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有幾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社會秩序的建立與維護,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社會秩序的基礎是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傳統的孝文化根扎于人們的心中,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曾風靡一時,唱響了祖國的大地,唱出了人們的心聲。**工商大學正是從“孝文化”著眼,經八年探索,選擇最能打動家長心、最能引出
家長心里話、最能演繹父母子女之情的教育投資話題,將古老的算賬和傳統的書信交流方式與現代的投資效益分析方法結合,將心理學的原理方法與品德教育融合,調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配合,創造出寓教于情的《家長學生兩地書》活動,探索出一條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心理倫理經濟相互滲透的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子。
當前孝文化在代際間面臨的“碰撞”,形成了代溝。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淡薄,弘揚幾千年孝文化的精華,棄之糟粕,賦予時代新意,共建和諧社會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工商大學“兩地書”活動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
啟示之一:“兩地書”活動找準了著眼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幼之幼。”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道德也是義務。人類的繁衍一代接著一代以道德為核心,以義務為體現的孝,是任何一代都需要,都不能斷裂了孝。否定了孝、摒棄了孝、斷裂了孝,人類將不堪設想。 **工商大學“兩地書”活動,正是抓住“孝文化”最能打動學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自己、對父母、對社會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感,收到教師、家長、學生三方滿意的效果。學生普遍反映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最偉大的洗禮”,更加體諒父母,勤奮學習,克服缺點,不斷進步;家長感到孩子長大了、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自己苦口婆心講,子女不聽,非常感激學校老師搭了這么好的一個橋,讓子女主動聽家長的教導;教師反映此方法新穎,促進了學生、家長、教師三方的良性互動,實現了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有機結合。
啟示之二:“兩地書”活動找到了接合點 由于學
校和家長聯手,相互促進,收到德能互促的雙重效果。“家長學生兩地書”活動是我們貫徹落實江總書記講話精神,將學校、家長、學生三個方面結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嘗試,一封封家書像一座座心橋,溝通著兩代人的思想,消彌著父母與子女間的代溝;學生們感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私的,為自己過去不理解父母,埋怨父母、頂撞父母,只知道向父母要錢等行為感到羞愧;不少學生流著眼淚看完父母的信,認識到自己讀大學花了父母親一輩子的積蓄,一個月用得比全家人生活費還多,父母不得不加倍辛勞,而自己進大學后荒廢時間,不思學習,對不起父母;體會到寫信是與父母進行深層次溝通的好方式,過去常與父母爭吵,有“代溝”,想和父母溝
通又無好方法,造成與父母間的隔閡,通過書信,隔閡正在消除,“代溝”正在彌平;認識到自身的品德缺陷,只想自己,從不為別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著想,表示今后要多體諒父母,勤奮學習,克服缺點,不斷進步。這一活動得到了大學生的積極認同,也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歡迎和好評。
啟示之三:兩地書”活動找準了著力點
家庭和睦,社會安寧,家庭反目,雞犬不寧。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親情維系、道德養成和每一個家庭成員健康成長的重要載體,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
孝道是人類特有的意識活動,是人性的體現。羊雖跪乳,鴉雖反哺,那是一種本能。人的代際之間的親情是區別于其他任何動物,父母對子女的舐犢是出于愛心。前不久媒體報道100多名家長送子女到清華大學上學,為了子女寧可自己露宿球場。引起人們的深思,真可謂“可憐天下父母心”。
**工商大學“兩地書”活動正是從構建和諧家庭中找到了著力點。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其中,子女的教育與管理是最難的經。代際間的隔閡感與陌生感,使許多家長發出了“現在的孩子難管難教”的感嘆。在子女的教育上:
一是要防止溺愛。人們常說:年輕時不能有順境、盛年時不能有閑境、老年不能有逆境。孟子曾說:“天之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些至理名言說明自古雄才多磨難,紈绔子弟少偉男的道理。而溺愛往往自食其果。然而一些家庭尊老不足,愛幼有余。在對待父母問題上,"傭人型"、"揩油型"、"冷落型""推諉型"并存。據2005年10月23日《解放日報》報道“啃老族”、“食老族”、“倚老族”、“傍老族”……對這幫“長不大的孩子”的稱呼簡直不一而足。新名詞的流行往往敏銳地反映社會趨向。有人說:“孝子、孝子是老子孝敬兒子”。 **工商大學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探索在家長學生中開展“兩地書”活動,讓家長對大學生進行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入了家庭。近年來,有近6000名學生給家長寫信,家長也 積極配合學校活動,積極熱情地給子女寫回信進行思想溝通和教育,與學生共讀天下父母心。
二是要正確引導。奉獻與索取問題歷來是人生觀教育的難點,相當多的學生贊同奉獻與索取相等的觀點,認為奉獻者只是社會上的少數人,因而不具有普遍意義。為了使大學生受到來自祖國各戰線上家長來信情真意切的教悔,**工商大學選出了部分家長學生的通信編輯出版了一期校報專刊《家長學生兩地書》作為生動的教材,發給在校學生人手一份,“請出”家長與全體大學生共話人生,通過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含辛茹苦談回報”和“算賬方知父母心”兩個專題中的父母來信。家長對子女的心,千千萬萬父母都是一致的,都希望子女健康成才,今后能回報社會,報效國家。如一位學生的父親就寫道:“大學生既是父母的孩子,但更是國家培養的人才,家長為你們付出了一定心血和財產,國家更為你們創造了優越的學習條件,你們雖然在將來自食其力時有向家長盡孝順的義務,但主要的義務還是要發揮聰明才智為國家和全社會作出有價值的貢獻。”當學生算完這筆賬,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也是需要奉獻的。當你們沐浴在父母、國家和人民無私關愛的海洋中,當代的大學生更應該懂得,你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孝敬父母,沒有任何理由不報效祖國和人民。為了在不遠的將來,讓我們的祖國更強大,讓我們的人民更富裕。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學習,是你們當代大學生的神圣使命!”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他們們利用家長大半生的積蓄供子女上大學,不圖子女回報自己,卻要求子女回報社會的活生生的案例給全校大學生上了深動的一課,是父母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對人生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作了最生動的詮釋,使大學生們認識到,每一位父母都是一名奉獻者,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榜樣。通過這種“與家長共話人生”的活動,學生中贊成人生價值在于奉獻大于索取的人達到85.83%,比活動前的58.33%上升了27.5個百分點,使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家庭”教育活動收到了明顯效果。
三是要弘揚孝文化。孝,猶如接力賽,確實需要一代一代往下傳。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許許多多的人有著濃厚的愛心和虔誠的敬意,才孕育和發展了我們民族璀璨的孝文化和優良的孝傳統。也才使得倫理道德熠熠閃光,延續永遠。在“兩地書”活動中,一位母親寫到:“我相信,我在教育方面對你的投資是正確的,只要你好好學習,做一個無愧于世的大學生,便是對我的最大回報。記得小平同志說過,‘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就是傾家蕩產,我也要讓你讀書,直到把你培養成為我們社會有用的人才,完成做父母該盡的責任。”有一個學生的父母是雙職工,每月共收入1100元,寄給孩子400元,存學費400元,剩下的300元就是兩個人的生活費;有的父母為子女上學打幾份工,有的父母甚至抱病勞作。數十名家長的來信情真意切,催人淚下,飽含著對子女無私的愛,寄托對子女無限的希望,深深地打動了學生,不少學生是流著淚讀著家長的回信,學生在回信中為自己的松懈行為而深深內疚,紛紛表示要珍惜大學時光,勤奮學習。我們抓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時指導學生修訂“學習目標管理圖”促使學生把愿望變成行動。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人初次向社會生活邁進。” 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好教育好,這是每個家庭的幸事,同時也是國家民族的幸事。在子女寬廣的心田中播撒下的美德種子,將來就有收獲美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