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好久不見最近忙什么呢?
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詩詞。
甲:為什么突然間對古詩詞有了興趣呢?
乙:哎,別提啦!前幾天幾位老友聚會,一位朋友根據我的談話說了兩句古詩。
甲:什么古詩?
乙:“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甲:就這么兩句詩就激起了你對古詩詞的興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這兩句詩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甲:這你都不懂還研究什么古詩詞。
乙:那你說說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
甲:“兩個黃鸝鳴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是離題萬里。隱含的意思就是說你說的話讓人聽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這樣一解釋確實讓我茅塞頓開。
甲: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詩詞哪一方面?
乙:太多啦!
甲:能說說嗎?
乙:張口就來,問什么答什么。
甲:帶數字的每個字來一句。
乙:沒問題。
甲:帶“一”的。
乙:“碧玉妝成一樹高。”
甲:帶“二”的。
乙:“二月春風似剪刀。”
甲:帶“三”的。
乙:“白發三千丈。”
甲:帶“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帶“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帶“六”的。
乙:“畢竟西湖六月中。”
甲:帶“七”的。
乙:“七月七日長生殿。”
甲:帶“八”的。
乙:“平林云鳥八窗秋。”
甲:帶“九”的。
乙:“疑是銀河落九天。”
甲:帶“十”的。
乙:“十年生死兩茫茫。”
甲:帶“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帶“千”的。
乙:“千山鳥飛絕。”
甲:帶“萬”的。
乙:“”萬里長征人未還。
乙:怎么樣(得意地點點頭),滿意嗎。
甲:馬馬虎虎吧,用數字來一首完整的行嗎?
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來說說看。
乙:“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總不見……這太多啦。”
甲:不錯,不錯。一年有四季,每個季節來兩句行嗎?
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甲:這是宋朝蘇軾寫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甲:這是宋朝辛棄疾寫夏天的《西江月》。
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甲:這是唐朝劉禹錫寫的《秋詞》
乙:“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甲:這是唐朝柳宗元寫冬的《江雪》。
乙:怎么樣(得意地點點頭),滿意嗎。
甲:馬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個來一首完整的行嗎?
乙:小菜一碟。
甲:寫梅的。
乙:宋朝王安石寫的《梅》:“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甲:寫蘭的。
乙:宋朝朱熹寫的《蘭》:“謾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蘭到晚清。”
甲:寫竹的。
乙:唐朝白居易寫的《題李次云窗竹》:“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紛紛雪里看。”
甲:寫菊的。
乙:宋朝陸游寫的的《新菊》:“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見菊花開。莫言冷落西風晚,也有飛飛小蝶來。”
甲:哇塞,你太有才啦!
乙:那里,那里,你問的這也太小兒科啦。
甲:那你研究最多的是什么?
乙:改詩呀!
甲:怎么改呀?
乙:杜牧的《清明》你聽說過嗎?
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乙:對,我能把它改寫成“六言詩”、“五言詩”、“四言詩”、“三言詩”、“詞”、“小劇本”……。
甲:了不起,我今天才知道火車是推的,牛皮是吹得。
乙:你不信。
甲:當然不信,好,大家鼓掌,請我這位同伴開吹!
乙:六言詩:“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甲:有意思。
乙:“清明時節雨,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童指杏花村”。
甲:這是五言詩
乙:在請聽四言詩:“清明節雨,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有杏花村。”
甲:高!
乙:“清明雨,酒何處?杏花村。”
甲:這是三言詩,那詞呢?
乙:“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甲:劇本呢?
乙:“有兩個人物,兩句臺詞,劇名《清明》。[舞臺提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①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②牧童(遙指):杏花村。”)
甲:我今天算是服啦,你能就咱們同臺演出也改一首詩或詞嗎?
乙:去年咱們合作中,你我常常獲殊榮。今日你我共登臺,同盼依舊載譽歸。
甲:剝皮詩你也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