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 時代楷模發布廳吳蓉瑾心得篇一
退伍以來,孫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軍功章壓在箱底,60多年扎根鄉村,帶著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后來,孫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漸被人了解。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曾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南北征戰
留下20多處傷疤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剛從海南島戰場撤回的孫景坤和戰友們星夜兼程,集結安東(今遼寧丹東)待命。
部隊駐地離家鄉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鐘,已經兩年沒見親人的孫景坤卻從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初期,孫景坤與敵人激戰受傷后被送回國內治療養傷期間,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隨后,孫景坤不顧腿傷尚未康復,再次奔赴前線。
回憶起自己一生中最難忘的戰斗,孫景坤眼噙淚花。老人說:“那場激戰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陣地上最后只剩下我們4個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后,孫景坤所在部隊人員傷亡慘重,陣地三面處于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
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上手榴彈和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前去增援。幾次反撲失敗后,敵人開始逃竄。孫景坤便趴在交通溝的麻袋上,擊斃了21個敵人。整場對戰中,敵人一共組織了6次反撲,都被志愿軍戰士們打退下去。
陣地穩固下來了,可參加戰斗的志愿軍戰士傷亡慘重。孫景坤說,這么多年,他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
孫景坤用行動踐行了誓言。戰爭在他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孫景坤指著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說,“有一次戰役,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后來腿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南北征戰,孫景坤立下赫赫戰功,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海南島紀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回鄉務農
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孫景坤復員后主動放棄到城市工作的機會回鄉務農。他將組織關系交給村黨支部,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對自己的功績只字未提。回鄉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勞動。
回鄉務農后,孫景坤從不主動向別人提及自己的榮譽,更沒有借著榮譽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就連他的兒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只知道父親是一名老戰士、上過戰場,對他所獲的榮譽一無所知。“當年那么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憶那段經歷,那是他心里永遠的痛。”大女兒孫美麗在與父親的交流中,逐漸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從戰斗英雄到普通農民,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堅守。經歷過戰場的孫景坤,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后來,孫景坤當上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生產隊隊長。“別小看這個職務,這需要極好的口碑和群眾的信任。”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說。那時候,村民們并不知道孫景坤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都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場氣概卻從未褪去。孫景坤帶領鄉親發展農業生產,建設鄉村,并組織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徹底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條河常年發水,孫景坤與鄉親一起攔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簡易大壩。“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孫景坤就帶頭用土籃挑、用肩扛運送土石,每天起早貪黑,一干就是幾個月。”山城村婦女主任劉玉慧回憶說,雖說是簡易壩,但在當時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農田,也保住了集體財產。
淡泊名利
從不計較得失
戰爭年代,孫景坤征戰沙場,經常幾天幾夜吃不上一頓飽飯,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兩片藥頂一頂。幾十年間,孫景坤都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提過其他特殊要求。
孫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兒孫美麗家。他們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會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熱,老人歲數大不扛凍,夏天有時還需要穿棉襖,但他常說:“和當年在坑道里相比,現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按理說,父親有能力為我們兄弟姐妹安排好一點的工作,可他卻從不向組織開口。我在生產隊干活,隊里見我勤快,把我的工分從4分漲到了7分。他知道后,專門開會批評了組長,并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來。”孫美麗說,年輕時她對父親有很多抱怨,可隨著年歲漸長,她漸漸明白: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
多年來,孫景坤主要靠參加生產勞動獲得的收入養家,除了政府每年發放的優待撫恤金,他一分錢也不向國家多要。
村里有人說:“老孫,你參加革命帶回一身傷疤,卻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太吃虧了。”孫景坤回答:“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沒想過什么叫好處,什么叫吃虧。”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 時代楷模發布廳吳蓉瑾心得篇二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方隊中,有一面旗幟屬于“硬骨頭六連”。擎旗手王開說,這面戰旗是先輩用鮮血染紅的,在黨的帶領下,六連打贏了一場場險惡的戰役,官兵對堅持黨的領導堅貞不渝。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傳統、講連史,六連官兵不僅對優良傳統如數家珍,而且個個通曉連史,人人都是解說員,官兵通過解說扎牢了感情根子、植入了忠誠種子。
少數民族士兵艾力扎提·艾合買提初到六連時,生活習慣不一樣、訓練節奏跟不上,一度令他對軍營生活有些沮喪。指導員馮杰專門找他談心,并培訓他擔任連史館解說員。
瓦子街戰斗、小尖山戰斗……艾力扎提·艾合買提一有時間就扎進榮譽室,悉心品味戰斗歷程和英模故事。潛移默化中,艾合買提重燃夢想、重拾信心,為了練強體能,他主動給自己加碼,如今,艾合買提不僅軍事素質越來越好,扎根軍營的理想信念也愈發堅定。
一把拼彎的刺刀、一封訣別的家書、一根帶血的挑桿……連隊命名紀念日,馮杰將官兵集合到連史館,動情講述“三件傳家寶”的故事。這三件傳家寶,成為六連官兵傳承紅色基因、鑄牢軍魂的重要載體,現在每逢新兵入伍、干部調整、執行重大任務等重要時刻,他們都要組織官兵到榮譽室瞻仰三件傳家寶,教育引導官兵牢記歷史,不忘初心。
今天我以六連為榮,明天六連以我為榮。“連隊厚重的歷史傳統,正是官兵愛黨信黨、忠誠于黨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馮杰說,“硬骨頭六連”不僅有輝煌的歷史、卓越的戰功,更有一茬茬官兵用實際行動書寫著今天的故事、明天的連史。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 時代楷模發布廳吳蓉瑾心得篇三
從1983年工作起,肖文儒就與礦山結下不解之緣。
“老隊員塞給我一個氧氣呼吸器,能不能從事故里出來,全靠它了。”被分配到山西大同礦山救護大隊的頭半年,肖文儒天天苦練,最終能閉著眼用幾十秒把呼吸器裝好。
肖文儒難忘當時礦井救援的艱辛,“那真是冰與火的淬煉!”有一回,某礦區著火,肖文儒披上稻草編織的袋子,澆透涼水,冒死進火區打密閉墻。火區,是80多攝氏度的高溫;大巷,是徹骨的冷風,他和隊友抱著磚頭,頂著極限溫差,進出數十趟。
從業多年來,肖文儒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命懸一線。20多年前,肖文儒帶隊趕到一處積存煤粉、巷道自燃的煤礦現場,他剛用水沖開煤層,火光就“噌”地一下躥出來。
火、煤塵、狹小空間……短短幾秒鐘里,他快速意識到一個可能的危險——二次爆炸。“不好,快趴下!”一瞬間,火焰爆燃,吞噬了礦井。
盡管氧氣稀薄,肖文儒和隊友仍緊緊趴在地面上,舉起水槍,持續滅火。“要是當時沒果斷趴下,或停止滅火,可能我們就犧牲了。”肖文儒回憶,他時常會夢到那些穿行在火海邊緣的場景。
他的記憶中,有無數次親歷的生死關卡——20__年,遼寧某鐵礦炸藥爆炸。肖文儒當晚在井口附近指導救援,直到天亮后才發現自己被廢墟中散落的炸藥、雷管包圍著。
他的記憶中,有隊友英勇犧牲的遺憾——1987年,山西某煤礦火災,一位隊友在井下打密閉墻時,迷失在濃煙中,意外撞掉氧氣呼吸器,最終倒在井下。
然而,在井下焦急等待的礦工兄弟,以及在井口等待的礦工家屬,讓他不忍放棄這份工作。從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到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礦山救援指揮中心,再到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一路走來,肖文儒對于應急救援的堅持從未改變,迎難而上、毫不退縮的斗志不減反增,“我多深入1米,就對井下多了解一分,營救成功概率就會大一分。”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 時代楷模發布廳吳蓉瑾心得篇四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后,分配到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作為地下采煤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那時的肖文儒還沒意識到自己從事職業的危險性。
在救援現場,肖文儒曾經歷過4回二次爆炸,每一回都是命懸一線。
“那真是生與死的考驗,水與火的洗禮。”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起煤礦火災事故,讓他記憶深刻。
因為通風不良,一個煤礦井下,積存了幾十噸煤粉的中部巷道發生自燃。到達現場后,肖文儒舉起水槍開始滅火,水一沖起煤層,火光就跟著出來了,水、火、瓦斯、煤塵等多種致災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間內交織疊加。“我意識到會發生爆炸,趕緊讓隊員全部趴下。”果不其然,從水槍里噴射而出的水柱,攪起更多的煤粉,導致井下發生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并未驚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槍繼續滅火。“我知道氧氣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勢。如果當時我停止滅火,可能就‘光榮’了。”肖文儒說。
時至今日,肖文儒還經常夢到火光滔天的場景,他獨自行走在火海邊緣。肖文儒也曾猶豫過,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動,慢慢消除了他心理上的落差和壓力。
20__年10月,遼寧阜新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遇險地點瓦斯濃度高達4%以上,但凡有一點火花即刻就能引發爆炸。肖文儒力排眾議,冒著二次透水、冒頂和瓦斯窒息的危險,兩次爬過回風巷,下井查看現場,提出救援措施。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同樣的拼死營救,還發生在遼寧本溪。20__年6月,遼寧本溪思山嶺鐵礦措施井井口發生炸藥爆炸事故,根據應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當晚,肖文儒在井口附近指導救援,對散落在廢墟中的炸藥、雷管渾然不覺。直到天亮后救援人員清理現場,他才發現自己被“炸藥包”包圍。
“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是向險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險象環生,越需要我們深入其中。這是黨和人民賦予‘守夜人’的職責。”肖文儒說,“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難,但人被救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心中的欣慰和喜悅,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體會不到的。”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 時代楷模發布廳吳蓉瑾心得篇五
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雖然20__年已經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今年98歲的她到現在還是一名“上班族”,每天都會到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上班,她說“我不愿這兩年白活著,我愿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期頤歲月,本該是安享晚年、樂度余生的時候,李桓英卻毅然放棄“小我”的修養生息,為麻風防治事業貢獻余生的力量,實屬俠之大者,憂國憂民,令無數人敬仰。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從青澀懵懂的青蔥歲月到朝氣蓬勃的青年時光,從血氣方剛的盛年時代到老驥伏櫪的遲暮之年,年輪雖抵擋不住歲月的沖刷,生命芳華卻因時間而沉淀。即便歲月洪流再猛烈,也沖不走你那顆拳拳赤子之心、你那份敬業擔當的執著和永不止步的奮斗之勁。再看百年光輝歲月,流走的是年輪,不變的是你“赤誠無私”的情懷。
從國外輾轉回到國內的“堅決”中,有你的忠肝義膽、家國情懷。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能夠成就一生偉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家”,都不失擁有一顆赤誠之心。在當時,29歲的李桓英已經就任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和性病專家,但七年任期結束后,她決然地拒絕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聘任,瞞著家人、經過幾經周折,回國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為的是報效祖國、為國奉獻。記者在采訪李桓英“為什么回到祖國?”李桓英說:“我不忘本、我應該回,正當其時。”正是那根植于內心深處的愛國之情、為國為民的忠肝義膽,才讓她始終不忘當初努力的初心與立下的誓言,才讓她義無反顧地放棄外國高薪,也要為國家、為人民履職盡責,這無疑是一種魄力、一種擔當、一種奉獻。在大家都不愿從事的事業領域,她擔起了與麻風病人零距離接觸的第一人;當大家在瓶頸于溫飽線周圍、陷入健康危機之時,她挺身而出、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風寨,為病人送去藥品與醫療技術;就這樣,在一步一步的走訪、調研、研究和論證中,研制出了麻風病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帶領國人走出了麻風病時代。李桓英這種“舍小家為大家”情懷的背后,彰顯的是她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赤誠與熱愛,對人民的惦記與關懷,令無數人感動至極。
從群眾到共產黨員的那份“虔誠”中,有你的赤膽忠心、執著堅定。“我回國不后悔,一輩子做麻風不后悔,但不入黨會后悔”。黨旗飄飄,我們始終敬畏那片紅色理想;拳拳誓言,我們始終向黨致敬靠攏。從南湖紅船啟航,經歷革命斗爭、爭取民族獨立,進行革命建設、托起筑夢底盤,走過改革開放、創造人民幸福生活,這一切都是來源于偉大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李桓英深深知道并時常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堅定向黨靠攏、跟黨走,始終發揮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精神,虔誠地期望加入中國共產黨。從群眾到共產黨員的“路上”,她執著堅守著那份虔誠,她始終用一言一行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在擔當作為中不斷詮釋著對黨的忠肝赤誠與堅守摯愛,終于在95歲成為光榮的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它不止給予我們榮譽自豪,更是賦予我們責任與使命。我們作為新時代黨的建設者、推動者,要錘煉堅強黨性,培植黨性修養,永保共產黨人的先鋒本色,用忠誠、擔當、無畏向黨感恩獻禮。
從退休到重回崗位的那份“堅持”中,有你的篤定擔當、恪盡職守。李桓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98歲毅然回到工作崗位,要努力工作到100歲。這質樸而又堅定的言語間,我們深深感受你對工作的摯愛和對理想的那股執著。試想,98歲的你會在干什么?也許大多數人都是安享余生歲月,并不會像李桓英這般地偉大,即使接近期頤之年,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不是自己安樂的晚年,而是家國責任和使命擔當。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李桓英要將歲月年華都拋灑在“工作”中,要將一生都奉獻給“人民”,這是多么偉大的擔當與情懷。處在基層一線的年輕干部,要學習李桓英這種敬業奉獻的精神,要善于在艱苦環境、基層一線中磨練、拼搏、奉獻,牢牢揣緊內心的承諾與誓言,扛起肩上的責任與使命,只為干好本職工作而詮釋自己的赤誠。
心中有初心,人生有使命。這個初心是需要用一生的長度去丈量,這份擔當使命需要一生的執著去堅守。只要生命還未真正殆盡,守初心擔使命的征程就依然待續……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 時代楷模發布廳吳蓉瑾心得篇六
黃詩燕有兩本泛黃的《馬克思傳》,是炎陵縣95歲老黨員張朝秀臨終前送給他的。黃詩燕將其視為前輩對他的期許,始終將書擺在書柜最醒目處。
20__年,炎陵縣尚有1.49萬戶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
“不能安居,怎么脫貧?”黃詩燕發“狠話”拍板:“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每戶還要給一塊菜地,造個小雜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
除了多方籌資,他還大力節省開支: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紅磚裸露的辦公樓不改建,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闖過道道難關后,全縣125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住進新房,2543戶農村貧困戶實現安居,1.1萬戶農村危舊土坯房得到改造。
在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檔立卡戶張連軍說:“我20__年從山里搬來,黃書記來我家19次,給我一家3口推薦了工作。他真的比親人還親!”
在黃詩燕帶領下,炎陵縣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抓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累計脫貧7224戶24056人,貧困發生率從19.5%下降到0.45%,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在霞陽鎮石子壩村,陳遠高告訴記者,黃詩燕去世前幾個月,“桃王”也枯死了。“老樹雖然不在了,但黃書記支持村里修的路、改的電網都還在,桃林面積也從百十來畝發展到近20__畝。”陳遠高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會一直念黃書記的好!”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 時代楷模發布廳吳蓉瑾心得篇七
“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極探索,銳意創新。”這是 客運公司黨員楊茂國在參加“連鋼創新團隊”精神主題黨日活動后亮出的公開承諾。
近日,該公司黨委組織開展學習“連鋼創新團隊”主題黨日活動,圍繞進一步強化政治意識、提升工作效能等內容進行充分討論、撰寫心得體會,并最終形成“一句話”公開承諾,在支部微信群、公示欄等平臺進行公示,接受職工群眾監督。
4月20日下午,煙港物流公司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開展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的主題黨日活動,強化全體黨員的政治擔當和實干作為,提升愛崗敬業、創新創效意識。
黨員們紛紛表示,“連鋼創新團隊”不僅是時代的楷模,更是奮勇追趕的標桿,要時刻保持初心、牢記使命,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建設“一流強港”貢獻力量。
近期,集裝箱公司利用主題組班會、業務會等多種形式積極學習“連鋼創新團隊”的精神及事跡,激發全員干事創業的熱情,有效營造了愛崗敬業、創新創效的濃厚氛圍。
活動期間,公司技術人員主動將學習活動與現場技術攻關相結合,自主設計并成功制作了新款四底料口灌包漏斗,將化肥灌包效率提升至原來的4倍,在提升灌包效率的同時也解決了漏斗殘余貨物難清理的問題。
鐵路公司機務段利用交接班時間集中學習了“連鋼創新團隊”精神,并在鼓勵職工在實際工作中將這種精神轉化為工作成果。
前些日子,九號機車主發電機滑環出現穴蝕故障,按常規應先將柴油機從機車上吊離后才能進行維修。他們集思廣議,采用在碳刷位置上安裝磨石,用電機自轉進行自磨削的方法,僅用了一天多時間就巧妙完成了滑環表面的修復作業。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 時代楷模發布廳吳蓉瑾心得篇八
萬里長征總有第一步,錢海軍“走千戶、修萬燈、暖人心”的初心之旅,始于一次再普通不過的承諾。
1999年的一天,錢海軍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所住社區的社區文書陳亞麗。“海軍師傅,你是電力方面的專家,以后小區居民有什么電力故障,你能不能幫忙給大家修一修?”“好的,沒問題,有什么事情你盡管叫我好了。”不等她說完,錢海軍就爽快地答應了。
在農村出來的錢海軍看來,鄰里間互幫互助,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更何況自己有這門技術,幫忙不過是舉手之勞。早在慈溪市周巷職業高級中學鉗工班就讀的時候,以義務掛箱服務的方式溫暖群眾的徐虎就走進了他的視線。“為人民服務從點滴做起,貴在堅持。”這是徐虎的信念,也成了錢海軍學習的目標。
在為社區服務的過程中,錢海軍發現了一個之前不曾被注意的群體:獨居老人。慈溪的城區有不少老小區,住在里面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或是子女在外定居不能陪在身邊,或是失去了老伴獨自生活,不僅生活起居上存在諸多不便,精神上也十分孤獨無助。“誰都有老的一天,誰都有渴望關心和幫助的一天,趁年輕,我一定要多服務這些老年人。”
錢海軍制作了500張名片,用放大的字體寫了簡簡單單三行內容:“__”“電力義工”“錢海軍”。走到哪里,他就把這張簡單的名片分到哪里——“騙人的吧?”有人懷疑他是騙子,把名片扔到垃圾桶里;“真的不要錢?”有人將信將疑,反反復復打量他;也有人愿意試一試,擰個燈泡,換個開關,修個電路,不管大大小小的難題,只要接到求助電話,錢海軍馬上到、馬上修,絕不拖延到第二天,而且從不喝老人一口水、抽老人一支煙,更不拿老人一分錢。
漸漸地,錢海軍的助老服務不再僅限于電燈、線路,而是擴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錢師傅,我的電視機壞了一個禮拜了,你能不能幫我修一修?”電視機、洗衣機、電磁爐,這些老人生活中離不開的電器,總有故障的時候。這可難倒了錢海軍,電路和電器雖是一字之差,卻隔行如隔山。為了不讓老人失望,錢海軍自費購買了30多本家電維修書籍,潛心鉆研,自學常用家電維修技術,慢慢地,竟成了一把好手,博得了一個“萬能電工”的外號。這一點,錢海軍的汽車后備箱也能說明一二:后備箱里放滿了維修工具和備用材料,仿佛一個隨取隨用的“百寶箱”。不過,錢海軍說,“萬能”其實是不可能的,他只是不忍心叫那些信任他的人失望罷了。
用戶的嘴巴是最好的宣傳喇叭,有個“萬能電工”“小錢師傅”免費給老年人服務的消息就這樣傳開了,錢海軍的電話號碼成了家喻戶曉的“電力110”。朱奶奶貼身的褲兜里藏著一個小錢包,里面是現金、超市卡、身份證和錢海軍的名片,“這些是最重要的東西,我隨身攜帶。”錢海軍的電話號碼,老人們抄在紙上,帶在身邊,寫在墻上,記在心里,成了他們生活中最可靠安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