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建國60周年征文:一個普通百姓家庭的60年
50-60年代,饑餓的年代60年前,我的父親剛剛五歲,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年幼的他除了要照看弟弟妹妹,還要跟著只比他大兩歲的哥哥去湖里捉魚,挖蓮藕,到處去尋野菜,如果出去沒有收獲,那就意味著一家人一天都沒東西下肚,如果有收獲,父親和他哥哥稚嫩的肩膀又無法一次把勞動成果扛回家,只得一人守著,一人往返的往家搬運,由于路途遙遠,累倒在半路上暈睡過去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你伯父挑著蓮藕掉到溝里去了,大雪天的他在溝里躺了半天才被人發現送回家,那時他才八歲,八歲的孩子,可憐啊。
”爺爺和奶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在隊里勞動掙工分,沒空照顧孩子們,家里八個孩子只能自己出去找吃的。但即使如此勤勞,卻還是填不飽一家人的肚子。
年年爺爺奶奶都是隊里的“超支戶”,“超支”意味著年底不但沒有東西分,還倒欠著隊里的工分,“主要是家里人太多了呀。那時候就是覺得肚子餓,每天都只有餓這個念頭,即使是大冬天,也要光腳穿著草鞋出去找吃的。
為了甩掉‘超支’的帽子,我八歲就跟著大人們一起干活掙工分去了。”每每憶起自己的童年,父親總是這樣淚光閃閃地對我們說。
生于七十年代未期的我是無法體會到父親說的那種饑餓的,在我的記憶中,盡管小時候家中并不富裕,但我天天都能吃飽飯,年年都能穿上母親請裁縫新做的衣服。至于我的孩子,就更不知道餓的滋味了,小家伙只知道大人們總要強迫他吃各種各樣的東西,他完全不需要主動找吃的,只需要對送到手上的食物說不就行了。
父親小時連肚子都填不飽,就更別想穿衣和玩具了,還有讀書,那簡直就是奢望。可以說,父親的童年是沉重的、沒有色彩的。
沒有新衣,沒有玩具,沒有書本,只有簡單的填飽肚子的愿望。這對今天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父親的饑餓年代已經遠去,之所以每年全家團聚的時候父親總愛給我們進行憶苦思甜的教育,是為了提醒我們珍惜今天的溫飽,唯有謹記并警醒,歷史才不會重演。70-80年代,溫飽的年代我的父親和母親成家時不但兩手空空,還從爺爺奶奶那里繼承了幾十元的債務。
父親說,爺爺奶奶對每個兒子都是一視同仁,結婚后就分家,分家時都要分到幾十元債務。這些債,是爺爺奶奶把八個孩子養大的代價。
那個年代的幾十元,比現在的幾千元還難掙。好在父母親結婚后沒多久就告別了生產隊的集體勞動,改為包產到戶。
年輕的父母親勤勞,又運用了自己總結的科學種田技術,頭一年的收成是全村最好的,不但還清了欠款,還在種地之余自己燒制了一堆用來蓋房的青磚綠瓦。當我呱呱墜地時,迎接我的是寬敞的磚瓦房,在這之前,父母親一直住在用泥土和茅草搭建的小房里。
我的童年是快樂的,在我的記憶中,雖然只有過春節或家里來了客人才會有魚有肉吃,但平時屋后的菜園總是能滿足我的胃口,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給了我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記得有一天,鄰居家來了一個城里的親戚,這個白白胖胖的小女孩手里抱著一個布娃娃,口里還含著一塊奶糖,這個小女孩一下子打開了我的視野,我才知道,和城里人相比,沒有零食,沒有買來的玩具的生活還是單調的。
盡管我也有玩具,但都是自制的,比如用稻草搓的草繩,用雞毛和銅幣做成的毽子等等。當那個城里的小女孩從包里拿出一本本小人書時,我羨慕得都要流口水了。
母親見我對小人書魂不守舍,便把家里攢的雞蛋拿去鎮上賣了,將我帶到書店,我一口氣挑了十幾本小人書,但最終母親只讓我買了三本。“書又不能當飯吃,有幾本看就行了啊。
”大字不識的母親安慰我說。的確,我很滿足了,因為我是村里第一個擁有自己的圖書的人,這三本小人書把比我大的孩子都吸引到我身邊來了。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上學的那天。盡管離學校并不遠,但父親還是親自送我去學校,我背著新書包,包里裝著父親早就為我準備好的一支鉛筆和幾個嶄新的練習本。
“你看你多幸福啊,我小時候可就沒這個福氣了,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啊!”父親對我一遍遍叮嚀,走進學校時,我感覺到他牽著我的手在顫抖,是呀,他可能做夢也沒想到,他也可以走進學校,盡管只是陪自己的孩子來,但看得出,他很幸福很高興,把我交給老師的時候,他看起來比我還要緊張,千恩萬謝地向老師致謝后依依不舍地走了。雖然現在我常常會對我的孩子說,我的童年和他的童年相比是多么的貧乏,但實際上,與我的父親相比,我的童年并不貧窮,有吃有穿,還有自制的玩具與拿雞蛋換來的小人書。
90年代至今,奔小康的年代90年代初,父親買回了一臺彩電,他的生活和視野也寬廣起來。而我后來也通過高考改變了祖傳下來的身分——農民,命運也因此改變。
我成了大學生,畢業后在大城市落戶,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月的收入是父母親一年的收入。家里的日子就這樣漸漸地好起來了,這些年為了供養我讀書,父母親傾其全部,家中連一個銀行存折也沒有。
父親自豪地對我說,他還算能干的,有很多家庭為孩子讀書背了一屁股債。我把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存進銀行,把存折交給了父親,父親拿著它激動地流下了淚水。
“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有存款”父親說, “我給你攢著結婚用。”和甘于自給自足的父輩相比,我并不能滿足于溫飽生活。
工作不到三年我就辭掉鐵飯碗去了一個沿海城市,我覺得現在這份高薪高節奏的工作更適合我。但父親卻擔憂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對父親說,我要在城里買房,把你們接到城里來住。
父親簡直不收想象,他的孩子會有這樣的魄力,但千禧年到來時,他意外又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理想變成現實。現在我的父母親和千千萬萬個城鎮退休人員一樣,住在干凈整潔的房子里,早上和兒孫共進早餐后便去公園晨練,中午去學校接孫子回家吃飯,晚上則和兒孫坐在電視機旁享受天倫之樂。
有時候,孫子還會拉著他老人家去網上玩游戲,聊天。有時遇到好看的電視劇,父親急著想知道結果,還會到網上去看網絡電視呢。
聽母親說,有時在小區湊不到牌友,父親還在網上和人玩牌呢。“小小年紀,啥都見識了,啥都懂!”父親常常摸著孫子的頭說,“你爸爸小時候可沒你享福哦。
”是呀,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強。“老李呀,在城里過得好嗎?”前幾天,村長給父親打來電話,問父親家里的幾畝田地如何處理。
“好啊,過的像皇帝的日子。”父親樂呵呵地說,“住的像皇宮,想吃啥就吃啥,時不時地還出去游山玩水。
”“是呀,現在農村的生活也美的很呢,家家戶戶都起新樓了,種地也機械化了,不交稅還有補貼,老哥你不回來看看?”村長熱情地問。“我在電視上都看到了,是呀,真想回去種地呀,可放不下孩子們,呵呵,我那幾畝地就給需要的人種吧。
今年春節我一定帶孩子們回去看看!”我在旁邊聽著,心也飛回了老家。是呀,走過萬水千山,還是家鄉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