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課說課稿篇一
大家好!
我叫xxx,來自xx。我說課的題目是《用樣本的數字特征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征》,內容選自于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為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學習了用圖、表來組織樣本數據,并且學習了如何通過圖、表所提供的信息,用樣本的頻率分布估計總體的分布情況。本節課是在前面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通過樣本的情況來估計總體,從而使我們能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總體的規律,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多的幫助。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⑴能利用頻率頒布直方圖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⑵體會樣本數字特征具有隨機性
難點: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利用頻率頒布直方圖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2)能用樣本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并結合實際,對問題作出合理判斷,制定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初步體會、領悟"用數據說話"的統計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有關數據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1、復習回顧,問題引入
「屏幕顯示」
〈問題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并不需要了解總體的分布形態,而是更關心總體的某一數字特征,例如:買燈泡時,我們希望知道燈泡的平均使用壽命,我們怎樣了解燈泡的的使用壽命呢?當然不能把所有燈泡一一測試,因為測試后燈泡則報廢了。于是,需要通過隨機抽樣,把這批燈泡的壽命看作總體,從中隨機取出若干個個體作為樣本,算出樣本的數字特征,用樣本的數字特征來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征。
提出問題:什么是平均數,眾數,中位數?
(教師提問,鋪墊復習,學生思考、積極回答。根據學生回答,給出補充總結,借助用多媒體分別給出他們的定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做好知識準備。
(進一步提出實例、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
〈問題2〉選擇薪水高的職業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學畢業有兩個工作相當的單位可供選擇,現各從甲乙兩單位分別隨機抽取了50名員工的月工資資料如下(單位:元)
分組計算這兩組50名員工的月工資平均數,眾數,中位數并估計這兩個公司員工的平均工資。你選擇哪一個公司,并說明你的理由。
(學生分組分別求兩組數據的平均工資。
學生:甲、乙平均工資分別為:甲:1320元,乙:1530元。
所以我選乙公司。
學生乙:甲、乙兩公司的眾數分別為甲:1200,乙:1000,所以我選擇甲公司。
學生丙:我要根據我的能力選擇。)
「設計意圖」學生按"常理"做出選擇,教師指出只憑平均工資做出判斷的依據并不可靠,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問題。
2講授新課,深入認識
⑴「屏幕顯示」
例如,在上一節抽樣調查的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數據中,我們畫出了這組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現在,觀察這組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能否得出這組數據的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
(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計算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或估計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然后比較結果,會發現通過計算的結果和通過估計的結果出現了一定的誤差。引導學生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原因是由于樣本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把原始的一些數據給遺失了。讓學生明白產生這樣的誤差對總體的估計沒有大的影響,因為樣本本身也有隨機性。)
「設計意圖」讓學生懂得如何根據頻率分布直方圖估計樣本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使學生明白從直方圖中估計樣本的數字特征雖然會有一些誤差,但直觀、快速、可避免繁瑣的計算和閱讀數據的過程。
⑵〈提出問題〉根據樣本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平均數的基本數據,并對上一節的探究問題制定一個合理平價用水量的的標準。
(師生通過共同交流探討得知僅以平均數或只使用中位數或眾數制定出平價用水標準都是不合理的,必須綜合考慮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依據眾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并做出合理選擇。也為接下來對他們優缺點的總結打下基礎。
⑶總結出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三種數字特征的優缺點。
(先由學生思考,然后再老師的引導下做出總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更準確更全面地依據樣本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并做出合理選擇,使實際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3、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①學習利用頻率直方圖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方法。
②介紹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這三個特征數的優點和缺點。
③學習如何利用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特征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于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4、課后作業,自主學習
課本練習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5、板書設計
數學課說課稿篇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教學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1.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計算方法。
2.正確計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
3.經歷學具操作與討論的過程,獲得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并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體驗與同伴交流獲得成功的喜悅,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節課的“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是在“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基于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到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做以下安排:
1.遷移類推,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
數學知識是密切聯系的,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在“談話引入發現問題”時,充分發揮示意圖的作用,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為講授新課做好準備。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課堂上突出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設置學生操作、討論、試說、試算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揭示算理,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利于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并從中體會與同伴合作獲得成功的愉悅。
3.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像力是創造的靈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練習題,教師只給出已知條件,讓學生探求結果的可能性。一題多問,讓學生從各種設想出發進行探究,不拘于一種形式,不限于一種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創設情境。
師:小朋友們,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作業評比得紅花的活動,大家一定都得到了許多紅花吧!有3個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紅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電腦顯示紅花榜:
(學生們都很有興趣,注意觀察紅花榜。)
【設計“作業評比”情境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引導觀察,發現問題。
師:看了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觀察,自由發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華有9朵……
師:你根據這幅圖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幾朵?
小雪比小華多幾朵?
小磊比小雪少幾朵?
……
1.自主探索,嘗試解決。
師:同學們真聰明,提了這么多的問題,那么你會解答嗎?你想說哪個就說哪個。
(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歡與難易情況來選擇答題。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訂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師:為什么用減法?
生:因為求小雪比小磊多幾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師:同學們,根據d的口答,你想對他提出些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你為什么用減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為求小磊比小雪少幾朵,所以用減法……)
【通過問題提出與解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悅。】
2.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師:咦,老師從這些題里發現兩個問題。
教師指著板書b和d,問: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用“12-8=4(朵)”來解答,是對還是錯呢?你們愿意幫助老師來解答這兩個問題嗎?可以四人小組來討論一下,還可以借助學具,通過擺紅花來想一想。
教師巡視,給個別組適當提示。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結合學具邊擺邊商量,推選一名代表在班內發言:
生a:“12-8=4(朵)”這個答案是對的。
生b:因為“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意思一樣,所以算法也一樣,都用“12-8=4(朵)”。
……
師:同學們真聰明,下面還有一些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有沒有信心?
1.教科書第73頁“做一做”。
電腦示圖:
師:有兩個小朋友,小紅和小明,他們很喜歡看書,平時買了很多本連環畫,我想我們同學也很喜歡看連環畫,誰愿意來讀一讀小紅說的話?小明的話誰來讀?你們會解答小明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讀題后,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基本練習加以鞏固新知。】
2.教科書第74頁,練習十二第1題。
師:有兩個小朋友在比賽跳跳繩,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各跳了多少下?電腦示圖:
師:電腦博士給我們出了兩道題。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師:你會解答嗎?做在練習本上。
學生讀題后,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對比練習,加深“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與“另一個數比這個數少幾”的關系。】
3.選擇題(教科書第74頁第3題)。
電腦示圖:
師:你能根據算式選擇正確的問題嗎?(加大難度)
算式:44-40=4(盆)
(學生獨立思考后,選擇答案,并集體訂正。)
問題: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還剩多少盆?
4.教科書第75頁第5題。
電腦顯示:
李平家養的家禽
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言:
鴨比鵝多幾只?
鵝比鴨少幾只?
雞比鴨多幾只?
鵝比雞少幾只?
……
學生根據問題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數學課說課稿篇三
教學內容
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第13頁。
教學目標
掌握把整萬、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的方法,并能正確改寫。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改寫方法,正確改寫。
教學過程
1.小黑板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萬千米,誰能寫出這個數?
(1)學生通常會寫作每秒300000千米。
(2)教師寫作“30萬千米”。
(3)讓學生讀一讀,兩個量是否一樣。看一看,兩個量寫法哪個方便。
2.導人揭題。
為了讀寫的方便,我們常可以把整萬、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出示課題:用萬或億作單位寫多位數。
1.出示例6(1),把下列各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
230000 40320000
(1)學生嘗試解答。
(2)反饋:230000=23萬 40320000=4032萬
(3)師生小結:改寫成萬作單位的數,只要去掉個級的4個0,寫上萬。
2.例6(2),把下列各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
300000000 1100000000
(1)學生嘗試。
(2)學生歸納方法: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只要去掉個級和萬級的8個0,寫上億。
3.試一試,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54000000( )萬 70840000( )萬
500000000( )億 2300000000( )億
1.回顧例6,小結改寫方法。
2.提出改寫注意點。
(1)去掉萬級或億級后面幾而不是去掉末尾所有的0。
(2)不要忘記添寫級名“億”或“萬”。
1.練習“練一練”第1、2、3題。
2.在下面○里填上>或<(“練一練”第4題)。
18460○1980 2990000○300000
75443○76320 59800000○60000000
填好后說說比較方法:(1)位數多的比位數少的大。(2)位數相同,從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較。
1.用萬、億作單位寫數有什么好處?
2.怎樣改寫?
3.想一想有沒有學過類似的例子。
作業:
《作業本》
數學課說課稿篇四
1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1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能根據已知量和問號之間的關系,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計算
4能根據圖畫提出至少三個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序安排為:
1(播放錄音)
(出示電腦畫面,有聲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朋友藍貓,小朋友們,今天我要帶你們去快樂的森林玩一玩!,
提問:①你們知道藍貓要帶我們去哪里玩嗎?(快樂的森林)
老師板書題目:快樂的森林
②你見過的大森林是什么樣子的?------------------(有美麗的樹木,可愛的小動物……)
老師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愛護環境,愛護小動物
電腦出示動態蘑菇園,導入:藍貓首先要帶我們去快樂蘑菇園聽小蘑菇們唱歌
問題①:通過觀察,你看到現在在唱歌的是幾個蘑菇呢?
(通過觀察,現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師:你再看看,(長出兩朵小蘑菇)
問題②:誰來幫算一算:現在一共有幾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邊的6朵與右邊的2朵加起來就是8朵
②引導理解:列式2+6=8對嗎?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這里的蘑菇加起來就得出結果了,可以是左邊加右邊,也可以是右邊加左邊,所以2+6=86+2=8都對)
小節總結與評價;
小朋友們這么聰明,藍貓特意邀請你們去看看森林里的節目表演-------小鹿跳舞
(電腦出示的一共有9只小鹿的字樣.再3頭小鹿跳舞的畫面和音樂.再出示問題:有幾頭小鹿沒有跳舞?
①引導觀察,組織討論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弄清問題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幾只?
②引導學生列式解決問題:
因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總共的9只小鹿減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為:9-3=6
(電腦出示蘑菇和小鹿圖的比較圖)
①提問:為什么求小蘑菇的題用加法解決,而求小鹿的題用減法解決
②引導學生明白小蘑菇的題目是求整體的數,即總數,求總數就用加法.小鹿的題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減法
①出示課件一:(一共有8只小鴨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幾只?)
讓學生觀察,把題意說給你的同桌聽聽,再把算式填寫完整
8-3=5
②出示課件二;(左邊有7只小猴,右邊有2只小猴,求一共有幾只小猴?)
2+7=9
③引導匯報,結合學生回答,電腦演示,進行訂正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數學課說課稿篇五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用c語言程序設計完成數學序列求和,教材是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譚浩強主編的《c程序設計》第二版,本節課是第六章的第四節:do---while循環結構語句。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征,采用協作教與學、自主學習、任務驅動、效果評價等方式。同時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使講與練有機地結合。教學內容深入淺出、輕松活潑、饒有興趣,目的是便于老師隨時掌握學生學習的進度和效果,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增加他們的榮譽感和成就感;以素質教育為宗旨,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突出知識的自我拓寬能力、知識的檢索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發現和發揮學員的個性、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適應21世紀信息化社會的需要。
此教材內容上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實用性,形式上生動活潑,寓教于樂,具有鮮明的個性:①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編程技巧,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②創造“情景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練中學,學中練,邊學邊練,調動他們學習的個性和創造性;③語言生動活潑,課件演示,逐步引導學生對程序的理解和掌握,調動學生的編程興趣。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掌握do---while結構的基本操作(如循環變量,和條件的限制等);
(2)使學生能和while循環語句進行比較;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2)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必備的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養成動腦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和相互學習的意識;
(3)鼓勵學生發展個性,通過循環結構程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do---while循環語句的基本操作。
運用循環結構的基本操作來解決數學序列求和。
確定目標→激發興趣→演示操作→任務驅動→指導探索→作品點評→總結評價→反饋矯正
本節課的教學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創設情境――探究實踐――合作交流”的模式展開:
1、通過具有吸引力的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
2、根據“觀察――分析――交流――應用”的步驟,使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與思維升華的過程,感受自我奮斗后成功的喜悅。
1、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地從事觀察、分析、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形成對計算機語言知識有效的學習策略。
2、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去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獲得成功的體驗和不同的發展。
3、引導學生將所學計算機知識應用到其他學科中去,使學生覺得計算機有很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1、復習提問:針對下示范1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利用數學思想解決求和的思想和方法,如首尾結合法,循序漸進法等數學知識,使學生對本節課新授內容在知識上做好準備。
2、新課導入:教師通過演示示范2的數學求和來比較兩個效率截然不同的問題,
(示范1利用數學思想):1-1/2+1/3-1/4+……+1/99-1/100
解決思想:①把所有的正數相加;把所有的負數相加;再把二者結構求和
②從前往后一步一步求和,直到最后一個數為止
(示范2利用c語言思想):main()
{
float n, m, s;
n=1;m=1;s=0;
do
{ s=s+n/m;
n=-n;
++m; }
while (m<=100);
printf (“s=%f ”, s);
}
讓學生說出前后思想方法的不同之處,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數學序列求和”,即教師通過直觀演示的方法,主要依據青少年的思維特點,因為青少年思維能力的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通過對比確定研究目標)
3、新課教學:
(1)具體演示do---while循環結構的各種操作:教師利用網絡的廣播功能,針對數學解體思想,通過逐步操作實現c語言設計的思想,向學生展示各種操作的步驟和要領,即讓學生在觀察屏幕的同時,了解do---while循環結構的各種操作的步驟和要領(集中體現教師的主導性)。
(2)提供數學序列:由教師說明本節課數列所在的.位置(如“d:教學c語言數學序列”),并引導學生登錄。此文件夾主要是為學生創建的,集中向學生展示本節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如知識回顧、研究主題、疑難解答和針對不同主題所提供豐富的素材等,為后面的教學提供方便。(目的是通過學生數學序列文件夾提供信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體現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3)任務驅動:在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do---while循環結構基本操作”之后,要求學生自由創建一個具有一定創意的數列求解思路和方法。教師在學生間巡視,進行個別指導,遇到學生操作問題時,及時引導學生到學生文件夾中尋求解決辦法,或者直接加以輔導解決。通過巡視教師了解和掌握學生編寫程序的進度和差別,為教師后面的點評提供針對性。學生通過上機實踐,基本上可以創建出具有一定主題的美化的文檔.(體現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學習過程,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真正做到動手動腦,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在作品的創建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4)作品點評:教師根據學生上機實踐時巡視所掌握的情況,精心組織點評三到四名學生自由根據數列的要求編寫的程序。首先讓學生說明自己編寫程序的創意以及自己具體進行怎樣的循環操作操作,然后也讓其他同學對該程序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優點或改進建議等,最后教師對作品本人和其他同學的點評進行總結概括,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對好的操作進行重點點評,以實現和其他同學共享,共同提高,共同熏陶。(表揚優秀,實現激勵教育,讓后進生找出差距,對程序體進行多角度評價,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的能力)。
(5)學生程序的保存:要求學生將已編寫好的程序保存到指定的位置,以便課下繼續交流和改善,并將部分學生好的程序保存到教師機上,以充實本學科教學素材庫。(學科教學資源庫的積累)。
4、小結:教師適時地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同時表揚同學們在本節課表現出來的獨立思考、分析和積極探索創新精神,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整體理解和把握。(讓學生對知識有系統性的理解和把握)
5、數列求和程序的評價:利用提供的數學序列“反饋練習”部分,逐題提問學生,讓學生通過分析與思考來思考回答,完成練習。教師適時地加以講解示范,并通過糾正錯誤,加深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及時反饋,有助于學生地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6、課后作業:教師通過學生文件夾的“課后作業”部分布置學生課后作業,并要求學生提前預習下節課“for循環語句”的內容。
數學課說課稿篇六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布置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后,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布置,匠心不只在于加深同學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同學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同學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同學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2,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同學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3,引導同學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同學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同學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同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考慮,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范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課件、小棒等。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只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同學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同學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系。
(2)使同學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同學的合作意識,提高同學的探究能力。
重點:使同學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籠統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同學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籠統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同學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同學初步懂得應如何考慮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置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1.通過操作活動,讓同學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系。
2.運用獨立考慮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身的考慮過程。
本課教學充沛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以本班同學參與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復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同學說出答案后,講一講考慮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匯報一下自身的學習成果,教師向取得優異成果的同學表示祝賀。
復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一是喚起同學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二是復習時密切聯系同學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同學發生愉悅的學習心情。三是為同學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同學的學習欲望。
在課的新授局部,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同學參與的用小棒擺飛機的游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并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與這個游戲活動嗎?”引導同學親自參與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同學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后,匯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同學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同學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 “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同學在小組里討論,在動腦考慮、充沛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同學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復習和例2的學習,同學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同學自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同學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同學獨立列式解答后,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只使同學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身帶來的收獲。
此環節的優秀教案,摒棄了保守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同學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同學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發明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協助同學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讓同學暢談自身在本課中的表示和收獲,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同學充沛表示自身的機會。
數學課說課稿篇七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一塊重要基石,它在整個計算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掌握好這部分知識,教材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將用乘法口訣求商分為兩階段學習。第一階段,安排在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四冊的第二單元:“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著重讓學生掌握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階段,安排在本冊書的第四單元:“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著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應用表內乘除的計算技能解決一些簡單和稍復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即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2、會用一句口訣計算兩道除法算式,從而溝通乘除法之間的關系。
3、巧設練習,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較熟練地用7、8、9的乘法口訣正確求商。
難點: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學準備:電腦、cai課件、實物投影
本節課主要采用遷移規律,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及實物投影,讓學生通過觀察、合作討論、自主探究、比較分析等方式進行教學。
(一)復習鋪墊抓遷移
好奇心是小學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導火線。因而,一開課我就設計了搶答題。同學們個個爭先恐后地搶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搶答完畢老師馬上設問:求商時是怎樣想的呢?這樣便喚起學生對“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方法的回憶,為探究新知作好鋪墊。當學生敘述求商的思路后教師接著說,前段時間學習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今天繼續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從而揭示課題,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探究新知明思路
這一環節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中心環節,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動,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首先課件出示“歡樂的六.一兒童節”情境圖,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發現數學信息,要求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敘述圖意。這樣可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溝通語文數學學科的聯系,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及聽、說能力,同時訓練學生從活動中獲取有效數學信息的能力。接下來課件出示第一幅主題圖,學生從主題圖獲取的數學信息能自然、流暢地誘發學生思考問題:平均每行掛幾面?
有了問題,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去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案。于是我便讓學生4人小組合作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
然后小組匯報,引導學生著重說出求商的思路,教師隨機板書算式和口訣。當學生解決了“平均每行掛幾面?”這個問題后,教師有意識地改變條件:若掛7行,平均每行又能掛幾面呢?留出空白讓學生獨立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在主題圖中分別引出第2組和第3組的主題圖。引出49÷7=727÷9=3計算。在此,給足空間,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問題進行解決。通過以上的活動,使學生真正熟練掌握用7、8、9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鞏固練習,促內化
這一環節是內化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掌握解題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環也是實踐的環節。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于是我便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了形式多樣、富有童趣、不同層次的練習,使程度不一的學生都能在練習中鞏固新知,發展能力,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
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49頁的“做一做”(課件出示題目),利用實物投影集體訂正。然后教師設問:豎著的三道算式間有聯系嗎?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同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從而揭示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加深理解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形成比較牢固的用一句口訣計算兩道除法算式的認知結構。
接下來的練習2則顯示一棵掛滿仙桃的桃樹,先讓學生人人動筆在書上獨立完成,然后分小組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爬梯摘桃比賽。將枯燥的計算變得活潑有趣,提高了學生的練習興趣。
⑵小豬吹泡泡,這是一組用乘法口訣求商練習,通過這個練習提高學生應用口訣進行計算的熟練程度,
⑶生活中的應用:二(2)班一共有32位同學,每小組有8位同學,可以分成幾個小組呢?
(四)發展評價揚個性
讓學生自由暢談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和收獲,給他們充分表現的機會,使其個性得到極大的張揚,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
49÷7=7 七七四十九
27÷9=3 三九二十七
通過板書讓學生直觀發現“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一句口訣可求兩道除法算式的商,從而歸納出“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數學課說課稿篇八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后,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于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系。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系。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系實際,復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復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后,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匯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復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復習時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
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游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并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游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后,匯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于倍概念的復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后,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獲。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獲,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數學課說課稿篇九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教學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2、教材簡析“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在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教學中孕伏,這節課既是對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習應用題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重點及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數學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的編排內容,注重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和事例設計情境,促使學生“走入情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方法,這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變化,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滋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知識建構形式及學情發展出發,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技能目標:學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
⑵能力目標:學生在經歷學具操作與討論的過程中,獲得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并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⑶情感目標: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與同伴交流獲得成功的喜悅,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⑷教學重、難點依據數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問題”等教學環節都是使學生能正確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所以這是教學的重點。教材創設了“作業評比紅花活動”這一情境入手,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而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因此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難點。
⑸教學準備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我準備了直觀、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及學生游戲用的學具、小紅花貼紙等。
在教材處理上,充分創設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用數學去解決身邊的問題。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搜集信息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直觀性和趣味性,增強了教學效果。同時,利用“發現法”的原理激發學習動機,并培養學生自問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學習方法。
基于以上思路,以及學生的特點及經驗,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流程設計意圖
復習鋪墊師:大家一起來摘蘋果,看誰摘得多?
課件出示:
把你摘到的蘋果放進相對應的籃子里通過復習,更好地引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創造知識遷移的環境,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談話引入
師:小朋友們,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作業評比得、紅花的活動,你們一定都得到了許多紅花吧!能告訴大家嗎?誰得的最多?誰的最少?創設學生樂于參與的話題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為講授新課做好準備。
探究新知
發現問題
師:有3個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紅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課件出示紅花榜圖,指導學生看圖。
師:看了這幅圖,你發現了什么?講給你的同桌聽聽。小雪多、小磊少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華有9朵……利用教材主題圖提供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創設了生活情境,促使學生“走入情境”去觀察、發現問題。這體現教師尊重學生的經驗,以學定教的新理念。
探索新知
提出問題
你根據這幅圖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小組討論、匯報、師板書)a、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b、小雪比小磊多幾朵?c、小雪比小華多幾朵?d、小磊比小雪少幾朵?……讓學生根據圖畫提出數學問題,這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展開積極的思維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
解決問題以四人為小組,通過擺紅花、學具來解決問題,(小組匯報,老師板書)(a)12+8=20(朵)(b)12-8=4(朵)(c)12-9=3(朵)(d)12-8=4(朵)教師強調寫上單位名稱師:能給大家講講為什么這樣算嗎?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設置學生操作、討論、試說,試算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揭示算理,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利于學生良好認識結構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并從中體會與同伴合作獲得得成功的愉悅。
拓展問題課件出示:小雪說:“我得的紅花比小磊與小華兩個人合起來的還要多,你認為也是這樣嗎?為什么?”①學生小組進行討論。②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根據學生知識的建構原理,設計了有梯度的學習活動,由淺入深,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鞏固運用
深化理解
1、課件出示第73頁“做一做”。
師:你們會解答小明提出的問題嗎?學生讀題后,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2選擇題(教科書74頁第3題)
課件出示:
師:你能根據算式選擇正確的問題嗎?算式:44-40=4(盆)問題:一共有多少盆?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菊花比月秀多多少盆?還剩多少盆?
3、課件出示:李平家養的家禽鴨鵝雞只數302045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言,教師指導,集體訂正。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一次一次體驗成功,并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滋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激發起來。
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設計這一環節,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
全課小結
師:今天我們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板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大家談談這節課的收獲(學生踴躍發言)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倒我們!促使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并讓學生帶著知識去尋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一個探索者的成功樂趣,從而增強學習動力與信心。
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而且為了使學生便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協調知識的內化,于是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設計: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
1、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12+8=20(朵)
2、小雪比小磊多幾朵?12-8=4(朵)
3、小雪比小華多幾朵?12-9=3(朵)
4、小磊比小雪少幾朵?12-8=4(朵)
數學課說課稿篇十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探究二分法基本原理,給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驟,使學生學會借助計算器用二分法求給定精確度的方程的近似解。通過探究讓學生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滲透逐步逼近和無限逼近思想(極限思想),體會“近似是普遍的、精確則是特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理解有關內容,通過求方程的近似解感受函數、方程、不等式以及算法等內容的有機結合,使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
所以本節課的本質是讓學生體會函數與方程的思想、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初步感受程序化地處理問題的算法思想。
“二分法”的理論依據是“函數零點的存在性(定理)”,本節課是上節學習內容《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的自然延伸;是數學必修3算法教學的一個前奏和準備;同時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近似思想、逼近思想和算法思想等。
學生已初步理解了函數圖象與方程的根之間的關系,具備一定的用數形結合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為理解函數零點附近的函數值符號提供了知識準備。但學生僅是比較熟悉一元二次方程解與函數零點的關系,對于高次方程、超越方程與對應函數零點之間的聯系的認識比較模糊,計算器的使用不夠熟練,這些都給學生學習本節內容造成一定困難。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通過具體實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適用條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種方法,會用二分法求某些具體方程的近似解,從中體會函數與方程之間的聯系,體會程序化解決問題的思想。
借助計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讓學生充分體驗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程序化地處理問題的思想及其重要作用,并為下一步學習算法做知識準備.
通過探究、展示、交流,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增強合作意識。
通過具體問題體會逼近過程,感受精確與近似的相對統一。
“二分法”的思想方法簡便而又應用廣泛,所需的數學知識較少,算法流程比較簡潔,便于編寫計算機程序;利用計算器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明了;學生在生活中也有相關體驗,所以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掌握。 但“二分法”不能用于求方程偶次重根的近似解,精確度概念不易理解。
本節課采用的是問題驅動、啟發探究的教學方法。
通過分組合作、互動探究、搭建平臺、分散難點的學習指導方法把問題逐步推進、拾級而上,并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自主探究二分法的原理。
本節課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以問題驅動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2、注重與現實生活中案例相結合,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又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以李詠主持的幸運52猜商品價格來創設情境,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也在猜測的過程中體會二分法思想。
3、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他們“聽”有所思,“學”有所獲。
本節課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師生交流中產生,在學生合作探究中解決,使學生經歷了完整的學習過程,培養合作交流意識。
4、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揭示數學本質。
本節課中利用計算器進行了多次計算,逐步縮小實數解所在范圍,精確度的確定就顯得非常自然,突破了教學上的難點,提高了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整個課件都以powerpoint為制作平臺,演示excel
程序求方程的近似解,界畫活潑,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有機整合。
以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知識作基礎,通過對求方程近似解的探究討論,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采用多媒體技術,大容量信息的呈現和生動形象的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掌握二分法的本質,完成教學目標。
另外盡管使用了科學計算器,但求一個方程的近似解也是很費時的,學生容易出現計算錯誤和產生急躁情緒;況且問題探究式教學跟學生的學習程度有很大關系,各小組的探究時間存在差異,教師要適時指導。
數學課說課稿篇十一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教學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2、教材簡析“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在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教學中孕伏,這節課既是對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習應用題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重點及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數學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的編排內容,注重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和事例設計情境,促使學生“走入情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方法,這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變化,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滋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知識建構形式及學情發展出發,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技能目標:學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⑵能力目標:學生在經歷學具操作與討論的過程中,獲得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并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⑶情感目標: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與同伴交流獲得成功的喜悅,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⑷教學重、難點依據數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問題”等教學環節都是使學生能正確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所以這是教學的重點。教材創設了“作業評比紅花活動”這一情境入手,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而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因此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難點。
⑸教學準備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我準備了直觀、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及學生游戲用的學具、小紅花貼紙等。
在教材處理上,充分創設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用數學去解決身邊的問題。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搜集信息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直觀性和趣味性,增強了教學效果。同時,利用“發現法”的原理激發學習動機,并培養學生自問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學習方法。
基于以上思路,以及學生的特點及經驗,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流程設計意圖復習鋪墊師:大家一起來摘蘋果,看誰摘得多?
課件出示:
把你摘到的蘋果放進相對應的籃子里通過復習,更好地引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創造知識遷移的環境,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談話引入師:小朋友們,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作業評比得、紅花的活動,你們一定都得到了許多紅花吧!能告訴大家嗎?誰得的最多?誰的最少?創設學生樂于參與的話題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為講授新課做好準備。探究新知發現問題師:有3個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紅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課件出示紅花榜圖,指導學生看圖。
師:看了這幅圖,你發現了什么?講給你的同桌聽聽。小雪多、小磊少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華有9朵……利用教材主題圖提供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創設了生活情境,促使學生“走入情境”去觀察、發現問題。這體現教師尊重學生的經驗,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探索新知提出問題你根據這幅圖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小組討論、匯報、師板書)a、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b、小雪比小磊多幾朵?c、小雪比小華多幾朵?d、小磊比小雪少幾朵?……讓學生根據圖畫提出數學問題,這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展開積極的思維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解決問題以四人為小組,通過擺紅花、學具來解決問題,(小組匯報,老師板書)(a)12+8=20(朵)(b)12-8=4(朵)(c)12-9=3(朵)(d)12-8=4(朵)教師強調寫上單位名稱師:能給大家講講為什么這樣算嗎?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設置學生操作、討論、試說,試算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揭示算理,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利于學生良好認識結構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并從中體會與同伴合作獲得得成功的愉悅。拓展問題課件出示:小雪說:“我得的紅花比小磊與小華兩個人合起來的還要多,你認為也是這樣嗎?為什么?”
①學生小組進行討論。
②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根據學生知識的建構原理,設計了有梯度的學習活動,由淺入深,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鞏固運用深化理解
1、課件出示第73頁“做一做”。師:你們會解答小明提出的問題嗎?學生讀題后,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2、選擇題(教科書74頁第3題)課件出示:師:你能根據算式選擇正確的問題嗎?算式:44-40=4(盆)問題:一共有多少盆?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菊花比月秀多多少盆?還剩多少盆?
3、課件出示:李平家養的家禽鴨鵝雞只數302045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言,教師指導,集體訂正。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一次一次體驗成功,并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滋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激發起來。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設計這一環節,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
全課小結師:今天我們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板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大家談談這節課的收獲(學生踴躍發言)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倒我們!促使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并讓學生帶著知識去尋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一個探索者的成功樂趣,從而增強學習動力與信心。
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而且為了使學生便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協調知識的內化,于是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設計: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1、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12+8=20(朵)2、小雪比小磊多幾朵?12-8=4(朵)3、小雪比小華多幾朵?12-9=3(朵)4、小磊比小雪少幾朵?12-8=4(朵)
數學課說課稿篇十二
這一節的內容包括8,9的認識,有關8,9的加減法 以及8,9加減法的應用三部分,共5課時。
"用數學"是第三課時,其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通過同一情境反映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二是讓學生學會看已知數量和問號之間的關系找到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并計算;三。讓學生能看圖提出簡單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內容對剛入學不久的兒童來說,既有現實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另外,咯市還通過結合"用數學"的教學過程來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它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設符合其水平的思維情景和條金,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
本節的"用數學"是讓學生能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結算出結果。在教學中還應讓學生尋找問號的數量時側重通過計算的出,而不是去數未知數的數量,所以本節的設計意圖是在指導學生找出求"一共有幾個蘑菇"用加法解決,而求"剩下有幾只小象休息"用減法解決。讓學生初步知道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再通過加減法兩個題目的對比,引導學生總結出口訣:求總數,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求部分,用減法。總數減另部分是答案。再讓學生運用這個口訣,看圖提數學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逐步理解接受。
針對以上的教學設想,卻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1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 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能根據已知量和問號之間的關系,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計算。
4 能根據圖畫提出至少三個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序安排為:
1(播放錄音)
(出示電腦畫面,有聲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朋友哈利,小朋友們,今天我要帶你們去快樂的森林玩一玩!,
提問:① 你們知道哈利要帶我們去哪里玩嗎? (快樂的森林)
老師板書題目:快樂的森林
② 你見過的大森林是什么樣子的?———————(有美麗的樹木,可愛的小動物……)
老師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愛護環境,愛護小動物
1,引導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
電腦出示動態蘑菇園,導入:哈利首先要帶我們去快樂蘑菇園聽小蘑菇們唱歌
問題 ①:通過觀察,你看到現在在唱歌的是幾個蘑菇呢?
(通過觀察,現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師: 你再聽聽,(有聲音出:真好聽,真好聽,我們也想來一起唱。———————進入兩朵小蘑菇)
問題 ②:誰來幫哈利算一算:現在一共有幾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邊的6朵與右邊的2朵加起來就是8朵
②引導理解:列式2+6=8對嗎?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這里的蘑菇加起來就得出結果了,可以是左邊加右邊,也可以是右邊加左邊,所以2+6= 8 6+2=8都對)
小節總結與評價;
小朋友們這么聰明又這么樂于助人,哈利為了感謝你們對他的幫助,特意邀請你們去看看森林里的節目表演—小象跳舞
2,引導學生體驗減法的含義
(電腦出示的一共有9頭象的字樣。再3頭小鹿跳舞的畫面和音樂。再出示問題:有幾頭小象沒有跳舞?
①引導觀察,組織討論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弄清問題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幾只?
② 引導學生列式解決問題:
因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總共的9只小鹿減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為:9—3=6
3、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再總結方法
(電腦出示蘑菇和小象圖的比較圖)
①提問:為什么求小蘑菇的題用加法解決,而求小象的題用減法解決
②引導學生明白小蘑菇的題目是求整體的數,即總數,求總數就用加法。小象的題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減法
③老師總結口訣:
求總數,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減法,總數減另部分是答案
① 出示課件一:(一共有8只小鴨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幾只?)
讓學生觀察,把題意說給你的同桌聽聽,再把算式填寫完整
8-3=5
②出示課件二;(左邊有7只小狗,右邊有2只小狗,求一共有幾只小狗?)
2+7=9
③引導匯報,結合學生回答,電腦演示,進行訂正
(出示小鳥圖:原來有5只小鳥,后來飛來了4只,)
引導學生提問:① 原來有5只小鳥,后來飛來了4只,現在一共是多少只?
5+4=9 4+5=9
②有一些小鳥在樹上,后來又飛來了4只,現在一共是9只,求原來有幾只?
9-4=5
③現在一共有9只小鳥,原來有5只小鳥,求后來飛來了幾只?
9-5=4
④原來的小鳥比后來飛來的小鳥多幾只?
5-4=1
⑤后來飛來的小鳥比原來的小鳥少幾只?
5-4=1
(用數學)說課稿,標簽: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發給20位小朋友每人一張卡片,每張卡片上都有一道數學題,讓學生把得數是“8”的投入到“8”號信箱中,把得數是“9”的投入到“9”號信箱中,還有一些小朋友的卡片得數不是8也不是9,便找不到信箱,就請他們講講,自己沒有把信送出去的原因。
①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②回顧并記憶口訣:
求總數,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減法,總數減另部分是答案
數學課說課稿篇十三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后,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于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2,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3,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3.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系。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系。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新課標,我設計了以下4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本課教學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下面我就以上四個環節說一說。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復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后,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匯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復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二是復習時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游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并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游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后,匯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 “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復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后,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獲。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獲,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在課的結尾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
讓學生說一說收獲,不但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好習慣,而且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數學課說課稿篇十四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理解樣本數據標準差的意義和作用,學會計算數據的標準差。
(2)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合理地選取樣本,從樣本數據中提取基本的數字特征(如平均數、標準差),并做出合理的解釋。
(3)會用樣本的基本數字特征估計總體的基本數字特征。
(4)形成對數據處理過程進行初步評價的意識。
在解決統計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理解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和邏輯推理的數學方法。
會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和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認識統計的作用,能夠辨證地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2重點難點
重點:用樣本平均數和標準差估計總體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難點: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教學過程3.1第一學時評論(0) 新設計
【創設情境】
在一次射擊比賽中,甲、乙兩名運動員各射擊10次,命中環數如下﹕
甲運動員﹕7,8,6,8,6,5,8,10,7,4;
乙運動員﹕9,5,7,8,7,6,8,6,7,7.
觀察上述樣本數據,你能判斷哪個運動員發揮的更穩定些嗎?為了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總體的規律,我們要通過樣本的數據對總體的數字特征進行研究。——用樣本的數字特征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征(板出課題)。
【探究新知】
<一>、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探究〗:p62
(1)怎樣將各個樣本數據匯總為一個數值,并使它成為樣本數據的“中心點”?
(2)能否用一個數值來描寫樣本數據的離散程度?(讓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一些統計知識,思考后展開討論)
初中我們曾經學過眾數,中位數,平均數等各種數字特征,應當說,這些數字都能夠為我們提供關于樣本數據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一節在調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問題中,從這些樣本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可以看出,月均用水量的眾數是2.25t(最高的矩形的中點)(圖略見課本第62頁)它告訴我們,該市的月均用水量為2. 25t的居民數比月均用水量為其他值的居民數多,但它并沒有告訴我們到底多多少。
〖提問〗:請大家翻回到課本第56頁看看原來抽樣的數據,有沒有2.25這個數值呢?根據眾數的定義,2.25怎么會是眾數呢?為什么?(請大家思考作答)
分析:這是因為樣本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把原始的一些數據給遺失的原因,而2.25是由樣本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得來的,所以存在一些偏差。
〖提問〗:那么如何從頻率分布直方圖中估計中位數呢?
分析:在樣本數據中,有50%的個體小于或等于中位數,也有50%的個體大于或等于中位數。因此,在頻率分布直方圖中,矩形的面積大小正好表示頻率的大小,即中位數左邊和右邊的直方圖的面積應該相等。由此可以估計出中位數的值為2.02。(圖略見課本63頁圖2.2-6)
〖思考〗:2.02這個中位數的估計值,與樣本的中位數值2.0不一樣,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原因同上:樣本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把原始的一些數據給遺失了)
課本63頁圖2.2-6)顯示,大部分居民的月均用水量在中部(2.02t左右),但是也有少數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特別高,顯然,對這部分居民的用水量作出限制是非常合理的。
〖思考〗:中位數不受少數幾個極端值的影響,這在某些情況下是一個優點,但是它對極端值的不敏感有時也會成為缺點,你能舉例說明嗎?(讓學生討論,并舉例)
<二>、標準差、方差
1.標準差
平均數為我們提供了樣本數據的重要信息,可是,有時平均數也會使我們作出對總體的片面判斷。某地區的統計顯示,該地區的中學生的平均身高為176㎝,給我們的印象是該地區的中學生生長發育好,身高較高。但是,假如這個平均數是從五十萬名中學生抽出的五十名身高較高的學生計算出來的話,那么,這個平均數就不能代表該地區所有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只有平均數難以概括樣本數據的實際狀態。
例如,在一次射擊選拔比賽中,甲、乙兩名運動員各射擊10次,命中環數如下﹕
甲運動員﹕7,8,6,8,6,5,8,10,7,4;
乙運動員﹕9,5,7,8,7,6,8,6,7,7.
觀察上述樣本數據,你能判斷哪個運動員發揮的更穩定些嗎?如果你是教練,選哪位選手去參加正式比賽?
我們知道,。
兩個人射擊的平均成績是一樣的。那么,是否兩個人就沒有水平差距呢?(觀察p66圖2.2-8)直觀上看,還是有差異的。很明顯,甲的成績比較分散,乙的成績相對集中,因此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考察這兩組數據。
考察樣本數據的分散程度的大小,最常用的統計量是標準差。標準差是樣本數據到平均數的一種平均距離,一般用s表示。
樣本數據的標準差的算法:
(1)、算出樣本數據的平均數。
(2)、算出每個樣本數據與樣本數據平均數的差:
(3)、算出(2)中的平方。
(4)、算出(3)中n個平方數的平均數,即為樣本方差。
(5)、算出(4)中平均數的算術平方根,,即為樣本標準差。
其計算公式為:
顯然,標準差較大,數據的離散程度較大;標準差較小,數據的離散程度較小。
〖提問〗:標準差的取值范圍是什么?標準差為0的樣本數據有什么特點?
從標準差的定義和計算公式都可以得出:。當時,意味著所有的樣本數據都等于樣本平均數。
(在課堂上,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給學生簡單的介紹一下利用計算機來計算標準差的方法。)
2.方差
從數學的角度考慮,人們有時用標準差的平方(即方差)來代替標準差,作為測量樣本數據分散程度的工具:
在刻畫樣本數據的分散程度上,方差和標準差是一樣的,但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一般多采用標準差。
【例題精析】
〖例1〗:畫出下列四組樣本數據的直方圖,說明他們的異同點。
(1)5,5,5,5,5,5,5,5,5
(2)4,4,4,5,5,5,6,6,6
(3)3,3,4,4,5,6,6,7,7
(4)2,2,2,2,5,8,8,8,8
分析:先畫出數據的直方圖,根據樣本數據算出樣本數據的平均數,利用標準差的計算公式即可算出每一組數據的標準差。
解:(圖略,可查閱課本p68)
四組數據的平均數都是5.0,標準差分別為:0.00,0.82,1.49,2.83。
他們有相同的平均數,但他們有不同的標準差,說明數據的分散程度是不一樣的。
〖例2〗:(見課本p69)
分析:比較兩個人的生產質量,只要比較他們所生產的零件內徑尺寸所組成的兩個總體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的大小即可,根據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我們可以通過抽樣分別獲得相應的樣本數據,然后比較這兩個樣本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以此作為兩個總體之間的差異的估計值。
【課堂精練】練習1. 2. 3 4
【課堂小結】
用樣本的數字特征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征分兩類:
用樣本平均數估計總體平均數。
用樣本標準差估計總體標準差。樣本容量越大,估計就越精確。
平均數對數據有“取齊”的作用,代表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
標準差描述一組數據圍繞平均數波動的大小,反映了一組數據變化的幅度。
數學課說課稿篇十五
1、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本冊書第五單元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第二課時,具體是百分數應用題中“求比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已學過的分數三類基本應用題基礎上,理解和掌握百分數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會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數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會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
②、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發展學生的思維。
③、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教學重點、難點
會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
1、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學生已學過的分數三類基本應用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2、采用此種方法的目的在于通過提出問題,畫出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好、用好數學的信心。
3、從“一題多解”的探究過程中,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單元學習分數乘法、除法一步應用題基礎上進行的繼續學習,是一節新舊知識聯系密切的教學內容。因此,我認為教師為學生創識一種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使學生在一種動態的探索過程中自己提出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基于這一點,我以讓學生根據條件,提出問題,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找出不同的解法為教學重點,創識一種“復習-探究-應用”教學形式,以“自主學習”貫穿課中,引導學生遷移舊知,大膽嘗試,突出學生的學習過程。
1、利用舊知,導入新課
首先我通過給出“5是8的幾分之幾,5又是8的百分之幾”和“8是5的幾分之幾,8又是5的百分之幾”與“甲數是50,乙數是40,甲數比乙數多幾分之幾?乙數比甲數少幾分之幾?”兩道題目,復習解決百分數的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同時說明更換單位“1”結果是不一樣的。
然后,出示“一個鄉原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條件相同,只是問題不一樣,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2、講授新知
①、出示例題的條件:“一個鄉去年原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教師提出:根據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問題,這樣去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問題,此時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所提的問題歸納成本節課所要講的內容,緊接著放手讓學生獨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學生互相對照,探討研究,總結方法,教師再給以指點和總結,然后再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
設計意圖,利用新舊知識的密切關系,使學生在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比較自然地在頭腦中進行了比較-探究-總結的過程,學生實際能力不一,提出的問題可能不夠準確,甚至是錯誤的,我認為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及經驗進行了一次有意義地探索過程。
②、新知識的應用
練習的目的: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徑,同時又是運用知識、提高能力,形成知識結構的重要步驟,讓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得到不同層次的收獲,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有所發展,增加用數學的意識。
3、結尾:讓學生說一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自己的收獲與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