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感篇一
一八八八年五月,海倫凱勒與沙利文小姐進入了柏金斯盲人學院,在那里,也有與她相同的盲童,她與他們交上了朋友。她把學校那邊當成了自己家一樣。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拼搏,她上了美國的哈佛大學,在這段日子中,她遇到了無數的困難,但都一一克服了。
故事中,海倫凱勒想過如果擁有三天光明的時候,自己第一天要看人,第二天看博物館和日出,第三天要在現實生活中度過。并且一八九零年,專門教聾人說話的薩拉弗小姐答應幫助海倫凱勒幫助說話。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從中講了她自幼就有的一個偉大的愿望,那就是建立一個盲人基金會,考取大學后,她一直為創建基金會而努力奮斗。
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進入了海倫凱勒的世界,這個世界讓我明白:即使沒有珍貴的聽力和視力,也要努力堅持自己的夢想。
我們都要向海倫凱勒學習,學習她那無私奉獻;精益求精;助人為樂的精神。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感篇二
在數萬殘疾人中,有一個傳奇人物。也許她在未努力之前并不傳奇,在數萬殘疾人中她普通得在普通不過了。 她生于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土斯坎比亞小城, 19個月時由于急性腦充血而喪失了視力和聽力,且變成了啞巴。沒錯,她就是海倫.凱勒。
她才 2歲不到就失去了欣賞最美的器官,這對誰都一個非常大的打擊是一個打擊。在她模糊的記憶里好像有這么一段,她的父母曾不停的跟她請家庭教師。然而,她卻對這些老師非常暴燥,以及各個老師都無法教下去。
終于,有個叫沙利文的老師來到她身邊。起初,她對這位老師也非常暴躁,無理而沙利文老師卻總微笑面對。海倫第一個學會的單詞是 “water”,學這個單詞的時候,沙利文就在她的身邊,沙利文,借助了海倫的感官讓她觸摸到了水,她看上去是多么的快樂。當然,海倫學會了。同時,她感覺到了世界的美好。
后來她又學會了許多單詞,如“doll”、“dog”,可以說,這是我們中國孩子都很輕易學會的單詞,可是在她而言,已經是很難很難的了。或許我們并不能感受到聽不見看不到的感受,可我能確定,在這種情況下能說出某個單詞,即使是現在的“一”,也是那么的難。
最后他成功了。
她常常把自己想象在一個飄滿花瓣的玫瑰園中,她放棄一切雜念,她經常這樣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該有多好啊!這樣不浪費每一天。如果以為生命還比較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我們對生活就不會總是充滿熱情。
我們要向海倫·凱勒學習,珍惜生命。在困難面前永不退縮。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想得到這個世界所有的知識。第二天,我想得到這個世界上最美的真心,就如同沙利文一樣。第三天,我想看到孕育我的生命,比如:父母,老師,朋友。
朋友們,讓我們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充實的過完我們的人生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感篇三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今年十一假期里,我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感覺就像一位高尚的智者和我談了一次長話,同時我的心也被海倫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中,作者海倫.凱勒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出不服輸的性格,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常常想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在她19個月大的時候因病導致兩耳失聰,雙目失明。 從此她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系。直到在她6歲零9個月的時候,莎莉文小姐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能夠與人們進行溝通交流,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的道路。當海倫感悟到“水”——這個她所認識的第一個字后,便開始了對知識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閱讀,像一個永不知疲倦的陀螺一樣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知識。對知識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單調和枯燥中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五國語言,閱讀了多部文學和哲學名著,吸取著那些偉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這些知識,像一道道彩虹,點亮了海倫心中的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也架起了海倫和世界溝通的橋梁,從此改變了她的一生。
在海倫的生活中假如沒有朋友的幫助、關心和愛護,也許她也不會走到今天,她將永遠生活在黑暗和寂寞里。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認識了益友。海倫很用功,進步也很快。但有時由于迫切想知道書中的內容,也不由自主地對莎莉文小姐發起火來,莎莉文小姐也毫不介意。在莎莉文小姐的幫助下,海倫逐漸喜歡上了大自然,喜歡上了世界上所有的有生命力的小動物們。經過不懈的努力,海倫憑著她那堅強的意志,考入美國哈佛大學完成了她的學業并站上了演講臺。海倫每得到一點進步,她便覺得倍受鼓舞,心中有充滿了喜悅和快樂。
如果給海倫三天光明,她將把這三天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天要看人。第一個想要見的就是莎莉文小姐,長久地凝視并珍藏在心中。她會把所有的朋友都叫來,長久凝視著他們的臉,把她們模樣都刻在心里。在下午的時候,他去森林里進行一次遠足,拼命吸取那燦爛迷人的自然美景。
第二天,海倫要看看將黑也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晚上,要在劇院里度過,不管劇情怎樣,因為我渴望看到每一個優雅的動作,每一個逗人的舉動,由于只有看一場戲的時間,所以只能看一看劇情,并在腦海里記錄下來。
第三天,她要到花園里,到貧民窟去,到工廠去,到孩子們玩耍的樂園里去,享受陽光和快樂。
“假如她是個大學校長,她就會開設一門‘怎樣使用你的眼睛’的課程,告訴學生們怎樣用心觀察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增添他們的生活樂趣,以喚醒他們沉睡的天賦。”假如我是一名眼科醫生,我半秒也不會猶豫,我會竭盡我的所能去幫助海倫治療眼睛。
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
通過這本書的閱讀,使我更加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的毅力,要有充足的信心,你可以依靠別人的幫助,但不能永久地依賴別人。海倫正是依靠別人的幫助而不是依賴別人,從而使海倫在知識的海洋里創造了這些人間奇跡!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感篇四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竟然畢業于哈佛大學德吉利夫學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要是人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后一天該有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然而人利用時間和享受時間卻是有限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話,那這將會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對于常人來說只是人生中的短暫的一刻。對于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部分人哀嘆命運對于自己的不公,責怨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能一舉成名天下知。殊不知現實社會是靠知識才能生存的社會,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我們可以好好學習,讓學問把大腦給占據的話,就可以為以后的道路鋪上一層石頭了!讓我們給黑暗的世界帶來光明,給無望的世界帶來希望吧!
讓我們看看海倫。凱勒的三天安排吧!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首先,我希望長久地凝視我親愛的老師,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龐,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就來到了我面前,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我將不僅要看到她面龐的輪廓,以便我能夠將它珍藏在我的記憶中,而且還要研究她的容貌,發現她出自同情心的溫柔和耐心的生動跡象,她正是以此來完成教育我的艱巨任務的。我希望從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難面前站得穩的堅強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經常向我流露的、對于全人類的同情。”
有視覺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我將懷著敬畏之心,仰望壯麗的曙光全景,與此同時,太陽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這一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
下一天清晨,我將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尋找新的喜悅,因為我相信,對于那些真正看得見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個永遠重復的新的美景。依據我虛構的奇跡的期限,這將是我有視覺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將沒有時間花費在遺憾和熱望中,因為有太多的東西要去看。第一天,我奉獻給了我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第二天,向我顯示了人與自然的歷史。今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世界中度過,到為生活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而哪兒能像紐約一樣找得到人們那么多的活動和那么多的狀況呢?所以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她祈望擁有三天的光明去感受這個世界,使她熟悉身邊的一切,海倫。凱勒想看到的事物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然而這卻只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正是苦難鑄就了海倫。凱勒堅強的性格。她作為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卻有著超過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的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達自己對求知的渴望和對人類的真摯熱愛。她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誡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類成功的最基本條件,有健康身體而沒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縱然是身體殘疾也不會抱怨命運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憐憫,他們會憑著自我堅強的毅力到達理想的彼岸。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勇敢寓于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壯的軀體。”這正是對海倫的真實寫照。看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人應該都知道她的不幸。在一般人眼里,如此不幸的人生,還會有什么收獲呢?然而海倫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不但考上了哈佛大學,而且一生中寫了14部著作。她還多方奔走,在全美建起了多家慈善機構,辦成了一般健全人也不一定辦得到的事。珍惜現實,才能擁有未來。這就是“珍惜”的價值所在,也是生活的辯證法。與海倫相比,我們許多人可能都會感到慚愧。因為我們雖然擁有比她健全的身體,卻常常如她所說的那樣,犯那種“有視覺卻看得少”的錯誤。或為“已失去”的東西痛苦不堪,或為“得不到”的東西百般煩惱,卻偏偏對實實在在“擁有”的東西不知珍惜,不懂得好好把握。
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而自我呢,有著良好的條件,卻缺乏堅韌不撥的毅力。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感篇五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昆明的一位老人為了給冬天飛到翠湖的紅嘴鷗喂食,而不惜自己年邁衰老的身體,每天步行十公里給紅嘴鷗喂食。
也許是老人的行為感動了紅嘴鷗-----在老人死后,紅嘴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慘畫面。同時也讓我們看出了老人對海鷗的那份獨有的愛。
當我的目光已掃過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個字時,我被老人的行為震撼了,這是一種心靈上的震撼,是被老人奄奄一息時心里仍然想的是海鷗的思想給震撼了。
回頭再想想文中的內容,老人那把海鷗看的比自己命還重要的精神牢牢的印在我的腦海中,那每天步行十公里到翠湖喂海鷗風雨無阻的精神深深的留在我的腦海中。
拿自己和老人一對比,明顯的襯出老人的不容易:先不說我們小學生,就拿一個精力旺盛的青年人來說,他能和老人一樣堅持每天堅守自己的諾言么?不能!更何況一個正應享受安逸生活的老人.
所以,我想說的是:既然一個即將駕鶴西去的老人都能堅持,我們為什么不能?先不說什么用生命去關心動物,就先反省反省你有沒有傷害動物?
如果有,請你不要再傷害動物,要關心動物;如果沒有,那就請你以后更加關心動物。
其實,動物也和人類一樣的,不僅人有感情,動物也有感情,正如文中寫道。老人死后,海鷗在他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這些動作不都是海鷗在為老人做一個白翼天使為他守靈么?
世界萬物都具有情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感篇六
什么是人生?人生的價值是什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告訴了我這一切。
書的作者是美國盲聾啞女作家和教育家海倫?凱勒。她用頑強與自信拼搏了一生,譜寫出了一曲海倫憧憬于生活的頌歌!
海倫和我們一樣,出生在一個美滿的大家庭里,沉浸在童年生活里的海倫是多么幸福啊,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她一歲半的時候,病魔纏上了她,使她這個可愛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殘疾人。她看不見、聽不著、說不出,眼前一片漆黑、耳邊一片靜寂,恐懼感臨上心頭……
在和煦的陽光照耀下,那綴滿繁花的枝條在風中微微顫動,幾乎垂到長滿青草的綠地上。那些美麗的花兒,只要輕輕一碰,仿佛就會紛紛掉落。世上何曾有如此絕妙的美景!而這一切,海倫卻什么也看不見!
海倫的啟蒙老師,安妮·莎莉文的到來就此改變了她的一生。莎莉文老師教海倫識字、唇讀,慢慢的,海倫會說一些十分簡單的話了,雖然很簡單,但這都來自于海倫和莎莉文老師不屑的努力。盡管海倫是殘疾人,但就憑著她對知識的渴望與憧憬,讓她在最短的時間里學習了數學、自然、地理、英國史、英國文學、拉丁文、拉丁文作文、德文、德語、法語等,而她學的都是那么一絲不茍、認認真真。
文章的結果幾乎令我尖叫了起來,因為她考上了哈佛大學。
我不像海倫一樣是殘疾人,我不會經歷像海倫那樣的生活與考驗。那么,我人生的道路應該是怎樣的呢?我的理想、目標應如何樹立呢?面對著海倫不屈不饒的一生,我又該怎樣面對往后的生活呢?面對著一連串的問號,我陷入了沉思。在以前的日子里,我浪費了許多時間,做事磨磨蹭蹭地,浪費掉的時間都可以看一本一萬多頁的故事書了,如果可以把浪費掉的時間利用上,我可以學習多少新的知識呀!如果可以,我愿意彌補我以前的過錯,并在往后的日子里,像海倫一樣為人生而奮斗;為生活而挑戰困難;為了我自己而更加珍惜我自己,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使者!
當我讀完整本書的最后一個字時,不知為什么,我由衷地嘆了一口氣,可能是我在為海倫悲慘的生命而感到感慨,也可能是我在為她驚人的毅力所征服。她的一生沒有白費,她用一生的時間重新塑造了屬于自己的繽紛童年與人生!
“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于為社會為人類貢獻一點力量 —— 海倫·凱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感篇七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聾啞人——海倫·凱勒,她不向生命屈服,在幾十年的黑暗中,用這種常人不可想像的環境中寫出了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在一歲之前都是很健康的,既不聾,也不盲,更不啞。可是就在一歲的時候,她生了一場大病,導致海倫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在變殘疾人之后的幾年里,海倫一直情緒非常暴躁,還時不時的發脾氣。一直到了安妮·沙莉文老師到了海倫家,當了海倫的老師之后,海倫才不再這樣。
莎莉文老師讓海倫學會聾啞人一切本來學不會的東西。在莎莉文老師精心教學下,海倫回了用手感受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景觀,還幫助海倫考上了世界最著名的大學——哈佛大學。
海倫在這本書出的末尾說想讓自己在三天內是一個正常人,自己會這樣做:
第一天,海倫要仔細端詳親人、朋友和莎莉文老師,讓她們的面孔,永久的刻在海倫的心中。
第二天,海倫要在早晨去看日出。這一天,海倫要在博物館、戲院中度過,了解人們在自己失明后的變化。
第三天,海倫回到了一般、普通的生活,在平凡的人群中度過這天。
有視力的人會很快適應周圍的環境,從而不珍惜寶貴的生命,然而無視力的人,則會更加珍惜生命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感篇八
今年暑假,我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深有感觸。
海倫·凱勒以一個殘疾人特有的敏感和細膩,表達了這樣一種生活態度:應該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充分發掘潛力,享受美好的生活,不虛度光陰、不浪費天賦。
海倫·凱勒在文中提出:“如果人們把生命中的每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因為如果我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們就一定會更加珍惜它,就一定會利用它做更有意義的事,這樣,生命的價值就更高了。
海倫·凱勒在文中寫到朋友們的生活態度其實就是大多數人的生活態度。在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我們失去了鑒賞世界的好奇心甚至能力。我們的感官變得麻木遲鈍,我們的心靈變得平庸呆滯,我們不會激動,不會動心,不會感恩,只會沒有目的地、按部就班地消磨時光。
對于擁有光明的人來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沒有意義的,但對作者、對所有失去光明的人來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卻是她們一生最大的愿望。
讀罷《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明白了:一定要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珍惜光陰,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