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一
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有重要影響。但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農業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本文主要對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管理問題;探討對策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不斷加強,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強新時期的農業經濟管理進行探討,內容如下。
2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不高,制約了現代農業經濟的進步。諸如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不健全,經濟結構與發展速度不匹配,導致了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也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了許多制約。特別是經濟管理活動中執行力差,管理體制存在不足等現象。這些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整體概念上也影響著國家經濟的全面進步[1]。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水平有限
對于農村經濟管理的主體主要是人才,而在現代農村經濟的改革中,農業經濟管理者水平有限,專業知識不高且缺乏培訓,導致他們在觀念上存在偏差,認識不到農業經濟對于國家主體經濟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執行能力較差,缺乏相關經濟管理經驗等客觀因素,導致了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2]。
3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管理理念日趨現代化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將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現代先進的管理模式必將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當前,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已經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農業經濟管理將越來越注重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管理模式日趨信息化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二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足體現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仍出現較多不足之處,具體如下。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種問題如若不引起注意,則將會在發展之中進一步的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礎設施建設無法達到合理化,有其在整體布局上,致使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難以與當地實際發展性相符合。例如河南省欒川縣的面子工程,從此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會現實,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但尚未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任何促進作用,還鋪浪費,花費了眾多建設資金,這種資金的浪費,將會影響其他建設的發展,進而對農業經濟起著制約作用。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低,影響農業經濟增長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開展進程中,出現眾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低下的問題,就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而言,其建設的特殊性導致了其在運營過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尤其體現在貧困地區,受到建設規劃,以及農村當地發展的制約,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難上加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做好先進科技與技術的引用,另外一方面還要做好相關的監督工作。在國家投資建設中,出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低下,從而導致農業招商引資的困難,使得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不順,影響農業發展整體形象,既浪費了國家經濟資源,也影響了農業經濟的有效增長。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夠,阻礙著農業經濟增長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難以脫離政府扶持而獨立進行,但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部分地區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的問題,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將直接影響政策的實施,導致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落實不到位將導致農村建設無法進行拓展,管理方法不到位,致使豆腐渣工程屢見不鮮,從而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造成農村基礎建設無法發揮其原本功能,并桎梏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增長。
(四)機械化難以普及,基礎設施建設破壞耕地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各地區農村實際情況不同,因此其規劃也存在較大的區別,在整體計劃之中,可以看出國家大力發展機械化,以其為減輕農民負擔,造福農民,但這種計劃并沒有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進行開展。有些山區地區農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進行機械化建設,當地政府投入眾多,但這些機械化建設,在實際難以運行,至此造成經濟運行缺失,基礎設施資源浪費的現象。有些地區甚至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之中,大力開墾農地,致使周邊地區耕地遭到嚴重的破壞,農村耕地遭到破壞直接影響農業收入,因此這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中的不足體現,制約的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阻礙當地農業經濟增長。
二、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一)加強技術引導,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三
農業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設計)名稱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一、 研究或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薏苡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同時也是中國古老的糧藥兼用作物。薏苡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c4草本植物。它的別名有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珍珠米等30多種。薏苡的營養價值堪稱禾本科作物之王。薏苡以其豐富的營養、獨特的藥理作用以及其糧藥作物的兩棲性,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
薏苡的產量和品質均與栽培技術有密切的聯系,栽培密度、基肥用量、追肥用量、微肥用量和生長調節劑的使用是影響薏苡產量和品質的主要栽培因素,為了提高薏苡的產量,開展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薏苡產量高低除受群體影響外,還受個體生育狀況的制約,對薏苡農藝性狀進行調查,可以有效分析植株個體生育狀況及生產效能。對薏苡農藝性狀的調查研究,掌握薏苡的生長期習性,從而進一步了解其產量形成的影響因素,確定栽培方案。
結合農藝性狀與產量的關系,旨在找到薏苡的最優栽培措施組合,為薏苡在貴州優質高產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二、 研究或設計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薏苡(coix lacryrma-jobi l.)是中國古老的藥食兼用作物,屬于禾本科(granneae)薏苡屬(coix),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1-2]。它的別名有薏米、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藥玉米、草珠、苡米、珍珠米等30 多種[3]。
薏苡具有健胃、強筋骨、去風濕、清熱解毒、防癌等藥用功能,以其豐富的營養、獨特的藥理作用以及糧藥作物的兩棲性,成為人們經常食用的保健食品[4], 薏苡因其植株生物產量高,也可用做綠肥、飼料,有“生命和健康之禾”之稱[5],薏苡的栽培、育種、營養保健及藥用成分、食品開發等方面已有研究報道[6-7]。
薏苡品種資源在我國十分豐富,除栽培品種外,南方尚有許多野生薏苡。薏苡雌雄同株,異花授粉,種間極易雜交,因此,各類型遺傳雜合性十分豐富,果實品質、大小、硬度、顏色等方面也易發生變異,可形成一系列栽培品種。所以近幾年育種研究較為活躍,如江蘇、遼寧等省已初步育出幾個優質高產的薏苡新品種。
在栽培技術方面,針對影響產量的主要問題,如黑穗病防治、合理施肥、改旱作為水栽等方面進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江蘇省昆山市改旱作為水栽,薏苡平均畝產達到250-320kg,高于國內其它省區平均畝產150kg的水平。楊念婉等[8]的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和播期對薏苡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林炎照[9]的試驗結果表明,在提高薏苡每株粒數和百粒重的基礎上,要協調好株數與粒數的矛盾,才能獲得高產薏苡。xxx群等[12]對薏苡的育苗方式、播種期、密度、施肥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趙楊景[11]就薏苡鉀肥施用量做了試驗研究。有關專家對薏苡n、p、k元素的需要也進行了研究,得出三大要素對薏苡莖、葉干重影響的順序為:n>p>k,對根重的影響順序為n>p>k;缺n時產量極低,缺k空殼率高,千粒重下降。對薏苡黑穗病的防治研究較多,主要以高溫燙種處理種子效果最好。中國農科特產研究所于1994年采用合理密植、因需施肥、種子消毒、人工授粉等綜合措施進行薏苡的栽培試驗,達到了高產的效果,經測產,薏苡每公頃產量5400kg,實際產量達到每公頃2200kg的產量證明薏苡有極大的增產潛力。錢曉晴等[10]研究了薏苡干物質和養分的積累與施肥的關系,人們對薏米的平衡施肥栽培技術研究不多,農民廣種薄收,效益卻較低。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以有機肥之長,補無機肥之短,合理配伍施用,是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和提高作物產量品質不可缺少的措施,兩者不可相互代替[13-14]。一些研究還表明,在開花期空氣相對濕度不足50%,氣溫低于30℃,花粉很快喪失生活能力,這可能是南方熱帶薏苡種植區和北方干旱種植區產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相關專家也對生長調節劑對薏苡株高的矮化方面進行了研究。
薏苡在我國栽培應用歷史悠久,但生產發展卻十分緩慢,其原因有三:一是平均產量低,高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二是化學與藥理學系統深入研究不夠,人們對薏苡功效的認識不足;三是薏苡米出價高機械不配套,加工米質不過關。薏苡應是開發前景十分好的重要谷類作物之一,第一、薏苡具有高產的潛力,如果栽培措施得當,加上收割、運輸、脫粒損失減少,每公頃產量可達5000kg以上。第二、薏苡仁蛋白質含量比大米,玉米高近一倍,有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并富含鋅元素等人體缺乏的無機元素,因此被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第三、由于薏苡源是水生植物有較強的抗澇特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其他作物不能利用的自然資源。可以在低洼易澇地栽種,掌握適合本地區栽培的主要栽培措施,并能獲得高產。
在貴州有關薏苡栽培技術的研究報道還比較少,為了提高薏苡在貴州的產量和效益,開展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和產量影響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 主要研究或設計內容,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思路:
1 研究內容
(1)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的影響
通過物候期記載,出苗率調查,干物質積累量、葉綠素含量測定、有效分蘗數、有效穗數、穗粒數和百粒重等農藝性狀指標的測定,研究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的影響。
(2)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產量的影響
成熟后按照小區分別單打單收,統計產量,分析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產量的影響。
2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通過正交試驗研究,找出薏苡栽培的適宜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長調節劑,確定最佳栽培措施。
3 解決問題的思路
選擇對薏苡農藝性狀和產量影響較大的`播種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長調節劑為試驗處理因素,分別設置三個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實驗設計方案,開展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和產量影響的研究,從中選出最優栽培組合。
4 試驗方案(研究思路)
4. 1 試驗處理與水平
(1)密度a:行距固定為35厘米,通過調節株距控制密度,株距分別為a1:20cm、a2:30cm、a3:40cm。
(2)追肥量b(利用復合肥控制純氮量),出苗后30天和60天各追施50%。b1:120公斤/公頃,b2:150公斤/公頃,b3:180公斤/公頃三個水平。
(3)生長調節劑c,出苗后45天噴施一次生長調節劑,出苗后60天噴施磷酸二氫鉀。c1:助壯素,c2:多效唑,c3:縮節胺磷酸二氫鉀?。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三因素三水平l9(33)正交試驗設計方案(表1,表2),設三次重復,完全隨機區組排列,三個區組,每個區組9個小區,共27個小區。小區面積(×)。
5 測定項目及方法
(1)記載各處理的生育時期。出苗期、分蘗期、抽穗期等。
(2)出苗率調查
(3)生長發育動態觀測。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區隨機抽樣10株測定株高。
(4)干物質積累量測定。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區隨機抽樣10株,烘干測定干物質積累量。
(5)植株氮磷鉀養分含量測定(做了嗎?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6)成熟期考種,收獲前每小區隨機抽取20株進行考種,主要包括株高、有效分蘗數、有效穗數、穗粒數、百粒重等。
(7)產量測定
(8)品質測定:蛋白質含量,直鏈,支鏈淀粉測定(測定了嗎?如果沒有就不要寫)。
田間布置圖;
重復三 重復二 重復一
9(處理) 1(處理) 7(處理)
2(處理) 4(處理) 5(處理)
1(處理) 3(處理) 9(處理)
5(處理) 6(處理) 1(處理)
8(處理) 2(處理) 4(處理)
7(處理) 9(處理) 6(處理)
4(處理) 5(處理) 3(處理)
6(處理) 7(處理) 8(處理)
3(處理) 8(處理) 2(處理)
重復之間留50厘米的走道,處理之間留30厘米的走道。
6 數據處理
通過excel 和 dps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四、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及解決的辦法: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四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一章 導論 12-32
選題背景 12-15
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促使合作社縱向拓展業務領域 12
農業現代化需要農業合作組織創新發展 12-13
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需要合作社加強縱向控制 13
發達國家合作社朝縱向一體化方向發展趨勢明顯 13-14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發展實踐需要理論指導 14-15
研究目的及意義 15-16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義 15-16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評述 16-28
國外研究綜述 16-22
國內研究綜述 22-27
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總體評價 27-28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28-31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圖 28-29
研究方法 29-30
數據獲得 30-31
論文主要創新之處 31-32
第二章 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體化理論基礎 32-44
縱向一體化理論 32-36
縱向一體化的概念及類別 32-33
縱向一體化與范圍經濟:古典經濟學視角 33
縱向一體化與交易成本:制度經濟學視角 33-35
縱向一體化與社會分工:分工視角 35-36
農業的一體化理論 36-40
農業的基本特性 36
農業一體化概念的提出 36-37
農業一體化的主要形式 37-38
農業一體化的經營組織模式 38-40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 40-43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的概念 40-41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的類型 41-42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作用 42-43
本章小結 43-44
第三章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發展現狀分析 44-53
國外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經營情況 44
國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現狀 44-51
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縱向一體化情況基于宏觀數據 44-46
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的主要形式——基于調研數據 46-50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取得的基本成效 50-51
本章小結 51-53
第四章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水平測度 53-64
縱向一體化測度理論與方法 53-55
價值增值法 53
主輔分離法 53
投入產出法 53-54
里昂惕夫指數 54
davies-morris 指數法 54-55
定性評價法 55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指標體系構建、權重確定及測度模型 55-60
指標體系構建 55-57
指標權重確定 57-60
測度模型 60
數據整理及實證分析 60-63
數據整理 60
實證分析與結果討論 60-63
本章小結 63-64
第五章 縱向一體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績效影響分析 64-72
合作社經濟績效影響因素研究假設 64-66
縱向一體化與合作社經濟績效 64-65
合作社治理與合作社經濟績效 65-66
理事長特征與合作社經濟績效 66
政府支持與合作社經濟績效 66
影響合作社經濟績效的理論模型構建及計量方法選擇 66-68
理論模型構建 66-67
計量方法選擇——二元 logistic 模型 67-68
影響合作社經濟績效的變量統計性描述及實證分析 68-70
變量統計性描述 68-69
實證分析 69-70
本章小結 70-72
第六章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合作社角度 72-84
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影響因素研究假設 72-74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合作社縱向一體化 72-73
交易成本與合作社縱向一體化 73
自身特征與合作社縱向一體化 73-74
外部環境與合作社縱向一體化 74
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及計量方法選擇 74-75
理論模型構建 74
計量方法選擇——tobit 模型 74-75
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影響變量統計性描述及實證分析 75-82
模型變量及統計性描述 75-77
計量結果與討論 77-82
本章小結 82-84
第七章 社員參與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社員角度 84-95
研究假設 84-87
社員個人及家庭特征 85
社員信息化特征 85
社員生產特征 85
社員入社特征 85-86
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意識 86
交易成本 86-87
村莊特征 87
理論模型構建及計量方法選擇 87-88
理論模型構建 87
計量方法選擇——有序 probit 模型 87-88
變量統計性描述及計量結果分析 88-93
變量統計性描述 88-90
估計結果分析 90-93
本章小結 93-95
第八章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模式比較和邊界討論 95-111
基于產業角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模式比較 95-103
合作社不同縱向一體化模式比較原則 95-96
基于產業角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縱向一體化模式及案例分析 96-103
基于產業角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縱向一體化模式比較 103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演進路徑 103-105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模式選擇的原則 105-109
與合作社所經營農產品的產銷特性相適應 105-109
建立在合作社自身實力基礎之上 109
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邊界討論 109-110
本章小結 110-111
第九章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111-117
研究結論 111-113
政策建議 113-115
提高對合作社財政扶持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促進合作社發展 113-114
促進合作社管理規范化,嚴格監督各項法律、政策的落實 114
合作社應制定縱向一體化發展規劃,建立有效風險規避機制 114-115
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著重培育農產品知名品牌 115
加強宣傳和培訓,提升合作社負責人和社員的素質和水平115
本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115-117
參考文獻 117-124
附錄 1:合作社理事長調查問卷 124-131
附錄 2:合作社社員(農戶)調查問卷 131-138
致謝 138-140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五
摘要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是明顯加快,農業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需要全面了解其發展的特點歷程以及面臨的問題等。基于此,探討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農業區域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現階段,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相關部門在農業資源利用、綠色產業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了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國整體經濟上的戰略地位。全面了解農業區域經濟理論及其特點等,針對當前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制定科學合理的策略,才能促進農業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1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階段
農村經濟階段
農村經濟一直是農業區域的核心內容,農民的種植與養殖是農業區域注重的關鍵要素,然后確定收購與繳納的明細內容。在這一階段中出現了很多國營性組織以及合作性的企業,其規模不大,技術缺乏先進性,產生的經濟總額在區域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較少,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區域經濟不會拉開很大的差距。
鄉鎮企業大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之后,農業區域經濟將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了各個鄉鎮企業,銷售渠道逐漸完善,提高了經濟效益,但資本的投入較少,政策的限制以及局限性對企業的建立帶來了一些影響。在這一階段,鄉鎮企業的主體性作用在擴大,區域之間的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也越來越顯著,尤其是沿海城市、發達城市下的鄉鎮企業的發展速度較快,遠遠領先于其他區域,這也是必然的一種現象,而由此便形成了農業區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的發展的一些城市,如浙江溫州、江蘇無錫等。
三化階段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完善,農業科技發展也不斷地加快,農業實現了全新的發展態勢,農產業與加工業等快速興起,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也提升了,城鎮化越來越明顯,向小康社會邁進了巨大的一步,深化了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容。在這個階段,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很多目標,一些城市在競爭中發展起來,并成為了區域重點的城市,形成了區域經濟中心,如廣東東莞、廣州等。
2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
農村化
農村化是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最基本的特點,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與農業,如果脫離了它們,農業經濟也將不會存在。農村與農業是農村經濟重要的核心內容,因此需要加以重視,發揮它們的優勢,積極開發資源,實現農業區域經濟的市場化發展。
地域化
地域化也是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之一,具體而言,農業區域經濟是在規定的空間范圍中發展的,包括地理界限以及行政劃分等。以縣城區域經濟為目標,進行社會再生產,其中涉及生產、劃分、消費等活動,在一定的地區內開展,某些職能權限都在所規定的區域之中。
結構化
結構化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中所有經濟的總和,其中包括各項產業、市場經濟所有制,農民經濟收入,政府支出與收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農業區域經濟體現出來了顯著的結構化特點。
綜合性
農業區域經濟是較為完善的體系,可以將它作為國民經濟的一種寫照,體現出與國民經濟相對應的各個行業、領域和機構。農業區域在運行中將生產、制作、經營、管理以及銷售等為一體,因此能夠顯現出較強的綜合性。
3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城市化發展停滯不前
城、鄉分別管理的體制,使得無法發揮農業區域經濟的主體性,其自身的發展缺乏獨立性與空間性,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夠,無法較快地實現城鎮化的目標,城鎮區域較小的凝聚力也會較低,除此之外,在交通與通信方面嚴重落后,整體的發展必然會嚴重落后。因此,應采取相應的對策,積極尋求市場,以市場性的發展為目標,遵循市場性原則。只有形成開放性的經濟,才會突破各種限制性的因素、適應市場的發展,要轉變思想,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緊貼市場,提升區域經濟水平。
資源整合不足
農業區域經濟相對于城市經濟來說存在著較多的不足,且自身的資源有限,涵蓋自然資源、地理資源、天氣資源、生產資源要素等,缺乏先進的人才、科研、設備等。農村當地人們的教育水平不高,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發展,缺乏人才等問題非常突出,進而對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產生不利的影響。隨著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其自身的經濟、環境、生產將會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會逐步得到提升,因此需要縱觀全局,把握整體的意識,積極尋求市場經濟交接點,了解全球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積極地整合市場資源,將自然資源、地理資源、天氣資源等等有效的整合起來,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村城鎮化的目標。只有完善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發揮政府的職能,合理進行規劃,提高服務意識,將有限的資源整合起來,才能發揮主體性作用,增加農業區域經濟總值,提高農業的財政能力。
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當前,農業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存在較多的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層次較低,現代化農業停留在初始階段,第二產業中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及產品質量不高,第一、二、三產業在發展中比例嚴重不協調,傳統產業仍占絕大多數,創新的產業屈指可數,各個產業之間的對接性不強,工業也不能及時為農業提供幫助。針對此問題,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嚴格管制農產品的品質,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開發適合的養殖業及林業等,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結構布局。
政策體制的局限性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財政在農村農業的投資與支出隨著發展在增加,但仍遠遠不夠,無法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因農業區域的地理、氣候等因素,我國的較大項目產業都會建立在大城市中,農業區域無法依賴較大的項目產業,進而不利于農業區域經濟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應完善政策體制,如不斷完善稅收政策、加大扶持優惠力度、增加資金的投入、制定補貼制度,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建立借貸綠色渠道,避免融資困境,從政策上的角度出發,實現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
4結語
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嚴加重視,本文闡述了農業區域發展階段與發展特點進行,全面分析了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對策,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六
論文(設計)名稱 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一、 研究或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薏苡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同時也是中國古老的糧藥兼用作物。薏苡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c4草本植物。它的別名有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珍珠米等30多種。薏苡的營養價值堪稱禾本科作物之王。薏苡以其豐富的營養、獨特的藥理作用以及其糧藥作物的兩棲性,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
薏苡的產量和品質均與栽培技術有密切的聯系,栽培密度、基肥用量、追肥用量、微肥用量和生長調節劑的使用是影響薏苡產量和品質的主要栽培因素,為了提高薏苡的產量,開展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薏苡產量高低除受群體影響外,還受個體生育狀況的制約,對薏苡農藝性狀進行調查,可以有效分析植株個體生育狀況及生產效能。對薏苡農藝性狀的`調查研究,掌握薏苡的生長期習性,從而進一步了解其產量形成的影響因素,確定栽培方案。
結合農藝性狀與產量的關系,旨在找到薏苡的最優栽培措施組合,為薏苡在貴州優質高產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二、 研究或設計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薏苡(coix lacryrma-jobi l.)是中國古老的藥食兼用作物,屬于禾本科(granneae)薏苡屬(coix),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1-2]。它的別名有薏米、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藥玉米、草珠、苡米、珍珠米等30 多種[3]。
薏苡具有健胃、強筋骨、去風濕、清熱解毒、防癌等藥用功能,以其豐富的營養、獨特的藥理作用以及糧藥作物的兩棲性,成為人們經常食用的保健食品[4], 薏苡因其植株生物產量高,也可用做綠肥、飼料,有“生命和健康之禾”之稱[5],薏苡的栽培、育種、營養保健及藥用成分、食品開發等方面已有研究報道[6-7]。
薏苡品種資源在我國十分豐富,除栽培品種外,南方尚有許多野生薏苡。薏苡雌雄同株,異花授粉,種間極易雜交,因此,各類型遺傳雜合性十分豐富,果實品質、大小、硬度、顏色等方面也易發生變異,可形成一系列栽培品種。所以近幾年育種研究較為活躍,如江蘇、遼寧等省已初步育出幾個優質高產的薏苡新品種。
在栽培技術方面,針對影響產量的主要問題,如黑穗病防治、合理施肥、改旱作為水栽等方面進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江蘇省昆山市改旱作為水栽,薏苡平均畝產達到250-320kg,高于國內其它省區平均畝產150kg的水平。楊念婉等[8]的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和播期對薏苡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林炎照[9]的試驗結果表明,在提高薏苡每株粒數和百粒重的基礎上,要協調好株數與粒數的矛盾,才能獲得高產薏苡。xxx群等[12]對薏苡的育苗方式、播種期、密度、施肥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趙楊景[11]就薏苡鉀肥施用量做了試驗研究。有關專家對薏苡n、p、k元素的需要也進行了研究,得出三大要素對薏苡莖、葉干重影響的順序為:n>p>k,對根重的影響順序為n>p>k;缺n時產量極低,缺k空殼率高,千粒重下降。對薏苡黑穗病的防治研究較多,主要以高溫燙種處理種子效果最好。
中國農科特產研究所于1994年采用合理密植、因需施肥、種子消毒、人工授粉等綜合措施進行薏苡的栽培試驗,達到了高產的效果,經測產,薏苡每公頃產量5400kg,實際產量達到每公頃2200kg的產量證明薏苡有極大的增產潛力。錢曉晴等[10]研究了薏苡干物質和養分的積累與施肥的關系,人們對薏米的平衡施肥栽培技術研究不多,農民廣種薄收,效益卻較低。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以有機肥之長,補無機肥之短,合理配伍施用,是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和提高作物產量品質不可缺少的措施,兩者不可相互代替[13-14]。一些研究還表明,在開花期空氣相對濕度不足50%,氣溫低于30℃,花粉很快喪失生活能力,這可能是南方熱帶薏苡種植區和北方干旱種植區產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相關專家也對生長調節劑對薏苡株高的矮化方面進行了研究。
薏苡在我國栽培應用歷史悠久,但生產發展卻十分緩慢,其原因有三:一是平均產量低,高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二是化學與藥理學系統深入研究不夠,人們對薏苡功效的認識不足;三是薏苡米出價高機械不配套,加工米質不過關。薏苡應是開發前景十分好的重要谷類作物之一,第一、薏苡具有高產的潛力,如果栽培措施得當,加上收割、運輸、脫粒損失減少,每公頃產量可達5000kg以上。第二、薏苡仁蛋白質含量比大米,玉米高近一倍,有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并富含鋅元素等人體缺乏的無機元素,因此被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第三、由于薏苡源是水生植物有較強的抗澇特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其他作物不能利用的自然資源。可以在低洼易澇地栽種,掌握適合本地區栽培的主要栽培措施,并能獲得高產。
在貴州有關薏苡栽培技術的研究報道還比較少,為了提高薏苡在貴州的產量和效益,開展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和產量影響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 主要研究或設計內容,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思路:
1 研究內容
(1)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的影響
通過物候期記載,出苗率調查,干物質積累量、葉綠素含量測定、有效分蘗數、有效穗數、穗粒數和百粒重等農藝性狀指標的測定,研究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的影響。
(2)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產量的影響
成熟后按照小區分別單打單收,統計產量,分析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產量的影響。
2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通過正交試驗研究,找出薏苡栽培的適宜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長調節劑,確定最佳栽培措施。
3 解決問題的思路
選擇對薏苡農藝性狀和產量影響較大的播種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長調節劑為試驗處理因素,分別設置三個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實驗設計方案,開展主要栽培措施對薏苡農藝性狀和產量影響的研究,從中選出最優栽培組合。
4 試驗方案(研究思路)
4. 1 試驗處理與水平
(1)密度a:行距固定為35厘米,通過調節株距控制密度,株距分別為a1:20cm、a2:30cm、a3:40cm。
(2)追肥量b(利用復合肥控制純氮量),出苗后30天和60天各追施50%。b1:120公斤/公頃,b2:150公斤/公頃,b3:180公斤/公頃三個水平。
(3)生長調節劑c,出苗后45天噴施一次生長調節劑,出苗后60天噴施磷酸二氫鉀。c1:助壯素,c2:多效唑,c3:縮節胺磷酸二氫鉀?。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三因素三水平l9(33)正交試驗設計方案(表1,表2),設三次重復,完全隨機區組排列,三個區組,每個區組9個小區,共27個小區。小區面積(×)。
5 測定項目及方法
(1)記載各處理的生育時期。出苗期、分蘗期、抽穗期等。
(2)出苗率調查
(3)生長發育動態觀測。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區隨機抽樣10株測定株高。
(4)干物質積累量測定。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區隨機抽樣10株,烘干測定干物質積累量。
(5)植株氮磷鉀養分含量測定(做了嗎?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6)成熟期考種,收獲前每小區隨機抽取20株進行考種,主要包括株高、有效分蘗數、有效穗數、穗粒數、百粒重等。
(7)產量測定
(8)品質測定:蛋白質含量,直鏈,支鏈淀粉測定(測定了嗎?如果沒有就不要寫)。
田間布置圖;
重復三 重復二 重復一
9(處理) 1(處理) 7(處理)
2(處理) 4(處理) 5(處理)
1(處理) 3(處理) 9(處理)
5(處理) 6(處理) 1(處理)
8(處理) 2(處理) 4(處理)
7(處理) 9(處理) 6(處理)
4(處理) 5(處理) 3(處理)
6(處理) 7(處理) 8(處理)
3(處理) 8(處理) 2(處理)
重復之間留50厘米的走道,處理之間留30厘米的走道。
6 數據處理
通過excel 和 dps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四、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及解決的辦法: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七
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農業生產輸出不斷提高的形勢之下,群眾的眼光不僅僅聚焦于農業生產的質量,其背后的農業生態環境也得以被越發重視。農藥使用的泛濫,造成了土壤結構的深度污染,同時也對周邊的水資源處理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壞,使得原有的生態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國農村區域的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難以被保障。
尤其是我國農業化肥的使用過度,遠遠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能力,使得農業難以進行可持續化發展,農業的生產效率不進反退,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惡性循環經濟財產的損失。同時,由于農業用地的結構被破壞,還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近年來頻發的地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都和不科學的農業生產作業有著直接的聯系。
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口數量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為了解決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區域的土地勢必需要進行超負荷的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國部分欠發達地區,其科學技術水平較為落后,且其人口數量也相對較大,相關農戶在生產作業的過程中呈現明確缺乏可持續化發展的意識,所以導致其農業生產領域的破壞,造成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不斷推進,城市人口呈現出明顯增長的態勢,同時也帶來了數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間較為有限,無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會流入農業環境中進行處理,這就導致了我國農業領域的生態污染,對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較大的阻力。
積極保護生態環境
首先,地方職能單位需要深入各個農業區域之中,了解每一個農業生產企業或個體戶,進行深入分析和調查,針對污染排放超標的單位進行改善處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國農業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針對產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類處理的工作,并以更為科學化的方式處理垃圾,盡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燒法、填埋法等對環境危害較大的垃圾處理方法。針對部分有價值的垃圾,相關職能單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環使用,做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農村區域最值得二次開發利用的資源即為沼氣,不僅能夠作為能源加以使用,還能利用沼氣進行化肥處理,確保農作物的生長效率和質量。此外,針對最為常見的水資源,相關職能單位也要做好節約保護工作,不斷提升群眾的節約用水意識。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農業生產領域的資金投入,并積極聯動我國高校,驅動高校開設更多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專業,讓更多的高知識、高文化、高素質人才進入農業領域,實現多元化、科學化農業生產發展。為了更好調動我國農戶的積極性,首先政府相關職能單位需要組織好科學培訓工作,驅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現代化農業的學習過程之中。其次,職能單位還需要設立一定的激勵機制,針對在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策略農戶,可給予相應的獎勵,從而更好激發農戶的改造積極性。
積極保護農業資源
土地資源是整個農業生產活動中最為基礎的資源之一,所以政府職能單位的首要任務即為設置好農業領域的區域劃分工作。針對加以使用農業生產的區域,嚴禁外來的企業或工廠單位進入耕地區域,保障我國農業土地資源的使用。政府職能單位要對自己的農業區域做好規劃,劃分好農業生產的紅線。針對每一位實際農業生產的農戶,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確保每一位農戶以規范和智能化的方式進行種植作業。尤其是水資源的利用處理上,政府職能單位需要加以合理分配工作,確保每一位農戶都有水資源加以使用。此外,職能單位還需要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保障每一位農戶使用安全、合理的方法進行農業生產,最大程度上杜絕因人為因素造成的我國農業生產區域的污染破壞現象。只有從根本上做好了農業生產指導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我國可持續化發展的戰略。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八
「內容提要從小農戶分散經營到大規模企業化經營的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不僅是我國農業經濟今后改革發展的長遠方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之一。同時,為貫徹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提供了現實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找到適合這一歷史性變革的財政支農政策,有效推進改革的穩步進行,則是根據中國國情所必須做出的宏觀政策性安排。本文就我國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如何進行調整,以及進一步推進改革順利進行的政策取向做了較為深入細致的探討。
「摘要題土地經濟
「關鍵詞農地經營方式/財政支農/大規模集中經營/農業企業/土地使用權流轉
“三農”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就目前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來看,要真正解決好這一復雜而又重大的問題就必須充分重視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與支持,并且緊密結合農業各方面變革的實際,特別是近年來農業用地經營方式的變化趨勢,筆者認為它將代表今后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管理、就業的發展模式與方向,并奠定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石。本文就農地經營方式變革的前提下,財政支農政策如何與其相互配合并促進其不斷發展與完善加以探討。
一、當前農地經營方式變革中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用地出現了許多如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集中規模經營、企業化農業等一系列新的生產經營方式。這不僅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的主觀愿望,更是農業生產力自身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然而,當前的財政支農政策和現實工作在一些方面還沒有完全跟上這一農業客觀發展的實際情況,存在許多問題。
(一)財政支農投入不足,阻礙了新型農地經營方式的推廣
盡管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近年來對農業的投入也有大幅增長,但由于財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結構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對于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效益低下的發展現實而言,投入仍嚴重不足,而且許多支農資金比重指標不斷下滑(如圖1)。
圖1“八五”以來國家農業投入情況
注:1.從1998年起,國家財政農業支出包括國債安排的農業基本建設支出。
2.從1998年起,國家銀行農業貸款占國家銀行總貸款比重以短期貸款計算。
同時,財政支農資金結構失調、管理混亂,導致生產性支農資金到位率很低,地方“吃飯財政”擠占挪用了大量有限的生產性支農資金,加劇了農用資金的供求矛盾,使得農業這一“弱質”產業的許多基本生產經營條件不能得到較好的維護和改善(如農業基礎設施,抗病防災能力,土地改良)。[1]這就無法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良好的農業投資環境,也就很難提高農業投資者集中土地現代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阻礙了新型農地經營方式的推廣。
(二)財政支農資金分配、使用模式不適應農地經營方式轉變的需要
當前,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財政支農資金融通渠道多是通過各級政府層層轉接,中間難免“雁過拔毛”,資金沉淀,導致支農資金專款專用缺乏保障,農業補貼資金流失嚴重。由于得不到有效的國家農業補貼支持,增加了大規模農地經營的未來收益風險。而且,相對中央財政支農撥款而言,目前由于我國農業效益低下,生產經營方式落后,地方財政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不高,其投入成逐年下降的趨勢(如圖1)。這非常不利于農業這一因地制宜特點顯著的產業的發展,因為只有地方政府最了解當地農業的真實情況。這使得從事規模化經營的農業主體得不到地方政府親民、切實的政策與環境支持,客觀上不利于其發展壯大。同時,農業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建制有限,難以深入鄉村,財政已有的支農性貼息貸款基本上是以傳統的小農戶為對象,數量少、規模小,而那些大規模的農地經營者需要的是較大數量,能夠及時、足額、到位的農業貸款,這種供求矛盾急需調整。
(三)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的缺失,制約了新型農地經營方式的發展
在現行的財政支農資金中,預算內就有“農業基建撥款”、“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業事業經費”、“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等11項。此外,國家還建立了農業發展基金等專項支農基金,但縱觀這些支農資金,關乎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立的卻幾乎沒有。這一方面是由于所有制、城鄉分離、戶籍制度,以及側重工業發展等歷史原因,使得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另一方面,以土地作為農民農村社會保障依據的傳統觀念沒有得到很好的轉變,特別是近年來耕地數量逐漸減少,農產品效益低下,面臨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脫離土地轉向非農產業部門的農民逐漸增多,如不妥善處理好之一問題就會嚴重影響土地使用權大規模流轉和集中經營,即農民難以割舍土地,而且妨礙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治理模式的建立,即難以形成企業化、產業化的新農業,增加了他們的經營成本和負擔,這樣就為現有土地上的農民向新型農業經營單位的轉移設置了一大障礙。
(四)財政農業稅費改革滯后,不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經營
合理科學的農業稅費制度也是財政支農的一個重要手段。近些年,國家為減輕農民負擔所進行的農業稅費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遺憾的是,這一改革從解決“三農”問題的全局角度出發而進行的統籌安排與思考不足,沒有將減輕農民負擔同促進農業現代化經營及農村地方政府支農的財權、事權改革緊密結合,其改革滯后性明顯,這十分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經營方式的推廣。第一,當前的農業稅費改革以及農業稅的逐步取消,將逐漸形成農業稅收的真空,使得農民享受國民待遇依據無著,這無疑會嚴重影響到農業、農村基建及公共事業的投入,不利于為農業現代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二,農業稅轉型重視不夠。當前我國農業稅費的交納主體分散、征收交易成本過高的現象主要是由于小農戶的分散經營造成的。如果不能將原來資源稅性質的農業稅轉型為所得稅性質的農業企業、個人所得稅就一定不適應新型農地經營方式法人業戶的要求,同時也難以實現城鄉稅制一體化。第三,缺乏完善有效的農業稅費改革。這非常不利于吸引大規模農地經營者以及非農資金對農業進行投入,使其形成在長期減少經營成本,擴大收益的良性預期。第四,地方政府,特別是省級以下政府沒有成為農業稅費制定、執行、收益的真正主體。分稅制改革不徹底導致基層政府財權、事權不統一,無力支持地方農業發展,致使農業現代化經營方式的建立缺乏地方政府的推動力。
二、農地經營方式變革的必然與財政支農的適應性變化
農地經營方式的變革有其許多必然因素,財政支農政策面對這種變革應做出適應性的變化,從而支持和推動這一變革順利進行,并不斷完善。
(一)家庭小戶經營阻礙農業現代化發展,財政支農應轉變對象
當前我國農村實行的是從高度集中經營轉變而來的以小農分散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多數地方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只有分沒有統,農業公共服務,特別是科技推廣服務缺乏資金,人才流失嚴重。[2]而且在這種經營模式下,我國人均耕地2003年只有畝,且條塊分割,原集體所有的大型農機具缺乏維護,無法發揮其功效。這就更加不利于農業科技規模效益的產生,許多先進農用機械無法在零碎分散的土地上使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發展。財政支農面對這一客觀現實,應當認清土地規模化集中經營的大趨勢,實行鼓勵土地流轉、集中的政策,將支農對象放到農地規模經營的生產大戶或農業企業上來,推動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步伐。
(二)小農戶抵御、承擔風險的能力很弱,財政支農應以創造性思維改變現狀
農業風險大體上可以分為自然風險、市場風險與制度風險。首先,面對自然風險,如洪澇災害,小農戶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災、抗災自救體系,不僅資金缺乏,而且土地分散經營難以統一規劃,最終只能全部依賴政府支持。其次,面對市場風險,分散經營的小農戶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投入大,產出小,效益低下,難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且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如市場中介組織不健全,單個農戶無法掌握較為詳實的市場動態和信息,始終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劣勢一方,容易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局面。最后,面對制度風險,小農戶沒有能力組織起維護自身權益的行業利益集團與侵犯其權益的行為做斗爭,制度的變化只能被動的接受。為了避免制度變化可能帶來的風險,許多小農戶對土地進行掠奪式的經營,不愿改良土地長期投資。另外,農戶家庭無力抵御和承擔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在沒有相應保障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的情況下,將進一步阻礙農業技術的推廣。以上這些問題同樣是財政支農政策關注的焦點,以往財政支農資金在這些方面的投入相當巨大,但收效甚微。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就要求財政支農以創造性思維重點支持農地規模經營者,從各方面發揮其抵御和承擔風險的優勢,使我國農業的發展更加穩健。
[nextpage]
(三)農民農業收入增長緩慢,財政支農應因勢利導
由于近年來糧價持續低迷,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種糧收益微薄,甚至嚴重虧損,致使農民農業收入出現增長緩慢,有些地方甚至倒退的表象。這與外出打工和其他產業相比,收入上存在明顯差距,于是農業勞動力流失,土地閑置、撂荒等現象接連出現,這客觀上要求重新整和農業用地,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形成農地規模集中經營的新模式。財政支農政策應充分認識到我國農業發展的這一客觀變化,因勢利導,積極推動農地流轉機制的市場化運作,建立相應的配套設施,扶持農業大戶與農業企業的大規模土地經營,發揮其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的農業收入,以工業化的新形式將農民合理自愿的附著在土地上,減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社會壓力。
(四)入世后我國現行農業經營方式必將遭受沖擊,財政支出應變被動為主動
我國全面進入wto以后,以農業個體分散經營為主的我國農產品必將遭受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以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的國家所產農產品的強烈沖擊。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我國農地經營方式必須打破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格局,建設規模化、產業化、企業化的現代新農業,發揮有限耕地的最大效益。制定財政支農政策的相關部門應及時了解和掌握wto對于農業的有關規定,主動出擊,充分利用“綠箱”政策為現代化農業打造良好的生產經營條件。同時,合理運用“黃箱”政策增強新型農業主體的市場競爭力為其生存與發展爭取更大的空間。
三、積極推進農地經營方式轉變,努力提高財政支農效率
要作好新形勢下的財政支農工作,就必須順應農業客觀發展的需要,克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小農分散經營所帶來的一系列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缺陷,積極推動向農地大規模集中經營的生產方式轉變,并將其與“三農”問題的解決緊密結合起來,從而進一步促進城鄉統籌,經濟結構調整等重大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在當前情況下,這就需要不斷提高財政支農效率,作好政府的推動和引導工作,改革現有土地制度與財政支農資金分配、使用制度,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將包括土地流轉,大規模集中經營,農業企業化等新型農地經營方式的這一“新時期的土地革命”進行到底。
(一)徹底變革農村土地制度,增強財政支農針對性
首先,建議取消農地集體所有制,改為國家所有(目前,許多地方鄉鎮企業的原集體所有的農地已經轉為國家所有)。打破土地所有權的條塊分割,由國家統一掌控全國農地的所有權,這有利于徹底清除農村基層集體組織、官員利用土地集體所有制,謀求一己私利,腐化墮落,形成鄉村權勢階層的溫床。[3]同時,給予農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權,即將原先掌握在集體組織手中的轉包、轉讓、出租等土地處分權還給農民,使其與土地經營權一起形成農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權。最終,讓農業經營主體直接與代表國家的政府簽署土地使用權合同,不再通過農村集體組織。這一方面維護了農民權益,另一方面為農地大規模集中,土地市場化流轉和農業企業經營掃清了體制障礙,減少了阻力,降低了成本,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財政支農資金分配規模化、集中化的使用程度也會大幅提高,其針對性也將更加明確,財政支農資金的分配使用效率將會有大的提高。其次,在國家全面掌握農地所有權之后,要盡快組建國有農地產權交易市場(當然,這是一個只包括使用權的產權交易市場),將它納入現有的國有土地交易流通市場,交xxx及xxx管理,具體負責設置、運行各地的農地產權交易所。這一舉措將極大的促進農地自由流轉,為其規模經營創造必要條件,而且市場上表達出的信息可以作為國家監控農業發展現狀,制定和調整財政支農政策的重要依據。最后,在進行了以上改革之后,財政支農資金的分配體制也應做配套改革。改變以往支農資金多頭管理,流失嚴重的情況。建議將這一資金統一劃歸各級農業發展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重點突出專款專用,相關支農款項直接打入農業大戶或農業生產企業在這一指定銀行的專用賬戶,最大程度的減少中間環節,防止擠占挪用。最終形成xxx、xxx管農地,農業發展銀行管農資的新型支農管理格局。
(二)新型農地經營方式的形成與支農財稅體制改革
新型農地經營方式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即可以是個體大型農場,也可以是私營、合伙農業企業,還可以是生產型農業公司,但共同點都必須是大規模集約化的農地生產經營者。大規模集約化生產經營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單位成本,產生十分顯著的規模經濟效益(小農戶分散經營將逐漸無法生存)。這非常有利于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經營者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農地經營方式的變革,特別是企業型、公司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建立將在諸多方面對“三農問題”的解決產生深遠影響,并成為徹底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案之一,而支農財稅體制的大膽改革也必將成為推動這一變革的重要力量。首先,企業化的農業生產者要以現代企業治理模式管理、運行該企業,做到資金管理規范,賬目清晰。這樣就可以在農業費改稅,并逐步取消農業稅后,開征農業企業所得稅。同時,保持增值稅等流轉稅對農業的傾斜保護政策,解決農業稅收真空的問題。其次,企業化農業將徹底改變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的現狀。已將個人或家庭的農地使用權轉讓出去的農民可以選擇進城務工或在非農產業的鄉鎮企業就職,也可以自愿受雇于得到大量農地使用權的農業生產企業成為農業工人。這樣,農村勞動力市場將逐漸形成,大多數的農民仍然可以附著在土地上解決就業問題,其收入也就轉變為工薪收入,自然納入工薪所得稅的征收范圍。而農民個人的土地轉讓費收入,可以與成交方協商一次收款或定期分攤收款,同時交納所得稅。另一方面,財政支農也應將建立農業工人社會保障制度這一工作列為重點,盡快出臺相關規制,以解決農村社會保障缺失問題,維護農業工人權益,保障農業穩定發展。這里還建議建立農業工人工會把農業工人組織起來,在勞資雙方的合作與斗爭中最大限度的維護自身權益,這也必將成為整體改革方案中財政支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改革后的“三農問題”將隨著農民逐漸向農業工人轉變而成為“二農”問題。另外,企業化農業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以往小農戶信息不靈通,抗風險能力弱的情況。同時,有利于形成農業利益集團,在國家農業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在財政支農的主客體之間形成權力制衡。總的來說,企業化農業與支農財稅體制改革的思想核心是一個以城鄉統籌發展為主線,解決“三農問題”為重心的整體改革構想。
(三)健全財政支農法律體系,保障農地經營方式轉變順利進行
擁有一個健全的財政支農法律體系是保障農地經營方式轉變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這一法律體系必須與其他農業法律法規保持原則、立場上的一致性,并輔之專有作用。建議在進一步完善財政支農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問題。第一,要從法律的高度支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使通過正規合法的農地使用權流通市場集中起來的耕地能夠實實在在的用于農業生產,財政支農政策可以得到真正落實,而且對應于《農村土地承包法》“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用于非農建設”的規定。[4]同時,堅決打擊不法投資商利用市場化交易惡意炒作農業用地,從而產生新的拋荒。第二,要完善農業稅收法規及財政支農資金發放標準的法律規定,出臺反耕地壟斷經營法,從而嚴防惡性土地兼并,使農業經營個體無法從中得到經濟利益甚至遭受法律制裁。第三,要將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納入《公司法》法人概念(建議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并規定其成立、變更、注銷,以及破產等情況,同時認定為財稅支農法規中的客體。特別是當出現農業企業破產時,可將其擁有的農地使用權在流通市場上轉讓給其他農業生產者,保證農業用途。如轉讓不成功,政府有權收回土地與其他農業生產者簽訂使用合同。第四,財政支農法規應與《證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相配合,共同構成農地使用權流通市場的法律規范,使這一市場的真實供求交易與投機交易相得益彰,規范發展,并逐漸成長為國內又一重要的新興資本市場。第五,財政支農法規中應明確農地使用權期限的規定,同時與農地使用權流通市場相結合,將當前零散農戶耕地使用權向農業生產企業流轉視為一級市場,這樣農業生產企業將逐漸獲得大部分農地的剩余使用期限。接著,當這些農地的剩余期限到期時,農業企業再與政府簽訂相應期限的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同時上市流通成為二級市場的交易標的。
(四)依據農地經營方式變革的要求,改革農村地方政府行政體制,轉變職能,調整財政支農方向
在農地大規模集中于各個農業生產企業之后,農村地方政府的管理對象也隨之集中于以農業企業為代表的“正規化”農業生產主體。與以往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逐一管理相比農村地方政府行政事務的強度和數量會相應下降,工作效率也會有大幅度提高,這就為農村地方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首先,這十分有利于農村基層地方行政單位的合并與精簡。由于土地的集中經營,政府工作量減少,村與村、鄉與鄉、甚至縣與縣之間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該合并的合并,該撤銷的撤銷。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基層政府機構人員膨脹問題,將節省出來的行政事業性支出用于提高集中后的政府機構工作效率以及補充財政支農資金。其次,精簡后的農村基層政府還應重新明確其財權和事權。財權方面建議將農地使用費收入及農地使用權流通市場上的印花稅收入由中央與地方分成,將農業企業所得稅、農業個人所得稅全部留歸地方政府支配,這樣進一步將分稅制貫徹于省級以下的行政級次。另外,改革后中央會加大對農村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其中除保證地方政府正常履行職責,提高工作效率的行政事業費用補助劃歸地方政府使用外,大量的支農性資金補助,如為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生態環境、交通等條件而提供農村公共物品劃撥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則應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協。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九
摘要: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設信息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對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信息資源
一、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信息化不夠重視在我國目前階段的農村中,許多村干部甚至是負責農業經濟的會計人員對農業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談不上實施和建設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體系了。我國農村中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也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會計人員簡單地認為使用計算機就等同于農業信息化管理,這也導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員缺乏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熱情和主動性。
2.農業信息資源的開展受阻當前,我國農民對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的概念還比較陌生,這就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工作遲遲未取得成效,雖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國家的號召下建立了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專門部門,但缺乏對其運行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使得這些部門和管理機構都十分缺乏專業性,也導致了農業發展中的經費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國農村中還無法全面實現農業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國農業信息的數據庫建設受阻,無法指導農民獲得最新的農業市場信息。
3.審計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了解不夠專業我國基層農業中的從業人員,甚至是政府部門的一些政府職員的綜合素質水平都較低,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和指導,這就使他們對工作中的一些問題無法充分解決,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術。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審計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經濟管理培訓,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知識,甚至對計算機的知識都不是很了解,這就導致他們在工作中無法充分的應用信息化技術,也無法獲得高效、有用的信息,這也是阻礙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因素。
二、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中的.要點
1.增加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傳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相關知識,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并糾正他們對農業信息化認識的錯誤觀點。然后加大政府部門的宣傳力度,讓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走進農民當中,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加強對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人員的培訓農業信息化管理的整體建設水平取決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人員和管理人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手段越來越多樣,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定期對地方政府的政府職員進行信息化技術的培訓,尤其是涉及到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的審計和會計人員,以更好地建設我國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管理。
三、結語
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設信息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對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十
摘要 3-4
abstract 4
1 緒論 7-12
研究背景 7-8
研究目的及意義 8-9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9-10
研究的技術路線 10
研究的重點、難點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10-12
研究的重點、難點 10-11
可能的創新之處 11-12
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8
農業勞動力的素質 12-13
國外研究綜述 13
國內研究綜述 13-17
本文基本觀點 17-18
3 農業勞動力素質與農業效率的現狀分析 18-25
農業勞動力素質的現狀分析 18-23
全國農業勞動力素質的現狀 18-20
陜西省農業勞動力素質現狀與問題 20-23
1990陜西農業產出效率分析 23-25
4 陜西省農業勞動力素質對農業技術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 25-34
農業勞動力素質指標項的選擇與度量 25-27
丹尼爾森理論 25-26
陜西省農業勞動力素質的實證測評 26-27
測算農業技術效率的模型選擇 27-30
sfa模型設定與變量選擇 30
數據選擇 30-31
模型估計結果和分析 31-33
實證的基本結論 33-34
5 對策建議 34-38
建立健全農業勞動人才保障機制 34-35
提高農業勞動力農機作業水平35
提高農業勞動力的農產品加工技能 35-36
優化農業勞動力年齡結構 36
扶植各類農業合作組織和服務組織 36-38
6 結論 38-41
主要觀點 38
不足與展望 38-41
參考文獻 41-43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 43-44
致謝 44-46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十一
所謂的農業機器人主要是一種從不同程序的軟件進行控制,以便能夠對各種作業進行很好的適應,能夠對農作物的種類進行適應和感覺,對于環境變化進行適應,比如說視覺檢測以及演算等等人工智能新一代的無人自動操作的機械。農業機械自動化推進模式:
農業機械自動化想要得到良好推進,必須要對各種各樣的困難進行克服,并且要在不斷嘗試的方法以及方案中保證持續前進,對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水平以及農業生產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因此,想要推進農業機械自動化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推進農業機械自動化要實施自動化選擇
想要推進農業機械自動化必須要根據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現實條件以及實際情況,以便能夠提升農業作業精度以及農業作業的效率,節約生產能源和資源,提升農業生產的安全性,將其作為標準,對不同類型的自動化模式在這些方面效果進行公正和公平的評價,接著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選定一個自動化的模式,呈現階段式的農業機械自動化進程。
2.推進農業機械自動化要實施開發控制系統
農業機械的自動化還要將農業生產高效率以及高精度作為目標,將農業生產成本降低,進而節約農業生產的資源,實現安全生產,提升農產品品質,以便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們自身農產品消費以及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需求。如果人們片面追求高度的自動化,并且過于追求高端和尖端的技術,進而研制以及開發那些不符合實際情況,價格昂貴自動化的設備以及技術,這是十分不可取的方法。農業機械自動化一直都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擔任著主角,社會的不斷發展已經對機械化農業的生產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也就是農業機械自動化。在農業機械自動化控制系統開發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在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加工以及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缺少能夠準確、迅速以及非破壞性對農產品以及農作物活動、生物學性狀的一種傳感器,因此,必須要對自然環境下研究以及開發數據處理技術和數據處理裝置,特別是那些能夠從培養液以及田間檢測出發育、生長的一種傳感器,這一農業機械自動化裝置的開發對于作物生產設施化以及工廠化已經成為了一種必要和必須。
除此之外,還要開發一個相應參數的控制裝置,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必須和必要。伴隨著當前電子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業機械的自動化也會從農業機械自身一部分自動化轉向一種無人操縱的自動化、農業機器人不斷發展,農業一定會變成一種高度的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本文中,筆者首先對農業機械自動化進行了分析,接著又從推進農業機械自動化要實施自動化選擇以及推進農業機械自動化要實施開發控制系統這兩個方面探討了農業機械自動化推進模式。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十二
摘 要: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生源多樣、年齡及知識結構差異大,培養方式與管理制度不規范,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不合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不科w,學位論文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該文通過對研究生培養方式與管理制度、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和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分析并采取應對措施,從而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 農業推碩士 教學質量保障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人才的建設,農業推廣碩士主要培養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方面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我國高校在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面還處在探索階段,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使其更加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1]。近年來,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在日常的教學和管理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2-3]。(1)該領域研究生的生源多樣,年齡及知識結構差異大。(2)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應用較少,不能有效地將科技知識轉化為生產力。(3)高校“雙導師”隊伍建設普遍不完善,不能建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4)學位論文選題及內容普遍存在與農業生產實踐相脫節及創新性明顯不足的情況,且論文評審和質量評估也沒有形成有效的保障體系。
由于農業機械化領域農業推廣碩士教育開辦時間較短,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還不盡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不能較好地適應發展需要。因此,構建完善的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尤為重要。
1 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式與管理制度構建
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其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業務背景及社會實踐的不同進行歸類,并按照國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要求,制定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培養、管理到學位授予等各環節的規章制度。
農業推廣碩士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對導師要求相對較高。高校教師大多具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但生產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構建多樣化的導師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尤為重要。一方要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保證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校內和校外導師聯合培養的模式,即一名研究生由高校導師和校外研究員共同負責,其中校外導師以輔助為主,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提供充足的生產實踐條件以及在學位論文選題和指導中能夠切中現實生產問題,從而彌補校內導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4]。
2 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構建
由于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工作經歷、知識結構及專業基礎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應注重拓寬基礎,突出應用,同時可以開設多方向的選修課供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修,發揮學分制的作用[5-7]。此外,在修訂培養方案時應結合學校區域特點和辦學特色,注重創新;同時強化實踐教學,能夠把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產實際,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機械化。
農業推廣碩士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切合高校農學建設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在廣泛地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綜合聽取農業推廣委員會與教育機構、用人單位、培養單位、已畢業研究生及在讀研究生等的意見和建議,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制訂出適合的培養方案。比如,在公共課程構建方面注重學科知識的交叉性,并注重特色專業課程建設。公共選修課可采用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開設農業技術推廣的經典案例,農業推廣項目的評價以及科技論文寫作、推廣口才與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此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課程結構,構建靈活的課程體系。
3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構建
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和方法。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學科前沿和交叉知識的傳授,還要適時結合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專業領域學術研討及科技前沿講座等多樣化形式組織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4]。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理念,可與校外企業和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建設相應的實踐基地,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創新平臺和實習崗位。同時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科研課題以及產品研發等方面的工作。此外,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加強研究生與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也是確保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4 碩士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如圖1所示的農業推廣碩士論文質量保障體系,需要研究生、導師、專家的配合到位才能保證學位論文質量[4]。論文選題需要研究生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可以在校內導師的科研項目中選題,也可以從校外導師的生產實踐中選題,還可以自行選擇課題。提倡選題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鼓勵研究生自選課題。
確定選題后,研究生應全面查閱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確定實施方案并進行預研究,探索課題的可行性。然后在有一定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開題報告,在導師及開題答辯專家小組的指導下完成開題環節。開題后進入正式研究階段,應全面深入詳細地制定實施方案并進行大量研究,撰寫中期檢查報告,在導師及中期考核專家小組指導完成中期考核環節。專家小組在開題報告和中期檢查的過程中應嚴格把關,充分論證,并提出修改或補充意見。
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后進行后續研究及完善,并撰寫畢業論文。學位論文應嚴格遵守撰寫格式,其形式可以是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及新品種的研制與開發等。答辯之前應匿名送審同領域兩名專家進行評閱,研究生根據專家評閱意見完善修改論文后方可進行答辯,如果評審意見很差則延期畢業。學位論文答辯應嚴格符合相關流程,確保其專業性及嚴肅性。專家成員要嚴格審查論文質量并對論文進行評估及評優。答辯后研究生根據專家意見對論文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及完善后才能提交學位委員會,最后由專業學位委員會完成學位論文的最終評估與評優。
農業推廣技術在農村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將先進的技術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大國的必要條件。各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建立適合自身的研究生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并進行有效實施,大力推動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全面發展。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十三
農業經濟學畢業論文參考
一、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信息化不夠重視在我國目前階段的農村中,許多村干部甚至是負責農業經濟的會計人員對農業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談不上實施和建設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體系了。我國農村中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也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會計人員簡單地認為使用計算機就等同于農業信息化管理,這也導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員缺乏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熱情和主動性。
2.農業信息資源的開展受阻當前,我國農民對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的概念還比較陌生,這就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工作遲遲未取得成效,雖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國家的號召下建立了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專門部門,但缺乏對其運行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使得這些部門和管理機構都十分缺乏專業性,也導致了農業發展中的經費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國農村中還無法全面實現農業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國農業信息的數據庫建設受阻,無法指導農民獲得最新的農業市場信息。
3.審計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了解不夠專業我國基層農業中的從業人員,甚至是政府部門的一些政府職員的綜合素質水平都較低,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和指導,這就使他們對工作中的一些問題無法充分解決,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術。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審計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經濟管理培訓,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知識,甚至對計算機的知識都不是很了解,這就導致他們在工作中無法充分的應用信息化技術,也無法獲得高效、有用的信息,這也是阻礙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因素。
二、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中的要點
1.增加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傳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相關知識,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并糾正他們對農業信息化認識的錯誤觀點。然后加大政府部門的宣傳力度,讓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走進農民當中,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加強對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人員的培訓農業信息化管理的整體建設水平取決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人員和管理人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手段越來越多樣,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定期對地方政府的政府職員進行信息化技術的培訓,尤其是涉及到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的審計和會計人員,以更好地建設我國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管理。
三、結語
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設信息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對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十四
一、企業文化建設視角下的農業銀行新員工激勵方案設計
企業文化建設不等同于員工的休閑文化,卻要體現在經營管理的每一處細節;并不是短期行為,更需要有效載體的支撐和有效的創建措施。企業文化建設的落地,同時是一項新員工激勵的領導與藝術。
(一)激勵方案設計原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
農業銀行新員工年齡層次決定其要面臨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等眾多需要物質資金的情況,由此帶來物質高水平需求的重要性,增加其薪酬和福利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激勵因素。另一方面,入行員工的素質越來越高,他們的需求也不停留在物質需求上,更渴望在工作過程中得到認可和贊同,強烈的成長動機和自我價值實現需求,這使得僅有物質激勵達到一定層次后就會遭遇瓶頸,激勵作用就會大大減弱。因此,銀行臨柜員工激勵方案設計應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優化結合并協調運用,使兩者互相聯系和補充,以共同構成知識共享的激勵方案。長期激勵為主。短期激勵收效快且明顯,但對于有效提高員工工作熱情和企業文化建設積極性的程度有限。入行員工在勝任現行工作后,更加注重個人晉升和長遠發展。銀行工作的績效短時間內難以衡量,需要長期客戶的積累,因此長期激勵能科學體現銀行員工的工作價值,應作為更重要的激勵手段。長期激勵如培訓或深造、職業生涯規劃等等,可以把新員工的個人目標與銀行的目標相融合,充分體現銀行與員工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激勵思想,可有效提高新員工的忠誠度。公平的基礎上注意個性化激勵。激勵方案的設計必須以公平為基本前提,尤其在銀行提倡團隊合作的特點下,應盡量減少評價員工知識績效中的個人主觀因素。另一方面,激勵不能用單一形式,每個新員工的個人潛質、自我價值傾向、個人目標和要求等個性特征均有差異,銀行應對新員工進行綜合調查、研究、分析、測試和考核,明確其特點和優劣勢,最大發揮個人的優勢,如對于調查發現對物質敏感的知識型員工更側重物質激勵,對于物質不敏感的員工,采取其看重的精神激勵。因此,農業銀行新員工激勵方案設計應在堅持公平的基礎上充分重視個性化激勵,根據個體的不同需求,采取有針對性、合理、科學的激勵方式來滿足員工的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新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定期或及時調整激勵措施。激勵普遍存在一定的時效性,超前激勵易使員工漠視反而弱視激勵功能,滯后激勵更可能降低員工對組織的信任。因此及時激勵收效最佳,其保障措施在于激勵的正確、明確與準確。另一方面,激勵存在有限性和階段性,新員工逐漸多為90后群體,個性需求和特點易變,相同的激勵措施在實行一定階段后就可能失靈,需要實施新一輪的激勵措施才能促進新一輪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等等。這都要求銀行新員工激勵策略及時作出相應的變革,同時對踐行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優化新員工薪酬福利政策實施
綜合薪酬激勵滿足新員工的復合式需求,具體可分為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兩大類。外在薪酬為銀行新員工提供可量化的貨幣性收入,如基本工資、獎金、退休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銀行紀念品、禮品等可見的薪酬和福利,以全面提高員工生活質量和住房條件等;內在薪酬則為新員工提供不可量化的貨幣形式表現的各種待遇,如優先的培訓進修機會、對個人成就的表彰會、工作輪換、多元化晉升等。外在薪酬與內在薪酬各自具有不同的激勵功能,兩者相互聯系并互為補充,構成全面的薪酬體系。
(三)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激勵效能
在優化薪酬福利可以起到即時激勵作用的保障下,通過三個層面的企業文化建設加強激勵效能,即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可分別對應農行的管理理念:細節決定成敗、合規創造價值、責任成就事業。物質層的細節決定成敗。營業廳中可見的農行logo、顯示屏和燈箱等文化載體,企業文化建設各類規范和員工行為守則等書冊,統一的制服、胸牌、笑臉等多種企業標示,以及農業銀行落實的6s管理,各種細節均能在無形上帶來員工的歸屬感并積極影響到員工的忠誠與信任,因此應注重精細化管理,工作環境美化、凈化和現代化,企業理念深入人心,增強企業文化的感染力,形成濃厚的企業文化建設氛圍。制度層的合規創造價值。銀行業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合規建設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因此決定了新員工合規意識的充分必要性,表面上看來是在約束新員工行為以及減少其工作自主性和滿意度。老員工以及領導層作為制度的闡釋者和人,如果表率出的是負作用,則很容易束縛新員工。因此與制度文化息息相關的管理科學非常重要,“以人為本”原則下加強經營管理過程中的規范化,主動導入企業文化概念,如績效考核指標任務制定的合理性及其結果的有用性是否與上述綜合激勵體系掛鉤。員工行為準則落實到業務經營中的程度又決定了企業理念的踐行度。因此,加強合規建設不僅是在普及合規知識以及形成合規理念上下功夫,更要求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上下功夫。精神層的責任成就事業。農行的品牌宣傳“大行德廣、伴您成長”,體現的成就大業與造福于民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如何讓新員工先見證到老員工、客戶與農行的共同成長;農行晨會上必喊的“愛我農行、追求卓越”,如何使新員工內化于心等等。這個層面的企業文化建設,于新員工而言,需要感受到濃厚的人文關懷氛圍、見證到多彩的合作雙贏實例以及達成與領導同事間的創意溝通,再比如在不定時的激勵性培訓中是否能讓新員工深刻感受到農行的人才理念“德才兼備、以德為本、尚賢用能、績效為先”。
(四)基于企業文化建設的新員工激勵方案實施
二、總結與展望
本文基于企業文化建設視角下的農業銀行員工激勵研究,以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長期激勵為主、公平的基礎上注意個性化激勵、定期或及時調整激勵措施為設計原則,在優化薪酬福利政策的保障下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激勵效能,并依此提出新員工激勵方案的實施措施,包括注重創意溝通、完善支持性工具、設立知識共享平臺以及建立導師負責制。本文研究本著科學、可操作性的原則進行理論推導設計基于企業文化建設的農行新員工激勵方案,但由于時間有限且筆者入行時間尚短,加上缺少對農行新員工激勵現狀的把握與分析,因此,對農行企業文化建設和新員工激勵問題相關研究還欠深入,后續研究應廣泛借鑒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相關理論深入研究,從實證數據的反饋中吸取多方有用的信息,以提出進一步完善針對新員工的激勵方案以及企業文化建設實施措施。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十五
農業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
農村經濟 發展 問題 對策
論文摘要:
文章首先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進行了概括,然后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針對問題,結合當前形勢提出了一些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性對策。
1 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特點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一直發展相對平穩。農村經濟在多年的發展中其成果表現如下:
經濟主體趨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產資料掌握在農戶手里,一些農戶開始掌握了一定的生產經營權,農戶開始以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身份出現,并具有獨立財產權和經營權;對于農村的集體所有制企業,生產資料和產品主要由集體控制并擁有,企業的經營計劃和生產經營活動主要由集體來決定,國家對其的控制變得越來越弱;此外,農村還出現了很多私人企業和“三資”企業,它們為了實現其獨立的經濟利益,對行使商品生產經營者的主權有很高的要求。
農村經濟成份與產業結構逐漸轉向多元和復合
經濟體制在不斷的改革下,農村經濟原有的自給經濟逐漸轉變為商品經濟,農村經濟原有的單一經濟形式已逐漸轉變為多種經濟形式,單一的經濟結構也變成了一體化經營的復合經濟結構,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漸形成。
農村經濟關系開始走向市場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原來計劃經濟下的指令性特點逐漸消失,農村里面的生產經營活動已經逐步市場化,完全由市場經濟的市場機制、價值規律來自由調節,由市場去優化配置農業各種資源。
2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農產品質量跟不上
目前,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產品供給出現了結構性、地區性和階段性的過剩。我國農產品產量增長趨勢過快,但是由于農業科技發展滯后,人均資源匱乏,導致產品質量沒有跟上,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導致大量產品處于積壓狀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的質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國對農業的科技投資存在著嚴重不足,導致農業技術進步受阻,從而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農業對生產的投入嚴重不足
農村投資出現的問題,一方面是受到資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資動力相對缺乏、缺乏優越的投資“技術”,投資引誘也嚴重不足。過度安逸的農村生活使得農民缺乏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從而導致其抗風險能力不高,因此農民通過投資來進行改善生活和生產條件的動力相對缺乏。主要是由于農業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過長,規模較大、風險較高,而且盈利水平還相對較低,缺乏對市場資本吸引力,導致很多企業不愿意去農村投資。
農村集體經濟薄弱
目前在我國,還存在著相當大比例的薄弱村集體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業基礎設施,這些不足嚴重阻礙了高速發展的農村經濟,農村基礎設施的滯后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由于集體經濟薄弱,使黨支部缺乏履行領導職能,缺少為群眾提供多種服務的能力,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務,因此他們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就很難得到有效的發揮,給社會帶來了很多不安定因素,從而導致農村經濟不能持續、穩定、全面發展。
3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加大對農村經濟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財政預算政策,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充足并準確到位;政府還要使農村信貸管理機制不斷得到完善,加大農村信貸投入的力度,要確定好支農資金的比例和額度,并疏通供應渠道,確保資金及時到位,這樣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資金啟動。另外加大對農村商貿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投入,對農產品價格改革不斷深化,使得農產品價格進一步提高,使國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要想使農業產量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就必須緊跟市場經濟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首先要使農業生產多元化,將各種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并運用到農業發展中去,使各種農產品的產出得以增加。還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各種農產品,同時還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的農村經濟已具備了推進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的客觀條件,因此,下一步進行農村改革就是圍繞市場和資源優勢發展農業產業化。產業化可以幫助農產品抗御市場風險;可以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可以解決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從而使農業能持續發展;產業化有利于農業科技的不斷推廣與應用,這種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因此,這種產業化必然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而使農業的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4 結論
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礎地位,隨著農村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農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農產品質量跟不上,農業生產性投入不足,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基層黨組織對農民的有效引導相對缺乏,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對低下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經濟投入力度,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消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全面持續的發展。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十六
摘要:本文論述了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以盤錦大洼縣西安生態養殖場為例分析生態養殖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并針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生態養殖
循環經濟已成為21世紀國際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通過的《論文范文論文范文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將節約資源確立為我國新的基本國策,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經濟的全方位、快速發展,必須把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放在重要的地位,通過探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途徑及對策,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中國的人均gdp按照5倍左右的增長率增長,到2030年人均gdp可能達到4000美元左右,由于4000美元的水平基本上是以物質性消耗為基礎,因此區域人口以物質化為特點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對資源和環境的要求將3倍于人口增長和城市化要求。消費水平和人口增長兩者疊加,未來30年對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帶來的壓力可能達到現在的4—5倍左右。
目前,我國10%以上的耕地受化肥、農藥的污染,程度較重的已達133萬公頃,耕地由于化肥大量使用已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降到的水平。而農業循環經濟以經濟活動生態化、資源利用節約化、廢棄物資源化的.資源利用方式,在遏制農業污染,促進和諧農業發展,在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上發揮重要作用。將經濟發展與環境相和諧納入自己的發展機制之中,實現經濟和生態相協調的“雙贏”,體現的是和諧農業發展。
農業循環經濟是節約資源型的生產模式,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是在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形勢下展開的,這決定了防治污染和充分利用資源是當前推進循環經濟過程中的主要任務。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有效節約土地資源,促進集約化利用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收益,這在立體生態農業中顯示出良好效益即是例證。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有效節約農業資源,節能增收,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其結果都是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走循環經濟之路,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二、以盤錦大洼縣西安生態養殖場為例分析生態養殖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西安生態養殖場以生態養殖技術為依托,發展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多種經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養豬就是尊重豬只生存的基本權利,恢復其拱食習性.以生產健康食品為己任,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順應自然規律,最大限度的開發和活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來從事高效的養豬生產。和傳統方法相比較,生態養豬模式可以帶給養豬戶更多的利益,經過多年的總結,可概括為“三省、兩提、一增、零排放”。
新興生態養豬模式不需要用水沖洗圈舍,僅需要滿足豬只飲用水即可,所以較傳統集約化養豬可節省用水85%—90%。豬糞、尿被微生物分解轉化為可被豬食用的有機物和菌體蛋白質,豬通過拱食,可節省精飼料l5%—20%。由于豬場不需要清糞,飼養人員僅需保證及時喂料、翻扒調勻過于集中的糞便,根據墊床干燥程度及時調整濕度即可,所以1個正常勞力批次飼養可達到800頭育肥豬,較集約化豬場節約一半的勞力。這就是所謂的“三省”,即省水,省料,省勞動力。
“兩提”,即提高抵抗力、提高豬肉品質。由于豬只恢復了自然習性,豬只應激少,又采食菌體蛋白,飼料里又拌有微生物有益菌,大大改善了腸道菌群平衡,抗病力明顯增強,發病率減少。特別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較傳統集約飼養有大幅下降。用藥論文范文減少8—15元/頭。
“一增”,即是增加養殖效益。生態養豬較傳統集約養豬僅飼養環節即可減少飼料、水等直接飼養成本40—90元/頭。該模式充分利用了鋸末、稻殼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稈等作為墊料生產優質生物有機肥,具有改良土壤、促進農作物生長之功效,也可以帶來很高的效益。所以新興生態養豬相對傳統集約養豬可增加收入100—150元/頭。
“零排放”,即無污染,實現糞污零排放。在生態養殖中,飼料中不提倡添加抗生素,豬肉中無藥物殘留,所產糞尿經過菌種發酵轉變為微生物蛋白,豬場內外無臭味,氨氣含量顯著降低。該模式的生產過程不對外排放糞污,將傳統集約化養豬糞便污染處理問題提前在養殖環節進行消納,真正實現了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
該農場的種畜場,利用豬糞尿的污水養殖水生植物水葫蘆和細綠萍生產出來的青飼料,構成污水的多級循環利用的養殖模式,不僅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糞尿水得到凈化,達到了一個生態循環。
生態養豬,不但從根本上解決了養豬企業對水源、土壤、空氣的環境污染,而且可使養豬企業每頭豬收益增加元,其中還不包含降低死淘率,提高母豬論文范文率、仔豬成活率,延長母豬繁育周期等隱形效益。所以說,它是一個環保的、節能的、具有社會和企業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技術。多年來,按照生態學原理,將養殖、種植、能源、環境綜合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以水生飼料為核心,以水為紐帶的生態養殖模式,創造了美化、綠化的生態環境,1992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光榮稱號,是盤錦市重點生態旅游區。
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
1、缺乏政府技術和資金支持
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能眭和經濟效益好壞,往往取決于技術體系和技術創新能力。雖然,近些年來加強農業生產管理的投入力度,包括資金、科技服務、人力等。但就目前情況來看,“農”字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發展資金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導致農業設備科技含量較低,技術設備落后,更沒有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保障體系,發展循環經濟缺乏技術支撐。
另外,技術推廣制度不健全,導致農業推廣項目和科技成果脫節現象嚴重。
2、農業循環經濟的觀念尚未全面樹立
農業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但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民,廣大農民的農業循環經濟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前景。目前盤錦市大洼縣地區,農民對這種觀念還相當缺乏,大部分養豬戶的知識水平還停留在中小學文化,而且也沒有受過養豬的專業課指導,他們大多是按照老的傳纜形勢養殖,致使在農、眥生產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制約了農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3、小戶型養殖業發展困難
生態養殖模式對于農戶或是小規模的養殖企業來說很難實行,生態養殖需要一些高端的技術及設施,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小戶型的養殖業由于規模小,資金力量薄弱,對于這些要求無法實現。
4、農業土地資源有限
我國人均占有耕地0。106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3%,美國的1/6,印度的l/2.而且,現有耕地中有2/3屬于中低產田,單產水平比發達國家低30%多。隨著我國人口和建設用地的不斷增加、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土地資源緊缺的形勢將更趨嚴峻。
盤錦市大洼縣占地面積1683平方千米,一個年產萬頭的豬場,按一點式密集布局方案建設,場區占地(不計場外道路、綠化等占地)約需—4公頃,有相當比例的規模化豬場特別是養殖小區占用的是耕地,可想而知,發展一個循環生態養殖場在土地資源方面存在著障礙。
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措施
1、在農村擴大宣傳,提高農民意識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十七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1 引言 11-21
研究背景、目的與意義 11-12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11
研究意義 11-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8
國外研究現狀 12-15
國內研究現狀 15-18
研究目標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8
研究目標 18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8
研究內容、方法、創新點和技術路線圖 18-21
研究內容 18-19
研究方法 19
研究創新點 19-20
技術路線圖 20-21
2 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效率理論基礎 21-25
效率理論及其發展 21-23
效率的定義 21
效率理論及其發展 21-23
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率理論 23-24
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效率理論 24-25
3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25-32
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概念及類型分析 25
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概念 25
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類型 25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現狀分析 25-27
信貸支農投入逐年增加 25-26
信貸支農領域不斷擴大 26
信貸支農業務日益創新 26
信貸支農服務逐漸提升 26-27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存在問題分析 27-29
信貸支農存在的外部問題 27-28
信貸支農存在的內部問題 28-29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支農貸款對農村經濟的貢獻分析 29-32
相關系數分析 29-30
回歸分析 30
分析結果 30-32
4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效率變動測度評價 32-39
測度評價模型選擇 32-33
ccr模型 32
bcc模型 32-33
測度樣本及指標選取 33-34
測度樣本選取 33
測度指標選取 33-34
測度結果評價 34-38
樣本不同年份的技術效率評價 34-36
樣本不同年份純技術效率評價 36
樣本不同年份的規模效率評價 36-38
結論分析 38-39
信貸支農技術效率明顯下降 38
信貸支農純技術效率持續上升 38
信貸支農規模效率逐漸降低 38
信貸支農低效主要由純技術低效引起的 38-39
5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39-45
信貸支農效率指標體系構建 39
信貸支農效率回歸模型構建 39-41
變量選取 39-40
模型構建 40-41
信貸支農效率回歸過程分析 41-42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42-43
農業環境因素 42-43
業務結構因素 43
資產質量因素 43
資產配置水平因素 43
政策啟示 43-45
縮小福建省第一產業gdp比例 43-44
擴大涉農貸款比例 44
降低不良貸款率 44
提高存貸比 44-45
6 優化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效率的途徑選擇 45-49
構建良好福建農村金融環境 45-46
完善福建農村金融法律制度環境 45
優化福建農村金融生態信用環境 45-46
創建福建農村金融有效政策環境 46
堅持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經營方向 46
完善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農戶信用貸款方式 46
強化福建省農村信用社市場營銷管理手段 46-47
提高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管理水平47-49
建立一支素質高質量好的信貸人員隊伍 47
推進福建省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建設 47-48
加強福建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處置力度 48-49
7 結論及展望 49-51
研究結論 49-50
未來展望 50-51
參考文獻 51-54
致謝 54
農業本科論文 農業本科論文寫作思路篇十八
論文摘要:合作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
但合作的形式和文化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卻有所不同。
在浙江省開化縣農村,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四位一體”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得以推廣,并在兩個方面產生了積極效果,文章對此進行了詳細分析。
論文關鍵詞:四位一體;合作;民主
習慣上,農業、農民、農村問題被統稱為“三農”問題。
中央歷來重視“三農”問題,出臺過很多政策,減負型的,如取消農業稅;輸血型的,如建立農村醫保、低保制度,而通過創新農業農村生產服務體制、提升農民綜合素質,重建農村社會的主體結構,從根本上推動農村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型政策不多。
合作是農民應對自然、市場、政策風險的必然選擇。
在總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合作經驗教訓和近幾年農民專業合作的基礎上,浙江省從底開始嘗試一種更高層次的合作,稱為“三位一體”,即“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聯合構成的農業綜合服務平臺。
“四位一體”是農村經濟合作制度的一種新發展,其本質是基于農民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的基礎上對于“統”的需求而產生的制度創新,其出發點是發展經濟,但實踐效果卻遠遠超出初衷。
本文試從經濟學、社會政治學兩個角度分析此項制度創新的重大意義。
一、創新“四位一體”農業服務體系的背景
(一)農村缺乏市場、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亟需加快現代生產要素投入農業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增收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問題的深層原因在于農業農村原有的經濟形式、經濟體制和服務體系對生產經營要素的適應能力與吸納能力不斷弱化甚至喪失。
就市場而言,在現有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分”的問題是解決了,但“統”的環節卻很薄弱,造成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難以對接或者對接后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就土地而言,缺乏有效的流轉機制,滿足現代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對土地的需求;就人才而言,隨著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農業后續勞動力不足,有淪為“老人農業”的危險;就資金而言,農業生產缺乏獲得信貸的有效途徑,各種金融單位不斷把農村資金抽向城市、流向工商業,農業農村不斷“失血”。
據統計,~20開化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面向大農業貸款占總貸的比例是;就科技而言,單家獨戶小規模生產阻礙了農戶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留守農民的素質制約了對新技術的掌握和運用,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難以突破。
這就是當前“三農”發展面臨要素缺乏的困境。
(二)農村現有生產方式已經難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前些年,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單干”、公司+農戶相比具有一定優勢,在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或辦起來不經濟的事情上,在增強市場主體性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其覆蓋面不廣,服務功能不強,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也逐漸顯現,而且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剛剛頒布,很多專業合作社運作不規范,農民加入合作社的比例不高。
作為為農服務的經濟組織供銷社、信用社也遇到自身難以克服的不足和局限性,面對分散和眾多的農戶,服務范圍窄、成本高、風險大。
農民仍然是市場競爭的弱勢群體,農業仍然是弱勢產業。
在當今農業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宏觀環境下,農民在專業合作社之上迫切需要一種合作面更加廣泛,服務功能更加強大,合作程度更加深入,制度更加規范的新型合作平臺。
(三)政府對農村農業的管理方式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表明,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現代生產要素投入農業,以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既需要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形成以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為主體的要素配置和生產組織的格局,也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增加和改善政府公共產品的供給。
目前,我國對農業的公共產品供給既存在數量不足、內容不全的問題,又存在途徑單一,效能低下的問題,特別是存在“條自為政,互不配套”和“條配置多,塊整合少”的“條塊分割,條強塊弱”的現象,這不僅可能導致公共資源配置千篇 一律,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現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延續管制性管理的老路。
迫切需要建立一個以塊為主的農業綜合服務平臺,促進市場與政府,條與條,塊與塊的資源整合,引導政府從管制性管理向服務性管理轉變。
二、“四位一體”農業服務體系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保證農民經濟增收
(一)“四位一體”加速城鄉經濟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
在“四位一體”中,農民專業合作是生產主體的聯合組織,是聯合體的基礎或基點,也是其他合作組織的最終服務對象;供銷合作是流通的血脈,是生產發展的依托;農村信用合作是生產發展的堅強后盾;科技信息合作是生產騰飛的翅膀。
合作實現農戶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使生產、流通、銷售結成一條有機的產業鏈;合作克服了四類經濟組織分頭為農服務,相互脫節的局限性,使服務更全面,更及時;合作使農民不再是市場經濟大潮中單薄的,沒有信息導航的“孤舟”,而是聯合起來的“航母”。
經濟學家發現任何“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必定安裝在相同的四個輪子上”,它們是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現代農業也不例外。
現階段,這些要素除自然資源外,在農村農民自身極其匱乏,而在城市的金融機構、科研院所、企業、相關事業單位卻相對過剩。
新型農業服務體系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和推進農業產業化架起了橋梁。
一方面,為非農主體投資農業、支持“三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有利于促進資源要素在產業間、城鄉間的良性互動和滲透,促進農業和工業、供銷、金融、科技等領域的融合,促進一、二、三次產業間的對接,為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提供了重要平臺;另一方面,它把各環節的生產要素和各種服務通過合作協會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為農民提供全程服務,有利于提升各種生產要素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科學性、合理性,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效果。
1~6月份開化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對農貸款占總貸比例達;6~8月份僅池淮鎮農戶通過聯保貸款機制從信用社就獲得1200萬元資金支持,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每天為各合作社提供各種科技信息5到10條。
(二)“四位一體”合作服務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收益
1、降低交易費用。
農戶市場交易的費用包括信息費用、農資費用、服務費用、談判費用。
單一農戶交易量小,主體相對獨立、分散,總體來說,交易次數多,重復投入多,交易成本高。
建立農村合作協會后,服務體系內部交易按照合作協議規定,由專業合作社與供銷合作社、農村信用社和科技信息服務中心統一協商,既能保證服務質量又能有效地降低交易費用。
根據池淮鎮《農資供應服務協議》,農資公司承諾:“決不銷售‘三無’產品,不符合質量安全商品,假冒偽劣及過期商品;開展電話預約、上門服務、延長營業時間、送貨到村到戶等多種便民服務;在價格上給予優惠”。
合作體系外交易,以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聯合其它經濟組織與客商進行談判,可以使一次談判在同一個合作社甚至多個合作社內部普適化,既提高了談判實力又減少了談判交易次數,大大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