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東漢的興亡》教案設計 七年級歷史東漢的興亡教案篇一
1、識記:要求學生了解光武中興的主要內容,東漢衰敗的史實等基礎知識。
2、理解:幫助學生理解以“柔術”治天下和文治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興”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門世族跋扈、私人武裝不斷出現,東漢王朝逐漸走向衰敗。
3、應用:引導學生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總結古代中國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當今中國“盛世”比較,認識社會發展進步的規律,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偉大。
重點、難點:
光武中興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光武帝劉秀以“柔術”治天下,注重文治,漢王朝出現了中興景象。
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總結古代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導學生找出歷史的異同點,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劉邦建立西漢之后,經過歷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出現了“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統治時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漢末年貧富分化,社會矛盾激化;特別是在王莽篡權之后,實行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改革,引起社會混亂,農民起義、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這個時候正需要一位有作為的人安邦定國、重整朝綱,終于就出現了一個這樣的人建立了東漢政權。本節課我們來學習第12課:東漢的盛衰(出示幻燈片)
新授:
一、(發放“學案”)請同學們用6—8分鐘時間完成學案問題。
二、老師檢查自學情況(出示幻燈片學案問題)
三、師生互動: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東漢政權。
2、“東漢”命名的原因:東漢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東面故稱“東漢”。歷史上東周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鎬京之東,歷史上稱東周。
3、“光武中興”的兩大特征:
①以“柔術”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
五大內容:①釋放和禁止殘害奴婢;②廢除王莽時的苛捐雜稅,減輕農民負擔;③提倡節儉,精簡機構;④整頓吏治;⑤興辦官學,重視教育。
4、三幅插圖反映的信息:
上:貿易頻繁,商業發展
中:農牧業發展
下:富貴人家生活安逸,社會穩定和諧
5、從“光武中興”和“文景之治”的比較中可總結出: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燈片)
6、東漢衰敗的具體表現為:
①土地兼并嚴重 ②豪門世族跋扈③私人武裝不斷出現
7、20__年丙戌年
教師歸納內容小結:通過學習同學們了解到東興盛的主要原因是劉秀采取了一系列開明的統治政策,以“柔術”治天下,注重文治;衰敗的主要原因和表現是土地兼并嚴重;官僚世族把持政權;私人武裝不斷出現。
四、檢測學習情況
(發放檢測題)用最少的時間完成題目
同學之間互批,教師批閱一部分,發現問題并糾錯。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東漢的興亡》教案設計 七年級歷史東漢的興亡教案篇二
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東漢興亡的基本脈絡,引導學生思考“光武中興”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認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史料、歷史年表研讀,學習識讀歷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光武中興的背景和措施。
難點: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政的原因和影響。
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二
導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漢光武帝陵,是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劉秀的陵園。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劉秀在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初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東漢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3課《東漢的興亡》。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一、建立:劉秀稱帝
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二、興盛:光武中興
1、光武中興出現的原因(光武中興措施):
①釋放奴婢;
②減輕刑法;
③合并郡縣,裁減冗官,加強對官吏的監督,。
2、影響: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三、打擊:黃巾起義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腐敗,災荒連年,社會動蕩。
2、概括:184年,張角領導農民起義爆發。
3、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4、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是東漢衰亡的直接原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光武中興
1.材料展示: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于市道。
——《漢書·王莽傳》
2.教師講述:西漢后期,朝政越來越腐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的施政加劇了社會動蕩,激起了各地農民起義。王莽政權被農民起義推翻后,西漢宗室劉秀在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續以更始、赤眉之亂,至光武中興,百姓虛耗,十有二存。
——范曄《后漢書·郡國一》
4.問題探究:光武帝對于面臨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樣的政策鞏固他的政權?(把光武帝鞏固統治的措施與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作一比較,找出共同點)
提示:
時間
事件
背景
措施
西漢
初期
高祖
措施
社會經濟凋敝
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
1.讓士兵還鄉務農
2.將那些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
3.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
東漢
初期
光武
措施
社會經濟凋敝
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
1.多次下令釋放奴婢
2.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法
3.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4.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從背景方面看,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統治,也是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局面而采取了積極對策;從措施方面看,都是通過減輕農民負擔,來恢復、發展生產。
5.教師講述:光武帝的這些措施總體上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而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6.問題探究:你從光武中興得到了什么啟示?
啟示: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才能使社會出現盛世局面。
探究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問題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宮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閹人。
2.圖表展示:
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
即位
年齡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壽命
(歲)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3.問題思考:算一算,這些東漢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齡是多少?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多少?
提示:9.5歲。24歲。
4.圖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5.問題探究: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對東漢王朝統治造成了什么影響?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使得政治統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員受到排擠陷害,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動搖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師過渡:廣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這種黑暗統治了,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延。
探究三:黃巾起義
1.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思考黃巾起義的原因、爆發時間、領導人、創立的組織分別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敗、租稅嚴重、災荒連年;(2)爆發的時間:184年;(3)領導人:張角;(4)創立的組織:太平道。
2.教師提問:黃巾起義的結果如何呢?有什么影響?
提示:東漢統治者調集軍隊進行鎮壓,同時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一致對付農民起義,黃巾軍受到重創、損失慘重,起義首領張角因病去世,歷時9個月的黃巾起義最后被鎮壓下去。
黃巾起義的影響:黃巾起義主力雖然失敗了,但其余部堅持斗爭了20多年。這次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1.劉秀是一代明君,下列局面屬于劉秀統治時期的是( )
a.文景之治
b.漢武帝大一統
c.開元盛世
d.光武中興
2.東漢后期,政治統治的突出特點是( )
a.皇帝專權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宦官專權
d.外戚專權
3. 《后漢書》記載: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僅10歲的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聽政。竇太后的哥哥大將軍竇憲趁機操縱朝政,“威權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東漢時期歷史現象是( )
a.丞相權力膨脹
b.豪強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專權
d.宦官專權
4.小明在學習完一節歷史課后,制作了這樣的知識線索“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小明學習的內容是( )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西晉
5.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的事件是( )
a.大澤鄉起義
b.黃巾起義
c.國人暴動
d.八王之亂
參考答案:1.d 2.b 3.c 4.c 5.b
三
教學反思
本節課采用圖片導入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小組討論形式,讓學生在討論中思考問題,培養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能力。本節課中,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教師的引導,歸納兩漢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以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利用地圖和圖片資料等直觀教具,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整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東漢的興亡》教案設計 七年級歷史東漢的興亡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知道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及黃巾起義。
2.通過比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方法。
3.通過對光武中興原因出現原因分析,認識王朝的興亡與統治者的治國方略息息相關。從而培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學習重點】 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學習難點】 東漢后期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
【學習過程】
本課的內容設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光武中興”;第二部分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第三部分為“黃巾起義”。
一、光武中興
1.閱讀教材,講述東漢政權的建立(包括背景、時間、人物、都城)
2.東漢建立之初,當時統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出現了怎樣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術”治天下與西漢時“休養生息”政策有什么異同?
相同點:從背景和目的看,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
維持統治,也是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局面而采取的對策;從措施
上看,主要是減輕農民負擔,來恢復發展生產,但得利最大的還是豪強地
主;從效果上看,都出現了盛世局面。
不同點:光武帝著重解決奴婢問題,重視吏治整頓,重視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
道”滋養了豪強地主勢力,使東漢政權潛伏著隱患。而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則為漢武帝的“有為”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閱讀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們為什么能夠專權?
(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什么后果?東漢后期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這首童謠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政治狀況?這首民謠體現了百姓們不畏強權,勇于
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且不卑不亢,視死如歸的精神。
三.黃巾起義
1.閱讀教材回答問題(黃巾起義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領導者、口號、結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p>
(1)這是當時的一首民謠。想一想,這首民謠反映出民間什么樣的情緒?
材料二 《后漢書皇甫嵩傳》記載,黃巾起義爆發后,起義軍“燔燒官府,劫略
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p>
(2) 為什么黃巾起義會得到天下響應?
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并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東漢的興亡》教案設計 七年級歷史東漢的興亡教案篇四
【導入新課】
20__年是虎年,從古至今,馬都是人的得力工具之一,也是人可依靠的最忠實的“朋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與馬結上了的緣份。下面講大家看一則小故事(投影幻燈片): 劉秀起兵初期,舂陵義軍勢力尚小。新野一戰大勝后,接著棘陽一戰大敗。劉秀與小妹伯姬騎馬慌亂逃跑之時,遇到二姐劉元,便合力想拉劉元上馬。劉元深知,馬負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動放棄上馬,還用棍子猛擊馬臀,結果劉秀與小妹成功逃脫,劉元卻慘死敵手。劉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脫險。在反莽復漢的斗爭中,劉秀家族先后犧牲了包括大哥劉縯、二姐劉元、二哥劉仲等在內的十余人。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關頭,兄弟姊妹間的親情是無限的,為了實現恢復漢室的理想而斗爭的英雄氣概是無限的。
待學生看完故事后教師提出以下問題:故事中的反莽復漢是怎么一回事?故事中主人公劉秀主要功績是什么?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封建社會怎樣盛世局面?這種盛世局面出現也他的哪些措施密切相關?今天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第14課《東漢的興亡》揭曉問題的答案
【講授新課】
一、光武中興
教師設問:(1)西漢建立的時間、建立者。(2)西漢實現大一統的皇帝是誰?(3)西漢時期出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被稱為什么?分別找不同學生回答。
學生1:公元202年、劉邦
學生2:漢武帝
學生3:“文景之治”局面
教師講述:可是到了西漢后期,朝政越來越腐敗。公元9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施政更加劇了社會動蕩,引起了各地農民起義。公元前25年,起義軍首領劉秀(西漢宗室)建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投影:
東漢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之東,如同東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鎬京之東,因此歷史上有西漢、東漢、西周、東周之稱。歷代史書黨將西漢稱為前漢,東漢稱為后漢則是從時間上指稱。
教師:劉秀就是光武帝。他統治后期,社會出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概括出“光武中興”與光武帝的哪些措施推行密不可分?
學生:(1)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法。
(2)合并州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3)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教師:漢代出現了“文景之治”與“興武中興”局面,請學生小組依據兩大盛世面的內容,討論總結古代盛世局面面的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具體要求投影幻燈片 具體要求
★限時大約10分鐘左右。
★總結要求語言簡潔明了,抓住盛世局面出現的共性。
★小組長可將“文景之治”和“興武中興”出現原因分派不同組員講解,然后小組成員之間交流碰撞歸納出共性,并由小組記錄員形成文字。
★教師抽查各小組討論結,未被抽查小組對答案有異議可舉手做補充發言。
等待各小組回答完后,教師可將各小組答案匯總,投影幻燈片
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現的共同原因
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
統治者善于用人、納諫;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長期堅持,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等待。
教師:“興武中興”與“文景之治”在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是否有借鑒意義? 學生1:有,因為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繁榮昌盛就必須不斷政策調整和關注民生。 學生2:有,因為社會發展進步需要人才,任賢才能更好推動社會的發展。
學生3:有,因為一個國家發展不能只顧眼,要像以上皇帝一樣有長遠的發展目光。 教師:經過光武帝的勵精圖治,使漢朝重現昔日的繁榮,但是到了東漢中期以后,國家
政治出現了怎樣的變故呢?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教師投影幻燈片
史料一 漢順帝未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淪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諂佞奸徒,趨炎附勢,阿世盜名,反倒封侯拜相,極盡榮華。)
史料二 外戚梁冀先后廢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當官封侯,橫行霸道,把數千平民當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貢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獻給皇帝。年幼的漢質帝不滿梁冀專權,說他是“跋扈將軍”,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質帝。
史料三 東漢后期政權形勢示意圖
把持朝政 奪回君權 依靠宦官
以上材料反映東漢中期以后朝政有何變化?這種變化產生了怎樣影響?
學生:政治腐敗、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學生:導致了社會混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教師:由于東漢后期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社上大批貧民流離失所,加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廣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這種黒暗統治了,反抗情緒在民間蔓延。
三、黃巾起義
教師投影幻燈片
東漢末年民謠:“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太平御覽》卷976所錄之崔寔《政論》
解釋:我們百姓的頭發如韭菜,被剪后還能復生。(古代被剪發也是一種刑罰)我們百姓的頭如雞,被砍了也能復鳴。官吏不是必須要敬畏的,百姓從來都不可被輕視。
這首民謠反映了民間什么樣的情緒?
學生:這首民謠體現了百姓們不畏強權,勇于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且不卑不亢,視死如歸的精神。
教師:這首民謠是受到官吏壓迫的百姓創作的,它反映東漢未年社會民不聊生的現狀。對此,農民起義軍領袖張角舉起大旗領導了黃巾起義。投影幻燈片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東漢的興亡》教案設計 七年級歷史東漢的興亡教案篇五
學目標:
1、識記:要求學生了解光武中興的主要內容,東漢衰敗的史實等基礎知識。
2、理解:幫助學生理解以“柔術”治天下和文治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興”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門世族跋扈、私人武裝不斷出現,東漢王朝逐漸走向衰敗。
3、應用:引導學生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偨Y古代中國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當今中國“盛世”比較,認識社會發展進步的規律,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偉大。
重點、難點:
光武中興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光武帝劉秀以“柔術”治天下,注重文治,漢王朝出現了中興景象。
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總結古代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導學生找出歷史的異同點,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劉邦建立西漢之后,經過歷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出現了“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統治時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漢末年貧富分化,社會矛盾激化;特別是在王莽篡權之后,實行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改革,引起社會混亂,農民起義、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這個時候正需要一位有作為的人安邦定國、重整朝綱,終于就出現了一個這樣的人建立了東漢政權。本節課我們來學習第12課:東漢的盛衰(出示幻燈片)
新授:
一、(發放“學案”)請同學們用6—8分鐘時間完成學案問題。
二、老師檢查自學情況(出示幻燈片學案問題)
三、師生互動: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東漢政權。
2、“東漢”命名的原因:東漢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東面故稱“東漢”。歷史上東周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鎬京之東,歷史上稱東周。
3、“光武中興”的兩大特征:
①以“柔術”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
五大內容:①釋放和禁止殘害奴婢;②廢除王莽時的苛捐雜稅,減輕農民負擔;③提倡節儉,精簡機構;④整頓吏治;⑤興辦官學,重視教育。
4、三幅插圖反映的信息:
上:貿易頻繁,商業發展
中:農牧業發展
下:富貴人家生活安逸,社會穩定和諧
5、從“光武中興”和“文景之治”的比較中可總結出: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燈片)
6、東漢衰敗的具體表現為:
①土地兼并嚴重 ②豪門世族跋扈③私人武裝不斷出現
7、20__年丙戌年
教師歸納內容小結:通過學習同學們了解到東興盛的主要原因是劉秀采取了一系列開明的統治政策,以“柔術”治天下,注重文治;衰敗的主要原因和表現是土地兼并嚴重;官僚世族把持政權;私人武裝不斷出現。
四、檢測學習情況
(發放檢測題)用最少的時間完成題目
同學之間互批,教師批閱一部分,發現問題并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