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阿Q正傳有感 讀《阿q正傳》有感500字篇一
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階級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傳》的主題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遠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通過阿q來了解中國人民過去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奴役的歷史。當時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在十月革命影響下蓬勃發展,中國在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已經開始的時代,受社會主義思潮和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的影響,產出了一個個如阿q一般有著或多或少嶄新性質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典型人物。
有學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個方面:
①質樸愚昧又圓滑無賴
②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
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
④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
⑤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
⑥排斥異端又向往革命
⑦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
⑧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
⑨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⑩不滿現狀又安于現狀
那阿q是怎樣一個人呢?就我認為,在我分析阿q這一形象時我會主要突出兩點: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勝利法突出來;二是應抓住他其他的劣根性
首先阿q也沒有家,一個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作短工,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可見他是一個一無所有,專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下層農民,換了話說,也就是農村的無產者。但阿q也和一般農民有著很大的區別。一般農民有著自己的家,自己耕種的土地(無論是祖傳的或從地主租來的),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產資料;阿q則什么也沒有。地主階級對它的剝削并不是通過地租這種通常的形式,而是象資本家對工人一樣,直接榨取他的勞動力;因此阿q比一般農民更慘苦地呻吟于地主腳下;這就決定了他在政治上更不自由、更無權利。在未莊,豪紳地主以至地保、閑人,都把它視為無足輕重的賤物,高興時拿他開玩笑,不高興時就隨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會因為無端打罵阿q而受到責難。豪紳地主甚至還可以以某種借口把他驅逐出未莊,不讓他回來。阿q就這樣在嚴重的封建經濟剝削和封建政治壓迫之下,過著一種居無定處,顛連困苦的奴隸生活。
毫無疑問,阿q過去也曾為此進行過一些實際斗爭,只因為豪紳地主的勢頭太大,自己的力量
太小,他的斗爭從未得到預期的結果,反而常常因此吃更多的虧,遭受更多屈辱和痛苦。"反抗,失敗,再反抗,再失敗,再反抗",這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農民像阿q一樣,對斗爭失去信心和勇氣。
我們可以看到,每當阿q遭受了無端的屈辱,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他的精神勝利法,,阿q就是利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屈辱,消除內心的痛苦,使自己忘掉殘酷的現實。這形成了他生活上的極端的矛盾現象:在現實中是失敗者,而精神上卻以為是勝利者。他一生的許多喜劇和悲劇,都是從這里演出來的。,他終身悲苦,也終身糊涂。他對豪紳地主的仇恨,往往只是一瞬間,就消失于心造的所謂"精神勝利"之中了。阿q爭面子,爭精神上的優勝,實際并沒有爭到,殘酷的現實既不許他進行實際的反抗,也不許他取得任何精神上的優勝。阿q的"得意"、"愉快"、"飄飄然",其實,都是帶著鐐銬的跳舞。而他自己卻分明認真的跳,還時時發出愚妄的歡呼,似乎極力要人們相信他的"勝利",分享他的"快樂",這就百倍地可哀。精神勝利法讓人喪失現實感。由于主觀隨意性與客觀真實性的背離。阿q無法直面慘淡的人生,不能了解自己的真實處境,他在行動上的困頓只能從精神領域尋求補償,于是脫離現實的精神上的自我陶醉——“精神勝利法”,成了阿q畸形性格的重要特點。
阿q的性格是豐富的。除精神勝利法外,他主觀、狹隘、保守,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還受到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如深惡造反,以為造反是與他為難;嚴于“男女之防”及排斥異端等等。還有時候,由于遭受的屈辱太多太重,自己明知無法解脫,阿q就又產生了一種宿命的思想,好像以為,既然屈辱無法避免,也就證明這是自己應該承受的了,所以一時也就沒有什么不平之氣。一個被壓迫者沾染了這些東西,必然要失去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失去深沉的反抗勇氣,同精神上的病人相差無幾。阿q事實上正是一個精神上的病人
如果說小說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集中刻畫,已經證明了魯迅是要借阿q來刻畫國人的靈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態,就更進一步證明,魯迅的確是完成了他的創作意圖,把阿q寫成了整個民族精神病態的典型。他的精神狀態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國歷史上遺傳下來的種種奴隸意識,近代以來隨著社會半殖民地化而產生的許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動而又透徹的表現。
阿q其實是一個偉大的人,在當時的社會下還并不麻木,明白社會的黑暗,知道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奮斗,為達目的不怕受傷。
讀阿Q正傳有感 讀《阿q正傳》有感500字篇二
讀完了文章,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阿q“精神勝利法”,他總借著“精神勝利法”來麻痹自己,來逃避冷酷的現實。
文章以辛亥革命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殘害的落后農民的人物形象。阿q生活貧困,靠打短工為生,住在土谷祠,無依無靠,甚至連自己的姓氏也“丟掉”了。
文章開頭就寫了阿q在未莊并不怎么好的人緣地位,以及總少不了挨打和被開玩笑的生活。面對人們的各種過激行為,他總是吃虧,但他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阿q向往有一個家,所以他想“女人”,所以他才會對吳媽說那樣的話,由此看得出阿q心中的“家”對他來說是多么重要,但那時的人們不懂,阿q還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阿q膽子不算大,但他能毫不諱飾的說出來他上城的那些日子干了不好的勾當,卻使人們更加疏遠他了。
當革命黨來到鎮子時,阿q又幻想他加入了革命黨,去掠奪趙府和“假洋鬼子”的財物,后來革命黨搶去了這些阿q夢寐以求的東西,卻沒叫上阿q,再后來阿q被抓走扣上了打劫的罪名,游街示眾,最后被槍斃了……
正如魯迅先生自己說過,他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
對與阿q的悲慘一生,我感到無奈,我感到惋惜。
讀阿Q正傳有感 讀《阿q正傳》有感500字篇三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后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