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篇一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在觀察公交車站牌、游樂場路線圖、城市平面圖等活動中,認識路線圖,并會運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線。在情感態度方面,要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在數學思考方面,要使學生在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實際場景中運用八個方位詞描述行走路線,教學難點是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運用意識,我對教材做了以下處理。
在新授環節,教材呈現的公園里的四季亭、盆景園等場景是學生不熟悉的,我把公園平面圖換成學生喜愛又常去的游樂場平面圖,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在歡快的音樂中展示一幅幅游樂場里人們歡快游玩的圖片,視覺和聽覺的強烈沖擊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并以此很快引入新課。接著我借助課件指導學生觀察平面圖,使學生了解要描述路線圖,就要知道游玩景點、明確方向再確定路線,通過認識小明和小芳的游玩路線幫助學生學會用八個方位詞描述路線。對于個別描述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借助方向板描述方向。
在練習環節,我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路線圖對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直接意義和作用,我拍攝了汽車上的行車路線圖、街頭路牌分別添加在想想做做第3題和第5題的前面。同時,在試上中發現學生對于書上的城市平面圖沒有感受,因此我把這幅平面圖改成了學生熟悉的學校周圍情況平面圖,使學生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學得也會比較有興趣,也讓學生在模似情景中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對于生活中遇到的環形車問題,由于學生并不都具有這方面的乘車經驗,而僅根據教材中的簡單示意圖學生很難理解環形車的概念,因此我把這題融入第5題的城市地圖中。先讓學生觀察站牌,初步明白環形車的特點,再在地圖中演示行車路線,使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和理解環形車概念。
新課標提倡學生學習中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我努力為學生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我采取了小組討論、同桌交流的學習形式。小組活動是在新授環節,學生初次學習描述小明游玩路線時。小組交流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放松地暢所欲言,各人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描述路線,學生在描述中相互補充,達到理解上的共識,并完善結論,再通過全班交流的形式尋找自己與他人在認識上差距。
在認識了公共汽車的路線圖后,我按排了同桌互相提問的教學環節,充分調學生已有的乘車經驗,學生的提問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如一個學生提出需要轉車的問題。個別學生對轉車有經驗,班上出現了兩種答案,這時我是引導者,點撥、引導學生選擇更合理的路線。通過這樣的提問和回答全班共享解決回答的策略,今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會自己解決了。
通過這節課學生學會了確定路線圖的方法,并學會在實際生活中制定合理的路線,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延伸到課外。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篇二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通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1、使學生從“分香蕉”的具體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3、學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和結果;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會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平均分之間的聯系。 課前準備:小棒20根、投影儀、課件等。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投入地學習。在設計教學時我主要突出兩點
1、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系,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2、課前了解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已經知道了一點,但有不全面,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所以在教學除法算式的意義、讀法等,我決定大膽放手讓學生來說出新課的內容,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點撥。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師:你們瞧,這兩只小猴皺著眉頭正在發愁呢!猜猜它們是為什么事發愁?(學生自由猜一下)對啊,它們正在為分面前的香蕉發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誰也不肯吃虧,想分的公平一些,你們說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物故事引入新課,學生有了生活經驗,既喜歡,又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請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把剛才分的過程和結果說一說嗎?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來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過程和結果又怎么說呢?獨立分——同桌互相說。 (3)、你還會把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幾份?獨立分——自己輕輕說——全班交流
2、認識新朋友
(1)、師: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么寫嗎? 12÷2=6(根),12、2、6分別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這個算式你會讀嗎?
(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說說它各部分的含義嗎? 下面的幾種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請你寫在本子上。
(3)、觀察這幾個除法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4)、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這幾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誰能來當小老師說一說?
[設計意圖] 通過幫猴子分香焦把學生吸引到數學的活動中來,然后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掌握了平均分與除法算式的關系,并會讀、寫除法算式,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學生,為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三)、游戲:闖關 師:你們幫小猴解決了煩惱,他們非常感謝你們呢!想邀請你們和它們一起去闖智力關,你們愿意去嗎? 1、看圖列式(課件)。 2、說一說,分一分。(看課件說,在練習紙上分一分) 看算式分一分。 10÷5=( ) 15÷3=( ) 20÷4=( ) [設計意圖]:創設了“闖關”這個游戲,讓學生在競賽的氣氛中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應用。說一說、分一分這題是看算式讓孩子分圖,是個逆向思維,有一定的難度,激起孩子的挑戰欲望,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聯系。
(四)、課堂總結:
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和大家分享一下。 (機動)
2、排座位:馬上就要召開校運動會了,準備邀請18位二年級的家長來觀看,校長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給我們班去完成,你認為座位怎么排比較合適?說說你的理由。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12 ÷ 2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12 ÷ 3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 …被除數 除號 除數商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篇三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二級年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4節《動物聚會》。
本單元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乘法意義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題圖以學生喜愛的童話形式出現,目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根據前兩節課的學習,二年級學生已經對乘法有了初步認識,并能夠初步用乘法解決問題。由于本班學生思維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
1.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與應用數學的意識,會運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各種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我班學生實際,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設為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實踐、共同探討獲得新知。教學中我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且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學生掌握“移多補少”的學習方法。
多媒體課件 學具圓片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個環節:
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秋天到了,滿山遍野的果實都成熟了。森林里的小動物們決定開一個“慶豐收”的聯歡會的童話故事,引出新課。
通過實踐這一環節的設計非常成功,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課標》要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所以把本環節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步。
(1)提出問題:
首先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主題圖、為提出數學問題做好準備。然后鼓勵學生根據發現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問題,先讓他們和同桌說一說再匯報,這樣很好的保護了孩子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接著課件出示這節課要重點研究的4個問題。
(2)解決問題:
學生有了前兩節課的基礎,很快列出了第一個問題“一共有幾只小鳥?”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這時引導學生說出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3分別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義。
接下來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列出下面兩道題的算式并說明理由。然后集體訂正。在這兒我把原來的一個小環節“體會6×3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移到了后面的練習“連一連”中,因為大家在研討時覺得這部分的訓練目的和“連一連”的訓練目的相同,都是讓學生理解一個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沒有必要前后兩次重復,又浪費時間。
最后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根胡蘿卜?”,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因為我把主題圖中的每捆4根胡蘿卜改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在上課之前我認為同學們都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變成乘法算式,可上課時還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辦。這時,我讓學生在小組內用圓片代替胡蘿卜,分別擺出3個一堆,4個一堆,5個一堆,然后擺成每堆相同的數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討論一下就明白3+4+5可以變成3個4,我適當的給予表揚。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回歸到主題圖上,這時趁機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有辦法解決的,學生們踴躍的回答:只要從5根胡蘿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體會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時既培養了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又加深了對“移多補少”的方法的理解。
本環節讓學生通過連一連、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的數學活動,給學生搭建一個想像、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理解、去發現、去突破難點。
在總結延伸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談收獲,再評價一下自己和他人,學生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相信通過再次實踐,學生能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能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他們的發現問題、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各種能力一定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篇四
學生已經學會直接比較長短與高矮,對線段有了初步的認識,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用(文具盒、鉛筆等)非標準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經驗。而數學中的標準長度單位,是學生最早接觸的計量單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課作為計量單位的起始課,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發現學生在尺子上或測量物體時,都有接觸過厘米這個長度單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測量物體,但對其意義的理解并不清晰。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不知道怎么用長度單位,也不知道為什么要用尺來測量……那么本課怎樣讓學生對以上這些理解清晰,體現其“起始課”的特質呢?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一方面,我們該如何讓學生體會“厘米”這個單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樣認識厘米,又怎樣將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長度單位的學習中去。
根據對以上的理解與思考,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會畫規定長度的線段,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
為了更好的落實課程標準:1.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3.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從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采取了如下教法與學法:
教法:直觀演示、設疑誘導、活動探究
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為了更好的發揮本節起始課的作用,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第三環節:課后應用,鞏固新知。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單見附件2)
比較一:
小紅
小麗 小紅比小麗多2個
引出“單位”,
小強 體會單位的重
小明 小強比小明少3顆要性。
比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該用什么單位表示?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并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
這個環節我分四個層次進行展開。
1.認識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沒有),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師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過復原尺子,使學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組成部分:刻度線,數和單位厘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厘米
認識1厘米是本節課最為核心的內容,教學時首先明確告訴學生,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做單位,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這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那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每相鄰兩個數(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都是長1厘米,這樣學生對1厘米的長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過①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劃1厘米,有一個形象的直觀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長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劃1厘米的長;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厘米的物體。四個環節的操作,讓學生的體驗活動走向深刻,積累1厘米長度的量感經驗,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學到這兒,我讓學生回顧認識1厘米的過程與方法,并嘗試小結。這個環節層層遞進,既突出了重點,又逐步分散了難點,為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后續學習中做好鋪墊。
3.認識幾厘米
通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幾厘米呢?引導學生認識到2個“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嗎?再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問刻度6到刻度10是幾厘米?為什么?在層層追問中明白“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同時實現了知識的變遷,滲透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4.測量實物
(1)量一量
首先學生自主觀察書本小刀圖,判斷其長度,并在小組內交流,由組長組織,歸納總結出測量物體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或線段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這樣的設計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主要是想抓住課堂的生成,及時發現一些錯誤的量法,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比老師的直接講授要更有價值。
接著,讓學生應用探索出的測量方法,獨立測量書本中出示的線段,和身邊的任一物體,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2)畫一畫
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自主閱讀書本第51頁畫一畫內容,明確畫特定長度的線段的方法,即一般從0畫起,畫到幾就是幾厘米(和剛才測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進行鞏固。教師要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第三環節:課后應用,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基礎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2、3兩題。
通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初步滲透估測意識。
第二層次:提高練習。
1.估測:
(1)開展“火眼金睛”活動,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食指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計自己中指的長、數學書封面短邊的長,文具盒的長,再用尺子量一量,進一步鞏固驗證估測的能力。
這個環節,學生在反復的估測、實測中,逐步修正他們的估測策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長度觀念。
2. 回顧學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們相差的高度。前后呼應,體現了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斷尺量小刀
結合書本內容,我設計了一道思考題:像這樣一把斷尺能測量小刀的長度嗎?引導學生思考,這其實是測量方法的一個升華,雖然沒有了0刻度,但我們通過“認幾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斷出小刀的長度。設計本題旨在在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第三層次:拓展練習。
厘米可以測量較短的物體或線段長度,如果測量學校操場的長,你覺得用厘米做單位合適嗎?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終結,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
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在這節課結束之前,我讓學生回顧厘米的認識過程,并告訴學生,以后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繼續認識其他的長度單位。這樣就凸顯了起始課的內在意義。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便于學生及時回憶、總結本課知識,并進行自我評價。
認識厘米
單位
長度單位 1厘米
整節課我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加強直觀操作,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讓認識厘米的過程與方法在后續學習中得到遷移生長,使數學學習變得更簡約有效,讓學生學得輕松,學的快樂。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篇五
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第54、55頁。
1、知道2、3、4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初步認識2、3、4的乘法口訣。
2、初步學會用2、3、4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會解訣簡單的用乘法計算的問題。
3、通過學習2、3、4的乘法口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理解口訣的來源,掌握推導口訣的方法。
課件、每生小棒若干。
一、引入
談話: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5的乘法口訣,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2、3、4的乘法口訣。
二、展開
1、師生共同學習2的乘法口訣。
(1)談話:請大家跟老師拿出2根小棒,你能動手擺出一個漢字嗎?
師:誰來說說你擺了什么字?(學生匯報:可以擺“二”字,“十”字等)
師:不管你擺的是什么字,我們都是用了幾根小棒?也就是幾個幾呢?(1個2)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一個字用了2根就是1個2)
那么一共用了幾根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嗎?(指名回答:1×2=22×1=2) 誰能把這個算式用一句乘法口訣來表示?(一二得二)
(2)下面大家再來擺一個和你剛才同樣的字。 提問:現在又有幾個幾?(2個2) 誰也能列出乘法算式?(2×2=4) 誰來試著編一句乘法口訣?(二二得四)
(3)小結:一起讀讀2的乘法口訣。想想我們是怎么編2的乘法口訣?(2根2根擺——說幾個幾——列乘法算式——編口訣)板書:擺--說--列--編
2、小組合作探究3的乘法口訣。
(1)談話:2的乘法口訣我們編出了兩句,想一想3的乘法口訣會有幾句呢?(3句)下面我們小組兩個人分工合作試著來編一編3的乘法口訣。請同學們先看清楚屏幕上的要求,兩個人再擺一擺、編一編。
(2)小組兩人分工合作嘗試編3的乘法口訣。
要求: ① 小組討論:你們準備幾根幾根地擺?
② 分工合作;擺--說--列--編。
③ 編好口訣后,兩個人讀一讀。
師:剛才老師看到大家合作得都非常愉快,現在哪一組同學愿意來匯報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匯報的時候,老師還要看哪一組的同學聽得最認真!
(3)小組匯報,全班交流。(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
(4)小結:全班齊讀3的乘法口訣,邊讀邊想: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些口訣嗎?
4、獨立試編4的乘法口訣。
(1)談話:剛才我們一起合作編了2的口訣、3的口訣。現在你們還想來編幾的乘法口訣?(4的乘法口訣)那下面每個同學都試著自己編一編4的乘法口訣,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請同桌或老師幫忙。
(2)動手操作,自主編口訣。
(3)匯報交流。下面哪位同學愿意來說一說你是怎樣遍4的乘法口訣的?(擺--說--列--編)追問:你是用幾根小棒擺的?
(4)小結:觀察4的乘法口訣,你發現了什么?
5、系統整理,學習1的口訣。
(1)談話: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數的乘法口訣?我們把學過的這些口訣,整理成口訣表。(學生匯報,教師課件演示)
(2)師:仔細觀察我們整理出來的口訣表,你發現了什么?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3)學習1的乘法口訣:一一得一。誰知道“一一得一”是什么意思?(1個1)
三、應用
師:我們班的同學可真了不起,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編出了1-5的乘法口訣,而且我們編的乘法口訣和數學家們研究出來的是一模一樣的。來,一起用掌聲來表揚一下自己吧?
1、對口決。下面我們一起來對一對口訣吧?首先老師出同學對:(師出生對);同桌互對;指名上臺當小老師和同學對。
2、真不錯,熟練了乘法口訣,下面我們一起來算一算。(課件出示)
3、動物過河。
同學們口算這么厲害,你們愿意來幫幫這些小動物的忙嗎?河里有許多石頭,請小朋友們聯系動物身上的數字和石頭上的式子或口訣連一連,就能幫這些小動物過河了。(課件出示練習)或(學生打開課本57頁獨立練習,然后課件集體較對)
4、看誰寫得又好又快又多。(課件出示動物圖)
師:仔細觀察這幅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學生說) 從圖中你能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誰最會動腦筋,寫出來的算式又對有多。(學生自主列式,集體板書交流。)
四、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這些乘法口訣可有用了,以后計算的時候還會經常用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