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100字篇一
二是突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潛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述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閱讀。
不足之處:
一、在學習中,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培養還不夠到位。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注重這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具有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由于急著趕進度,所以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本班學生的朗讀水平較低,以后要多加強本方面的指導。
三、由于本課容量較大,導致教學資料不能完成,學生的小練筆來不及,所以沒有做到讀寫結合。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100字篇二
這是小學語文一年級第二學期的一篇饒趣味味的科學童話,讓學生在讀讀,議議,說說中了解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開花的時間,由此來激發學生對植物,對大自然的興趣。結合本課教材的特點與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景,在教學時主要關注了以下幾方面:
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是識字,所以本課教學重點放在了識字教學上。教學初始用了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了以學生自學為主的識字活動。即:讀通全文,劃出生字,拼讀生字的.拼音,說說如何記住字形。這一活動既充分體現了新教材提倡的學生自主識字的精神,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學生字的習慣。在識字教學中研究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識字的方法已有了必須的積累,以及每個生字自身在字音,字形上難易的差別,所以在教學時不平均使力,而是使用不一樣的方式方法有所側重地進行識字,鞏固。并適時地總結,提倡環境識字,生活識字;鼓勵用認識的字和展開想象的記字好方法。
本堂課雖以識字為主,但在課堂中卻始終書聲瑯瑯不絕于耳。首先學生帶著自學生字的任務讀通全文,整體感知課文資料;第二次以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解決疑問讀文,再一次讓學生感知全文,理解課文資料;第三次則以全文重點小節為主,用讓學生自我讀讀課文,劃劃句子,組內議議的方法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意,并解決課文為什么要稱三種花為花鐘的難點。其間教師還不斷讓學生讀自我喜歡的,為自我喜歡的動畫配音。這些手段都不僅僅使生字不斷地在學生腦海中鞏固再現,更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地理解,此外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饒趣味味地背誦了課文,同時也讓學生感到了識字,解決書中的疑問――讀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課文結束時,教師將自我搜集的有關"大自然時鐘"的趣味資料讓學生了解,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鼓勵學生搜集有關信息,擴大閱讀面。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100字篇三
老師們,在我們看了《花鐘》一課以后,相信老師們都會為教者精彩、實在的課堂呈現所打動,正是教師匠心獨運的導學設計,為學生高效率地學習創造了可能。對于一些精彩的課,許多時候,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帶入自身的經驗積累,大都會有這樣的感嘆:哎!這樣的設計我怎么沒有想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向有限的教學時間要質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就需要我們不能滿足于對教材一般意義上的理解和掌握。一位老師,對教材、對學生的了解越深入,越是能做出更為科學的設計。要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首先要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相互之間是平等的,既要充分尊重文本,認真鉆研教材,根據學生實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又不拘泥于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制作了有趣的花鐘。單獨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理解,針對不同的年段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但是,對于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們需要確定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后的生字和練習,教者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斗艷、芬芳迷人、艷麗、蘇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確定了以上教學目標以后,李老師是怎樣制定科學的導學方案,以促使目標的達成呢?我認為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有三點,教材內容的處理、訓練點的設置和教學策略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選取。
1、教材內容的處理。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們看到,李老師將教學過程分為兩個課時,我們看到的這一課是第一課時,教者主要引導學生學習了生詞,課文學習的重點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學詞學句。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李老師設計了六大環節:(1)初讀課文,理解大意;(2)學習生詞,欣賞詞句;(3)依托文本,理解運用;(4)品位詞句,當堂積累;(5)修建花鐘,引導探究。本來李老師在開初的設計中還有一些環節,比如背誦課文、介紹花鐘等環節,后來根據實際情況做了適當的調整,這也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后關聯,又有層次推進。這一課從對花鐘字面意思的理解——“花鐘是用花草做成的鐘”,隨之了解花鐘是“把鐘表的機械結構設置在地下,將花卉之美同鐘表的工藝結合在一起”,繼而進行扎實有序的感悟和訓練,讓學生參與實踐,明白真正的花鐘是“不需要指針”的.,最后讓學生帶著探究的欲望走出課堂,一氣呵成,讓人感動的不只是花卉之美,而是感動于教者與文本、與學生的深入“對話”,感動于這樣精巧的設計!
2、訓練點的設置。
要讓學生在語文素養上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沒有科學的“訓練”是不行的。那么,何謂科學的訓練呢?我的理解是,必須注意訓練內容的難易和分量,體現訓練的層次和角度,把握訓練的節奏。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李老師有“三個結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將字詞句的學習、理解、運用結合起來,使語言文字的訓練扎實、有序。拿生字詞的學習來說,一開始,讓學生在文中劃出生詞認讀,然后是在課文中讀,接著在屏幕上出現生詞,離開拼音讀,隨后讓學生找一找在課文中哪些詞語是用來描寫花的,到后來看看課文中那些描寫花色的詞語等等。二是將字詞的學習與特定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不是孤立地學習字詞。我們看到,教師多次提醒學生到課文中去理解字詞,這樣就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滿起來。第三是將積累運用與課文的學習結合起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足見教師對語言積累的重視,敢于在課堂上利用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并進行方法的引導,對我們當前的語文課堂,應該很有啟發。同時,在積累的時候,老師注意了對生字書寫的引導,老師說:“我想你們應該把這兩個詞抄在積累本上,要注意看清田字格中這個字的結構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學策略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選取。
對于教學策略,上面其實已經談到了一些。在第一課時,則采用讓學生“感悟”、“體驗”的方法去理解字詞,避免了空洞的說教。(舉例:比如“艷麗”、“淡雅”、“嬌嫩”、“舒展”等詞語的學習)后面安排了學文以后讓學生動手制作花鐘的活動。這個活動之所以好,就是因為活動不是形式上讓學生“熱鬧起來”,而是以課文學習為基礎的真正的語文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和鞏固學到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孩子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另外,熟悉課件制作的老師們都知道,這一課中使用的信息技術手段是比較簡單的,而這些簡單的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比如,屏幕出現花,讓學生叫花名,隨后在直觀的形象感知中理解艷麗和淡雅的意思,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和內化語言。這樣的例子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
有老師把教學設計提到課程策劃的高度,我是贊成的。要使課堂發揮盡可能大的效益,必須做到精心的策劃——而這都需要教師與教材,與學生展開深入的“對話”!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100字篇四
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一樣的花會在不一樣時間開放及其原因。由于校舍改建,此刻的教室沒有多媒體設備,課堂上無法給學生展示鮮花的圖片以及關于鮮花開放時間不一樣的資料。在教學《花鐘》前,我有意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去搜集有關花鐘和各種花的信息資料,幫忙他們理解課文資料。
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從最搞笑的`段落學起,并對文中的資料進行了取舍,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
首先,我從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學習入手,提出問題:課文中介紹的花鐘是什么樣的?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很快就會想這些制成花鐘的花是什么花呢?我相機提問“組成花鐘的花有哪些呢?你明白嗎?”學生踴躍舉手,接下來順理成章的就來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中描述花開了的語言個性生動,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里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蘇醒,舒展開自我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去感受詞語的優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兒開放時美麗的情景,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并順勢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這種寫法,用形象的語言把事物描述具體。
最后學習第二自然段,了解花開時間不一樣的原因,并擴展想象其他花開的原因。鼓勵學生課下查閱不一樣鮮花不一樣時間開放的資料,并模仿植物學家也做一面花鐘。
這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欲。這說明這課比較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本來我設計了第一自然段學習完成后,模仿作者描述鮮花開放的寫法進行小練筆,由于急于趕課,只是簡單地說了一下,沒有落實到位。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100字篇五
《花鐘》這篇課文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植物學家有意把不同時間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組成花的“時鐘”。這些花在二十四小時內陸續開放。人們只要看看什么花剛剛開放,就知道大致是幾點鐘,真是奇妙啊!
可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為什么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是難以理解的。拿到教材后,我把握編輯意圖,加強整合意識,落實教材要求,最后將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定為“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同的說法表達同樣意思”。
反思本堂課,認為在下幾方面做的還比較好的: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因此,我在課的各個環節,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
無論是初讀時認讀生字,還認識九種花,了解花兒開放的時間,以及體會課文中鮮花開放的多種說法,能夠以學生的需求為根基,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學習。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的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導入時,介紹瑞士的“大花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識字環節中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賽讀等形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而對于鮮花開放的不同表達方法,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時采用以讀為主線,在個性化的讀書實踐中突破難點,在朗朗的讀書實踐中積累語言。
語文學習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因此,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始終以親切平和的形象,教師話語給學生以激勵,給學生個性張揚的空間,給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努力使學生在40分鐘的時間能夠汲取最多的營養,進行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有效達成教與學的目標。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100字篇六
《花鐘》是小語教材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一樣的花會在不一樣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植物學家有意把不一樣時間的花種在一齊,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組成花的“時鐘”。這些花在二十四小時內陸續開放。人們只要看看什么花剛剛開放,就明白大致是幾點鐘,真是奇妙啊!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悟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周圍景物的方法。仿照課文表達方法,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陶冶美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學習用不一樣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合理利用合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相當豐富,它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在教學《花鐘》時,學生除了從教材上獲取信息之外,我有意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帶給了有關花鐘和有關各種花的信息資料,有助于學生理解、體驗、感悟教學資料,尤其是課前,我要學生去查找有關不一樣的花在不一樣時間開放的資料在課中交流,使課內外相結合,使語文學習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閱讀期盼,從最搞笑的段落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并對文中的資料進行了取舍,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
突出語文教學的重點。《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潛力,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潛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述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閱讀。
本課的不足之處有很多,每次提出的問題有較大難度之時,學生們就睜大眼睛看著我,其時我心里也急呀,于是乎急著想給學生一些啟發,急著想看到學生舉手,話不知不覺就多了起來,于是乎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說少了許多,他們只是圍著我的思路在轉,思維空間也少了許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單一了許多,這是一個十分大的遺憾,還有是第四個環節,引導學生
建花鐘,學生回答問題的用心性沒有前三個環節高,回答問題的質量也不高,
學習的熱情與前三個環節構成較大落差。究其原因是小學生生活閱歷淺,對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時間了解甚少。假使我在課前讓學生上網查資料,了解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時間,再在第二環節感知花鐘上的花后,進行拓展:
“生活
中你還明白哪些花開放的時間呢?”為第四個環節建花鐘作個鋪墊,我想在教學第四個環節時,不致于留下遺憾。這個遺憾使我吸取了一個教訓:務必了解兒童特點,重視課前預習。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 花鐘教學反思簡短100字篇七
一是合理運用和整合語文課程資源。我們知道,語文課程資源相當豐富,它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在教學《花鐘》時,學生除了從教材上獲取信息之外,我有意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了有關花鐘和有關各種花的信息資料,有助于學生理解、體驗、感悟教學內容,尤其是課前,我要學生去查找有關不同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的資料在課中交流,使課內外相結合,使語文學習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從最有趣的段落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并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了取舍,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
二是突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閱讀。
從學生的角度去看教師的教學效果,有以下幾個特點:
1、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在本節課的40分鐘,學生對學習始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發現。欣賞了花鐘畫面,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美,科學家做法的奇妙,并通過兩個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通過讀、辨,感受到了平常說的口頭語,是那樣單調、枯燥,更為重要的是激起了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激起美的愿望。
2、學生經歷了可貴的情感體驗。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么,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本節課的學習過程,展示了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是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課上,我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更加產生了對花鐘、對各種花的喜愛,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3、讓學生充分的語言實踐。國家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課堂教學應是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的主戰場,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運用,注重朗讀、默讀等綜合感知的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合作交流、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各種不同形式的讀,對各種花開放的樣子的想象,省略號的揣摩以及師生共同合作的讀寫結合,都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4、課堂教學千變萬化,教師要提高生成教學的駕馭能力,貴在平時意識的養成訓練,只有足夠的意識加上良好的實踐,才會具備隨機處理的能力;只有及時整頓課前預設,給學生騰出空間,為學生生成提供條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制作了有趣的花鐘。單獨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理解,針對不同的`年段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但是,對于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們需要確定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后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斗艷、芬芳迷人、艷麗、蘇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確定了以上教學目標以后,我是怎樣制定科學的導學方案,以促使目標的達成呢?我認為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有三點,教材內容的處理、訓練點的設置和教學策略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選取。
1、教材內容的處理。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過程分為兩個課時,我們看到的這一課是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了生詞,課文學習的重點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學詞學句。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我設計了五大環節:
(1)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2)學習生詞,欣賞詞句;
(3)依托文本,理解運用;
(4)品位詞句,當堂積累;
(5)修建花鐘,引導探究。本來在開初的設計中還有一些環節,比如背誦課文、介紹花鐘等環節,后來根據實際情況做了適當的調整,這也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后關聯,又有層次推進。這一課從對花鐘字面意思的理解——“花鐘是用花草做成的鐘”,隨之了解花鐘是“把鐘表的機械結構設置在地下,將花卉之美同鐘表的工藝結合在一起”,繼而進行扎實有序的感悟和訓練,讓學生參與實踐,明白真正的花鐘是“不需要指針”的,最后讓學生帶著探究的欲望走出課堂,一氣呵成,讓人感動的不只是花卉之美,而是感動于教者與文本、與學生的深入“對話”,感動于這樣精巧的設計!
2、訓練點的設置。
要讓學生在語文素養上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沒有科學的“訓練”是不行的。那么,何謂科學的訓練呢?我的理解是,必須注意訓練內容的難易和分量,體現訓練的層次和角度,把握訓練的節奏。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有“三個結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將字詞句的學習、理解、運用結合起來,使語言文字的訓練扎實、有序。拿生字詞的學習來說,一開始,讓學生在文中劃出生詞認讀,然后是在課文中讀,接著在屏幕上出現生詞,離開拼音讀,隨后讓學生找一找在課文中哪些詞語是用來描寫花的,到后來看看課文中那些描寫花色的詞語等等。二是將字詞的學習與特定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不是孤立地學習字詞。我們看到,多次提醒學生到課文中去理解字詞,這樣就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滿起來。第三是將積累運用與課文的學習結合起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足見教師對語言積累的重視,敢于在課堂上利用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并進行方法的引導,對我們當前的語文課堂,應該很有啟發。同時,在積累的時候,老師注意了對生字書寫的引導,老師說:“我想你們應該把這兩個詞抄在積累本上,要注意看清田字格中這個字的結構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學策略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選取。
對于教學策略,上面其實已經談到了一些。在第一課時,則采用讓學生“感悟”、“體驗”的方法去理解字詞,避免了空洞的說教。(舉例:比如“艷麗”、“淡雅”、“嬌嫩”、“舒展”等詞語的學習)后面安排了學文以后讓學生動手制作花鐘的活動。這個活動之所以好,就是因為活動不是形式上讓學生“熱鬧起來”,而是以課文學習為基礎的真正的語文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和鞏固學到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孩子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另外,熟悉課件制作的老師們都知道,這一課中使用的信息技術手段是比較簡單的,而這些簡單的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比如,屏幕出現花,讓學生叫花名,隨后在直觀的形象感知中理解艷麗和淡雅的意思,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和內化語言。這樣的例子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有老師把教學設計提到課程策劃的高度,我是贊成的。要使課堂發揮盡可能大的效益,必須做到精心的策劃——而這都需要教師與教材,與學生展開深入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