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寧夏綠色食品產業公司篇一
西吉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42萬畝,種植馬鈴薯120萬畝。牛、羊、豬、禽存欄7074萬頭,出欄6775萬頭,肉類總產量11萬噸,優質牧草留床面積7615萬畝,實現牧業總產值21億元。設施農業及西芹總產值21679萬元。新建拱棚14598畝,維修日光溫室224座,設施農業投入生產17265畝。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業面積39797畝,其中:拱棚37397畝,日光溫室2400畝。完成旱作節水農業覆膜保墑面積1633萬畝。
馬鈴薯總產在180萬噸以上,全縣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55萬個羊單位,肉類總產量達到萬噸,實現木業總產值億元,人均草畜產業純收入達到350元以上。西芹實現總產14萬噸,西芹產業總產值達到億元,農民人均西芹產業純收入達到180元。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保墑面積萬畝,實現農牧業總產值億元。同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成自治區級現在農業示范基地4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7個,農牧業科技示范點40多個,全縣共有農業產業化組織29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3家。全縣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33個,生產單位21個,產量達到100萬噸,實現產值億元。全縣綠色產品生產企業2家,綠色產品產品數2個,綠色產品產量達到53萬噸,實現產值億元。
近年來,西吉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不論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1.區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設規模擴大比較困難。產業總體上分布不均衡,對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建設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拿馬鈴薯來說,盡管走向了國內、國際市場,首先高品質的產品數量如果滿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創匯增收的前景也就不會很樂觀。另外,西吉縣農業特色產業優勢目前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尤其是西芹、胡蘿卜、小秋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的扶持種植、加工轉化前景沒有拓寬。
2.馬鈴薯支柱產業的問題:
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對土地流轉的認識不足,執法單位執法不嚴,導致馬鈴薯的偷盜情況越來越嚴重。
二是由于品種的落后、老百姓種薯的選用認識不足。
三是馬鈴薯沒有統一包裝,只能賣原材料,導致價格不如區外。四是馬鈴薯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老百姓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3.農業產業鏈條延伸難,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產業鏈條的長短,決定著農產品轉化增值的大小。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銷售上,只有一個鏈條節,即使加工,也只是簡單的初級加工或粗加工,農產品附加值低,加之生產上是家庭式分散經營,流通上是各自為政、小打小鬧式營銷,以致農業難以形成規模,難以形成產業。
必須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品牌優勢,走農業穩縣之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為突破口,以產業化的思路、市場化的思維、科技化的手段、城鎮化的戰咯為出發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馬鈴薯產業,提升草畜產業,培植西芹等特色優勢產業。扶優扶強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突破加工業,打造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綠色農業經濟強縣,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1.在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上,解放傳統思想觀念,跳出農業抓農業。
要以抓企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產業,實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生產、市場化營銷、項目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作為整體來抓,從項目選擇到論證、決策,從業主確定到招商引資,從經營機制到項目管理,從市場營銷到品牌確立,都進行項目化運作。從原料基地生產到農產品加工,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策劃都按企業化模式運行。從組織販運到流通銷售都按市場化模式營銷。特別要構建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市場化、社會化服務,聚集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構建成新型農村農業產業體系。
2.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上,突出區域規模化、生產專業化,構建大農業、大產業。
要引導農戶間相互聯合,整合資源,實行大戶聯動發展,將產業辦出規模。特別是鄉鎮要加強區域間橫向協作,消除自我封閉,共同規劃發展適宜本鄉鎮、本區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確定之后,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集中生產要素,重點突破,形成規模,凸顯特色。
3.在農業產業發展措施上,加快以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為主的各項改革,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條件。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改革,重點要強化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戶之間,外出務工,經商農民之間采取招商租賃、承包權轉讓等自由流轉土地,采取政府扶資、培養技術。聯片經營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戶集中、向能人集中、向農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要組織引導滯留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耕地上的農民,以城鎮化來促進農業產業化。
4.在農業產業發展經營上,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
要立足優勢資源和地方特色,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結合,積極發展種植、畜種繁殖等科技型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導現有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兼并、聯合,整合資源,優化結構。鼓勵工商企業興辦農業企業。總之,要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產業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群體,增強市場開拓和輻射帶動能力。
5.在農業產業發展流通上,著力建設以農村市場為主的流通平臺,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
要結合城鎮建設和鄉鎮主導產業定位,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和功能,盡快啟動區域主導產業交易市場,專業市場以及大型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建設,并將其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規劃、同建設,使城鎮化、市場化同步發展。此外,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擇優扶優,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
6.在農業產業發展指導上,切實轉變行政職能,提高服務水平。
政府對農業產業的指導服務要從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轉移到宏觀指導、制定規劃、政策扶持、培育市場,調節利益上來,走企業面向市場一一政府扶持企業一一企業組織生產的路子,由企業自行規劃產業基地規模、開展扶術指導,回收產品、開拓市暢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會化服務體系,調解公司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業提高履約率,促進農戶與企業從一般的買賣關系變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利益,而且還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逐步建立企業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寧夏綠色食品產業公司篇二
1.我區枸杞市場受青海、內蒙古、新疆、河北、甘肅等地區的沖擊,枸杞價格一度處于低迷,枸杞加工增值環節薄弱,深加工技術也不成熟,枸杞產值不理想。
2.標準化管理整體水平不高,管理不夠規范,產品質量不穩定,深加工產品的品種還比較單一。無公害種植至今未能全面推開,有害化學物質含量仍然偏高,在晾曬加工中的二次污染比較普遍,達不到綠色標準和高層次出口要求,導致枸杞產業始終做不大。
3.枸杞深加工轉化能力有限。種植規模較小,發展層次較低,枸杞加工產品品種單一,加工轉化率低,主要以干果銷售為主,目前還沒有枸杞果品深加工企業,產品研發和市場培育相對滯后,高附加值的枸杞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因此枸杞精深加工率低的現狀仍然是制約我區枸杞產業健康科學發展的瓶頸。
4.精品枸杞培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受前期種植管理成本高、后期加工銷售環節嚴和茨農整體素質不高等因素的影響,精品枸杞大規模生產培育有限,導致精品構杞研發推廣緩慢。
5.產業化融合發展程度不高。枸杞產業發展與文化旅游、休閑農業、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融合不夠,枸杞文化傳承不深。
四、綠色食品和和枸杞產業下一步發展思路
寧夏綠色食品產業公司篇三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能靠某個部門、企業或個人單打獨斗。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等專班成員單位結合職責分工,出臺了用地、用水、科技、人才、環保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厚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土壤”。
去年以來,寧夏一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統籌中央和自治區資金億元支撐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各環節,并加強綠色食品產業金融支持和創新服務,各銀行機構共向綠色食品企業發放貸款億元,為全區249家食品生產和銷售企業辦理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累計保障金額億元;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綠色食品產業人才培訓工作,累計培訓各類管理人員680人,擴大人才總量,優化人才結構,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石嘴山市田園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綠色農產品科技園區,是一家專門從事古法釀造食醋、醬油的企業。企業負責人岳秀玲告訴記者,去年一年,企業不但享受了150萬元貼息貸款用于打造“田園醋文化觀光園”,還從農牧、人社等部門共獲取近百萬元獎補資金。
作為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對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實施梯次培育,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壯大加工主體,推動構建全產業鏈,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目前已改造提升農業產業園區、聚集區10個,創建國家級產業強鎮4個、產業集群1個,支持建設利通區、賀蘭縣、中寧縣3個產業加工強縣,還將伊利乳業、塞尚乳業、厚生記等26家綠色食品企業列入自治區“三個100”項目庫,給予項目貼息資金支持1185萬元。
寧夏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
而作為成員單位之一,自治區工業與信息化廳兩年來合計撥付億元支持產業發展。其中,為永寧縣、惠農區、利通區、青銅峽市、中寧縣、固原開發區等17個農業大縣、重點開發區安排綜合獎補資金億元,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對綠色食品項目給予傾斜支持,將重點項目遴選總投資要求由1億元降低至5000萬元,并對重點項目進行月跟蹤、月監測,累計為40個食品加工項目給予貸款貼息4131萬元;還每月對龍頭企業運行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和分析,14家企業納入自治區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與此同時,對于工業經濟穩增長的綠色食品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行業標桿企業、技術研發創新企業、積極拓展市場份額企業等,政府相關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獎勵激勵措施,激發綠色食品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品牌決定市場。當前,寧夏大力實施全區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已鞏固提升農業區域公用品牌13個,做優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品牌10個,培育綠色食品、名特優新產品品牌50個,申報各類綠色食品207個,認證gap良好農業規范10家。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寧”字號綠色食品的享譽度,但產品走出去、產業擴容增量依然被“叫不響”所制約。尤其對于許多剛起步的、處于上升期的中小微企業,“酒香”也怕“巷子深”。
記者走訪多家綠色食品企業發現,人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寧”字號綠色食品的品牌競爭力,不少企業表示“求賢若渴”。岳秀玲說,當前企業擴規模、增產能表面上受制于品牌弱、市場小,而實際上缺人才尤其是營銷人才是主因。作為一個剛從家庭式小作坊邁入“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小微企業,即使新研發的“枸杞醋”經熟人引薦走出國門受到好評,但依然沒走出“熟人圈”。
石嘴山市田園食品有限公司釀醋車間。(受訪者供圖)
據岳秀玲介紹,公司共有20名員工,從事工種以生產為主,其中大專以上學歷8個,其余均為就地就近吸納的失地農民。“小企業難就難在人才招留上,我是技術出身,管理、宣傳上人才急缺。”數據顯示,當前寧夏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面臨高端和實用人才“雙缺”,培養和留住人才“兩難”,從業人員本科以上學歷僅占12%。即使是一些“專精特新”企業,也難以擺脫“人才短缺”的困擾。
針對引才、育才,做大做強市場品牌,部分受訪人士認為,應堅持“引育并用”,創新人才評價機制,通過掛職兼職、項目合作、聯合攻關等方式,柔性引進一批學術水平高、急需緊缺的高端人才;加大綠色食品專業技術實用人才培養力度,積極開展實用技能和專業知識培訓,建設一支能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綠色食品業實用技能人才隊伍。
與此同時,岳秀玲等業內人士還呼吁,設立專項資金為企業定制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術人才培訓,充分利用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博覽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等平臺,大力宣傳推介“寧”字號綠色食品產業和深加工企業,為企業產品走出去、資金技術引進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寧夏厚生記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譚勇還建議創辦細化市場營銷專業,一方面可按照枸杞、乳制品等優勢特色產品進行細分,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到標桿企業營銷崗位實訓至少半年,定崗實習、學以致用,真正讓“寧”字號綠色食品“叫得響”“出得去”“賣得好”。(完)
寧夏綠色食品產業公司篇四
脫水菜產業是我市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產業。于xx年開始起步,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我市農民增收、農產品加工、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脫水菜企業數量眾多。全市現有脫水菜加工企業近100家,總加工能力近衛立正其中較大規模的有30多家,具備出口自主權的有12家。
(二)青紅椒產量全國第一。我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青紅椒脫水菜生產基地,青紅椒總產量占到全國總量的70%以上。全市青紅椒種植面積從20xx年以來,多數年份保持在10萬畝左右,最高達13萬畝,種植農戶約6萬戶。脫水菜成品多數年份產量在1.5萬噸一2萬噸之間,產值5億元左右。
(三)廣大農民受益明顯。青紅椒畝產約3.5噸,近年每噸價格約800多元,畝收益在3000元左右,比較效益明顯,農民種植熱情較高。另外企業生產期還可解決4—5萬名季節性用工,生產結束后仍能解決數千人的就業問題。
(四)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脫水菜和羊絨、葵仁、番茄醬等,是我市面向歐美發達國家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但我市擁有自主出口權的企業較少,70%以上的產品都是通過國內其他貿易公司出口。
(一)企業多、小,散,市場比較混亂。雖有近100家企業,但缺少上規模、上檔次、技術先進、業界知名、廣泛認可的大企業,與全國第一產地的地位不相稱。企業多數規模偏小,技術落后,且各自為陣,沒有發揮好主導市場的作用。絕大多數小企業春種時不簽訂訂單,收購時抬高原料價格,使得企業原料成本上升。農民雖—時受益,但長遠看弊多利少。生產結束出貨時彼此又互相競爭,很容易被外地采購商各個擊破,造成產品價格波動過大,行業周期性的出現滯銷、虧損。另據了解,國內外每年青紅椒的需求量是2萬噸左右,而我市產能已近20萬噸,嚴重過剩,應盡快解決。
(二)產品良莠不齊,質量難以控制。多數企業廠房因陋就簡,生產設備落后,衛生控制不到位,檢測手段不夠,產品標準不一,倉儲條件較差,特別是衛生、農殘等隱患多。
(三)多為低端產品,缺少精深加工。產品都是初級原料,還要通過國內外企業二次加工,然后經國外大企業最終加工包裝后,才能上市。也有國內部分企業開始給方便面企業加工終端產品,但數量還很小。總的來說,我市的產地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四)產品過于單一,有待繼續拓寬。我市脫水萊主要是青紅椒,另有極少的豆角、番茄、黃瓜等,但事實上胡蘿卜、蔥蒜、各類青菜等都可以制成脫水產品,國外市場需求也很大,應該向多品種方向發展。
(一)市場穩中有增。脫水萊產品作為歐美日等國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著較為穩定的消費市場。同時受歐美日等國家生活習慣的影響,脫水萊產品正在逐步進入其他國家。國內隨著方便面企業、快餐行業的發展,脫水菜產品的市場也在不斷擴大,總體市場呈穩中有增的態勢。
(二)我市仍具優勢。青紅椒的傳統產區歐洲主產區因病蟲害。減產嚴重,原料品質下降,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國內寧夏、甘肅、新疆、山西等地從種植規模、種植技術、產品質量、出海距離等方面,暫時難以與我市抗衡。我市水土光熱自然條件適宜,使得我市成為外商關注的最佳產區之一。
寧夏綠色食品產業公司篇五
根據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內蒙古自治區供銷合作社對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參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是龍頭企業經濟實力有了明顯提高。各級供銷合作社以社屬企業為依托,圍繞自治區六大主導產業,依靠當地資源優勢,特色產品,重點在農資、羊絨、羊毛、乳業、糧油、蔬菜、馬鈴薯、烤煙、桑蠶、中藥材等產業,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經營規模,輻射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龍頭企業。全系統現有盟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0個,其中,符合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標準的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5個。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個。自治區供銷合作社系統重點龍頭企業13個。
一是各地供銷合作社自然資源條件和經濟基礎條件不同,發展的規模和水平不盡相同,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層次不同。
二是龍頭企業規模小、數量少、帶動力不強。目前,全系統共有旗縣級以上社有企業340個,其中,經濟實力強、帶動力強的企業很少,多數企業只是勉強維持經營,且企業生產方式落后,技術水平落后,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低,效益不高,距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國家、自治區扶持力度不夠,嚴重影響制約了供銷合作社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主要的困難是國家、自治區對供銷合作社沒有扶持政策,供銷合作社在爭取農牧業產業經營、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等項目以及扶持專項資金等方面難度很大,相關的優惠政策基本享受不到。
四是資金短缺,嚴重制約供銷合作社正常的業務經營和發展。農業銀行一般情況下不給供銷合作社提供貸款。信用合作社貸款額度小,不能滿足供銷合作社業務經營的需求。
一是圍繞優勢產業,盡快引進、改造、培育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各級供銷合作社應當圍繞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充分利用現有存量資本和經營設施,采取引進、租賃、改造等多種形式,吸納農牧民入股、參股,整合有效資源要素,開展多方面聯合與合作,盡快培育發展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重點發展以當地農畜產品為主要原料的加工業,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延長加工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讓農牧民不僅得到出售農畜產品的收入,而且還要得到加工增值的收入。
二是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機制。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載體。各級供銷合作社要圍繞把供銷合作社真正辦成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目標,新建改造基層供銷合作社,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有計劃地興建一批專業批發交易市場,加快組建農牧民各類專業協會,培育和壯大農牧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牧民在經濟上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帶動、引導、幫助農牧民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市場優勢。不斷完善“龍頭企業+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農牧戶”的產業化模式。通過與農牧民簽訂產銷合同、發展訂單農業、設立農牧業抗風險的保險制度、實行利潤返還等形式,與農牧民建立穩固的利益聯接機制,開放和開發各種生產經營要素,參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
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為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各級政府應大力支持供銷合作社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多年來,各級供銷合作社始終堅持為“三農”服務的辦社宗旨,在深化企業改革,培育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方面有了新的進展。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使供銷合作社在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步履艱難,進展緩慢。因此建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盡快出臺扶持政策,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扶持,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健康快速發展。
四是切實加強社屬企業經營管理,用現代經營理念和科學管理方式,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社屬企業是供銷合作社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深化社屬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明晰產權關系,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不斷提高社屬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力。通過資產重組、聯合和并購等手段,對社屬企業布局結構進行調整,使社有資產向產業化經營領域、有競爭能力的支柱產業和骨干企業集中,全面提升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
寧夏綠色食品產業公司篇六
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采取聽取情況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本地文化企業及赴xx市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我市現擁有安美文化藝術中心、合肥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基地4個,1個市級文化娛樂試點街區,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產業分布行業廣泛,新聞傳媒、出版物流、演藝娛樂、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和體育產業等初具規模,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競相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顯著增強,據統計,我市文化產業擁有固定資產億元,比上年凈增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比上年上升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全省、全國個和個百分點,分別高于鄭州、南京個和個百分點,增速達29%,快于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個百分點,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達。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我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普查,xx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占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億元,占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億元,占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比上年增長38%。合肥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迅速,廣電系統近3年來經營創收平均增幅達15%以上,經營創收總額達2億元,比凈增4000萬元,增幅達25%,在安徽省地市廣電行業中穩居第一;文化系統截至底,國有資產達3億元;合肥晚報經營總收入億元,廣告收入9900萬元,發行收入3440萬元,總資產已達億元。
寧夏綠色食品產業公司篇七
為加快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產業集群化水平,推動我市民營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最近,我們對全市特色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了這篇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市特色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集聚度較高、區域拉動力較強的特色產業集群,其中年營業收入過10億元的達到21個。截止2007年底,這21個產業集群共有生產企業(加工戶)9293個、從業人員79萬人,年營業收入2342億元、上繳稅金59億元、利潤161億元、出口創匯91億美元,擁有省級以上名牌77個、公共服務平臺17個、行業協會27個。
從區域布局看,各縣市區都已形成初具規模的特色產業集群。其中,規模較大、集中度較高的主要有:開發區、福山區、龍口市和萊州市的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萊陽市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招遠市的粉絲、黃金及金銀首飾加工產業集群,萊州市的石材產業集群,海陽市的針織毛衫產業集群,蓬萊市的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集群,棲霞市的蘋果儲藏及加工產業集群,龍口市的鋁及鋁制品產業集群,牟平區的肉食雞產業集群,芝罘區的汽車貿易產業集群,開發區的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等。
從行業分布看,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行業與傳統行業并存。傳統行業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異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產品加工、肉食加工)、針織毛衫加工、粉絲加工等。新興行業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車及零部件、汽車貿易、電子信息、機械加工等。
從發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種類型。一是開發資源、集聚發展型,如萊州市柞村、夏邱鎮石材加工和棲霞市蛇窩泊鎮果品產業等;二是由點到面、滾動發展型,如海陽市鳳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鎮針織服裝、萊陽市龍旺莊街道食品加工產業等;三是龍頭帶動、配套發展型,如龍口市東江鎮鋁及鋁制品、蓬萊市劉家溝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區福新街道汽車配件產業等;四是規劃引領、成片發展型,如招遠市溫泉街道金銀加工、芝罘區世回堯街道汽車交易和開發區大季家街道水產品加工產業等;五是繼承傳統、創新發展型,如招遠市張星鎮粉絲加工產業等。
一是新興產業發展較快。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引導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車貿易、汽車零部件、修造船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迅速發展壯大。2005年,蓬萊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產區優勢,確立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為“百年立市”產業,經過3年發展,優質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葡萄酒企業達到50家,葡萄酒年生產能力15萬噸,占全國總量的25%以上。芝罘區從2001年開始發展汽車貿易產業,建立了膠東最大的汽車交易廣場,成立了煙臺市汽車商會,目前國內所有品牌和部分國際知名品牌汽車生產企業共設立汽車銷售公司、專賣店93家,帶動發展汽車裝璜、維修、二手車交易等相關服務企業60多家。蓬萊市的休閑旅游、修造船產業,萊山區的機械加工鑄造產業等,也都是近幾年快速興起的。
二是傳統產業不斷提升。石材、粉絲、黃金、毛衫等傳統產業,通過自主創新、技術改造等,普遍實現了上檔升級。招遠市的龍口粉絲產業有300多年的生產歷史,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二次技術變革,實現了從手工生產向機械生產、從單一品種向多元化發展的轉變,先后研發出80多個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種,推動粉絲產業逐漸向綜合開發、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海陽市的針織服裝企業通過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產,完成了資金和技術積累,實現了從“貼牌”到“創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現出“申士”、“新雨”等28個自主品牌。粉絲、黃金、石材、毛衫等傳統產業的快速提升,同時也帶動了機械加工、礦山機械等相關產品和產業的發展。比如招遠市的礦山機械產業,2006年擁有生產企業65家、從業人員6500人,實現營業收入9億元。
寧夏綠色食品產業公司篇八
為促進我縣旅游產業快速發展,xx月xx日,縣政協經濟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采取實地考察、聽取匯報、座談討論等方式,對我縣旅游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緊緊圍繞“山水休閑勝地”的目標定位,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全縣旅游業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
2、旅游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目前,我縣已入駐了旅行社4家;發展了星級旅游飯店1家、星級農家樂8家、星級旅游餐館3家、旅游定點餐館3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6家;興建了一批旅游娛樂和購物場所,形成了功能較為齊全的旅游服務體系,具備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動作用逐漸增強。據統計,我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萬人次,同比增長32%;實現旅游收入億元,同比增長33%。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我縣餐飲、住宿、商貿、交通、娛樂、通信、種植和養殖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城鄉的統籌發展。
我縣旅游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主要得益于縣委、政府采取的多項措施,積累了許多有益經驗。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發展,組建了來安縣旅游業攻堅指揮部,加強對全縣旅游業的宏觀管理、指導和協調,為培育和發展來安旅游產業提供了組織保障。對投資萬元以上的重點旅游項目實行“五個一”的工作機制;堅持每周一調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旅游項目推進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為旅游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堅持規劃先行。結合我縣實際,重金聘請專家高標準編制了《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項目,為培育和發展旅游產業提供了科學指導,為“五色兩核三帶四區”旅游發展布局的實施,提供了科學的建設依據。
三是堅持項目推動。通過加大旅游項目的招商和幫辦力度,推動和促進了一批重大旅游項目的成功落地和順利實施,帶動全縣旅游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統計,,我縣規劃實施的旅游項目多達35個,其中續建項目12個,新建項目23個。目前,黃大圩濕地公園、龍窩寺森林公園、蓮花湖旅游開發等5個項目正在籌建當中。
寧夏綠色食品產業公司篇九
1.加快高端精品枸杞培育發展。以品種創新和產品創新為突破口,充分挖掘西夏區富硒枸杞的藥用、食用、保健美容價值以及獨特的品牌和文化價值,通過規模化、一體化經營和高端市場的開拓,實現綠色高端精品枸杞的高附加值、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
3.強力推進枸杞產業轉型升級。在鎮北堡鎮團結村打造2000畝枸杞產業田園綜合體,把枸杞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觀光、現代農業、休閑養生相結合。通過建設枸杞產業觀賞、采摘、品嘗和深加工為一體的田園社區、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形成以旅游為先導、產業為核心、文化為靈魂、體驗為價值枸杞產業田園綜合體。
4.加強宣傳推介擴大市場。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具備實力企業、合作社(協會)等經營主體主動走出去,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類林果產品展銷會、推介會、品鑒會,在全國一二三線城市和重點銷售區域設立優質產品展示展銷中心或直銷窗口,拓展營銷渠道,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通過組織活動,將外省區經銷商、代理商及專家學者、消費者代表請進來,體驗當地林產業風土、民俗飲食與產業文化,促進經銷商、消費者與林果生產者的融合對接,合力提升產業品牌影響力。
五、今后重點工作
加強枸杞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規范病蟲害防治、標準化生產和機械化設備,鼓勵企業適度規模經營。推行“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積極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逐步完善枸杞產業綠色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相關推行機制,用現代化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枸杞產業。
要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強林業科技培訓等多種有效舉措,不斷加快枸杞產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示范推廣枸杞產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行枸杞產區優質品種示范、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管理、枸杞病蟲害“五步法”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樹體整形修剪、設施制干等技術,推進枸杞果品統一包裝、無公害、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認證,加大對枸杞產品品牌培育和保護力度,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協會組織、大戶參與、科技引領、服務跟進、協調發展的枸杞產業發展模式。
在枸杞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西夏區枸杞企業、合作社、農場等加工企業現有的技術優勢,在枸杞芽茶,紅枸杞、黑果枸杞、八寶茶等寧夏特色系列產品上,積極探索枸杞精深加工的道路,為西夏區枸杞精深加工企業規模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充分發揮西夏區緊鄰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研究所和“大學城”的優勢,建立產研結合體,積極進行新技術研用,新品種推廣,為西夏區枸杞產業健康發展更好的服務。
對照枸杞產業標準化基地的建設要求,以實施新建成的枸杞標準化建設基地為重點,大力推進枸杞區域化發展,加強枸杞良種化栽培、水肥標準化管理、病蟲害規范化防治,標準化生產和機械化裝備,嚴格按照枸杞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和標準化操作規程,示范引領周邊枸杞產業推進標準化管理,提升產量、質量和效益。
通過搭載信息化銷售“快車”,建立了實體營銷、電商、微商多元化現代營銷體系,實現枸杞銷售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銀川市西夏區自然資源局
2020年10月16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