了轄區內的每一條街巷胡同。那段時間,他一邊深入宣傳實施社區警務戰略的重要性,爭取社區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一邊廣泛走訪群眾,征求意見和建議。那時,蘇中警區東片家家戶戶無門牌、錯門牌、重門牌的現象比較普遍,不但給群眾的收發郵件帶來了很大的麻煩,而且對治安管理也十分不利。唐積桐到任后,立即著手科學合理地編制門牌,不少居民不配合,老唐可說是磨破了嘴皮,跑斷了腿。那時正是炎熱的夏天,釘門牌本不是唐積桐的事,可他卻親自背上挎包、擔條毛巾,一家一戶地上門安裝。為了不損害居民家墻面的瓷磚,他先用毛巾將墻面擦干凈,然后用自費購買的玻璃膠粘門牌。那段日子,老唐的手指經常被玻璃膠粘住,洗不掉,抹不去,最后只好用小銼銼,用小刀刮。更多的人家則需要用射釘槍安裝,鋼釘打進水泥墻里直冒火星,震得他虎口隱隱作痛。就是這樣,他一個人做三四個人做的事,最終將數千個路牌、門牌安裝完畢。居民們見老唐這樣能為百姓吃苦,打心眼里把他當作自己人。
唐積桐常說,社區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是要靠感情作為紐帶的。作為一名社區民警,面對群眾更要有誠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只有做到親民、愛民,人民群眾才能愿意與我們打成一片,與我們結交朋友,交流感情,互通信息。在唐積桐的管段里,幾乎每戶居民家里都會有一張他送上的“警民聯系卡”。別看這張卡片小,但他卻把老唐和廣大居民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那上面的電話號碼也不僅僅是一串簡單的數字,而是老唐十年如一日為民服務的承諾。“有事請打我電話,我一定會盡快趕到。”每次送出一張“警民聯系卡”,唐積桐都會對群眾作出同樣的承諾。時間久了,居民不但遇到有什么急事、難事,如水、電、煤發生故障,下崗待業、夫妻不和、家人患病、住房緊促、子女就讀,甚至陰溝堵塞等都愛找他,就是遇到什么喜慶事,也都愛找他。因為將心比心,因為設身處地,居民群眾把唐積桐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其實,唐積桐在心里,又何嘗不是每時每刻將社區的每一戶居民當作自己真正的親人啊。
“社區居民都是我的親人,關心他們每一個人不需要什么理由”
社區是個大家庭,不管貧賤富貴,不管長住短住,唐積桐都把他們當作是大家庭的一分子,全心全意地去關心其中的每一個居民。多年來,唐積桐總是這樣告誡和要求自己:無論任何時候,都要以魚水之情善待社區居民群眾,自覺擺正同群眾的關系,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憂、我有所慮,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難、我有所救。就拿他現在管轄的蘇中社區來說吧,社區內每家每戶的情況,他都了如指掌。誰家有孤寡老人需要特殊照顧,誰家有什么困難需要及時幫助,甚至連誰家的電路老化、存在隱患,誰家的陽臺上堆的什么易燃雜物,他心里都有一本詳細的賬,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活檔案”
有一年春天,唐積桐到平安巷貧困居民老吳家走訪,見老吳臥病在床,同老吳一起下崗的老伴也精神不振,老唐心里感到十分難過。此后,他就把老吳家的事當成是自己的事,不怕跑腿,不怕磨嘴皮,同居委會干部一道與民政部門打了不少的交道,最終為老吳家爭取到了社會最低生活保障金,解決了老吳的燃眉之急。老吳含著眼淚,握著唐積桐的手,半天說不出話來。
社區里有戶姓郁的人家,父母都長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爹爹和孫子二人。小郁原在技校學過烹飪,但因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脾氣變得有點古怪,加上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朋友的拉攏,逐漸地滑上了歪道。爹爹管不住孫子,內心非常著急。唐積桐了解這個情況后,三番五次,主動上門做小郁的思想工作,教會他做人與處世的道理,并幫他在縣城的一家飯店里找到了一份廚師的工作,終使小郁懸崖勒馬,改過自新。感動得小郁的爹爹逢人就夸老唐做了一件積德行善的大好事。
今年春節前夕,蘇中新村有戶姓王的人家,父子因長期矛盾,積怨太深,差不多就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隨時隨地都有激化的可能。老唐哪有心事忙自己家過年,三天兩天地往家跑,分別與王家父子促膝談心,并會同司法科、居委會的有關同志一起出面加以調處,最終使矛盾鈍化,父子握手言和。鄰居們得知后,都笑著說:“要不是唐警長,怕是我們這個年也過不安穩。”
唐積桐有這樣一段肺腑之言:“老百姓的事,有些在我們看來是小事,在他們的眼里就是關系切身利益的大事。”有一次,老唐在對東升路一家陳的人家進行戶口項目核對登記時,發現陳家5口人中,就有3口人的姓名有音同字不同的錯誤。其中一個小孩登記為“女”,而戶口底冊上卻為“男”。老唐當即告訴了陳家的戶主,并細心講解了更正姓名所需的材料和程序。陳家人感動地說:“不是你這次上門核對戶口,我還不知道戶口薄上有問題,感謝你及時的提醒,要不一旦用到可就要誤事了!”像這樣的事,老唐遇到過不少回,每次他都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幫助解決。
這些年,不論刮風下雨,唐積桐每晚都堅持到社區里轉上幾圈,有時一直到深夜。要是發現誰家的門沒關好,老唐就喊一聲主人的名字,讓他把門關緊;要是發現有什么情況,老唐就立即投入緊張的戰斗。平時,不管在哪里,老唐只要看見摩托車或電動車的主人不重視防盜,他都不忘提醒幾句。有一次,老唐在東升路十一巷巡查時,發現有輛黑色摩托車停在門口,沒有上鎖。他好不容易敲開車主家的門,卻得了開門的小伙子一句“煩死了,還讓不讓人休息”的呵斥。對此,老唐也早已習以為常,他耐著性子同那個小伙子談起防盜的常識,直到他心服口服。當老唐幫他將摩托車推進了院子,那小伙子終于不好意思地笑了,連聲說“感謝”。
唐積桐就是這樣盡心盡力地為老百姓做事情,但對自己家里的事情,卻照顧很少,特別是對自己的事顯得十分馬虎。他在部隊里就患上了支氣管擴張,一年總要發作好回。有幾回正逢上所里的專項行動,領導不安排他參加,他卻主動請戰。有一次在值班時,病情突然加重,他只好請同志替一下,掛了8天水,硬是沒請一天假。曾經有人問唐積桐:“為了老百姓這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你整天這樣激情似火地忙碌,到底有什么理由呀?”老唐聽后,咧嘴一笑說:“我是倒過來看的,想想看,還有什么,能比每時每刻分享每家每戶的快樂,更讓人感到開心的呢?社區居民都是我的親人,關心他們不需要什么理由!”
“守護社區群眾的安全是我光榮的職責,讓社區群眾滿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身為一名警察,首要職責是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這個“安全”在唐積桐的眼里不僅僅是生命財產的安全,他從一個社區民警的角度出發,把確保社區群眾的安居樂業作為永恒不變的追求。近年來,唐積桐會同所在社區居委會進行實地考察,共同探討加強社區治安工作的措施和辦法,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創建安全社區工作思路,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家庭防范“十要素”,挨門逐戶地進行宣講。
在走訪居民和采集治安信息過程中,唐積桐發現轄區內人戶分離、房屋租賃及外來人口愈來愈多,對人口的管理也愈來愈復雜。于是,他利用業余時間對地區人員住戶進行了匯總分析,并用不同的標志將每戶人員按照常住、人戶分離、房屋租賃和外來人口等情況進行分類收集整理,建立了便于管理的一整套基礎手冊型資料,形成了人人皆知的老唐的“59個文件盒”。這“59個文件盒”,得到了市局和縣局領導的充分肯定,如今已成為各社區民警學習的“樣板”。這些看似簡單卻又比較科學的方法,使唐積桐這樣的社區民警們快速、全面地了解了社區,為社區長效管理打下了扎實基礎。不少人半開玩笑地說:“只要有了類似于老唐的59個文件盒,就能立刻成為社區的‘活地圖’。”
到蘇中社區工作后,唐積桐針對社區往年刑事案件高發的態勢,為了確保小區的安全,他想方設法,積極開展群防群治。在爭得轄區內老黨員、老干部、老同志的支持下,他落實了50多名信息員,聘請了16名義務護巷員,將他們4人一組,對社區進行切塊負責、承包防范。除不斷對護巷員進行防范知識和防衛技巧培訓外,老唐還采用黑板報、戧牌及宣傳單提醒等方式,及時報道發案情況和預警信息。他自編、自寫的黑板報內容每月都要換上兩三次,通俗易懂,老百姓很是愛看。他還大力推行白天重在“看”、晚上重在“巡”、深夜重在“守”的24小時“全天候”防范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半年不到,轄區內發案率就下降了30%,去年僅發生不到10起,成為有名的平安社區。
細致工作,不僅增進了警民之間的感情,改善了警民關系,在感情上得到了群眾的回報,同時也使唐積桐在工作上得到了轄區內群眾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轄區內一有什么情況,群眾都爭著向老唐反映。許多居民說:“老唐做事認真,為民負責,這樣的警長,我們信得過。有了他,我們睡覺都感到安穩!”有一天晚上,有個男青年手提一只黑色拎包,在城郊橋西首一家錄像廳門前游蕩,行為詭秘。這家錄像廳的業主見此情景,想起平時老唐的叮囑,頓時提高了警惕。他不動神色,悄悄地撥通了老唐的手機。唐積桐聞訊后,立即帶領幾個聯防隊員趕到現場,對那可疑青年進行盤問。那人自稱是做藥材生意的,但他的包內卻無一樣藥品或藥材宣傳材料,竟然有起子一把、鉗子一把、手電筒一只。老唐抓住疑點不放,緊緊相逼,最終使那家伙無法抵賴,徹底坦白。原來他是鹽都縣的一個流竄盜竊案犯,已經在多個縣市連續作案20多起。這次,他第一次來到寶應,想在這個小縣城里撈上一把,沒想到剛踏上寶應土地,進入蘇中社區,還沒“開張”,就一下子栽倒在老唐的鐵腕之下。2003年國慶節期間,河南鶴壁有3人在泰州聚眾斗毆,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3個家伙知道情況不妙,立即乘車北竄,到達寶應境內時,本想下車喘口氣,但由于他們神色慌張,蘇中社區的群眾發現他們可疑之處很多,就立即向唐積桐報告。老唐迅速行動,終使這3 人束手就擒。
做好轄區內刑滿釋放、勞教人員等重點對象的幫教工作,使他們逐漸轉化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是唐積桐作為社區民警長期重視的又一項工作。越某因為詐騙被判了8年,2003年刑滿釋放后,生活上一直沒有著落,加上對以前所犯的事有點其他的想法,他情緒低落,整天無所事事,借酒消愁,還時常揚言要上訪、要報復,甚至與以前所謂的朋友發展到用刀威脅的地步。唐積桐知道他也是當兵出身,而且和自己同屬一個軍,便以老戰友的身份,主動上門與他交談。盡管吃了不少悶,但老唐卻毫不氣餒,仍耐心地與他掏開心窩講真話,開導他要自尊自立自強,重新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且還協助他辦起了一個小茶爐,并幫他做做其它的生意。平時,唐積桐還不斷地鼓勵他,告訴他要珍惜這個機會。經過一段時間,董某不僅自己學好了,而且還經常教育別人跟著做好人,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像越某這樣的例子,老唐遇過不少,在他的轄區內共有36名重點人口,老唐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把他們當作家里人對待,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兩年來,這些人中已經有24人徹底走上了正路。他們對老唐是感恩戴德,但老唐卻覺得沒什么,他說:“守護社區群眾的安全是我光榮的職責,讓社區群眾滿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是啊,唐積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顆心,為著人民而跳動,自己卻感到習以為常。已近半百之年的他,自己家里有妻兒老小,但在妻子眼中,他從不顧家;在兒子的記憶里,他的身影又總是那么忙忙碌碌。對于這些,唐積桐也常常感到不安和愧疚。但是,只要想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職責,想到社區群眾對他的那份信任,想到公安局和派出所里領導和同志們對他的關懷和支持,他就會在不安和愧疚之余,越發感到一種無形的力量,不僅增添著他強烈的責任感,也激勵他更加堅定決心做好今后的工作。他常對自己說,舍小家,為大家,造福千家萬家,這是當警察的本分。人只有一顆心,但這顆心只要是為人民跳動的,他就無愧于人民警察這個稱號。為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就是一輩子釘在社區民警的崗位上,也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