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陳情表教學設計一等獎 陳情表教案三課時篇一
b、鑒賞文章構思技巧,揣摩語言準確、生動、形象的特點。
初中曾學過《出師表》,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表現孔明鞠躬盡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淚滿襟”,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
與《出師表》齊名的是李密的《陳情表》,人言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說:“忠則出師,孝則陳情。”
a、對加重實詞進行解釋
慈父見背、形影相吊、晚有兒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舉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聞、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猶蒙衿育、不衿名節、愿乞終養、聽臣微志、庶劉僥幸
b、注意多義虛詞“以”
臣以險釁、臣以供養無主、猥以微賤、臣具以表聞、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劉日薄西山、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
你認為“情”在文中有哪幾層含義?試用文中的話概括。
(1)孝情。“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2)忠情。“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1)李密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請求時,碰到了什么困難?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處在二難境地,特別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應詔,會招來殺身之禍。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出于情,歸于理。李密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述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同情。再則抬出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跡,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清楚,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先盡孝,再盡忠,亦合情合理。晉武帝閱表后,竟贊揚他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但停詔,而且給予優厚待遇: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從這驚人的效果,足見這篇文章寫得多么成功。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陳情表》明顯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它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
(1)用詞委婉,感情真摯。
《陳情表》所面對的是晉武帝這個特殊人物,所寫的又是他最敏感的問題。文中用了不少婉詞,比如不說“父死”,而說“慈父見背”,不說“母親改嫁”,而說“舅奪母志”;又用“猥以微賤”“犬馬怖懼”等典雅謙恭的語言,懇切真摯的語氣,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跡,并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為誓,終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語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崇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語言駢散并用
借著排比、對偶句式整齊而和諧的`節奏,反復強調語意,情感也得以加強,往往通過內容上的相互對立和相輔相成,來表達情緒上的起伏變化。如“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突出李密無所適從的心態。“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通過“祖母”與“臣”的兩情相依、相輔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讓學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閱讀夏完淳《獄中上母書》中的一段,進一步體會文章真摯感情的表達形式和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孝母矣!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于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鐘虐先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己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于今日也。僅僅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無一日焉。致慈君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性。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
對“孝”的再認識讓學生討論一下對“孝”的看法。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觀,目的在于維護自己的統治,我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陳情表教學設計一等獎 陳情表教案三課時篇二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1、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2、分析本文藝術特色。
1、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第一節
古人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們一同學習李密的《陳情表》。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用于臣下向君主陳情謝賀。因為“表”的閱讀對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態度誠懇,措辭謙恭,讀起來如對面談心,頗為感人。“陳”是陳述的意思,標題中的“情”當為辭不赴命,終養祖母的衷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晉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彭山縣)人,文學家。李密祖父李光,東漢末做過朱提太守。但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喪父,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撫養下長大成人的。祖母對他關懷備至,他對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時雖體弱多病,但甚好學。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稱于世。年輕時任蜀漢尚書郎,曾多次奉命出使東吳,以能言善對著稱。李密在祖母去世,服喪期滿后出仕事晉。先為尚書郎,后為溫縣(河南溫縣西)令。在任政令嚴明,政績顯著,以剛正見稱。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擔任高職,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剛正不阿,當權者憚其公直,無人推薦,不久竟去官,為州大中正,后任漢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罷官歸田。
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晉武帝籠絡的對象。且李密當時以孝聞名天下,而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屢被征召。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詔征李密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當時的李密對出仕新朝有所顧慮: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無人供養;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漢舊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國之臣顧慮新朝而暫存觀望的謹慎,更何況司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這些想法,多少被晉武帝覺察到,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在這種情況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寫下此文。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指出要重要字詞的讀音:
釁閔憫鮮
祚期強煢煢孑立
夙蓐詔洗馬
猥隕首逋慢矜
拔擢優渥盤桓庶
2、精讀課文,感知以下問題:
a、是誰陳情?
李密。
b、向誰陳情?
晉武帝。
c、陳什么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先盡
孝后盡忠的衷情。
d、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我們學習文章時慢慢體會。
1、講解第一段詞句:
2、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那么作者從小遭遇了哪些不幸之事?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床不起。
3、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總攝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個原因,故作者不能“廢遠”。所以這一句又為下文埋下伏筆。
4、圍繞“夙遭閔兇”,作者的敘述的層次是怎樣的?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橫的方面:(外、內)
5、作者為什么要向晉武帝陳述這些不幸的遭遇?
由當時的處境看,如果李密一開始就向晉武帝提出辭不赴命的請求,不但達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談辭不赴命之事,而是從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說起,營造一種悲戚的情感氛圍,使晉武帝的惱怒斥責化為同情,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
因此這段文章的朗讀基調應該是——凄苦,悲涼。
第二節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同情了。但是他一再推辭,這樣很容易給晉武帝產生誤會——你李密不識抬舉;甚至很容易被誤解為不肯與新興的晉王朝合作,就很危險了。那么李密在這段中又是如何陳情的?
1、指定學生朗讀該段。
2、講解該段中重要詞句。
3、鞏固整理該段詞句。
1、同學概括該段主要內容:一方面寫朝廷對自己征召之殷的感激之情,另一面寫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2、所以本段分為這兩個層次來寫,在第一層中作者反復陳述朝廷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表達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同學們說說哪些是說朝廷對自己的恩遇,李密對朝廷的恩遇持怎樣的態度?哪些是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的語句?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舉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馬。
辭不赴命,辭不就職。
表達感恩:尋蒙國恩,非隕首所能上報。
3、面對郡縣的逼迫和州官的催促,李密陷入了怎樣的境地?
進退兩難的境地。
4、大家思考:李密的“進”難在哪里?“退”難在哪里?
進,無以報祖母的養育之恩;退,不能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
5、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堅決辭不赴命,還是他的哀婉陳情?
詞意凄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征。
1、指定學生朗讀該段。
2、講解該段中的重要詞句。
3、鞏固整理該段詞句。
第三節
1、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親上(“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但本段文勢有個三轉折,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
2、據此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不就職與“名節”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c、正面陳述劉氏之現狀,是“不能廢遠”的惟一原因。
3、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么扯起“孝”這面大旗?“凡”“況”句有何含義?
a、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談“孝”就給作者提出終養祖母的要求提供了“理論依據”,使自己供養祖母的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b、“凡”是指一般情況,是凡是的意思;“況”是指特殊情況,是何況的意思。行孝道既然遍及一般,對于特殊情況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4、李密不為官事晉,他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
李密怕晉武帝認為自己是矜守名節。因為古代崇尚一種“忠臣不事二主”觀念,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
5、那么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為官的經歷,是否是多余的?有何作用?
作者表明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人生目標,打消了晉武帝的疑慮;作者一再稱頌君恩,“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辭不就職與“名節”無關,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為了“孝”。
6、最后作者以“祖母病日篤”是想向晉武帝表達什么信息?
讓晉武帝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
1、學生朗讀該段。
2、講解該段詞句。
1、本段中哪一句話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終養”。
2、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種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先盡孝后盡忠。
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3、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實: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憫、聽臣微言、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陳述了孝情、憂情、懼情、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為,忠孝難以兩全才“憂”,才“懼”。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
陳情表教學設計一等獎 陳情表教案三課時篇三
1、研讀全文,體會作者至誠至真的情感。
2、學習用至誠的語言打動別人。
1、分析內容、結構,把握陳述的層次
2、分析語言上的特色,體會情之深,語之切,理之透。
在吟誦中解讀作者所陳之情和陳情的藝術。
一、導入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游必有方”就是要有遠大的志向,要去做有價值的事情,這樣才對得起父母的期盼,離家的艱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所謂孝順,就是說為人子女應該對父母長輩能夠時時噓寒問暖,父母年老體弱,應該多抽出閑暇時間陪伴左右。《論語》中對“孝”的強調,注重的是情感與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質的滿足。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幾千年來,“孝”一直是整個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單單是讓人可以老有所終,老有所養,孝更是對每個人自身責任感,家庭責任感乃至社會責任感的一種要求和約束。
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
二、讀課文,回答問題(文中找)。
1、作者為何上表陳情? ——除臣洗馬,辭不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2、為什么不想到晉為官?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3、為什么祖孫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棄高官厚祿不愿廢離?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扶養。
穿插介紹李密生平(作者詳細介紹見課文):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鄉里。李密為人剛正,其才氣在當時也是出類拔萃的,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4、進一步發問:李密在文中明確表明不想到晉為官嗎?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忠”與“孝”的矛盾,也許是每個朝代的文人都會遭遇的困境。事實上,李密之所以拒絕出仕,不僅僅是為了祖母,還有自己避禍的因素。李密對蜀漢還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那個時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點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慘死的結局。問題就在于,在那樣一個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陳述的是真情,也是會遭到人們的懷疑的。于是,作者反復表明心跡,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節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實在是為了盡孝。
陳情表教學設計一等獎 陳情表教案三課時篇四
一、體會本文作者準確、生動、形象的用語,節奏的抑揚頓挫。
二、學生誦讀能力訓練。
三、深化學生對“忠”“孝”的認識。
1、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前課布置的作業1、2。
2、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回答情況適時評價、點撥。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請從文中找出你認為富有表現力、感染力的語句,從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等方面品味其藝術效果。
例如: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駢句,按時間順序敘述,語勢連貫緊湊,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2、“既無伯叔,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以長幼、內外皆無,顯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富有表現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以落日喻人命,貼切的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的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解說:品味本文的用語,豐富學生的詞匯和表達。)
利用多媒體播放樂曲《感恩的心》(學生都很熟悉)作誦讀配樂,為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深情營造氛圍。
1、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
2、誦讀能力強的學生范讀課文。
3、師生交流誦讀方法。
1、思考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參考理由一: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摯情,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
參考理由二:對蜀漢有念舊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集團內部勾心斗角,矛盾錯綜復雜,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對官場厭倦;或想做官,但因對晉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總之,此刻他不想奉詔仕晉,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說:此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圓其說的闡述獨到見解,發展創新意識。)
2、思考討論: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有這么一段話:“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關于“忠”與“孝”,有人認為,是統治者用于維護自身統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觀念;有人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請自選角度,談談你的看法,可聯系古今人物、事件、有關論述。
(解說:此為實踐性問題,針對本文特點、目前“忠孝”觀念日益淡薄的社會環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需要,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養。)
結。
1、查閱資料(如任繼愈先生《談談孝道》等),將自己對“忠孝”的認識加以整理,寫成文字。
2、背誦全文。
陳情表
李密
訴苦情(……)求體恤
明孝情(……)告心愿
情感恩情(……)討歡心 動之以情
文本框: 層層深入 表忠情(……)消疑慮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找依據
理說情理(先盡孝后盡忠)解矛盾 曉之以理
陳情表教學設計一等獎 陳情表教案三課時篇五
1、通過誦讀,理解所陳之情,體會陳情方式。
2、品味作者在文中蘊含的真摯情感。
重點: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真摯情感。
難點: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悟以情動人的陳情藝術,進而分析作者是怎樣通過陳情達到“愿乞終養”的目的。
課時: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整體感知、理解“為何陳情”
1、釋題
2、請用文中的語言回答:他是在什么樣的處境下陳情的他所陳何情,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ppt)
(1)“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適當翻譯)
【過渡】他在進退兩難狼狽不堪的處境中向皇帝陳情。那么他所陳何情,想要達到什么目的
(2)“愿乞終養”“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
三、合作探究,研讀“如何陳情”
(一)既然李密“愿乞終養”,想請皇上同意自己的辭官請求,為什么沒有在第一段中直接表達這樣一種愿望,而是曲折迂回地從自己幼年的經歷寫起他又是用哪些語句來具體表現的
1、為什么從自己的經歷寫起
動之以情。
2、那李密在第一段中通過哪些語句表現自己的悲苦經歷的呢
3、小結:第一段中,李密的幼年經歷重在突出他的孤弱,進而突出他和祖母生死相依血肉相連的情感;成年經歷重在突出無人侍親,所以自己責無旁貸、不能廢遠。他想以此來打動晉武帝。
4、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自古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曉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義”
(二)請大家默讀第三四段,找出說理的語句
1、學生默讀,思考,并作回答。
——(1)、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2)、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三)陳情結果
文章寫完了,我們也讀完了。我們再來設想一下,皇上看完文章會不會同意李密辭官,在家奉養祖母
(學生討論,并作回答)
——教師小結
①皇上也是人,并非鐵石心腸,李密如此感人的陳情,應該可以打動他;②多次征召表現出自己求賢若渴,籠絡人心的目的已達到;③“圣朝以孝治天下”,樹立李密這一典范,更好地在全國推行“孝道”;④準許李密的請求,顯示出作為皇上的寬容大度。更何況李密已經做出承諾:“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當然,這只是情理之中的推想。現在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晉武帝是如何批復的。
(ppt):《晉書李密傳》中記載,帝覽之(《陳情表》)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詔。
《古文觀止》中則說,“晉武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
教師總結:
北宋大文豪蘇軾就這樣評價說:“人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人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四、拓展延伸、感悟“孝”
1、假如你也處于忠孝兩難的境地,你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2、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胸懷壯志,但也應該注重親情,珍視身邊的點滴美好!在當代就有人將“忠”與“孝”完美結合起來,感動了整個中國。
(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陳斌強:用行動注解孝德的好兒子)
齊讀頒獎詞。
五、課堂小結
跨越千年的滄桑,孝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基和脊梁,仍然是支撐我們一路前行的重要力量。孝心其實就是一條河,上游是我們的長輩,中游是我們自己,下游是我們的后代。伸出雙手,攥緊兩端,讓孝心之河長流不息!
六、布置作業
1、閱讀《弟子規》,找出描寫孝的語句,并寫下閱讀感悟。
2、背誦第一段,明天抽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