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發展紀實》解說詞
**縣位于武威市東南部,轄9鎮10鄉1個街道辦事處,251個行政村,總人口39.5萬人,總面積5287平方公里,是**走廊東端的門戶。縣城南面的**峽山石突兀,地勢險要,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自古就有“金關銀鎖”和"驛路通三輔,峽門控五涼"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金瓜銀豆”的童話,留下了楊門女將12寡婦揮淚跳崖的傳說和紅軍西路軍血戰祁連的悲壯歷史,也見證著勤勞智慧的**人民努力建設美好家園、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歷程。
(推出片名):《**門戶**新貌——**縣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翻開千年絲路文明史冊,**悠久的歷史清晰可見。 **“開源從漢始,辟土自初唐”,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漢武帝時在這里置蒼松縣,明代設**守御千戶所,清代改為**縣,沿用至今。
千百年來,先民們用智慧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縣境內百余處文物保護點,千余件館藏文物,較為典型的有仰韶、馬家窯、齊家、沙井等文化類型,及漢代青銅器、唐代鎏金佛、宋元瓷器等珍貴文物,以明清水陸畫及《甘珠爾》大藏經最為著名。生動地反映了**歷史上社會生產發展的盛況,也為考證**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依據。
**境內自然人文景觀薈萃。地處縣境東南的昌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是世界上距沙漠最近的原始次生林帶,也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有"西北小武當"的美譽;長達300多公里的漢明古長城,至今雄風猶在;南部山區的香林寺、石門山、寺洼臺等地蒼松翠柏,甘泉凜冽,鮮花爭妍,是理想的旅游避暑勝地。以黃羊川十八景為主的"金色弧線"精品旅游線路深具開發潛力。
世界聞名的千鄉萬才國際會議中心,座落在風景秀麗的黃羊川龍背山腳下,可承辦各類國際性學術會議,提供住宿、餐飲、旅游等服務,具備軟件開發、人文旅游、生態農業、職能培訓四大職能,五星級標準的設施,國際水準的服務和與世界同步的網絡資訊條件,吸引著國內外各界人士,體驗用網絡消除數碼科技帶來的落差,感受“以校領鄉、遠程雇用”的工作模式。中國黃羊川——網絡城鄉基地,構筑起人類文明跨越工業時代、直接進入信息時代的偉大夢想。
1994年建成的景電二期引黃灌溉工程, 提水高度 602米 ,干渠總長100公里,灌溉面積50萬畝, 以流量大、揚程高、多梯級而被譽為“中華之最”。
**人民以戰天斗地精神譜寫的這一壯麗詩篇,使三十萬畝荒漠變良田,十五萬移民穩定解決了溫飽,甩掉了貧困的帽子,翻開了**農業發展史的嶄新一頁。
馬路灘林場,總面積約28萬畝,是新興的高新農業區,國家級萬畝節水高效農業綜合開發基地,全國農業旅游aaa 級旅游景區,甘肅省風沙災害防治工程中心試驗示范基地,各種模式的治沙樣板。先進的滴灌技術,獨特的生態效益,顯著的經濟效益,集沙漠風光、西部民俗、治沙景觀、狩獵娛樂為一體的馬路灘沙漠生態旅游園區,吸引著大量的中外游客,被稱為“沙漠金盆”。在這里,可以盡情領略西部山水之美,感受遠逝的歷史遺韻,欣賞蓬勃興起的**旅游,透視西部開發的輝煌。
**縣境內交通便利,有良好的區位優勢。312國道和蘭新鐵路縱穿南北,308省道、十條路和干武鐵路橫貫東西,縣鄉道路四通八達,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
**地勢南高北低,山、川、沙地形由南向北梯次分布,區域類別既有二陰山區、淺山干旱區,又有河灌區、井灌區和高揚程引黃灌溉區,自然地理特征和農業生產結構酷似甘肅的一個縮影。
橫亙縣境南部的祁連山,為全縣提供了較為豐實的水資源。加之充足的光熱資源、多樣的地理條件,使**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也為**的物產打上綠色食品的標志。
以玉米、瓜菜為主的作物制種面積達43萬畝,是**地區主要的制種區;
優質小麥面積達20萬畝、加工型玉米、淀粉洋芋面積均達8萬畝;
以日光溫室、拱棚為主的反季節蔬菜和以芹菜、辣椒為主的蔬菜面積達3.5萬畝,產量在10萬噸以上;
近年來,**縣大力發展特色高效優勢產業,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日光溫室、暖棚養畜和拱型溫棚為主的設施農業,以馬鈴薯全膜壟側栽培和玉米全膜覆蓋為主的旱作農業,以農村沼氣建設和秸稈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循環農業迅速壯大,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品質優良的啤酒大麥種植面積達8萬畝,年產量25萬噸,是全省重要的優質大麥生產基地;
至20xx年底,已建成日光溫室6430畝,形成了南部山區人參果、食用菌,井河灌區蔬菜、林果,黃灌區茄果類蔬菜的區域特色。
南部山區20xx年馬鈴薯種植達24萬畝,在大旱之年保障 了群眾收入不減。
全縣暖棚養畜面積達到120萬平方米,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37個,規模養殖示范鄉鎮13個,示范村86個,形成了黃灌區瘦肉型豬、沿沙區和東部山區肉羊、井河灌區和南部山區肉牛的區域化養殖基地。
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戶用1萬戶,在增加群眾收入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全縣特色優勢作物面積達到70.02萬畝,占總播面積的77%,形成了南部山區馬鈴薯、小雜糧和高原夏菜,中部綠洲啤酒大麥、優質蔬菜、玉米制種,北部沙區特色種植業的區域化生產布局,構成了區域明顯、主業突出、多輪驅動的特色種植業發展格局。
全縣現有農產品加工、購銷龍頭企業15家,**天源農業產業有限公司、**華偉蔬菜貯藏保鮮有限公司、榮昌養殖場等農產品加工購銷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黃羊川小雜糧、黃羊川酒、天梯山人參果、土門羔羊、沙漠土雞、功夫拉面、高原夏菜等一批名、優、新、特農產品享譽省內外。
全縣建成26個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認定品種12個;4個鄉鎮通過無公害豬產地認定,10個鄉鎮通過無公害肉牛產地認定,11個鄉鎮通過無公害羊產地認定。
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6個,參會人數0.91萬人,帶動農戶2.52萬戶。
**、土門、大靖、海子灘等農產品交易市場初具規模。
每年培訓農民12萬人次,帶動勞務輸出10萬人次左右。
每年引進推廣種植業和養殖業新技術30項以上、新品種40個以上,建立各類農業科技示范點片100個左右,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農業科技含量逐步提升。
建立國家級動物疫病監測站1個,公路動物監督檢查站2處,農產品檢測和畜產品檢測機構各1個。
建立了農業信息中心、惠農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等服務機構,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20xx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91.29萬畝,畜禽存欄145.8萬頭只,出欄43.6萬頭只。20xx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78億元,其中畜牧業2.65億元;實現農業增加值5.55億元,其中畜牧業增加值1.82億元;糧食產量達到15.14萬噸,肉類產量達到2.297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29元。
**縣礦產資源以石灰石最為豐富,探明儲量在4.5億噸以上,碳酸鈣含量99%,是全省境內品位最高的石灰石;煤炭、石膏、花崗巖、鐵、銅、金、高嶺土、粘土、重晶石等礦藏也有可觀儲量和較高開采價值。
近年來,**縣在實施“工業富縣”戰略中,立足石灰石資源優勢,大作石頭文章,努力建設建材化工強縣,著力打造了以鑫淼精細化工公司、**峽水泥公司為龍頭的化工企業,鑫淼公司年上繳稅金20xx多萬元,成為全市重點企業。同時,積極培育惠思潔紙業公司、**金圣麥芽公司、**華惠麥芽公司等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化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地方工業框架日趨凸現。
全縣現有各種類型工業企業1055戶,其中個體工業938戶,臺灣英業達集團、浙江大廈集團等十多家外地企業落戶**。工業產品涉及建材、化工、醫藥、煤炭、食品、造紙、油品、面粉等10多個門類, 40多種產品,主要工業產品有水泥、電石、石灰氮、雙氰胺、碳酸鈣、面粉、生活紙、粘土磚、麥芽等40多種。鑫龍牌雙氰胺、玉霜牌碳酸鈣獲甘肅名牌產品稱號。
20xx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4.66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戶,實現產值8.48億元,完成增加值2.7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29.37%,工業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87%。
20xx年開始建設的**精細化工工業集聚區,規劃面積6000畝,現已形成面積20xx畝,先后建成4臺12500kva電石爐、2臺25500kva電石爐、年產1萬噸石灰氮生產線、1000噸雙氰胺生產線技術改造、廢渣綜合利用生產線、研發中心大樓等一批重點項目,園區綠化同步實施,園區軟硬件建設初具規模。
20xx年開始建設的甘肅省鄉鎮企業雙塔示范區,全長18.3公里,總占地面積2964畝,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778畝, 共完成總投資1.66億元,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580萬元,現已初具規模。至20xx年底,已有810戶企業在此落戶,從業人員達7940人,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7.67億元,工業總產值5.46億元,工業增加值1.4億元,實現利潤5680萬元,上交稅金1680萬元,各項經濟指標年均遞增在20%以上。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35元。
近年來,**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推動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堅持統籌城鄉,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努力增加資金投入,擴大公共服務供給,著力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全縣社會公共服務和保障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國民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農村信息技術共同撐起了**科教興縣的大旗。308所各類學校為**輸送源源不斷的建設者。近年來,先后擴建了**五中,新建了**六中、城關三小,全縣教育布局、師資配置日趨合理。
20xx年,市縣級重點中學**一中被命名為市級示范性中學, 20xx年全縣高考文理科二本以上上線人數達736人,比去20xx年增加87人。
以縣人民醫院為中心、鄉村醫療機構為網點的醫療網絡,為城鄉群眾提供了良好的衛生服務。全縣現有縣、鄉兩級醫療衛生單位30個,村衛生室250個,個體醫療機構244家,每千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3人,擁有床位1.6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了全覆蓋,參合率達到95.28%。
計劃生育網絡機構健全,20xx年,創建為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20xx年全縣人口出生率9.06‰,人口自然增長率6.33‰。
全縣現有不可移動的文物點171處,館藏文物1208件,大靖鎮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建成“農家書屋”83個。
紅軍西路軍烈士陵園與紀念館,不僅成為全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且成為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
遍布城鄉的體育活動室和健身場所,深受群眾的喜愛。
移動、聯通、電信等通訊網絡覆蓋全縣,山區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通電、村村通電話,縣城正在建設數字電視,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按照“山區抓移民、川區抓調整、全縣抓項目”的總體工作思路,全面推進全縣扶貧開發進程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在扶貧開發上,著力走好“項目扶持、移民搬遷、勞務輸轉、特色種養、生態恢復、班子建設”六條路子,使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至20xx年底,剩余貧困人口8.8萬人,貧困面下降到5.5%。20xx年,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一棵樹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2300元,一躍成為全縣150個扶貧村中的第一經濟強村。
近年來,**縣以“一城二鎮三黃四線”等十個區域的開發為重點,堅定不移地走城鎮帶動興業的路子。
縣城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框架控制,基礎先行”的思路,積極推進縣城“東擴北延”工程,縣城規劃面積12 平方公里,建設面積4.6平方公里;
投資20xx多萬元修整改造的世紀新路、昌靈路、昌松路、中莊橫路總長達5.39公里,形成了新區基本框架;
龍園住宅小區、縣政府信息中心、浙大住宅開發區、縣城中心綠地廣場等一批新區新建項目相繼建成使用。
縣城道路、給排水、供暖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綠化、亮化、美化成效明顯,城市品位有了很大提升。
作為**東部商貿中心的大靖鎮新區建設初具規模。總長1.5公里、紅線寬度30米的新區主干道路全線開通,供排水、電力、路燈、通訊、綠化等配套設施一步到位,大靖鎮政府辦公樓、中醫院住宅樓、梅園大酒店等一批項目建成使用,全縣次中心的建設地位開始凸顯。
**是西部待開發的一片熱土。她得天時、占地利、享政通、悅人和,視投資者為上帝。以你發財、我發展的廣闊胸懷,以開放的姿態,真誠的期待,熱忱歡迎四海商客來**投資興業。
**有充裕的勞動力。全縣有各類勞動力20萬人,城鄉剩余勞動力在10萬人以上。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最為理想的勞動力。
**這個**走廊的門戶,一定會成為鑲嵌在新歐亞大陸橋上的璀璨明珠。
(**游歌曲畫面片段,漸低)
總策劃:
策 劃:
撰 稿:韓學勤
攝 像:
解 說:
制 作:
監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