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成員單位按照《關于轉發關于印發××省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2009年工作要點的通知的通知》(麗農聯辦〔2009〕1號)的要求,在各自職責范圍內,扎實開展農民工工作,現總結如下:
一、××縣農民工工作基本情況
××縣是一個僅有16萬人的小縣,有農村富余勞動力1.8萬人,有農民工1萬余人。隨著我縣城市化進程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我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各行各業,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這些人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建設××的生力軍,對我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認真做好農民工作,依法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2007年7月縣委辦、縣政府辦聯合下發了《關于建立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華辦發〔2007〕19號),建立了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了我縣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總召集人、召集人、成員單位、辦公室及聯席會議主要職責、聯席會議辦公室職責、議事規則、決策機制的基礎上,2007年8月縣政府辦公室又下發了《××縣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近期工作要點的通知》(華政辦發〔2007〕121號),將我縣農民工工作分解到各成員單位,為做好農民工工作打下了基礎。截止2009年10月底,我縣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就業人數25976人(含外來農民工),省外就業的農民工返,其中下達勞動保障監察整改指令書4份。還完成了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交辦的2件勞動保障監察投訴案件的調查、上報工作。三是認真開展“春暖行動”,指導企業做好勞動合同的簽訂、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工作,促進勞動用工的進一步規范。1—10月我縣勞動保障部門共辦理勞動合同登記28193人,其中農民工25976人。四是及時提供法律援助,強化勞動爭議調處,確保勞動爭議案件及時公正處理,暢通農民工被侵權的救助渠道,促進社會安定團結。1—10月我縣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24件,全部屬于農民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爭議,已審理結案109件,有15件還在依照法定程序進行之中。
(三)認真貫徹人社部發(2008)117號文件精神,落實企業減負穩崗措施,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年初將農民工培訓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全年計劃培訓4100人,其中勞動保障部門計劃培訓1100人,農業局勞務輸出辦公室計劃培訓3000人。1—10月完成培訓4419人,其中勞動保障部門培訓971人,農業局勞務輸出辦公室引導型培訓3448人。實現穩定就業崗位500人,農村富余勞動力縣內轉移就業3060人。
(四)認真做好清欠農民工工資和防止工資拖欠工作。一是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在縣建設局設立了清理拖欠工程款辦公室,專門負責清理拖欠工程款及農民工工資工作。二是每年春節前都定期召開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部署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并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牽頭,建設、煤炭、教育、工會、公安等部門配合組成檢查組對全縣用人單位工資支付情況進行專門檢查,督促用人單位按時足額支付工資,確保農民工能按時回家歡度春節。
(五)啟動農民工工傷保險“平安計劃”二期,探索、推進農民工特別是高風險企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工作。我縣20000余名農民工中,有2000余人在建筑施工行業,有2000余人在非煤礦山行業,有2000余人在水泥、化工行業,其余近15000人都在煤炭行業,基本上都處在高風險、高強度勞動之中。把他們納入工傷保險覆蓋范圍,既是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具體體現,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一是在2006年上級未出臺高風險企業工傷保險具體辦法的情況下,我縣就積極探索高風險企業工傷保險工作,當年我縣煤炭高風險企業參加工傷保險22戶,參保農民工1524有,隨著2007年、2009年麗江市高風險企業工傷保險辦法的出臺與進一步完善,今年我縣將煤礦企業參加工傷保險作為復產驗收的必備條件,有效促進了工傷保險工作的開展。1—10月我縣企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已達15445人,其中高風險企業12209人,工傷保險費收入888.9萬元,支付297人工傷保險待遇442.7萬元。二是積極做好農民工工傷認定調查、勞動能力鑒定上報工作,努力為農民工依法維權提供幫助和服務。1—10月共調查上報工傷認定申請595件,其中農民工571人,審核上報農民工勞動能力鑒定167人。
(六)努力創造條件,把農民工納入城鎮公共服務體系。農民工已經成為我縣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生力軍,我縣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努力改善農民工居住環境、衛生預防、文化生活、計生管理服務,把農民工子女入學、就醫、收費、管理等各方面與其他學生同等對待,及時化解矛盾,確保農民工穩定。一是對礦山企業、建筑工地農民工居住條件、環境進行了一系列整治,農民工居住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條件較好的建筑工地,施工工作區與生活區已基本分開,修建了農民工宿舍,宿舍夏季通風,冬季有保暖設施,并配建有食堂、廁所等,礦山企業及一些大型建筑工地建有浴室、娛樂室,配有相關書報、雜志、電視機等文化用品和文體活動設施,但是及少數山區建筑工地,農民工依然住著狹窄擁擠的工棚,生存環境較為惡劣。二是建立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縣人民政府把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把所需經費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范圍,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享受教育公平(即入學一個樣、收費一個樣、入隊一個樣)。在管理過程中體現了“六個多一點”,即思想上多一點引導,學習上多一點幫助,生活上多一點關愛,成長上多一點呵護,成績上多一點鼓勵,家校間多一點溝通,確保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在抓好勞務輸出工作的同時,對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問題予以密切關注,把農村留守青年兒童健康成長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加強未成年人義務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標本兼治,妥善解決。三是開展“五一”登山、“2131”電影放映、河濱花園和紅衛廣場打跳、業余籃球、象棋以及組織農民工到龍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地參觀等活動,豐富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建立計劃生育目管理標責任制,將農民工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納入其重要考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