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一
1.知道滑動摩擦產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靜摩擦力。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
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并會用f摩=μ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靜摩擦力的概念。
學習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主要內容:
一、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二、滑動摩擦力
1.產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發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①兩個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并不擠壓就不會出現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嚙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統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③接觸面上發生相對運動。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于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3.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這里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大小:與壓力成正比f=μfn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系,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墻上且讓物塊沿墻面下滑,物塊與墻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μ<1。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問題:
1.相對運動和運動有什么區別?請舉例說明。
2.壓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嗎?請舉例說明。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有關嗎?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三、靜摩擦力
1.產生:兩個物體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2.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
③兩物體保持相對靜止但有相對運動趨勢。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說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于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它在某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上.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合外力與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有兩個知識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教材一開始提出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的明顯區別,引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問題,緊接著通過觀察一些常見的現象,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線的這一點(或這一時刻)的切線方向.再結合矢量的特點,給出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關于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教材從實驗入手得到:當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再通過實例加以說明,最后從牛頓第二定律角度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編排自然順暢,適合學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相互滲透,適合對學生進行探求物理知識的訓練:創造情境,提出問題,探求規律,驗證規律,解釋規律,理解規律,自然順暢,嚴密合理.本節教材的知識內容和能力因素,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重要補充,是對運動和力的關系的進一步理解和完善,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教法建議
“關于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建議是:首先讓學生明確曲線運動是普遍存在的,通過圖片、動畫,或讓學生舉例,接著提出問題,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讓學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錄像資料,讓學生總結出結論.接著通過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義,得到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關于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的教學建議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編排先做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提問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得到結論,再從力和運動的關系角度加以解釋.如果學生基礎較好,也可以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先從理論上分析,然后做實驗加以驗證.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三
一、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思考: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是否相同?為什么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不同?
在空氣中與在真空中的區別是,空氣中存在著空氣阻力。對于一些密度較小的物體,例如降落傘、羽毛、紙片等,在空氣中下落時,受到的空氣阻力影響較大;而一些密度較大的物體,如金屬球等,下落時,空氣阻力的影響就相對較小了。因此在空氣中下落時,它們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體都只受到重力,同時由靜止開始下落,都做自由落體運動,快慢相同。
2.不同物體的下落快慢與重力大小的關系
(1)有空氣阻力時,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輕重不同的物體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較重的物體下落得較快。
(2)若物體不受空氣阻力作用,盡管不同的物體質量和形狀不同,但它們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1.自由落體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2.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自由落體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處的自由落體加速度一般不同。
規律:赤道上物體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極處重力加速度;物體所處地理位置的緯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規律
因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論都適用于自由落體運動。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關系式:v2=2gh
4.推論:h=gt2
問題與探究
問題1: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相同嗎?你有什么假設與猜想?
探究思路:物體在真空中下落時,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氣阻力,此時物體的加速度較大,整個下落過程運動加快。在空氣中,物體不但受重力還受空氣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時物體加速度較小,整個下落過程較慢些。
問題2:自由落體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請你結合實例談談什么情況下,可以將物體下落的運動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
探究思路:回顧第一章質點的概念,談談我們在處理物理問題時,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如何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復雜的問題得到簡化,進一步理解這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問題3:地球上的不同地點,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相同嗎?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點,同一物體所受的重力不同,產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來講,越靠近兩極,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就越大;離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分解力的方法
2、學生會用作圖法求分力,并能根據作圖法說出力的分解在理論上是無限的
3、學生能結合實際需要對指定力進行分解,會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圖法分析分力的變化
4、學生能結合問題體會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按照實際情況通過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指定的力成為本課的重點,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則成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1)課題引入
實驗演示,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兩個繩提起礦泉水瓶,一根繩也可以實現。復習合力分力概念,明確合成的規律。
問題引入:一個力提起重物,能否用兩個力來代替。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為后續學習活動提供時間保障。
(2)引導學生發現,在活動中發現規律
力的分解多樣性的活動設計
問題引導:請同學們畫兩個力,用來替代事先畫在投影片上的力。
學生活動:用彩筆把作圖分解。完成作圖后,將作圖利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到屏幕上。
教師引導:作圖是否正確?判斷依據是什么?(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
教師疊加不同分組展示并追問:都正確嗎?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力的分解滿足平行四邊形、力的分解的不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
設計意圖:實驗器材常見,貼近生活。礦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壞作用很小。通過活動,自然驅動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同時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計算,做到重點突出,難點分散。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則
問題情境:某人向東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這個人的運動位移是多少?
學生活動:求解總位移,總結發現位移的合成也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
師生總結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時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學生總結: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為矢量,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的運算法則。而標量只需按照算術法則進行相加。
教師引導: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簡化成三角形定則。通過在黑板上圖解的方法讓學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問題討論:電流強度是矢量還是標量?
設計意圖:矢量的核心要求是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分解或合成。是對早期矢量知識的升華,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滲透思想,需要學生在活動中加以體驗。矢量減法可以適當降低要求。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五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曲線運動中位移的分矢量表示法及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時一直變速運動。
(2)知道合運動、分運動分別是什么,知道其同時性和獨立性。
(3)知道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4)會用作圖法和計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與分解問題。
(5)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6)會判斷軌跡彎曲方向(發展要求)。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交流的探究過程;
(2)經歷并體會研究問題要先從粗略到精細,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
(3)嘗試用數學幾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主動細心觀察,注意關注身邊的科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感受到科學研究問題源于生活實踐,獲得的結論服務于生活實踐,體會學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結論不能主觀而要有科學依據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4)初步養成小心翼翼做實驗的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實驗過程。會標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難點:如何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如何畫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教學活動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教師的指導性和服務性。在教學媒體設計上:強調以試驗教學為主,以多媒體為輔助(投影問題與習題)。在教學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刺激回憶先決性的學習──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幫助──引出作業──提供作業──提供反饋──評價作業──促進保持和遷移,通過問題鏈把教、學、練、評有機整合。在學習過程上:突出學生發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應用。在探究方法上:突出整合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認知過程上:突出人類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細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在理念上:突出科學的研究源于生活實踐,服務于生活實踐;認識到“下結論必須要有科學依據”。
學法指導
1.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要從力與運動的關系、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的角度來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時,速度的方向時刻在變化,不管速率是否變化,其運動狀態肯定在變化,所以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所以受合外力肯定不為零.
2.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指的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合成與分解,跟力的合成與分解一樣,遵循相同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拋體運動是在恒定外力作用下所做的勻變速曲線運動,恒定的外力是改變速度大小的原因,也是改變速度方向的原因.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速度—時間圖像。
2、理解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進一步訓練用圖像法表示物理規律的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從簡單問題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維方法。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單元的基礎,是進一步學習加速度概念及勻變速運動規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兩個知識點:速度—時間圖像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教材的編排自然順暢,便于學生接受,先給出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再根據具體的實例(汽車做勻加速運動),進一步突出了“圖像通常是根據實驗測定的數據作出的”這一重要觀點,并很自然地給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最后,闡述了從簡單情況入手,及理想化的處理方法,即有些變速運動通常可近似看作勻變速運動來處理.
教法建議
對速度——時間圖像的學習,要給出物體實際運動的情況,讓學生自己建立圖像,體會建立圖像的一般步驟,并與位移圖像進行對比.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的學習,也要通過分析具體的實例,認真體會“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變化相等”的特點,教師也可以給出速度變化相同,但是所用時間不等的例子,或時間相同,速度變化不等的例子,讓學生判斷是否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時間圖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
教學難點:對圖像的處理.
主要設計:
1、展示課件:教材圖2—15的動態效果(配合兩個做勻速運動的物體)體會速度——時間圖像的建立過程.
2、提問:如何從速度——時間圖像中求出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
3、上述兩個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是怎樣的?
(讓同學自己畫出,并和速度——時間圖像進行對比)
4、展示課件圖2—17的動態效果〔配合做勻加速運動的汽車運行情況(顯示速度計)
引導同學:采集實驗數據,建立坐標系,描點做圖.
5、展示課件圖2—18的動態效果(配合做勻減速運動的汽車)
引導同學:畫出它的速度——時間圖像.
6、提問:上述兩個汽車運動過程有什么特點?
引導同學發現“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改變相等”的特點.
7、舉例:
①速度改變相等,所用時間不等的情況.
②經過相同時間,速度改變不相等的情況.
8、小結: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什么是勻加速直線運動?什么是勻減速直線運動?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七
知識目標
1、了解形變的概念,了解彈力是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
2、能夠正確判斷彈力的有無和彈力的方向,正確畫出物體受到的彈力。
3、掌握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運用二力平衡條件確定彈力的大小。
2、針對實際問題確定彈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斷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回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彈性限度:如果形變超過一定限度,物體的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3、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
4、形變有拉伸形變、彎曲形變、和扭轉形變。
(二)基本技能:
1、應用胡克定律求解彈簧等的產生彈力的大小。
2、根據不同接觸面或點畫出彈力的圖示。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彈力是物體發生形變后產生的,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確定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2、彈力的有無和彈力方向的判斷是教學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彈力的產生原因的教法建議
介紹彈力時,一定要把物體在外力作用時發生形狀改變的事實演示好,可以演示橢圓形狀玻璃瓶在用力握緊時的形狀變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顯的形變實驗,如礦泉水瓶的形變,握力器的形變,鋼尺的形變,也可以借助媒體資料演示一些研究觀察物體微小形變的方法。通過演示,介紹我們在做科學研究時,通常將微小變化“放大”以利于觀察。
二、關于彈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1、彈力的方向判斷是本節的重點,可以將接觸面的關系具體為“點——面(平面、曲面)”接觸和“面——面”接觸。舉一些例子,將問題簡單化。往往彈力的方向的判斷以“面”或“面上接觸點的切面”為準。
2、注意在分析兩物體之間彈力的作用時,可以分別對一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確切說明,是哪一個物體的形變對其產生彈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講解繩子的拉力時,可以用具體的例子,畫出示意圖加以分析。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八
一、教學計劃的描述:
上學期由于復習初中內容,這學期繼續學習牛頓運動定律,繼續使用pep《必修二》,共三章,分別是第一章《曲線運動》,第二章《萬有引力與航天》,第三章《機械能守恒定律》,共四章。
二、教學目標:本學期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平拋運動和勻速圓周運動為例,研究物體彎曲運動的條件和規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及其在天體運動中的應用:功和能的概念,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恒定律。
2、方法目的:學習運動合成與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理解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能量和守恒的角度培養學生處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曲線運動》可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的第一部分講述了物體曲線運動的條件和特征。
在第二單元的第二、三節中,闡述了研究曲線運動的基本方法——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并用這種方法詳細研究了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律,這是本章的重要內容。
第三單元勻速圓周運動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規律,分析勻速圓周運動和離心現象的例子,分析圓周運動的例子。第二章《萬有引力與航天》可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第一節,學習開普勒關于行星運動描述的知識;第二單元,第二節和第三節,學習萬有引力定律;第三單元,第四節,學習天體運動中的萬有引力定律。第三章,《機械能》,可以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第一節,第二節,關于功和力。
第二單元第三、四、五節講動能,動能定理,引力勢能。第三單元第六節和第七節講述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九
【本節教材分析】
牛頓三大定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前兩個定律是對單個物體而言的,但要全面認識物體間的運動規律,必須研究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本節分三個層次對牛頓第三定律進行研究:一是通過實際現象的分析以及學生的親身感受,定性地討論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發生的,同時變化,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二是通過實驗定量地得到反映物體間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對于靜止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通過彈簧測力計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對于運動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時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否總是相等,本節課通過計算機輔助實現了此環節,幫助學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體不管其運動狀態如何,它們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相等的。三是說明該定律的意義和應用。
【學生心理狀態分析】
高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對常見的一些物理現象,物理知識如果簡單重復,則學生對此不太關注、不感興趣。因此,一開始就要以各種方式激發其注意力,設置“視頻文件──石頭碰雞蛋”,引發學生“思維沖突”,設法采用各種實驗,讓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三定律”得來的不易,培養學生總結物理規律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點;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③能區分“一對平衡力”和“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養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學生操作實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
②通過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現象,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鼓勵學生動手、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學生自信心并養成科學思維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結合有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實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感受物理學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養成一種科學探究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1.在初中學習階段,學生對一對力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對于力的作用點往往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如何區分一對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對“總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與平衡力的關系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學生常常把這兩種力混淆。對于這兩種力的作用效果學生往往比較難以區分,要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解決學生頭腦中不正確的認識。
【教學方法】
實驗法(演示實驗,師生互動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法,類比法。
高一物理第一課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