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協對農村敬老院集中供養情況的調研報告
縣政協對農村敬老院集中供養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段時間,縣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農村敬老院集中供養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現將本次調研情況作一總體報告。
一、基本情況
農村敬老院是解放以后人民公社時期的產物,當時黨和政府為了解決農村特困群眾的生活問題,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專門為農村中的那些年齡較大,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五保人員設立養老場所,俗稱敬老院。據統計,全縣有農村五保戶5504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1.2%。這批人員大部分是老、弱、病、殘,也有小部分是孤兒。他們的生活來源主要是依靠國家財政五保供養金,另有少數有部分勞動能力,掙些收入輔之。其供養方式為分散供養和集中供養兩種,目前,我縣有農村敬老院15所,分鄉辦和村辦兩種,分布在馬田、高亭、三塘、城關、洞口、龍形市、大布江、鯉魚塘、柏林等9個鄉鎮。其中鄉辦的5所,村辦的10所,最多的一所19人,最少的一所1人,供養五保人員共112人,占全縣總五保戶的1.8%,敬老院五保人員的生活來源主要是每人每月130元的城市低保金,有的鄉鎮或村里每年會拿出少量的經費,用于敬老院的炊事人員工資、設備添置和維修院落等。還有的敬老院人員因原村組有責任田,所以就帶糧食入院,各吃各的糧,如鯉魚塘鎮敬老院就如此。全縣15所敬老院的管理模式除城關中心敬老院實行了人員、財務領導統一管理外。其他敬老院各有不同,如柏林鎮的龍王市敬老院和口泉敬老院,這兩所敬老院共10人全部住在家里,造成空院,還有高亭鄉敬老院原來只有一人,現在也是空院,龍形市鄉石陽敬老院共7人,有3人住院里,有4人住家里。有的敬老院每人每月發60元、
100、120的不等,其余的錢留在院里做水電費、買菜、煮飯人員工資。伙食上,煮飯吃菜有公共食堂的,有分散小灶的。據統計,有7所敬老院無炊事員,他們是各吃各的。管理模式一般是鄉鎮管理資金,院內推薦一名同志負責全院工作。除城關中心敬老院、柏林敬老院有護理工作人員外,大部分敬老院是五保人員自理,醫療方面沒有一個敬老院有醫務室和醫務人員,老人看病一般就近就醫,診療費、醫療費(除城關中心敬老院)基本上是自理。老人逝世后一般由當地出錢安葬,民政部門給予適當補助。就全縣而言敬老院老人的生活條件、衛生條件、居住環境普遍比農村中分散供養五保人員要好些。
二、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地方對敬老院工作缺乏責任感。有些認為敬老院還是一種負擔。當地領導很少過問,群眾也不關心,各級黨委也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因此造成一些敬老院人員越來越少,條件越來越差,有的敬老院甚至有蕭條的感覺。
2、經費嚴重不足。敬老院的經費不足是普遍現象。村級經濟落后、財政投入無力、社會捐助無望,更無院辦收入,單靠低保資金過日子,大部分敬老院無工作人員,請不起炊事員、護理員。有的用不上煤,用不上水電,只得燒柴火,更談不上辦公費和招待用費了。特別是院內五保戶治病難問題相當突出,多數人有病得不到治療。
3、基礎設施條件差、檔次低。由于資金缺乏,除了改擴建的敬老院以外,其他敬老院的辦公設施、生活設施、娛樂設施、居住條件相對落后,既陳舊老化,又破爛不堪,一些老人們基本上還用著幾十年前早已過時的老家當。有的敬老院因無錢改造,環境、綠化、衛生等相當差,看上去很不規范。
4、管理跟不上。由于缺少工作人員,一般敬老院都由鄉村干部兼管,因此在管理上很不直接,甚至斷層。而院內的負責人多為老人,文化低、素質差,不善于安排生活,也不會做思想工作,有的敬老院一年四季難開一次會,更談不上組織活動了。既無制度、也無規章,組織紀律渙散,甚至東住一個,西住一個,長期不住院里。難以管理。
5、集中供養率低,發展不平衡。五保集中供養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地方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狀況,我縣的集中供養率相對比較低,才1.8%,且發展不平衡,有的鄉鎮有幾所敬老院,而有的鄉鎮無一所敬老院,有的村五保戶百分之百實行了集中供養,而大部分的村集中供養率幾乎為零,特別是江右片的十多個鄉鎮,其集中供養率不到1%。每個敬老院的人數相對比較少,有的才一兩個人.
三、幾點思考
興辦農村敬老院,推行五保戶集中供養制度,實行經濟增長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步前進,是新時期形勢發展的需要。我縣計劃用3—5年的時間逐步將所有五保人員實行集中供養是完全可行的。抓好這項工作,對于維護社會穩定,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行以人為本、為民解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均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就全縣的農村敬老院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
辦好農村敬老院,關鍵在領導。領導的重視程度如何,決定著敬老院的興衰成敗,各級領導特別是縣、鄉、村級領導要將敬老院的工作納入議事日程,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范疇。同時,鄉村敬老院要安排會領導、懂管理、善經 營的人去負責,不能是掛職或兼管,院長要以院為家。再則,要對領導者明確責任,明確目標任務,實行賞罰分明,充分調動院長的積極性。要辦好一所,鞏固一所,決不能應付了事,更不能把它當包袱甩。
2、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從我縣的農村敬老院基礎設施和內部設施來看,除去年改擴建的兩所以外,其余普遍較差,達不到上級要求的標準,也不符合實際生活的需要。因此縣、鄉財政和有經濟能力的敬老院所在村要拿出資金幫助農村敬老院改擴建,要對敬老院的院落、房屋、綠化、道路、水電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使住房與衛生間、浴室配套,有公共食堂、文化娛樂室、醫療健身室,開辟豬欄、雞舍、菜地等,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辦公設施及五保老人的日常用具、健身器材等設施,使敬老院真正成為功能齊全、環境舒適的樂園,真正成為五保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園。
3、規范管理,健全制度
一是堅持入院老人的審批程序,界定準入條件,經過本人申請、組、村、鄉審核批準后方可入院;二是簽訂協議,對入院五保人員的口糧問題、零花錢問題、治病問題、喪事處理問題等敬老院要與組、村、鄉協議好,明確職責,不留后患;三是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要形成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規章管理制度,并上墻,要采取強有力的工作措施,對工作人員實行目標管理考核,明確分工,加強工作責任性,增強服務意識;四是加強院內財務管理,堅持收支兩條線和一支筆審批的原則;五是要經常組織五保人員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包括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健身娛樂活動;六是積極發展院辦經濟,象養豬、放魚塘、種果園、小型加工業等都可發展,充分利用資源和地理優勢,增加收入,彌補院里經濟。
4、抓基礎、上規模,提高集中供養率
一是以村為主,縣鄉村同辦,提高集中供養率.經調查,我縣需集中供養的五保戶人數為3500人左右,要實現全部集中供養,只能采取縣鄉村幾級興辦敬老院的辦法,即縣辦3所,供養600人,鄉辦20所供養600人,村辦100所,供養2300人。在幾級辦院過程中,必須堅持以村辦院為主,各地可根據五保人員的數量和鄉鎮區域,實行村村聯辦,這樣,有利于場所、資源、人員經費的利用,同時,也可加速農村敬老院建設的步伐。
二是因地制宜,集中聯片,興辦示范型敬老院。根據我縣五保戶的分布和地理位置,即東部地區11個鄉鎮有五保戶1844人;中部地區9個鄉鎮有五保戶1804人;西南地區6個鄉鎮有五保戶1856人。按照以上分布情況可在每個地區興辦一個大型縣辦敬老院。東部在鯉魚塘辦一所,中部在湘陰渡鎮辦一所,西南部在馬田鎮辦一所,每所敬老院占地面積在100畝左右,入院老人在200人以上。通過考察,我縣目前有很多學校的廢棄房子,可利用這些學校場地,改擴建為敬老院,如鯉魚塘境內的五中,學校已經空閑,場地相當大、房子也比較新,綠化相當好,非常適合辦敬老院。同時利用有關政策,爭取農村敬老院改擴建資金。
三是定編人員,解決經費,財政納入預算.要鞏固發展敬老院,維持敬老院的正常運轉,經費是關鍵。根據我縣的辦院經驗,村辦敬老院的經費需3萬左右,鄉辦的5萬以上,縣辦的在數十萬元。而敬老院目前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無工作人員經費,無五保戶治病經費,無房屋修繕經費,因此建議工作人員、護理人員要實行定編由財政解決工資,同時財政年初要將敬老院的有關經費納入年度預算給予解決。
四是上下配合,幾級負擔,形成多層次的供養模式。建議縣民政局將敬老院五保人員納入低保和大病醫療救助范圍,并從救濟物質中解決部分被褥衣物等給院民;鄉鎮政府要對敬老院的改擴建、修繕和工作經費予以負責;村里要承擔五保人員的看病、零花錢等;組里要提供生活口糧;敬老院自身要大力發展院辦經濟。同時,動員社會上的經濟能人和熱心于社會福利事業的人員給予捐資捐助。
五是加強領導,強化監督,確保敬老院工作順利進行。建議各級政府將敬老院的工作列入議事日程。人大、政協、紀檢、監察要把敬老院工作納入監督檢查范圍,隨時進行督查和執法檢查,對因工作不負責,經費不到位,管理不善,措施不力導致敬老院不能正常運作或倒閉的,要根據情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