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也叫演講詞,是指在群眾集會上或會議上發表講話的文稿。演講稿是進行宣傳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演講的作用是表達個人的主張與見解,介紹一些學習、工作中的情況、經驗,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優質的演講稿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綠色環保低碳生活演講稿篇一
大家好!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它就像母親一樣,為我們提供著生存的資源和條件。我們是地球的主人,我們要像善待自己一樣去保護它。
誰不想讓自己的家園變得更美好,更漂亮?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五花八門的生活垃圾越來越多,其中大多數垃圾都是會造成環境污染的。比如說我們常用的電池,如果用完后不進行適當的處理,那么將會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據研究,一節廢的紐扣電池能使60萬升的水不能飲用。如果每人丟棄一顆廢電池,那么到了那時,水,將成為奢侈品。
所以,為了保護環境,請將垃圾分類。
我國于20xx年6月1日起實行“限塑令”,這一做法,使我國每年節省三千七百萬桶石油。塑料袋,這種東西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再普通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嗎,塑料袋卻是污染環境的一大因素。塑料袋以石油為原料,不僅消耗了大量資源,而且還需要520xx年的時間才能被自然分解。
所以,為了保護環境,請減少使用塑料袋。
最近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全球氣候變化大會使我們再一次敲響了警鐘。雖然最終未能達到預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做到,開再大的會議也只是形同虛設。會議上說,現在全球平均氣溫正逐漸升高,大部分冰山已經開始融化。如果再這樣下去,那么世界將被水淹沒。現在的全球平均氣溫較以前已經升高了1、1℃,別看只是小小的1、1℃,可這是“全球平均氣溫”啊!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4℃,那么北極和南極的氣溫將升高16℃,到那時,北極和南極也可以看到大樹了。你想一想,到那時,世界將會成為什么樣?
其實導致這些災難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人類。據研究,我們每天使用的電器或其他東西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卻是使氣溫升高的一大因素。如果減少使用電器,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會隨之減少。汽車尾氣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應隨時提醒爸爸媽媽上班或外出旅游時,應乘坐地鐵或公共汽車,盡量少開私家車,這樣能減少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所以,為了保護環境,請減少使用電器,少開私家車上班或旅行。
作為社會的主人,改善地球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如果世界人人環保、天天環保,就可以創造一個嶄新、美麗的世界!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綠色環保低碳生活演講稿篇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20xx年年底的氣候大會中“低碳生活”是個新概念,提出的卻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它反映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擔憂,世界對此問題的共識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導致氣候變化的過量碳排放是在人類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筆者以為,對占主流、有共識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為“適度吃、住、行、用,不浪費,多運動”。如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解釋這一理念的主要,還可再簡化為“勤、儉”二字。
“低碳生活”這一理念著眼于人類未來。近幾百年來,以大量礦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為標志的工業化過程讓發達國家在碳排放上遙遙領先于發展中國家。當然也正是這一工業化過程使發達國家在科技上領先于其他國家,也令它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長期以來習慣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樣板”,最終導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綁架。在首次石油危機、繼而在氣候變化成為問題以后,發達國家對高耗能的生產消費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覺悟,有了新認識。盡管仍有學者對氣候變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與理想,因此“寧可信其有,不愿信其無”,“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漸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世界被氣候問題所困擾,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組成,我們必須各自做出努力在這一理念上達成共識,共同行動。在目前階段,我們還必須在全面、公正、有區別的原則下處理如下難題:短期與長遠利益的協調,國家與全球利益的沖突與共贏,行業經濟與整體經濟利益的博弈與調整,國家意志與社團利益的對立統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共享與互助等。由此足見,要將“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轉化為現實,會帶來怎樣的挑戰。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戰是,它要求人類改變自工業化以來形成的生產消費理念,特別是那種消費至上的消費文化。現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經濟理論基本建立在消費至上、消費者至上、競爭優先的基礎上,它提高了社會生產的高效率,卻也一度導致了生產與消費領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雖然消費至上看起來是美好的目標,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來,它卻是犧牲人類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短視行為。所以,選擇“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拿出足夠的政治勇氣來進行一次資源和利益的再協調和再分配,而且我們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并準備相應的行動手段來審視我們的消費習慣。
“低碳生活”向人類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理論與選擇模式,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創新,創新我們的生活模式,以保護地球家園、為人類未來造福為宗旨。
綠色環保低碳生活演講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水是大地的血脈,它滋潤著崇山峻嶺,灌溉著良田;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養育著飛禽走獸,哺育著花草樹木;水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因為水環境的變化,導致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盛衰變遷的例證舉不勝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也正是依存長江、黃河等母親河的支撐,而發展下來的。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都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其實我們地球雖被稱之為“水球”,但其淡水儲量卻是少之又少!水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將成為21世紀威脅世界和平影響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
所以在全球的水資源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節約用水便成為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尤其在中國,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并不豐富,淡水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地區分布并不均勻,年內變化莫測,年際差別非常之大,每年受旱農田32億畝,約有5000萬人和3000萬頭牲畜面臨水荒。再加上污染,使水資源更加緊缺,所以人們更應該節約用水。如果各位能夠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牢固樹立節約意識,從節約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一張紙入手,把節約落到實處。如果這樣,對學校來說,那將是一筆可觀的財富,對于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那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和風氣。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共同行動,找回失去的節約意識,從身邊的點點滴滴開始,持之以恒,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將節約這個“傳家寶”進一步發揚光大!
只要各位都注意節約用水,水荒才會遠離我們,我們的生活才會安定、和諧;環境才會優美、舒適。同學們明白這個道理后,一定要自己身體力行才行!什么叫愛國、愛校、愛家,不是天天喊在嘴上,而是要落實在行動中。如在家中、在學校節約用水這就是愛國、愛校、愛家的具體表現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弘揚中華之美德,節約身邊之滴水。
莫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綠色環保低碳生活演講稿篇四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綠色是甚么的意味,綠色是生命的意味,綠色代表了希看。沒法想象,假如有一天地球上沒有了綠色,那人類的文明將會如何,到那時,或許只是灰飛煙滅,一切的一切都只會沉沒在漫天飛沙當中。
當一片片綠波洶涌的森林被無垠的荒漠黃塵所取代,當無憂地在湛藍的天空飄蕩的白云被漫天滾滾黑煙所替換,當為地球遮風擋雨的臭氧層被無情的氟里昂所破壞,我分明聞聲了森林的哭泣,白云的嘆息,臭氧層的悲傷。
回憶一下自己平時的一舉一動,你是否是做到了保護,保持這美好的環境而努力。你有過隨便踏進草坪的行為嗎?你有過胡亂打掃教室,包干區衛生而不往想這是不對的情況嗎?你有過隨手扔下一張廢紙,一個零食袋嗎?你有過打開學校的自來水籠頭,而沒有及時關上嗎?你有過為我們長壽橋小學建成“綠色學校”提一個建議,出一個點子嗎?
同學們,我們長壽橋小學在上個學期已被評上了杭州市“綠色學校”,所謂“綠色學校”就是指我們校園里的每位師生都優環保意識,我們這個學期的一個重要要任務,就是要維護這得來不輕易的榮譽,這需要我們師生一起努力,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參與環保活動,培養環保素養,人人爭做環保衛士。不要把它想象成很大的事情,環保就在我們身邊。當你撿起他人掉下的一張紙時,你就已做成了一件環保的事情;當你記得及時關燈,不浪用度電;當你用好水籠頭能及時關掉,而不讓水白白流掉;當你下課,活動時能做到有秩序,有克制,而不是高聲喧嘩;你就已在做著環保衛士應當作的事情了。諸如此類的太多太多小事,我們實在都能做到,但可能我們同學之前都是沒有往仔細面對和想過的。
固然,創“綠色學校”,爭做環保衛士,我們的眼光還要看得更遠。一節小小的電池就可以夠污染一個人一生所需要的水;一棵樹一年產生的'氧氣可讓一個人受用一生,一只塑料袋需要經過420xx年才可能被完全分解掉;對這些環保的知識,你了解嗎?我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要用環保的眼光來看發展,用環保的行為來做事,只有這樣,才能留給后人們一個能讓他們安然生存的,干凈的,美麗的,環保的地球。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環保意識是現代人的重要標志。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每個人都應當也必須有勇氣站起來對大自然做出承諾,承諾用我們的雙手使地球母親恢復青春容顏,承諾用我們的行動來感動大自然,承諾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保證我們長壽的校園永久美麗,干凈。但承諾自然實在不單單是做出承諾,更應是以行動來實現我們的承諾。多彎彎腰撿撿果皮紙屑,多走幾步,不要穿越綠化帶,踐踏綠地。同學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我們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