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一
華為任正非的生存觀念、微軟比爾蓋茨的破產危言則是我國先人危機意識的生動的演繹。
通過20xx年3月14—15日2天的學習,通過丁兆林教授的生動、別致、高效的危機管理課程的“教”“練”,使我在對危機的感受上又提升了一個高度,現對學習情況總結如下:
一、 重新認識危機:
沒有爆發的危機稱之為風險,失去控制的風險就是危機,簡單的說,風險變成了事實就成了危機,風險事故就是危機。
細節無處不在,風險無處不在,問題表現出的不被人認識的、不引人注意的細節,蘊藏者巨大的風險危機。
企業的危機主要有:質量危機、人員危機、品牌危機、財務危機、公害危機、犯罪危機、事故危機、天災危機。
企業或管理者的恐慌、短視、溝通不足則是應對危機時的大忌。
危機的突發性、嚴重性、迅猛性、敏感性決定了企業必須要做到危機管理的制度化。
1、企業要有危機意識,要分析研究為什么樣的危機做好準備,列清單,“未雨綢繆”。
2、集思廣益(召開管理層全員危機意識動員會),借助外腦,整合資源(組織內外專家風險防范與危機管理工作組),制定危機管理制度,做好人力資源儲備(成立企業風險防范與危機管理委員會),建立融合危機意識的企業文化,制定全面的危機溝通計劃,
二、危機處理;
危機處理三大原則:
1、 事實雖重要,態度是關鍵;千萬不要與老百姓講理,要講情。
2、 金錢雖可貴,時間價更高;要立即處理。
3、 誠意放在前,補償不吃虧。
必要時尋找外協(借腦),拓展思路,危機之中有商機。
危機處理三大法寶:
1、 人心
2、 人性
3、 人情
三、關于管理的悟性問題:
管理是一種技能,思考的技能,博弈的技巧,智慧的決策,思維的藝術,更是想到與想不到的問題,是“悟”的學問,不斷去”悟”的學問.。
古語云:“未雨綢繆”;”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三株董事長吳炳新的一句失敗經驗之言,使我明白了作為企業中的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員不但要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管理指揮水平,而且時刻要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危機防范意識。人的事業、地位到了一定位置后,伴隨著周圍人的恭維、媒體的吹捧,會從思想上、行動上、語言上有所放松,飄飄然,昏昏然,不知所以然,一天到晚忙于應酬、形式主義,全然沒有了當初創業時的工作熱情和激情,思想上開始懈怠。但也就是這個時候,內部管理容易出現紕漏,工作監督落實不到位,對一些事物的判斷能力減弱,競爭對手們正是抓住了這一時機,通過“誘倒”、“捧倒”或“打倒”的方式,對我們實施攻擊,一旦我們沒有防范或防范措施不到位,極易被對手打敗。這種案例不止發生在企業,中國五千文明發展史上同樣發生了很多.
通過學習“三鹿奶粉事件”和“東航集體返航事件”,特別是丁教授的“東航集體返航事件”課程的生動的課堂互動,使我深刻的感到,作為管理人員在關鍵時刻要會如何巧妙的應對和化解危機,避免給自己和公司造成更大的損失。但處理危機的水平和能力不是一招一夕就具備的,而是長時間積累和正確管理的結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果遇到危機,我將本著以下幾點做法去處理:第一,不管責任在哪方,首先態度要端正,積極、誠懇、有誠意,本著先處理問題后追究責任的原則去處理;第二,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化解危機,避免事態擴大話;第三,要有底線,不管什么事,在自己能力范圍的不能違背原則,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要積極匯報。第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出現危機時刻,多一個朋友就多一份力量,把劣勢轉化成優勢,化危機為商機。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二
第一節:什么是銷售危機管理
譬如:產品和銷售的危機、資金的危機、產權的危機、市場的危機、競爭的危機、合作的危機、環境與公害的危機、企業道德的危機、人力資源的危機、企業發展戰略的危機等。實際上,企業發生危機,是企業面臨危險與機遇的分水嶺。同時,“危機”也是種挑戰,是對企業管理素質,企業管理者領導能力的考驗和挑戰。出色的企業管理者可以使瀕臨絕境的企業轉危為安;無能的企業管理者卻可能把企業導向絕路。史蒂文.芬克在《危機管理》一書中就指出:“中國人早在幾百年前就領會了這一思想。在漢語中,組成危機的兩個字就分別表示危險和機會。”但是,領會其思想,并不等于具備了這種能力。因此,如何防范、處理危機,應該說是企業管理者的一項基本修煉。
“危機管理”可以說是現代管理科學理論未曾給予研究或涉及的一個獨特的領域,但現在“危機管理”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和內容。特別是發達國家許多知名企業在危機發生時的決策和處理的案例,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和效仿的經驗。
由于中國企業真正進入市場經濟環境只有20xx年左右的時間,企業的管理模式、管理經驗還相對比較落后,危機的意識淡薄,危機管理的知識、手段均缺乏。企業一旦發現自己遇到或陷入了危機,要么束手無策,保持沉默;要么本能地去找政府部門來幫助化解;要么采取一種對抗、強硬的態度……這些現象顯然有悖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動作規律。
那么,什么是“危機管理”呢?企業的危機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對危機的監測、防范、決策和對危機的處理,達到避免和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甚至將危機轉化為“機會”的管理過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危機管理”的對象是危機,因此,我們就必須來研究、分析危機的類別、特征、危機產生的原因、危機來臨時的處理方法和危機處理預案的建立。
第二節:建立媒體溝通關系
為了研究和分析的方便,銷售危機危機可分為四種常見類型
一:質量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質量類突發性品牌危機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企業自身的失職、失誤,或者內部管理工作中出現缺漏,而造成產品在質量上出現問題,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現代城的氨氣超標,博雅西園主體脫落等事件。這類危機的直接后果是公眾不信任感增加,銷售量急劇下降,品牌美譽度遭受嚴重打擊。
二:工期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工期類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由于自身原因或不可抗力,造成產品不能按期交付使用,造成消費者的不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與開發商管理混亂,程序不清,品牌意識淡薄有關。
三: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開發商在產品交付使用時,面積誤差超出規定標準,消費者倍感上當受騙,極易造成信任感的嚴重挫傷,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萬泉新新家園的面積問題。此類危機造成的影響是品牌形象受損,后期銷售嚴重受到影響。
四: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在入住期間開發商所承諾的水、電、煤氣等生活必備或學校、醫療、交通等配套不能完全實現,給消費者生活上造成不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一般與開發商公關能力較差,對后期服務不重視有關。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品牌危機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品牌的生存,一些看上去非常強大的品牌在遭遇一兩個似乎很小的危機后,便如多米諾骨牌一樣無情的垮了。正處于品牌建設階段的中國企業,急需一些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實效方法,巧妙、快速而有效地預防和處理危機
銷售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聞媒體可能是此類危機的披露者,在危機的披露中,新聞媒體既可能是危機的促進者和危機管理的妨礙者,也可能成為危機化解的協助者。這是因為,媒體是人們了解外部事件直接或間接的載體,對人類活動反映細致而全面,它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印象,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資源供給和對品牌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媒體還具有對任何信息的放大作用。沒有媒體的宣傳,一條信息只局限在組織內部,一旦被傳播出去,那么信息就再也無法掩蓋,媒體就像擴音器一樣,將微弱的聲音放大為清晰的、大家都能聽得見的聲音。這些特性,決定了媒體在危機管理中重要的雙向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增加溝通就是形象類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
品牌形象的樹立,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品牌的日常管理中,企業要注重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系,在平時,主動為媒體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使媒體對品牌形象有比較準確、全面的認識,建立企業與媒體之間的信任關系。這樣,當危機爆發時,由于日常的接觸了解,媒體對品牌危機的報道就會比較公正、準確,溝通也會比較快速,為危機反應和恢復爭取到更多的寶貴時間。當反宣傳出現時,企業一般要在媒體的幫助下對危機做出反應。如果危機潛在的受害者是公眾,就需要通過媒體向公眾說明真相,以求社會輿論的公正回報,并利用日常與媒體建立的關系,在第一時間傳遞管理者所希望傳遞的信息,以隨時消除各種誤解,挽回形象。一場危機發生時,媒體除了報道危機事件外,還會請一些專家、學者進行評論,就客觀報道中危機存在的隱患、目前的狀態或失實報道中的問題發表公正的、專業的看法。同時,媒體還可能就危機事件采訪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他們會從各自的角度表明對危機事件的看法、提出個人的建議。企業要將專家、學者的評論視為針對危機管理的免費專家咨詢;同時,意識到,這些評論的發表等于為危機發布了科學有力的證據,對失實的報道進行了公開駁斥。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的言論,直接反應出公眾的心態以及品牌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變化。企業要收集相關報道,通過分析,確認危機對品牌形象造成損害的規模和程度,以便盡快制定解決危機的措施。
公眾輿論壓力對品牌形象的影響之大不可低估。聯想到國內有些品牌,由于對媒體缺乏必要的認識,在市場競爭中扮演了夭折的角色。在三株公司“人命官司”中,企業曾經有足夠的機會先把信息局限起來,再尋求協商解決。但是,三株公司拒絕了“大事化小”,直到媒體參與進來,反宣傳一下子席卷了大江南北。品牌形象危機不可遏止的爆發了。媒體起到了促進危機深化的作用。然而,危機爆發后,三株公司沒能建立自己的新聞中心,沒能及時、迅速、有效、準確地向各地媒體提供全面、客觀、詳實的信息。各種猜測性報道又對危機管理造成了妨礙。官司拖延3年之久,大勢已去,三株公司最終的勝訴也沒能挽救品牌形象的一落千丈。
第三節:建立危機管理預案
預防與控制危機。危機如同sars一樣,預防與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簡便的方法。企業應根據經營的性質,識別整個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從潛在的事件及其潛在的后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后進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風險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見,形成系統全面的風險列表,從而對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原因進行限制,并針對性地練習內功,增強免疫力,以達到避免危機的目的。
建立危機管理體系。主要是建立應對危機的組織、并制定危機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計劃,從而確保在危機洶涌而來時能夠理智冷靜,胸有成竹。
第四節:實施危機管理
在危機管理方面,國外實行現代化管理體制的企業,包括許多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都為員工配備了詳細的、內容具體到個人的危機應對手冊,手冊的內容非常廣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夢般災難的應對程序,在手冊里都能找到。
危機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管理是動態的,它既凸顯于突發事件處理的關鍵時刻,又貫穿于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貫穿于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危機意識當中。
危機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則是由少數人知道到多數人知道的過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機,它只是潛在的危機。只有當企業員工、消費者、公眾、媒體、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以及經銷商都知道了,并且被各種因素和途徑夸大了危險,導致混亂和恐慌,才成為危機。
危機一旦發生,你我都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一、正確地處理,以減少或避免損失。
二、正確地傳播,客觀理性地告知公眾,以減少或消除恐慌。
正確地處理,是危機管理的前提;而正確地傳播,則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向誰傳播、傳播什么、怎樣傳播是危機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
危機的處理可以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成立危機處理的組織,這是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的保證。
(二)深入現場,了解事實。企業領導要親臨現場查實情況,并及時做出應對。
(三)盡快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損失,尤其是要重視在輿論上、信用上對企業的市場前景可能造成的損失。
(四)當掌握危機事故第一手資料和了解公眾的輿論反應后,企業高層確定對策,采取措施。
(五)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信息。向新聞界介紹實情及應對措施,懇請新聞媒體密切合作,防止輿論向不利的方向轉變。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三
近段時間以來,我局組織局班子成員對《公共危機管理案例》進行了學習。通過學習,本人對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有了更深的體會。
從“非典”、“甲流”到“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出現,暴露出目前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國家對控制傳染病流行及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進一步重視,出臺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加大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投入,同時加快了建設步伐。現又將公共衛生危機管理列入《公共危機管理案例》進行學習,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及衛生工作者深感對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責任重大。基層衛生組織是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最早發現者、監測者、報告者和具體處理措施的承擔者。我就這兩年的衛生管理工作實踐,結合本縣衛生工作實際,簡要談談對處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體會及看法。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我縣縣、鄉、村三級衛生網絡基本健全,國家疾病報告信息系統已建到縣、鄉兩級,縣一級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救災防病報告管理系統,縣、鄉分別制定了處理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案,初步建立了快速反應機制,構建了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平臺,但存在問題還十分突出。
一是專業技術人員、設備匱乏。鄉鎮衛生院防保組、縣疾病控制中心的非專業人員占很大比例。
二是投入不到位,應急處理能力較差。財政多年來對鄉級衛生機構投入比例不大,使鄉鎮衛生院對開展防病工作、業務培訓、健康教育工作等一些必要的投入不足。
三是應急處理能力弱,善后處理機制不建全。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存在醫療救治能力不高、專業醫療人員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置。
二、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隊伍。進一步建健全和完善現場流行病學、醫療救治專家庫,加強對縣、鄉級現場調查和縣級醫療救治能力建設,提高現場處理和救治水平。應本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原則,加大投入,加快專業人員培養,不斷提高隊伍的素質,盡快落實衛生系統績效工資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確保隊伍穩定,真正做到“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二是健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物質貯備機制。突發事件發生后,需要相應藥品設備。目前,藥品供應滯后,特別是遇到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需求量大,供需矛盾更加明顯。特殊事件,需要特殊、特效藥品、設備,由于物質貯備機制不夠健全,急需時甚至無法取得,影響了事件的處理。因此,應健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質貯備機制,即根據不同類別事件發生頻次、可能波及范圍,從國家到鄉一級都應健全物質貯備機制,存貯不同品種的藥品、物質、器械,既能保障事件發生后及時供應,又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三是完善應急處置機制。為使事件發生后能及時報告、處理,目前國家建立了多個報告系統,但這都是在衛生系統內部使用。非衛生人員發現事件發生后,如何及時報告是整個報告的關鍵。應設立一個全縣統一、讓群眾廣泛知曉的統一電話號碼。為使事件處置人員快速到現場,應配備專用車輛并有專用標志,人員也應著專用服飾或標志,以便群眾識別,快速讓道。相應人員車輛設備應處于應急狀態,這樣才能保證事件的及時處置。
四是優化檢驗能力配置,快速明確事件原因。盡快明確事件原因是成功處理事件的關鍵,檢驗、監測結果是查明原因的最重要手段。目前鄉一級對處理突發公共事件基本無檢驗、監測能力;縣一級也是設備不夠先進、技術水平低、開展項目少,很多項目都要向市、自治區級求援。我認為應優化檢驗能力配置,合理安排自治區、市、縣三級所承擔的檢驗監測項目,自治區級承擔設備、條件技術要求較高的項目,市級承擔一些日常較少開展的項目,縣級承擔日常項目。
總之,處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衛生系統綜合能力和管理水平、人員素質的集中體現。應急處理體系的完全建立和正常運行,需要一個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以及運行中相關部門配合、磨合的過程。在能力建設上除能處理傳染病暴發、不明原因疾病發生、食物和職業中毒外,應向高標準邁進,使我縣的公共衛生事件處理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四
這次參加的培訓為期三天,地點在公司培訓處,主講是常書記。主要學習了“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方面的內容。學習中涉及知識點集中,工作針對性強,這對教師的講授要求較高,授課時老師旁征博引,合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對課程的知識點進行了很好的拓展,授課內容緊扣業務知識,對本人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使人受益非淺。通過學習,結合工作實際,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得,與大家交流。
一、更加明晰了社會治理和危機管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xx屆三中全會將社會管理發展為社會治理,適應了我國新時期的新特點。社會治理是指一種導致公共理想的社會和經濟效果的治理模式,它是一個國家開發經濟和社會資源過程中實施管理的方式。當前我國的公共危機管理存在“危機管理主體單一,社會力量參與不足,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危機管理績效不足”等諸多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論研究和實踐均未擺脫“政府中心論”的窠臼。治理所追求的目標是“善治”。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
二、在“暴恐”案件頻發的當下,今后工作的重點
作為當前保衛處所承擔的職責,如何通過學習,促進我們的工作,我認為我們要做到:
第一,樹立危機管理理念,培養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同時在危機發生過程中應及時通過媒體向社會廣泛宣傳相關急救知識、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
第二,通過各種培訓和宣教,積極培育職工家屬對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制度合理與合法性認識。
第三,充分發揮職工家屬首創精神,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斷釋放全社會的創造能量,才能提高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的水平。
三、理論知識在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1、把維護穩定擺在首位,堅持穩定壓倒一切
一是廣辟信息渠道,及時解決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和掌握各類不安定因素,對反饋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對有可能發生影響的問題,積極制定措施妥善解決。
二是正確疏導矛盾,化解各種糾紛。這也是我們經常要求的,就是積極疏導各類矛盾,化解消極因素,做到及早發現,正確疏導,將矛盾控制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杜絕和防止集體上訪事件的發生。
三是做好突發性事件的預防和準備工作,樹立超前意識,制定可行性預案,確保各類問題發現早、控制住、處理好。
2、強化基礎建設,開展系列創安活動,提高綜合防控能力
加強治安保衛工作規范化建設,夯實工作基礎,全面落實責任。強化消防和爆炸物品管理,在消防安全管理上,各部門、各單位要強化領導,主要領導親自過問,主管部門切實負責,相關部門要形成合力,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檢查、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切實把責任制落實好。在爆炸物品管理上,要堅 持嚴管、嚴防、嚴查、嚴打的原則,從抓防范、夯基礎、促管理入手,做好爆炸物品的管理工作。
3、廣泛開展企地共建活動,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要重視和加強企地共建工作,積極參與和支持所在地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主動加強與周邊地區的溝通聯系,積極承擔起應盡的治安責任,協助和配合地方公安部門做好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共保一方平安。
4、規范工作機制,建設高素質的保衛隊伍。
要規范企業治安管理體制,健全保衛工作制度,提高保衛人員素質,切實增強做好企業保衛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保衛隊伍,確保礦山治安穩定,促進企業安全生產和經營活動順利進行。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五
危機是種普遍現象。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盡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認識危機
危機的爆發大致分二類:一是事物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爆發,可稱為“積發”;二是不可預測的事物的突然襲擊,可稱作“突發”。危機發生之后必然會集結不同利益群體,表現為媒體追逐、輿論責聲、情緒對抗、群體間搏奕謀利等等沖突。企業如何應對,進行危機管理?關鍵在于事前預防,檢視潛在危險,研定防范措施;危機來臨時,準確判斷危機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風險,盡快結束危機,把負面效應減至最小或轉化為企業有利因素甚至機遇。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統籌兼顧,謀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機意識至關重要。中學時讀《扁鵲見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對扁鵲的提醒無動于衷,最后竟從“湯熨、針石之所及”的小毛病變成“在骨髓,無請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沒有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締造出世界電子帝國,在于他有“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的危機理念。必須讓每位員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影響著公眾對公司的印象。市場經濟下正視危機,對企業成長是一種考驗和砥礪。
二、正確處理危機
危機事件的發生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二點: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質;二是主管單位和新聞媒體對事件的評論。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質并非不能改變,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在于如何與當事方和新聞媒體打交道,特別要化解媒體的過度報道和聚焦,尤其是網絡媒體,要設法引導輿論、分散或轉移媒體視線,迅速減輕危機的負面影響。平和心態、主動積極、低調處理、控制范圍、好的定性,對危機管理最要緊;主要手段則是剛柔相濟、整合資源、先急后緩、著眼穩定、內外有別、主動積極。
1、建立危機預警系統
企業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完善應對機制、健全危機預案,才能發現危機,臨危不懼,快捷響應,正確處理。危機可分三級:一般緊急、重要緊急、特別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機狀態,啟動相應的處置方案,才能保證危機處理組織有力、人員到位、物資支援、信息通暢,工作有序高效。
2、構建和諧媒體關系
網絡時代和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和諧的公司媒體關系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企業要善于和媒體打交道。眾多案例說明,好的媒體關系能為企業所用,對宣傳企業形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體關系不僅不利于企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媒體甚至可以把企業導向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企業要重視與地方媒介和新聞單位的團結合作,與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鍵時刻才能讓它為我服務。
3、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和諧的政企關系也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政府掌握著行政資源,代表著公眾利益和公平正義,政府對危機事件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事件的定性和公眾輿論,因此企業要善謀政企關系,建立感情,在危機出現時加強聯系和溝通,主動匯報情況,爭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責任,又要利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體,雙贏思維是當前處理好政企關系的導則,往往事半功倍。
4、評估總結改進提高
評估總結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質。危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畢竟主要取決于事件本身的性質和影響范圍。評估總結可以發現危機預警、危機處理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完善,進而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能力。危機管理既要充分借鑒成功的經驗,尤其要借助新技術、新信息和新思維,也要根據危機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創新。企業要明白:養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使企業免遭損失”而是“在危機中尋找發展機遇”。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六
根據市委組織部的安排,利用年底兩個月的時間,組織機關領導干部參加公共危機管理與輿情應對在線培訓班學習。通過學習,對于公共突發事件以及如何應對有了全新的認識。現將自己的學習感想和體會表述如下:
我國正處在突發事件高發時期,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帶來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無以數計。20xx年從無情的暴風雪到5.12汶川大地震……國人的心還沒有從冰冷中溫暖過來,就又經歷了大地無情的撕扯;當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流行,但并沒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于我國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應急預警和處理機制。突發事件有其突發性和嚴重的危害性,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將應對突發事件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作為一名機關的領導干部,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習應急管理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強化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妥善處理好各項工作,健全完善預防和處置公共事件的工作責任體系,確保能有效預防、及時處理公共突發事件。
首先,認清突發事件的內涵。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 、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 和社會安全事件。它內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突發事件具有明顯的公共性或社會性。突發事件應對法所要解決和應對的是“公共危機”,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國家啟動制定突發事件應對法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二是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和緊迫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突如其來,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危機就會迅速擴大和升級,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害。三是突發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壞性。危害性和破壞性是突發事件的本質特征,一旦發生本法所稱的突發事件,就會對生命財產、社會秩序、公共安全 構成嚴重威脅,如應對不當就會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或社會秩序的嚴重動蕩。四是突發事件必須借助于公權力的介入和動用社會人力、物力才能解決。公權力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發揮著領導、組織、指揮、協調等功能,公權力介入突發事件的應對。
其次,積極應對突發事件。應對突發事件,把預防和應急準備放在優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樹立“居安思危、常備不懈”的意識,逐步把握規律,主動采取防范準備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在無法完全避免突發事件發生的情況下,要總結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學化、專業化地應對各類突發事件。
第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 制度。政府部門 應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效應急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第二,制定完善應急預案 機制。認真制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加快建設科技應急體系。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應急管理科學研究 ,提高應急裝備和技術水平,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形成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體系。
第四,加強組織協調應急管理。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的協調應急管理,落實好各自負責的專項預案,還要按照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做好縱向和橫向的協同配合工作。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體系,明確各方面職責,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事不亂。
第五,積極開展應急宣傳培訓。利用多種方式,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 和應急預案,特別是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增強公眾的危機意識、社會責任 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開展應急專題培訓,特別要加強對公務員進行危機管理 專題教育及應對重大危機的培訓實踐,全面提升應對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發事件中的處理能力。應對突發事件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無論政府還是公眾,都需要認真學習,努力探索,提高應對的能力。
第一,培養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在和平發展時期,人們往往缺乏危機意識。通過模擬危機情勢,不斷完善危機發生的預警與監控系統 ,能夠使政府和公眾培養危機意識。如災情演練,通過演練可能在實戰中碰到的問題,培養民政干部減災救災的意識,從而使他們具有防災的心理和物質準備。
第二、建立具有分權性質的危機管理體系。現在的突發性危機多具有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高度流動性,但在政府的危機管理上,還是應該多發揮地方或下面的作用。這是因為,分權的政府不僅能促使政府管理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轉變,使之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創新精神 ,并產生更強的責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隨著公民對公共政策 需求回應性的提高,社會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權性質的危機管理體系也成為可能。如應對臺風災害,不僅僅是我們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財政、氣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糧食等部門,應通力合作,又應各負其責。
第三、穩定社會并動員社會參與危機救治。對社會來說,公共危機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會正常秩序遭到破壞并由此帶來社會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保持原有的社會運行軌跡是首要的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公關和信息公開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需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力量的參與,一方面可以緩解危機在公眾中產生的副作用,使公眾了解真相,祛除恐懼,消除危機制造者希望危機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產品,起到穩定社會、恢復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處理成本。
應對突發事件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有政府與公眾都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充分做好了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物質準備和技術準備,建立健全了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了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平安幸福,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七
企業成功與否是企業管理研究的核心問題。就像奧古斯丁所說,在商業活動中危機就像感冒病毒一樣種類繁多,防不勝防。每一次危機中既包含了導致失敗的根源,又蘊藏著成功的種子,發現、培育進而收獲潛在的成功的機會就是危機管理的精髓。而錯誤的估計形式并令事態進一步惡化則是不良危機管理的典范。
危機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具有發生的意外性,結果的破壞性和處理的緊迫性等特點的緊急事件,然而并非所有的風險都會引發危機,只有當風險所造成的危害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演變成危機。企業危機是每一個企業都不可避免的,它是指對企業未來的獲利和成長甚至生存發生潛在威脅的事件,它會威脅到組織的整體和引起負面的不確定影響,可能對組織及其員工、產品、服務、資產和聲譽造成巨大的損害,它是必須快速的作出決策并嚴重缺乏必要的訓練有素的員工、物資資源和時間來完成的事件。
企業的危機具有雙重性、隱蔽性、擴散性、復雜性。因此它的本質就是危險和機會并存。企業危機的爆發形式不同,影響的程度和范圍也是不同的,所以可以有不同的企業危機類型。面對不同的企業危機類型和其危害,企業危機管理作為企業防衛管理于20世紀60年代應運而生。企業危機管理的思想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所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后又有進一步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變革和進一步完善,80年代末進一步研究企業危機管理問題,至此現代企業危機管理的雛形已經形成。企業危機管理是指企業管理人員在危機意識或者危機觀點的指導下,依據管理計劃對可能發生危害組織的緊急狀況的處理能力和將危機化解為轉機的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能力。
企業危機管理是立足于應付企業突發的危機事件,抗拒突發的災難,趨利避害,化險為夷,將損失降低至最低點,盡最大可能保護企業的聲譽。
要預防企業的危機首先要將所有的對企業造成威脅的事件一一羅列出來并做好預防措施為危機做好全面的準備;在確認是危機后,需要根據危機的范圍和程度采取控制措施減少影響;危機解決的速度是關鍵,方法和手段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迅速有效地采取危機處理措施才能把危機轉化成機遇,才能從危機中獲利,防止危機的進一步擴散和惡化。
成功的企業危機管理,要遵循危機管理的原則,要根據危機的類型,影響的范圍和程度采取趨利避害的措施,防止和避免企業損失并以此來提高企業的危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八
危機管理,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應當包括危機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機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樣,其形成有一定的過程,只是該過程長短不同,危機狀態也是逐步發展而形成的。危機發生前,一般會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夠及時發現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先兆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則可能防止危機的發生。在危機發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盡可能將危機化解于萌芽階段,避免危機的發生,并且為積極應對危機做準備。因此,要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將對危機的事前預測、控制納入日常管理中。
危機事件具有突發性、緊急性,危機發生的時間、地點往往是不可預見的,危機的發生往往是出乎人們意料的。同時,危機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危機事件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影響范圍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災害引發的危機,其發展受到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另外,對于危機采取的處置措施不同,也會對危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為應對危機,應當在平時進行主動監測,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若發現可能引起危機的征兆則應盡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機的發生。而當危機一旦發生,則應當盡快采取措施,隔離、控制危機,盡量減少危機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是危機管理中兩項最基本的制度,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由于公共緊急狀態給民眾生命和財產所造成的損失和給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壞。
危機發生前的準備階段對于危機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階段。通過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據科學的依據進行分析,能夠對可能引發
危機的事件的前兆進行防范、加以疏導,爭取將危機的前兆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避免危機的發生。但是,建立了預警機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機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現有技術的限制等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機都可以事先通過預警機制發現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機是無法準確預測的。即使預測到了危機的征兆,也可能沒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機的發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機征兆都能得到有效處置以防止危機的發生。根據預警信息,能夠對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行預防,作好各種準備,當危機真正發生,能降低危機發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當危機一旦真的發生了,就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策,對危機進行處置,盡量減少危機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將危機造成的損失最小化。對危機的處置往往需要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保障。比如,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需要大量的藥品、醫療設施、運輸工具,需要醫療、公安、運輸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機應急反應機制,保證危機一旦發生,能夠盡快正確處置,盡可能地控制事態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由于危機本身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危機一旦發生,則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危機的決策者應當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做出果斷的決策,調動各個部門,動用各種資源,盡快控制危機的發展,恢復社會秩序。
在長期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建立了一系列應急機構,包括軍事上的應急機構,也包括重大自然災害、社會治安、醫療救護等方面的應急機構。危機一旦發生往往需要多個部門
的共同參與,比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需要的不僅僅是衛生部門的參與,物資、交通、公安等許多部門都要參與到應對危機中來。面對突然爆發的危機,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決策并非易事,因此,為進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應當建立統一的決策和指揮機構,負責危機發生時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并依據決策對整個危機處置進行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公共危機管理為應對危機不僅僅需要統一的指揮決策機構,還需要統一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部門。如前文所述,為應對危機需要的往往是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在目前我國分部門、分災種的危機管理體系下,應急機制中各個部門是相互獨立的,這些部門之間應當進一步加強配合,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危機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關的法律,統一規定政府在處理緊急事務中的職能和職責,確定依法對抗緊急狀態的法制原則。應急管理機制中的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的運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組織結構的。一個完備的危機管理體制應當由五大系統構成:指揮決策機構、職能組織體系、信息參謀咨詢組織體系、綜合協調部門和輔助部門。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的建立必須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體制上,而每一個部門的職能、權限等必須有相關法律的明確規定,以使機制的運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預防和處置危機。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九
公司組織觀看學習了《突發事件與危機管理》系列講座。作為焦化企業的一名管理人員,焦化廠是有毒有害氣體、廢水、噪音等不利因素都有的單位,高壓、高熱、高燃燒點的環境導致單位突發事件有可能發生,《突發事件與危機管理》系列講座學習使我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對一名單位的中層管理人員而言,在面對企業突發性危機事件發生的前后,應理性處理,做到臨危不亂,泰然處之。不僅要要勇于應對,更要做到善于應對,引導輿論的正確方向,有效處置、化解矛盾,推動和諧的目標。
突發事件的特點: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突發公共事件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突發性。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人們難以準確把握其是否發生,發生的時間、地點、以何種方式爆發及爆發程度等情況。二是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發生后,事態的變化、發展趨勢及事件影響深度、廣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確定,難以預測。三是危害性。直接損害體現在人員的傷亡、組織、財產的損失和環境的破壞上,一目了然;間接損害體現在社會心理和個人心理,進而滲透社會生活各層面,損害具有長期性和不穩定性。四是公共性。主要體現在突發事件必須借助于公權力的介入和動用社會人力、物力才能解決。五是緊迫性。突發事件關系到社會、組織或個人安危,它的發生往往是突如其來,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危機就會迅速擴大和升級,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害。
首先,要樹立積極應對的意識。突發性危機事件有一個必然性,它是一對矛盾極端化的表現。只要有矛盾存在,突發性危機事件就不可回避。干部的維護職責不可因必然性而弱化,這不僅與領導和職工的努力有關,做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增強趨利避害、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能力。深入開展應急管理科普宣傳,圍繞重點預防對象,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進一步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等應急知識,適時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因此,必須不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挺身而出,深入職工,積極應對,接受監督。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切實增強工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自覺性、堅定性;二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切實增強工會發揮重要職能和作用的主動性、務實性;三要堅持針對性的宣傳方向,加強對相關應急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廣大工會干部和職工在應對中的法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
第二,要加強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對突發性危機事件的應對,是一個全方位聯動運作的系統工程。通過信息情報監控系統及時發現端倪,發布預警信號,為及早化解各類突發事件奠定基礎,避免倉促應戰、盲目應戰等不良現象發生。為此,我們必須適應歷史變化,建立統籌各方的堅強有效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并將應急管理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重要內容。切實完善對勞動爭議的調解機制和利益表達機制,完善勞動關系預警和突發事件報告制度,做好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做好突發事件緊急預案,確保突發事件危機一出現就能得到及時處置和妥善化解。出現有一定影響的突發性事件必須盡快、及時上報到上級,同時向黨委、政府等報告,不得隨意向社會傳播。要認真研究,周密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組織安排,清醒理性應對。
第三,加強對干部的學習培訓。突發性危機事件發生的前夕,雖然有一些前照,但事件一旦發生,必然是來得突然,演化迅速。這就需要干部快速反應、沉著應對。但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因此,要加強對領導和干部的培訓力度。要突出專業性,在學習工會法、勞動法律法規、業務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新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專業的培訓,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應急預案知識等。要強化實踐性,借鑒西方國家的政府、企業的經驗,專門編制詳實、具體、明確、操作性強的文件,每年還要舉行應對突發性危機事件的危機的演習,使每一個受訓者都可以按照預案比較熟練地操作。通過在各級工會系統中舉辦應對突發性危機事件的培訓班,盡快提高工會干部的引導能力和依法應對處置的能力。
“居安思危,思而有備,有備無患”,是應對突發性危機事件有效方法。只要掌握好方法,我們當遇到考驗時,也必將大有作為。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十
企業危機管理是指企業為避免或減輕危機帶來的損害和威脅,從而有組織、有計劃地學習、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策略。也可以說,任何防止危機發生的行為、任何消除危機的措施都是危機管理。
1、走近危機,了解企業危機管理的現狀
步入21世紀以來,企業危機頻發,其影響力和破壞力也越來越大。中國的大部分企業處理危機的手法缺少專業性。一些國內大企業已經著手建立危機處理機制,但與一些跨國企業相比,總體而言,手法尚不嫻熟,對危機管理尚未有成型的模式,使得國內企業在面對危機時表現出不知所措,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1管理者危機意識較弱
目前中國大部分企業的公關活動只是停留在產品、服務和品牌傳播階段,而對的企業的全面管理尤其是危機管理難以把握。國內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普遍具有較好的危機管理理念,在日常的經營運作中也采取了一定的危機管理措施,但和西方的一些大企業相比,我們的危機意識普遍較弱。一部分原因是現有體制導致經營者沒有“恐懼”心理,沒有危機觀念。
1.2企業危機處理措施不力
很多企業不注重日常的危機管理體系的建立,當企業面臨危機的時候不知所措,無力應對,以致事態惡化。調查顯示:當企業出現危機時,9.2%的企業認為企業經營難免會出現問題,因此“不采取任何措施”;25.5%的企業采取“觀望”態度:當出現危機時,先不采取措施,視媒體和公眾的反應再制定應對方案;39.3%的企業會按照企業內部現行的處理機制進行處理;只有25.5%的企業會立刻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處理方案并采取行動。
1.3企業不能有效應對媒體
傳媒在公眾心中普遍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媒體的報道有時能左右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調查發現:對于媒體不利于本企業的不真實報道,11.5%的企業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36.3%的企業要視公眾的反應之后再反應;33.2%的企業要投訴該報道的記者。這些消極被動或者過激的反應均不利于企業與媒體間良好關系的建立,不利于企業用好媒體這把“雙刃劍”。企業對常態時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與媒體的合作主要是常規的、表層的合作,缺乏積極有效的深層次合作。
2、把握程序,尋求企業危機管理的對策
危機管理分預防危機、處理危機、事后完善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而這三個環節中,預防危機是重點,避免危機發生是最理想的管理效果,即使無法避免至少也可做到未雨綢繆、從容應對。
2.1預防危機
樹立危機意識是最首要的工作,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必須保持高度的危機感,時刻留意市場變化,加強內部管理,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下不斷奮進。微軟公司原總裁比爾?蓋茨的一句名言“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就是企業危機意識的具體體現。企業還
應當向員工灌輸危機意識,讓員工明白企業不警惕危機就會被市場淘
汰,員工不警惕危機就會被企業淘汰。危機意識是開展危機管理的基礎,危機管理的重點工作也正是樹立危機意識,許多企業已將危機意識融入到企業文化中。
其次,建立危機管理體系。先要成立危機管理組織,一般是危機管理小組或危機管理委員會。危機管理小組是一個智囊團,需要各個領域的專才和危機管理專家,由企業的高層領導人和各職能部門人員組成。然后,危機管理體系需要制定危機管理的制度、流程和計劃,做到工作開展有條不紊、面對危機胸有成竹。只有將危機管理規范起來,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2.2處理危機
處理危機的措施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危機發生初期的應急措施;另一類是危機發生中后期的解決措施。
危機發生初期是最緊張的時期,其損失和影響擴散的速度最快,所以企業必須時刻關注,及時處理,采取應急措施。危機一般是突發事件,當企業知道危機發生后,應該沉著冷靜,立即隔離危機防止其蔓延。20xx年4月20日發生的bp公司墨西哥灣鉆井平臺突然爆炸事故,在處理過程中也沒有采取“一步到位”的辦法,而是先后嘗試了安放巨型鋼筋水泥罩、開啟止噴閥、設置吸油管等多種堵漏方案,在均毫無成效后,才最終使出“蓋帽法”成功堵漏。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大約490萬桶的原油泄漏,其中410萬桶流入了墨西哥灣,曾經的英國石油巨頭由此被拖垮。這就是由于在危機發生初級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所致。
等危機發生一段時間后,緊張感降低,主要是進行一些例行的工作,此時企業可將重點放在解決措施上。解決措施不同于應急措施,不是為了控制事態,而是要真正地解決問題。一方面要實實在在地把已出現的危機處理好;另一方面是要解決危機的根本問題。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解決措施:第一,補償受害者損失。讓受害者基本滿意,是衡量企業渡過危機的第一個基本標準。第二,通過法律調控危機。利用法律手段處理危機,是根據事實和法律規定處理問題,可以較公正地結束整個事件。第三,利用權威處理危機。權威人士和權威機構是公眾信任的對象,他們的意見易被接納。第四,公布危機產生原因。補償損失只能讓公眾基本滿意,說明原因和防止措施才能使公眾真正滿意。
2.3事后完善
危機是企業的一次特殊事件,通過危機可以讓企業看到很多平時看不到的缺陷,還可以鍛煉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每一次危機過后,企業可以從中有所收獲,如果不及時進行總結,就會喪失用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同時,危機過后還有一些尚待改進的問題,如果不及時開展,就會喪失寶貴的完善時機。
無論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處理結果如何,必然都會影響企業形象。因此處理完危機后,企業還應重塑企業形象。通常樹立企業形象可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平時,另一個是關鍵時期。企業形象需要長時間積累,企業必須在日常經營中保持良好的形象。這個時期,企業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保持持久的毅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塑造穩定的形象。但是在關鍵時期,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在公眾的關注下,是塑造形象的最佳時機。處理危機的過程中,企業的每一個行動都會透露出企業的內涵,公眾會對企業產生深刻的印象。在危機過后的一段時間內,企業可以抓緊時間鞏固在危機中樹立的良好形象。
總之,危機并不等同于企業失敗,危機之中往往孕育著轉機。危機管理是一門藝術,是企業發展戰略中的一項長期規劃。企業在不斷謀求技術、市場、管理和組織制度等一系列創新的同時,應將危機管理創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一個企業在危機管理上的成敗能夠顯示出它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成功的企業不僅能夠妥善處理危機,而且能夠化危機為商機。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十一
危機是種普遍現象。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盡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認識危機
危機的爆發大致分二類:一是事物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爆發,可稱為“積發”;二是不可預測的事物的突然襲擊,可稱作“突發”。危機發生之后必然會集結不同利益群體,表現為媒體追逐、輿論責聲、情緒對抗、群體間搏奕謀利等等沖突。企業如何應對,進行危機管理?關鍵在于事前預防,檢視潛在危險,研定防范措施;危機來臨時,準確判斷危機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風險,盡快結束危機,把負面效應減至最小或轉化為企業有利因素甚至機遇。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統籌兼顧,謀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機意識至關重要。中學時讀《扁鵲見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對扁鵲的提醒無動于衷,最后竟從“湯熨、針石之所及”的小毛病變成“在骨髓,無請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沒有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締造出世界電子帝國,在于他有“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的危機理念。必須讓每位員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影響著公眾對公司的印象。市場經濟下正視危機,對企業成長是一種考驗和砥礪。
二、正確處理危機
危機事件的發生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二點: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質;二是主管單位和新聞媒體對事件的評論。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質并非不能改變,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在于如何與當事方和新聞媒體打交道,特別要化解媒體的過度報道和聚焦,尤其是網絡媒體,要設法引導輿論、分散或轉移媒體視線,迅速減輕危機的負面影響。平和心態、主動積極、低調處理、控制范圍、好的定性,對危機管理最要緊;主要手段則是剛柔相濟、整合資源、先急后緩、著眼穩定、內外有別、主動積極。
1、建立危機預警系統
企業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完善應對機制、健全危機預案,才能發現危機,臨危不懼,快捷響應,正確處理。危機可分三級:一般緊急、重要緊急、特別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機狀態,啟動相應的處置方案,才能保證危機處理組織有力、人員到位、物資支援、信息通暢,工作有序高效。
2、構建和諧媒體關系
網絡時代和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和諧的公司媒體關系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企業要善于和媒體打交道。眾多案例說明,好的媒體關系能為企業所用,對宣傳企業形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體關系不僅不利于企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媒體甚至可以把企業導向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企業要重視與地方媒介和新聞單位的團結合作,與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鍵時刻才能讓它為我服務。
3、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和諧的政企關系也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政府掌握著行政資源,代表著公眾利益和公平正義,政府對危機事件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事件的定性和公眾輿論,因此企業要善謀政企關系,建立感情,在危機出現時加強聯系和溝通,主動匯報情況,爭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責任,又要利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體,雙贏思維是當前處理好政企關系的導則,往往事半功倍。
4、評估總結改進提高
評估總結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質。危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畢竟主要取決于事件本身的性質和影響范圍。評估總結可以發現危機預警、危機處理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完善,進而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能力。危機管理既要充分借鑒成功的經驗,尤其要借助新技術、新信息和新思維,也要根據危機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創新。企業要明白:養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使企業免遭損失”而是“在危機中尋找發展機遇”。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十二
一、前言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危機無時不在覬覦著中國企業,威脅著企業的生存。危機不僅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人、財、物的損失,而且會給企業的經營產生影響,甚至可能會損害企業的形象,嚴重的還會使企業陷入困境,乃至破產。因此,危機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企業危機及危機管理的含義
1.危機的含義
危機一般是指企業與消費者、新聞媒體、政府等公眾之間因為某種非常因素引發的對于企業的聲譽、形象、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的非常狀態。 危機管理的含義
危機管理是為了預防危機的發生,應付各種企業可能出現的危機情境,減輕危機損害,盡早從危機中恢復過來,所進行的信息收集與分析、問題決策與預防、計劃制定與責任落實、危機化解處理、經驗總結與企業調整的管理過程。
三、企業危機的根源
(1)自然災害造成的危機。自然災害有無選擇性和不可抗拒性的重要特點。自然災害發生的區域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都會受到威脅,都可能因此面臨危機。
(2)社會因素引發的危機。由于人口數量、年齡、結構、地理遷移、教育水平等的變化,可直接影響企業服務群體的規模和質量,使企業面臨危機。由于國家綜合實力的變化、人民收入水平的增減、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變遷、經濟體制的改革等也可能引發企業危機。
(3)技術發展形成的危機。由于技術的變化、技術落后的企業就處于弱勢,可能面臨一系列的危機。
(4)公眾的誤解引起的危機。公眾由于各種原因,對企業的了解會有偏差,從而造成公眾對企業的誤解,破壞企業的形象,進而引發企業危機。
(5)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機。企業由于生產經營策略失誤,造成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性能落后,資金周轉困難,經營陷入危機狀態,以致企業破產;或由于產品和服務損害了顧客的利益等,都可能引發危機。
(6)財務管理不當導致的危機。企業對資金的籌集、運用、分配和監督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就可能使資金流動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危機。
(7)競爭導致的危機。企業為了獲取稀缺的資源、贏得更多的市場,會千方百計地肆意攻擊對方、惡意丑化對方,產生競爭中的矛盾,從而引發危機。
(8)企業形象不佳形成的危機。如果企業由于產品、服務形象差、領導者形象不好、企業信譽低、對消費者造成傷害等而使企業的美譽度低下,可造成企業的信譽危機。
四、企業如何進行危機管理
(1)重在預防
企業危機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危機不論形式,都對企業構成威脅。應付不測以求得生存,是一切危機管理和危機公關的基本原則。
如果說危機公關和危機應變方案的策劃是企業生存的一項重要要素,我們就應該在危機發生前,制定危機應變方案,以確保危機到來時我們能有準備的面對危機,并順利度過危機,將危機給企業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點。有了應付危機方案,當危機來時,我們就可以從容的面對危機,就有了充分的準備去抓住主動權。
(2)高度重視
我們應該意識到:企業,不論其大小,都應平等的對待客戶,當顧客抱怨產品時,我們應該及時與顧客進行溝通。如果不是這樣,勢必影響企業在顧客中的形象,經營業績的下降,重者,有可能會導致企業的衰落、停產、倒閉。不只一個事例說明了企業因一些小事而導致企業經營深受影響甚至倒閉的嚴重性。我們不能不看到,企業今后還會不止一次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人的本性遲早會讓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面臨嚴重的危機。
另外,危機公關還應既著眼于當前企業危機事件本身的處理,又立足于企業形象的塑造,注重后效。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從全面、整體的高度來進行危機公關,爭取獲得多重效果和長期效益。
(3)臨危不亂
潛伏性和意外性是危機的重要特點。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應做到臨危不亂。亂則無法看清危機實質,亂則無法有效地進行整體公關。企業要牢牢抓住危機實質,盡快分析危機產生的原因,是產品設計或質量問題,還是廣告誤導、促銷不力,亦或渠道不暢、價格歧視等等,要在第一時間內迅速作出判斷,并制定出相應的危機營銷方案。
(4)快速反應、及早處理
危機消息的出現,經常使企業的形象受到消極的影響。媒介的消息來源的渠道是復雜的、不同的,有時是相互轉載。因此可能會對同一危機事件的傳播,在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當危機發生時,作為危機的發生者——企業,應該以最快的速度,把危機的真相通過媒介告訴消費者,確保危機消息來源的統一,最大可能地消除對危機的各種猜測和疑慮。
(5)行勝于言
在危機突然降臨時,積極的行動要比單純的廣告和宣傳手冊中的華麗詞匯更能夠有效的建立起公司的聲譽,在當前這種強調企業責任感的大環境中,僅依靠言辭的承諾,而沒有實際的行動,只能招來消費者更多的懷疑和譴責。他們的態度,有可能使得企業行為中,哪怕是很小的失誤,將企業推向危機的邊緣。自吹自擂的宣傳方式,早以讓消費者沒有了新鮮感,常被他們認為是宣傳者在吹噓自己的優點;事實的經驗也經常證明他們感覺的正確,而對宣傳缺乏相應的可信度。
(6)積極與新聞媒體合作
新聞媒介總是傳播危機消息的先鋒,并總是想消費者提供大量的有關危機的來龍去脈。每當這時,媒介的信息采編人員,總是千方百計的收集并傳播著消息,這些危機消息通過他們迅速傳播給了消費者和社會上。這些消息將深深地并長期地影響著消費者的心理和購買行為。
在危機面前,企業采取主動行為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主動本身所反映出來的是一種積極的態度。為了取得主動,企業在策劃方案時,就要準備一些必要的原始材料。例如:一些照片、各種設備的最新技術指標、圖表等等,用來介紹給一些相關的組織和媒體,并在危機時,提供給媒體,以顯示企業與媒體充分合作的良好態度,最終贏得寶貴的時間來進一步收集危機的第一手資料。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十三
危機是種普遍現象。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盡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認識危機
危機的爆發大致分二類:一是事物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爆發,可稱為“積發”;二是不可預測的事物的突然襲擊,可稱作“突發”。危機發生之后必然會集結不同利益群體,表現為媒體追逐、輿論責聲、情緒對抗、群體間搏奕謀利等等沖突。企業如何應對,進行危機管理?關鍵在于事前預防,檢視潛在危險,研定防范措施;危機來臨時,準確判斷危機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風險,盡快結束危機,把負面效應減至最小或轉化為企業有利因素甚至機遇。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統籌兼顧,謀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機意識至關重要。中學時讀《扁鵲見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對扁鵲的提醒無動于衷,最后竟從“湯熨、針石之所及”的小毛病變成“在骨髓,無請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沒有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締造出世界電子帝國,在于他有“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的危機理念。必須讓每位員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影響著公眾對公司的印象。市場經濟下正視危機,對企業成長是一種考驗和砥礪。
二、正確處理危機
危機事件的發生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二點: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質;二是主管單位和新聞媒體對事件的評論。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質并非不能改變,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在于如何與當事方和新聞媒體打交道,特別要化解媒體的過度報道和聚焦,尤其是網絡媒體,要設法引導輿論、分散或轉移媒體視線,迅速減輕危機的負面影響。平和心態、主動積極、低調處理、控制范圍、好的定性,對危機管理最要緊;主要手段則是剛柔相濟、整合資源、先急后緩、著眼穩定、內外有別、主動積極。
1、建立危機預警系統
企業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完善應對機制、健全危機預案,才能發現危機,臨危不懼,快捷響應,正確處理。危機可分三級:一般緊急、重要緊急、特別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機狀態,啟動相應的處置方案,才能保證危機處理組織有力、人員到位、物資支援、信息通暢,工作有序高效。
2、構建和諧媒體關系
網絡時代和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和諧的公司媒體關系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企業要善于和媒體打交道。眾多案例說明,好的媒體關系能為企業所用,對宣傳企業形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體關系不僅不利于企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媒體甚至可以把企業導向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企業要重視與地方媒介和新聞單位的團結合作,與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鍵時刻才能讓它為我服務。
3、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和諧的政企關系也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政府掌握著行政資源,代表著公眾利益和公平正義,政府對危機事件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事件的定性和公眾輿論,因此企業要善謀政企關系,建立感情,在危機出現時加強聯系和溝通,主動匯報情況,爭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責任,又要利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體,雙贏思維是當前處理好政企關系的導則,往往事半功倍。
4、評估總結改進提高
評估總結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質。危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畢竟主要取決于事件本身的性質和影響范圍。評估總結可以發現危機預警、危機處理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完善,進而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能力。危機管理既要充分借鑒成功的經驗,尤其要借助新技術、新信息和新思維,也要根據危機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創新。企業要明白:養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使企業免遭損失”而是“在危機中尋找發展機遇”。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十四
預防和處理危機
銷售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聞媒體可能是此類危機的披露者,在危機的披露中,新聞媒體既可能是危機的促進者和危機管理的妨礙者,也可能成為危機化解的協助者。這是因為,媒體是人們了解外部事件直接或間接的載體,對人類活動反映細致而全面,它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印象,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資源供給和對品牌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媒體還具有對任何信息的放大作用。沒有媒體的宣傳,一條信息只局限在組織內部,一旦被傳播出去,那么信息就再也無法掩蓋,媒體就像擴音器一樣,將微弱的聲音放大為清晰的、大家都能聽得見的聲音。這些特性,決定了媒體在危機管理中重要的雙向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增加溝通就是形象類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
品牌形象的樹立,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品牌的日常管理中,企業要注重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系,在平時,主動為媒體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使媒體對品牌形象有比較準確、全面的認識,建立企業與媒體之間的信任關系。這樣,當危機爆發時,由于日常的接觸了解,媒體對品牌危機的報道就會比較公正、準確,溝通也會比較快速,為危機反應和恢復爭取到更多的寶貴時間。當反宣傳出現時,企業一般要在媒體的幫助下對危機做出反應。如果危機潛在的受害者是公眾,就需要通過媒體向公眾說明真相,以求社會輿論的公正回報,并利用日常與媒體建立的關系,在第一時間傳遞管理者所希望傳遞的信息,以隨時消除各種誤解,挽回形象。一場危機發生時,媒體除了報道危機事件外,還會請一些專家、學者進行評論,就客觀報道中危機存在的隱患、目前的狀態或失實報道中的問題發表公正的、專業的看法。同時,媒體還可能就危機事件采訪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他們會從各自的角度表明對危機事件的看法、提出個人的建議。企業要將專家、學者的評論視為針對危機管理的免費專家咨詢;同時,意識到,這些評論的發表等于為危機發布了科學有力的證據,對失實的報道進行了公開駁斥。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的言論,直接反應出公眾的心態以及品牌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變化。企業要收集相關報道,通過分析,確認危機對品牌形象造成損害的規模和程度,以便盡快制定解決危機的措施。
公眾輿論壓力對品牌形象的影響之大不可低估。聯想到國內有些品牌,由于對媒體缺乏必要的認識,在市場競爭中扮演了夭折的角色。在三株公司“人命官司”中,企業曾經有足夠的機會先把信息局限起來,再尋求協商解決。但是,三株公司拒絕了“大事化小”,直到媒體參與進來,反宣傳一下子席卷了大江南北。品牌形象危機不可遏止的爆發了。媒體起到了促進危機深化的作用。然而,危機爆發后,三株公司沒能建立自己的新聞中心,沒能及時、迅速、有效、準確地向各地媒體提供全面、客觀、詳實的信息。各種猜測性報道又對危機管理造成了妨礙。官司拖延3年之久,大勢已去,三株公司最終的勝訴也沒能挽救品牌形象的一落千丈。
第三節:建立危機管理預案
預防與控制危機。危機如同sars一樣,預防與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簡便的方法。企業應根據經營的性質,識別整個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從潛在的事件及其潛在的后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后進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風險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見,形成系統全面的風險列表,從而對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原因進行限制,并針對性地練習內功,增強免疫力,以達到避免危機的目的。
建立危機管理體系。主要是建立應對危機的組織、并制定危機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計劃,從而確保在危機洶涌而來時能夠理智冷靜,胸有成竹。
第四節:實施危機管理
在危機管理方面,國外實行現代化管理體制的企業,包括許多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都為員工配備了詳細的、內容具體到個人的危機應對手冊,手冊的內容非常廣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夢般災難的應對程序,在手冊里都能找到。
危機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管理是動態的,它既凸顯于突發事件處理的關鍵時刻,又貫穿于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貫穿于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危機意識當中。
危機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則是由少數人知道到多數人知道的過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機,它只是潛在的危機。只有當企業員工、消費者、公眾、媒體、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以及經銷商都知道了,并且被各種因素和途徑夸大了危險,導致混亂和恐慌,才成為危機。
危機一旦發生,你我都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一、正確地處理,以減少或避免損失。
二、正確地傳播,客觀理性地告知公眾,以減少或消除恐慌。
正確地處理,是危機管理的前提;而正確地傳播,則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向誰傳播、傳播什么、怎樣傳播是危機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
危機的處理可以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成立危機處理的組織,這是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的保證。
(二)深入現場,了解事實。企業領導要親臨現場查實情況,并及時做出應對。
(三)盡快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損失,尤其是要重視在輿論上、信用上對企業的市場前景可能造成的損失。
(四)當掌握危機事故第一手資料和了解公眾的輿論反應后,企業高層確定對策,采取措施。
(五)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信息。向新聞界介紹實情及應對措施,懇請新聞媒體密切合作,防止輿論向不利的方向轉變。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十五
因近年來公共危機事件增多,所以在選擇自學課程時選學了《公共危機管理》,以補自己在此方面知識的不足。抓時間學了一些,確實是本好書,也引發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或許偏頗,但不吐不快。書內將危機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經濟危機五大類。我看,不夠全面。信仰的缺失是不是種危機?信仰危機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災難?現在我們要怎么做?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以下算是拋磚引玉吧。
一、正視我們的信仰
毫無疑問,我們黨從來沒有放松過,對我們黨的隊伍,對我們的人民進行的信仰教育,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黨內歷次政治學習的基礎內容,是我們黨對群眾的宣傳基調和導向。但努力,在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的沖擊下,在花花綠綠不斷翻新、膨大物欲的侵蝕下,效果一再打著折扣。革命時期,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是信仰的力量。現在呢?個人認為有必要深入的調查一下,真正的,而不是形式。20xx年 6月11日,俄羅斯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宣布了“清黨”計劃,在進行完審查工作后,將有約3萬人被開除出黨。我們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危機呢?不敢想。《江海學刊》陳晏清、荊學民發表的《中國社會信仰的危機與重建》中提到“在市場經濟確立之后,有可能出現和已經出現的問題,是信仰的經濟化。信仰的經濟化也就是信仰的功利化。信仰失去了它對社會發展和人生導向的神圣性。信仰消失在功名利祿之中,功名利祿成為人們行為中唯一的本能的信仰”,發人深省,應該讀讀。
二、信仰危機帶來的災難
或許,您不認可我的判斷。康柏榕在天涯社區發表的『股市論談』中國的信仰危機,我不敢全然茍同,但有的地方,也有幾分警示的道理。即是一家之言,就姑且不作評論,摘一兩句,大家看看吧。“中國目前最大的危機不是經濟危機,而是信仰危機。經濟危機常常是由信仰危機伴隨而來。” “于右任先生寫過一篇《亡國三惡因》,其中道:‘民窮財盡,社會破產,國家破產。國有金,吝不與人,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此其二。宮中、府中、夢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窺伺中、霄小撥弄中,國際偵探金錢運動中,一舉一動,一黜一陟,墮其術中。此其三。’這篇文章發表后不到一年,貌似強大無比,繁榮昌盛的滿清就轟然倒臺了。”
三、我們該做些什么
陳晏清、荊學民發表的《中國社會信仰的危機與重建》一文中,對重建信仰做了詳盡的論述。但多為理論上的,結合自己,個人認為,就信仰問題,在黨內有三件事必須要辦。一是開展一次摸底,掌握真實情況,但決心要大于形式;二是組織一次大學習、大討論,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在教師和教材的選擇上要下功夫,講的課讓人信服;三是把信仰審核作為一項制度,貫穿于用人、干事中,形成明確的導向。群眾的信仰,一靠黨員表率,二靠宣傳。
以上是自己學習《公共危機管理》的幾點感想,既不靠題,也不成熟,不全面,歡迎大家指正。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十六
危機管理所涉及的主要有5個方面!
1 危機管理者對危機情境防患于未然,并將危機影響最小化。
2 危機管理者未雨綢繆,在危機發生之前就做出響應和恢復計劃,對員工進行危機處理培訓,并為組織或社區做好準備,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及其沖擊。
3 在危機情境出現時,危機管理者需要及時出擊,在盡可能短的時限內遏制危機。 4 當危機威脅緊逼,沖擊在即時,危機管理者需要面面俱到,不能小視任一方面。這意味著此事要運用與危機初始期不盡相同的資源、人力和管理方法。
5 危機過后,管理者需要對恢復和重建進行管理。這也意味著此時運用的資源、人力和管理方法會與危機初期和中期有所不同。
危機管理的本質是危機管理需要一個既使用權威又使用民主的決策程序,在此環境中激發出一個富有彈性但又極具力度的決定。在危機發生時,能否臨危不亂保持冷靜的頭腦是衡量企業領導人素質的一條重要標準。企業領導人的執行是對其下屬工作的最好擔保,而這種執行源自平時的準備。
危機管理的關鍵是捕捉先機,在危機危害組織前對其進行控制。制定危機處理計劃有助于組織的生存和發展。
1 階段性。企業面l臨的危機包含了災難、意外的發生,或是與產品有關的失敗等。若沒有完整的危機管理計劃,一旦發生危機,將對企業造成莫大的傷害。許多企業危機在浮上臺面之前,幾乎都有些許的征兆出現,讓企業經營者有跡可循。危機的爆發一般都是呈現階段性發展。
2 不確定性。危機出現與否與出現的時機是無法完全掌控的。因此,管理階層的應變能力與組織的平日危機處理計劃與演練,可以降低危機的不確定性對企業所帶來的影響,幫助企業內其它人員積極面對危機的出現。
3 時間的急迫性。危機往往突然降臨,決策者必須做出快速處置措施與響應。在時間有限的條件下,如何獲取所有相關的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以遏止危機的擴大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注意的要項。
1967年阿波羅宇宙飛船失火,造成3名航天員罹難:1986年挑戰者號宇宙飛船爆炸事件等,事情發生極為迅速,美國nasa一時之間還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錯誤導致意外的發生,但各大媒體以及社會大眾對于這些意外事件的關注,管理培訓使得nasa必須立即進行事件調查與對外的說明。
4 雙面效果性。危機不見得必然會危害企業的生存。管理咨詢公司危機發生后,其負面影響效力視如何去面對危機、處理危機。處理不當就會使企業蒙受不利影響或因而被淘汰。同樣地,危機管理得宜將會為企業帶來一個新的契機及轉機,甚至能大幅提升企業員工的士氣。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十七
企業成功與否是企業管理研究的核心問題。就像每一次危機中既包含了導致失敗的根源,又蘊藏著成功的種子,發現、培育進而收獲潛在的成功的機會就是危機管理的精髓。而錯誤的估計形式并令事態進一步惡化則是不良危機管理的典范。
危機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具有發生的意外性,結果的破壞性和處理的緊迫性等特點的緊急事件,然而并非所有的風險都會引發危機,只有當風險所造成的危害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演變成危機。企業危機是每一個企業都不可避免的,它是指對企業未來的獲利和成長甚至生存發生潛在威脅的事件,它會威脅到組織的整體和引起負面的不確定影響,可能對組織及其員工、產品、服務、資產和聲譽造成巨大的損害,它是必須快速的作出決策并嚴重缺乏必要的訓練有素的員工、物資資源和時間來完成的事件。
企業的危機具有雙重性、隱蔽性、擴散性、復雜性。因此它的本質就是危險和機會并存。企業危機的爆發形式不同,影響的程度和范圍也是不同的,所以可以有不同的企業危機類型。面對不同的企業危機類型和其危害,企業危機管理作為企業防衛管理于20世紀60年代應運而生。企業危機管理的思想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所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后又有進一步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變革和進一步完善,80年代末進一步研究企業危機管理問題,至此現代企業危機管理的雛形已經形成。企業危機管理是指企業管理人員在危機意識或者危機觀點的指導下,依據管理計劃對可能發生危害組織的緊急狀況的處理能力和將危機化解為轉機的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能力。
企業危機管理是立足于應付企業突發的危機事件,抗拒突發的災難,趨利避害,化險為夷,將損失降低至最低點,盡最大可能保護企業的聲譽。
要預防企業的危機首先要將所有的對企業造成威脅的事件一一羅列出來并做好預防措施為危機做好全面的準備;在確認是危機后,需要根據危機的范圍和程度采取控制措施減少影響;危機解決的速度是關鍵,方法和手段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迅速有效地采取危機處理措施才能把危機轉化成機遇,才能從危機中獲利,防止危機的進一步擴散和惡化。
成功的企業危機管理,要遵循危機管理的原則,要根據危機的類型,影響的范圍和程度采取趨利避害的措施,防止和避免企業損失并以此來提高企業的危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
企業危機管理心得體會篇十八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存的內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企業外部政策法規、社會環境、經濟形勢等的變化,以及企業內部決策失誤、管理不善、人才流失等的影響,都有可能成為引發企業危機的導火線。一旦危機爆發,企業如果不及時加以應對,那么負面影響將會通過漣漪效應、破窗效應、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迅速蔓延,接踵而來,企業發展成為泡影??
聽完艾學蛟教授的《危機管理與應對策略》這堂課后,我深受教育和啟發。艾教授提出的管理學減法:100-1=0,100件事中有關鍵的1件事做錯了,結果就等于0。為此,我們要認真反思如何采取正確的危機處理策略和措施,在危機爆發當下將危機的損害減少到最低限度,化解危機,甚至轉危為機,從而實現新的發展。
危機管理大師諾曼?奧古斯丁指出:“每一次危機本身既包含導致失敗的根源,也孕育著成功的種子。發現、培育,以便收獲這個潛在的成功機會,就是危機管理的精髓。”從肯德基蘇丹紅事件、光明乳業早產奶問題、歐典地板誠信危機??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證明,對危機的不同處理方法,導致了危機對企業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艾教授提出的“切割理論”,其核心就是在影響面和影響量上實現有效切割,減少危機的負面影響,縮小危機的影響范圍,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是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和機會。在課上,艾教授向我們傳授了危機公關的三重境界,并通過若干個案例,進行了詳細講解。
一是防微杜漸。一切危機和風暴都會不期而至,唯有未雨綢繆才是遏制危機的正道,更是企業生存的王道。關鍵在于“早”和“恒”二字。
“早”就是要未雨綢繆,建立預警系統、應對系統、善后系統,特別是一些容易出問題的部門,一定要建立危機應對的工作流程,并經常對員工進行培訓。
“恒”就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建立長效機制,只要企業存在,就要堅持這樣做。危機預防是企業構筑的第一道防線,它需要強有力的危機預防機制作保障,防大于治。經營者,要善于睜開三只眼睛,時刻關注,檢視著企業的薄弱環節,并定期與不定期地進行危機模擬試驗,那么即使一旦遇到危機,也能做到游刃有余。同時,對危機的敏感度也逐步提高,容易嗅到危機的苗頭,把危機永遠解決于萌芽狀態。
二是臨危不懼。遇到危機,只能勇敢冷靜面對,體現在“快”和“誠”二字。
“快”就是遇到危機要快速反應,不要拖延時間,但要注意把握好“快”的原則,快報事實,慎報原因。在原因未調查清楚,未充分掌握事實的依據時,切忌亂說原因,一定要經得起各方面的推敲。
“誠”就是要真誠坦率,不要說假話,胡弄公眾;正確的話不怕反復說。例如,出現問題時自己的心情與大家一樣沉重,如何積極配合調查事件的真相,尋找問題的原因等等,并表示調查結果一旦查出來,便第一時間報告等等,以真誠換取理解、同情。同時,要積極溝通,解決危機最有效的方法是48小時以內進行有效溝通,盡快消除公眾對事件的誤會。不要拒絕與政府及媒體的合作;不要幾個聲音對外。危機發生后,一方面處理好現場相關工作;一方面立即召開相關人員會議,研究對策,統一口徑,指定專人作為對外界的發言人,并及時在企業內部召開全員大會,將有關情況作全面通報,讓員工正確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把危機不良效應先從內部控制好,從上到下形成合力,共渡時艱,盡量把危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點。
三是當我們做好以上四條,我們就可能做到化危為機。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危機也可能是契機,化危為機是危機公關的最高境界。化危為機需盡天時、地利、人和之美,這是對作為企業領導者的眼光、魄力和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