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惡意》讀后感100字篇一
看完以后,果然覺得如鯁在喉、歹意滿滿、非常壓抑,且不說情節和人物設定是不是公道,畢竟一本偵探推理小說里總要有一個心理異常、城府極深、腦洞大開的天才罪犯(未必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和一個心思周密、明察秋毫、窮追不舍的天才偵探,只是我有點想象不出一個罪犯是否是真的會在做事之前或以后去設計出那末多那末復雜那末循循善誘的環節來粉飾自己,至于人性之惡究竟有多深也是沒法也不敢探究的。
這本書名字叫歹意,確切在書里也展現了各種歹意,有因私利而產生的惡毒,有因妒忌產生的怨恨,有因脆弱產生的自卑,和自卑引發的怨念,有虛榮,有愿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紂為虐,還有被欺凌后產生的報復心理,而最后的落腳點卻是那句看似毫無道理可講卻又無力反駁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議不是懸疑推理小說迷的朋友就不要看這本書了,怕是看完后也會有不適的感覺,只要記著與人為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勢時也不要去欺凌他人;也不要妒忌他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并不是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時犯了一些毛病,盡可能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來彌補,想是要用一些毛病去掩蓋另外一些毛病恐怕只會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整理。
寫到最后倒是想起《曾國藩傳》中曾國藩留給兒子的所謂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個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求者,貪利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盡可能吧。對了,還忘了很重要的一點,作者在最后仿佛是輕描淡寫成心無意的提到了家長的行動態度對孩子的影響。
《惡意》讀后感100字篇二
和很多推理小說一樣,我們常常會去相信一句話,會去懷疑一句話,會同情有情理犯錯的人。面對好不容易找到符合情理的證據時,面對自己似乎拯救受傷人時,我們常常松一口氣,似乎就是一個救人英雄。
而《惡意》,則不同,它是從殺人動機開始編排好尋找過程,在尋找答案時,由犯罪者小小推動,似乎一切都好,似乎拯救了受害者。但事實上,一個人的話不可信;而很多人的話,卻又有不同的聲音。相信誰,不,不該去相信,至少不可以全面相信一句話,所有話都是站在說話者角度而闡述的。
那什么是不變的,心。心,所散發的嫉妒,剛正,自信,執著;它是不會變的,是不會說謊的。野野口的心,是嫉妒的,是扭曲的,是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是覺得日高是高傲的,因此,校園暴力展開時,它可以忍受罪惡,可以同流合污,可以被罪惡的人踩在腳下,卻不可以忍受高傲,高傲就像一根光亮的刺,讓他不敢相信別人還可以如此光亮,不敢相信自己是如此罪惡。只是因為這種不平衡,它的心開始變了,只記得他恨日高,只記得日高的假惺惺,只希望沒有日高的不妥協。
那日高呢,從校園里來看,他似乎堅持,似乎是對的,但為什么所有人都覺得他虛假,他剛正的可笑,似乎他很好。但是不是他有些過頭,是不是他的高傲做的有些過了。但他永遠不該被譴責。
校園暴力,小孩子的世界里,沒有太多的恨,更多的是不可名狀的嫉妒,只是因為不同,只是因為渴望罷了。所以,愛,才是最終的主題。告訴他們,世界愛你,我們愛你。
《惡意》讀后感100字篇三
投之以桃李,報之以砒霜。我以兄弟之心待你,你愿我身敗名裂。讀完《惡意》,感受到了滿滿的惡意。
還記得問朋友看完《看不見的客人》之后的感想時,他說,“世界上怎么會有那么壞的人!真不敢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這么壞的人。”
當我讀完《惡意》的前半部分時,我的內心深處也充滿了一個呼喊:“怎么會有向日高邦彥那么壞的人!”
竊取朋友的構思,還假裝一副好心的樣子吊著他,理直氣壯地找影子作家,絲毫不覺愧疚。
然而,這才不是真正的“惡意”,如果真的只是如上面那樣,野野口修在七年前找到了剛以幾本小說展露頭角的新人作家,發現他是兒時的玩伴,“朋友”,——日高邦彥,并將自己最近新構思的小說交給他,希望他能推薦給編輯,但在此過程中與日高的妻子產生了婚外情,并因受盡相思之苦想要殺了日高偽裝成強盜殺人案件,結果被日高發現并留下了證據。后來才知道日高把自己的小說微微改了改而發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銷量,所以輕而易舉地放過了自己,后來日高拿著證據要挾野野口修繼續為自己寫作,日高的妻子懷著滿腔的愧疚自殺于貨車下身亡,而野野口修心灰意冷,也不想再與日高有口舌之爭,真正成為了日高的影子作家。直到七年后,日高和第二任妻子即將前往加拿大,自己終于再次決定殺了他。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這樣一起殺人案件,其實只是單純的報復殺人,也許有一點“惡意”吧,畢竟那全部都是自己的成果,而自己每次能得到的卻只有1/4的報酬,還有完全得不到的掌聲與鮮花。但這樣的“惡意”,可以成就殺人,作為殺人動機也能說得通,卻構不成一本暢銷小說。
是的,小說。
一個22分鐘或者一個44分鐘的柯南案件,也許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是,東野圭吾的小說才是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