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喀什古城導游詞篇一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巖,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古城環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凈地》是較為出名的歌曲之一。
文化遺產
1、古街
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以紅色角礫巖(五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質感細膩,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區的集貿和商業中心。四方街是一個大約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廣場,五花石鋪地,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其西側的制高點是科貢坊,為風格獨特的三層門樓。西有西河,東為中河。西河上設有活動閘門,可利用西河與中河的高差沖洗街面。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新華街,又從四大主街岔出眾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四通八達,從而形成以四方街為中心、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
2、古橋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系上,飛架有354座橋梁,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橋(風雨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于明清時期。
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位于四方街東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從橋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龍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橋。該橋系雙孔石拱橋,拱圈用板巖石支砌,橋長10余米,橋寬近4米,橋面用傳統的五花石鋪砌,坡度平緩,便于兩岸往來。
3、木府
木府原系麗江世襲土司木氏衙署,“略備于元,盛于明”。歷經戰亂動蕩,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內設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復重建的木府占地46畝,坐西向東,沿中軸線依地勢建有忠義坊、義門、前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配殿、閣樓、戲臺、過街樓、家院、走廊、宮驛等15幢,大大小小計162間。衙內掛有幾代皇帝欽賜的十一塊匾額,上書“忠義”、“誠心報國”、“輯寧邊境”等。有人評價:“木府是凝固的麗江古樂,是當代的創世史詩。”
4、福國寺五鳳樓
五鳳樓(原名法云間),位于黑龍潭公園北端,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20xx年),1983年被公布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高20米,為層甍三重擔結構,基呈亞字形,樓臺三疊,屋擔八角,三層共24個飛檐,就象五只彩鳳展翅來儀,故名五鳳樓。全樓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樓尖貼金實頂。天花板上繪有太極圖、飛天神王、龍鳳呈祥等圖案,線條流暢,色彩絢麗,具有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寶和典型范例。
5、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處,曾是宋元時期麗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有一個梯形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民居鋪面沿街設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廣場,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發展為后來麗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6、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街頭有一潭泉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青龍河從束河村中央穿過,建于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高4米、寬4.5米、長23米,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橋束側建有長32米、寬27米的四方廣場,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樣可以引水洗街。
景觀引導
一、登高攬勝,你可看古城形勢。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獅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東南,避開了雪山寒氣,接引東南暖風,藏風聚氣,占盡地利之便。
二、臨河就水,你可觀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無數條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臨渠,使古城清凈而充滿生機。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賞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為古樸的院落民居,房屋構造簡造、粗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細部裝飾豐富而細膩,居民喜植四時花木,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
四、入市過橋,你可一覽古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靈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組織聚散合理,配置得當,再加上石、石橋、木橋、花鳥蟲魚、琴棋書畫、民風民俗,生發出無窮意趣,使古城獨具魅力。
喀什古城導游詞篇二
諸位游客,大家好。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云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遙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20xx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遙城始建于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拓跋陶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平遙縣.并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里。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后的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遭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墻,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墻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城內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臺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精雕細刻的古建筑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
平遙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于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茍、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過惠濟橋)
我們現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傅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既節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遙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
(帶游客進“下東門”)
這里就是乎遙古城的“下東門”。大家看這高達12米的城墻多雄偉、多壯觀。在城外,本來還有護城河.城門處架有吊橋.在古代戰亂的日子里.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我們進來后這個地方是下東門甕城,它是為保衛城門而設立的。城門是城墻上的薄弱環節,有了甕城.就大大增強了城池的防衛手段。這里地方根小,四周為高墻圍護,即便敵人攻入甕城也只能進來少數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甕中之鱉。有的甕城門并不是開在城門對面,而是拐個彎開在旁邊.更可防止沖入的敵兵一較作氣沖到城門下.通過拐彎來消解敵兵銳氣。這些設計思想都是古人在長期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大家看.甕城里還有一個建造講究而小巧的院落.這是干什么的呢?原來這是一座小關帝廟。關帝是武圣人.把關廟修進甕城里,卻是平遙人的獨特創造。請大家隨我進城,上城墻參觀。
現在我們已經在城上了,這里本來還有城樓.在戰爭中毀掉了。這座建在城墻上的臺,傳說就是尹吉甫的點將臺。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將,在歷史上游藩有名,《律經沖的《較高》、《冠r2等幾首詩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對北方游牧民族0l猶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揮的。為了鞏固北伐的成果,他還在這里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遺跡這里還有多處。在京陵村附近還有一處村茁叫尹村,傳說是尹吉甫當年駐兵酌地方。在上東門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書“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東門里還有一座紀念尹吉甫的小廟。
請大家隨我觀賞一下古城的建構。
(帶游客向南浸步.邊走邊說,約走2—3個墩臺即可停下)
我們看城墻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墻,為什么叫女兒墻呢?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有個書面解釋:“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與丈夫也。”意思是說城墻高大厚實,保偉丈夫;女墻單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間有的地方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沒有女兒墻,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競走到城墻邊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起了矮墻,并把它叫做女兒墻。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說明了女兒墻的保護性功能。我們看:兩邊的女兒場并不一樣,向外的女兒墻上還修筑了垛口,垛口還留著供臆望和射擊使用的小孔.這當然是為了實戰的需要。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墻每閑一段,就有一個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叫做墩臺.墩臺是干什么的呢7它是保衛城墻的。我們知道.古代攻守城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彎機,上面既可射下去,下面也可射上來,因此守城的士兵輕易不敢探出身去。這樣,城墻腳下反麗成丁防御的死角。有了墩臺.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從三面組成一個強大的立體射擊網,城防力量大大加強。在每個塌臺上,還修有一座敵樓,上面有孔,也是為觀察和射擊用的。
干遙古城除了具備這些共性持點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城墻本是戰爭的產物,平逗人卻偏偏喜歡給抹上一層濃濃的文化色彩.把象征文化星官的魁星樓修在丁城墻東南角上(指形狀獨特的魁星樓)。據統計,古城上共有3000個垛口、72廢敵樓,那是象征著文圣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乎遙俯視似龜形,歷來有龜城之稱.據說是取神龜壽水長存之意。全城六座城門,南門似頭,城門和甕城外門都向南.任龜首自由伸縮,北門似尾,甕城外門拆而東向,好儡龜尾東甩:東西各二門似龜腳.三座甕城外門拐向南開,好像神龜正續緩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只有咱們剛才進來的下東門甕城外門不向南拐而向東開,傳說是伯神龜爬向別處,所以用一根無形的繩索把左后腳牢車地拴在城東lo公里的麓臺塔上,把這條腿都拉宜了。在南門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們說那就是神龜的一對明亮的眼睛。在市中心,也就是龜心的位置,還修有一座市樓,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座高踞眾屋之上的樓,在市樓樓頂兩坡上,還用黃、藍兩色琉璃瓦拼出雙喜字相壽字,它充分體現了古城獨特的文化氛圍,表達了乎迢人民良好的愿望,這可以說是龜城城建構思的畫龍點暗之作了。
乎遙城內文物眾多,西南方向那一片覆蓋琉璃的建筑,就是城隍廟、財神廟建筑群,近處觀看,可以見到它館角高挑、群昂飛動、油漆彩繪的壯麗景色。在它附近很顯眼的那座現代大樓是平適中學教學樓。文廟大成殿就在校園內,從這里看不清蔑。為保護原來的風貌,古城中一般是不準建樓的,干迢人卻為學校破例修了一座教學樓,足見對教育的重視。平迢中學也不負眾望,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保持著這所省級重點中學在省內的領先地位
一個我們山西導游非常熟悉的平遙人,來過山西的游客你一定見過這位老先生,滄桑的外表下是一顆火熱而至誠的心,樂觀的性格也一定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把他也請到這里,尊稱他為“平遙旅游形象大使”如果您來過這座北方魅力小城,希望老先生可以勾起你的回憶,如果您還沒有來,那就別猶豫了,背起您的行囊,平遙古城歡迎您!
諸位游客,大家好。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云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20xx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并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里。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后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墻,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墻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f遙城內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臺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筑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
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于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茍、著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過急濟橋)
我們現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既節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
(過急濟橋)
我們現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既節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
(帶游客進“下東門”)
這里就是乎迢方城的“下東門”。大家看這高達12米的城墻多雄偉、多壯觀。在城外,本來還有護城河.城門處架有吊橋.在古代戰亂的日子里.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我們進來朗這個地方是下東門甕城,它是為保衛城門而設立的。城門是城墻上的薄弱環節,有了甕城.就大大增強了城池的防衛手段。這里地方根小,四周為高墻圍護,即便敵人攻入甕城也只能進來少數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甕中之鱉。有的甕城門并不是開在城門對面,而是拐個彎開在旁邊.更可防止沖入的敵兵一較作氣沖到城門下.通過拐彎來消解敵兵銳氣。這些設計思想都是古人在長期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大家看.甕城里還有一個建造講究而小巧的院落.這是干什么的呢?原來這是一座小關帝廟。關帝是武圣人.把關廟修進甕城里,卻是平迢人的獨特創造。請大家隨我進城,上城墻參觀。
現在我們已經在城上了,這里本來還有城樓.在戰爭中毀掉了。這座建在城墻上的臺,傳說就是尹吉甫的點將臺。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將,在歷史上游藩有名,《律經沖的《較高》、《冠r2等幾首詩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對北方游牧民族0l猶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揮的。為了鞏固北伐的成果,他還在這里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遺跡這里還有多處。在京陵村附近還有一處村茁叫尹村,傳說是尹吉甫當年駐兵酌地方。在上東門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書“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東門里還有一座紀念尹吉甫的小廟。
請大家隨我觀賞一下古城的建構。
(帶游客向南浸步.邊走邊說,約走2—3個墩臺即可停下)
我們看城墻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墻,為什么叫女兒墻呢?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有個書面解釋:“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與丈夫也。”意思是說城墻高大厚實,保偉丈夫;女墻單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間有的地方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沒有女兒墻,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競走到城墻邊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起了矮墻,并把它叫做女兒墻。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說明了女兒墻的保護性功能。我們看:兩邊的女兒場并不一樣,向外的女兒墻上還修筑了垛口,垛口還留著供臆望和射擊使用的小孔.這當然是為了實戰的需要。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墻每閑一段,就有一個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叫做墩臺.墩臺是干什么的呢7它是保衛城墻的。我們知道.古代攻守城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彎機,上面既可射下去,下面也可射上來,因此守城的士兵輕易不敢探出身去。這樣,城墻腳下反麗成丁防御的死角。有了墩臺.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從三面組成一個強大的立體射擊網,城防力量大大加強。在每個塌臺上,還修有一座敵樓,上面有孔,也是為觀察和射擊用的。
干遙古城除了具備這些共性持點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乎遙俯視似龜形,歷來有龜城之稱.據說是取神龜壽水長存之意。全城六座城門,南門似頭,城門和甕城外門都向南.任龜首自由伸縮,北門似尾,甕城外門拆而東向,好儡龜尾東甩:東西各二門似龜腳.三座甕城外門拐向南開,好像神龜正續緩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只有咱們剛才進來的下東門甕城外門不向南拐而向東開,傳說是伯神龜爬向別處,所以用一根無形的繩索把左后腳牢車地拴在城東lo公里的麓臺塔上,把這條腿都拉宜了。在南門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們說那就是神龜的一對明亮的眼睛。在市中心,也就是龜心的位置,還修有一座市樓,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座高踞眾屋之上的樓,在市樓樓頂兩坡上,還用黃、藍兩色琉璃瓦拼出雙喜字相壽字,它充分體現了古城獨特的文化氛圍,表達了乎迢人民良好的愿望,這可以說是龜城城建構思的畫龍點暗之作了。
乎迢城內文物眾多,西南方向那一片覆蓋琉璃的建筑,就是城因廟、財神廟建筑群,近處觀看,可以見到它館角高桃、群昂飛動、油漆彩繪的壯麗景色。在它附近很顯眼的那座現代大樓是平適中學教學樓。文廟大成殿就在校園內,從這里看不清蔑。為保護原來的風貌,古城中一般是不準建樓的,干迢人卻為學校破例修了一座教學樓,足見對教育的重視。平迢中學也不負眾望,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保持著這所省級重點中學在省內的領先地位。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我們本次的清東陵之旅馬上就要結束了,楊導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感謝一路上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心中縱有萬般不舍,分別卻是必然的,但我相信這次的分離是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許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導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也請您千萬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個導游小楊,隨時等待著您的到來,最后預祝大家歸途愉快,一路平安!
喀什古城導游詞篇三
各位游客,參觀完玉泉公園后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將要游覽的景點是號稱“東方威尼斯”的麗江古城。也是麗江最著名的景點-麗江古城。我們順著從古城西北端悠悠流至城南的玉泉水來到被稱作為“高原姑蘇”的麗江古城。在此各位嘉賓就會想,小x怎能口出狂言,敢把這高原小城稱得如此夸張,其實一點都沒有被小x夸大,麗江古城就是因為有玉泉水貫穿全城由古城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城內亦有多處龍潭、泉眼出水。古城利用這種有利的條件,街道自由布局,不求網絡的工整,主街傍河,小巷臨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鎮,穿墻過屋,“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詩意是這座古城的真實寫照,這里雖是云貴高原小鎮,卻頗有江南水鄉的特色。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組成,大研古城是它們的集中代表,所以人們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鎮。而且大研古城位于麗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聳立著酷似書天巨筆的文筆鋒,麗江盆地則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硯臺,古時“研”和“硯”相通,所以古城叫大研。說話間我們便到了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應該是一雙水車吧,有人說它是子母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人水車。過去古城里就有水車,今天在一些偏遠之地也在使用。
古城形成于南宋后期,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三萬人,1986年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除了同蘇州古城一樣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外,還在古城選址、街道和房屋布局、納西民居等方面別具一格。
麗江的世界文化遺產由白沙古鎮、束河古鎮和大研古鎮三部分組成,但對于各位嘉賓來說,吸引力最大的是大研古鎮,古城的入口很多,大家隨著小x從右邊的入口進入,看見了顯眼的水車后,緊接著右邊是寫有題詞的照壁,古城里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象各位嘉賓看到得著一塊。再往右是水龍柱,龍是管水的,古城里的土木建筑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這個水龍柱代表古城人民免除火災的愿望。千百年來,古城人民象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古城,也請各位朋友象古城人民一樣愛護古城,不亂扔煙頭垃圾。再看世界文化遺產標志,圓圈代表地球、自然,方框代表人類創造的文明,圓圈和方框相連,代表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麗江古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杰作。右邊的這些石刻稱得上是麗江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濃郁的納西風情畫。我們腳下是“巴格圖”,是納西先民根據五行學說創造的,東巴祭司常用它來定方位和占卜等。
麗江地處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
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們辛勤勞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園。
這里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于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其間,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余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從麗江北眺,是高聳云天的玉龍雪山,景致雄奇變幻。民謠說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里素有“動植物寶庫”的美譽,又是巨大的天然水庫。
走進麗江彩石鋪成的古老街道,漫游鎮北商業中心四方街,便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門前架橋,或屋后有溪,街頭巷尾無數涓涓細流,穿墻繞戶蜿蜒而去。這股股清流都來自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
城內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人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順序而下,既科學又衛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污穢,保持街市清潔。 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筑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間兩層,朝南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一般由下輩住用。房屋多在兩面山墻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余”。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一處溫馨愜意的活動空間。
小x在古城給大家講了那么多,大家也看了那么多,但是馬上就要進入古城了,怎么就沒有看到城門呢?其實各位嘉賓是看不到的,這也是麗江古城的一奇,即看不到城門,也看不到城墻,因為古城根本沒有城墻和城門,因為納西族的頭領姓“木”,如果建了城墻和城門就變成了“困”字,所以古城沒有城墻,也沒有城門了。
各位嘉賓心目中一定有這樣一個問題,象這樣的古城在中國有的是,為什么這個高原上的偏僻的古城竟被評上呢?想要得到答案,各位嘉賓請隨小x一同去游覽一翻。一條小巷、一戶人家,一不小心你就站在了一百年的歷史上了,這種感覺,在路上、在各個庭院中,您隨處都能感受到。所以這座古城不是因為拍戲或是故弄玄虛而建的,是一座真實的活著的古城,不信您看看腳下,您就會覺得比剛才走的路光滑多了,一塊塊的五花石板,象是有許多碎石沾在一起,但它是一種麗江特有的樂角巖,采自周圍的山上,因為五顏六色,所以當地人稱五花石,人行馬踏,經過幾百年,磨得光滑透亮,雨水一流,詩意就在你腳下了,這條街就叫新華街。在街道兩旁,偶爾會看到一些人家門上貼有不同顏色的對聯,納西人有人仙逝,都要紀念三年,第一年白聯黑字,第二年綠聯黑字,第三年貼對聯,這是納西人對死去親人的懷念,經過一些林立的鋪面,清澈的河水,小橋垂柳便印入大家眼簾,而在各位都沒有見過的這么清澈的河邊看到了一排排的桌椅和一陣陣的音樂傳入耳中,這便是客人所謂的“洋人街”,但這條街上的鋪面并非洋人所開,這里的酒吧又書生氣的,有叛逆性的,有純生意性的,各人可各取所需。城市里的人到麗江“充電”的方便之處就是在酒吧找感覺,尤其以外國人為多。
有就有朋友,有小橋流水,只要不醉,人生是可找到一刻逍遙的。在經過酒吧街之后便看到了一座小石橋,因為早先在這里賣豌豆,所以稱為豌豆橋,橋西的小門樓便是科貢坊,科貢坊的名于坊后小巷,清朝嘉慶年間,巷內楊家有兩兄弟同時中舉,到道光年間,弟弟又中舉,此事是麗江人得意之事,官府為了表彰楊家,激勵來者,特立此坊。站在這里向東望去,眼前一片開闊,這便是中心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廣場,占地約五畝,為什么叫四方街,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廣場的形狀很象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權鎮四方”之意,也有人說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那么四方街為什么這樣有名呢?如果說我國北方又一條世界聞名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話,我國南方也有一條被稱為“茶馬古道”的貿易通道,它是藏區以及麗江的馬匹、皮毛、藏藥等特產和南方的茶葉、絲綢、珠寶等商品的一條貿易通道,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四方街則是這個重鎮的貿易中心,從古到今,四方街都是一和露天集市,這個集市從開始至今有三百年的歷史,要體會到四方街的一天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奧妙,清晨,早起的人們開始買早點,是朦朦朧朧正在伸賴腰的四方街;午,買銅、買山貨、買小吃的商販組成繁榮的市面,這是精力旺盛的四方街;天剛黑,生意人回家了,又經過一次摩擦的五花石板還剩著人和陽光的余溫,在橋頭曬太陽的老人換成了孩童嬉戲,兩側酒吧又透出夜色的油光,這是化了妝的四方街;凌晨兩點左右,四方街人去街空,小巷深不測,只有流水之聲高低起伏,這是素面朝天的麗江。
“麗君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麗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蓋房子、娶媳婦、曬太陽。麗江男人對種花、養鳥、寫字、畫畫、打麻將有著特別的嗜好和特別多的時間,男人擅長一切在院內的活動,除此之外,他們最愛的一項戶外活動便是坐客,而納西女人一年當中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睡一天的懶覺。從“盼吉妹”到“阿奶”眨眼的功夫卻單純只有兩個字“勤勞”,納西女人從早到晚干活,從體力活到小生意,從收拾田地到殺豬,從縫補衣服到生火做飯,個個像下凡的仙女,而男人們則閑了下來,這一閑就不得了。納西人中文人輩出,令人目不暇接,不能不說是納西女人養出了納西文化。
納西族善于學習也可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筑上。古城民居在廣泛吸收漢、藏、白等民族建筑風格的同時,也把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審美意識融于其中,形成了許多具有納西特色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數院等建筑風格,并在門樓、前廊的設置和天井鋪地、六合門及其裝飾等方面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問四合院里哪一部份最富有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門和六合門上的窗蕊—“四季博古”。雖說這些也是學習漢、藏、白等民族文化的結果。但是到了現在,已沒有哪一個民族像納西族這樣每家都必有六合門和“四季博古”。您看這六合門,可裝可卸,方便靈活,開則為門,閉則為窗。平時只開中間兩扇,如遇家中有紅、白事客人較多,行走不方便時,則六扇門均可卸下。六合門上所雕的窗蕊稱為“四季博古”,構圖上用名花異卉,吉鳥瑞獸、美好典故,以此寄托納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祿壽喜、耕讀傳家的美好意愿。大家看到這六扇門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圖案,這是“松鶴同春”、寓“春”和“壽”,這是“喜鵲爭梅”、寓“冬”和“喜”,這是“鷹立菊叢”、寓“秋”和“福”,這是“鷺鷥天蓮”、寓“夏”和“祿”,這是“孔雀玉蘭”、“錦雞牡丹”,請大家都想想看它們都分別代表了什么寓意。
麗江納西人歷來重教尚文,許多人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頁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麗江納西古樂曾應邀赴歐洲多國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贊譽。由于樂隊成員多是來自民間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納西壽星樂團”的美譽。
大智大慧的納西先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巴文化。東巴文化以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經為主要紀錄方式,它是伴隨著納西族漫長歷史發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態文化,約形成于唐宋時期,有近千年歷史。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篤信萬物有靈,為多神教。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個單字,但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敘說明復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書寫并保留下來的經文共有兩萬余冊。卷帙浩繁的經書,內容豐富多采。涉含哲學、歷史、天文、宗教、巫醫、民俗、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簡科全書。東巴文化以其自己獨特的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幾百年來始終吸引著許多中外學者和有志之士,前來研究翻譯和觀賞。東巴文化是納西人民對世界人類的偉大貢獻。
納西古樂是古城文化的靈魂與象征,是麗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風景。納西古樂是唐宋以來的一些詞牌和曲牌音樂。在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以后,這種音樂就陸續地傳到了麗江。這種音樂在中原地區早已成為絕音,但自傳至麗江后被廣泛地傳播開來,在鄉村在小鎮隨處都聽到這美妙的聲音。納西古樂保存至今,還有22個曲目,其中有的融進了納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風格。納西古樂被中外學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稱為“音樂活化石”、“和平之音”、“仙樂天音”。聆聽納西古樂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的意境。 經過近二十年的弘揚與宣傳,納西古樂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世界樂壇上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樂會出訪英國引起轟動;1997年2月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受到高度評價;1998年在被稱為中國最高音樂殿壇的北京音樂廳演出,進一步證明了納西古樂的藝術價值;1998年5月受挪威國王的邀請,在挪威國慶節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繼前往法國、比利時、瑞典、中國臺灣、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納西古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日益為世界所認識和青睞。
聞名于世的麗江壁畫,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點。遺存于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xx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穿過了五一街便看到了許多小橋,在我們腳下這座小石橋大家不防坐下來休息一下,看到橋旁“百歲坊”字樣,不難猜測這就是百歲坊,試想一下百歲坊的由來,一般人都會想百歲坊老人有關,這就對了。好了,關于麗江古城的介紹就先到這了,剩下的時間大家請盡情的欣賞古城風景,在欣賞的同時呢別忘了保護古城的環境。
喀什古城導游詞篇四
親愛的游客們,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大家的到來。我是你們本次商丘之旅的導游,我和司機王師傅將盡我們所能為大家提供高質服務,希望大家支持配合我們的工作,最后預祝我們在商丘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光! 大家知道商丘也許是因為亞歐大陸橋—隴海鐵路和中國最長的南北大動脈—京九鐵路交會于此,它是個交通便利的城市。商丘市位于河南省東部,豫、魯、蘇、皖四省結合處,商丘原來是個縣,但是1997年商丘縣改為市,總面積10658平方千米,總人口822萬人。雖然商丘披上了現代化的外衣,但我們仍可以體味到商丘悠久的歷史。大家從商丘名稱的由來就可以知道了,其得名是遠古時期商族部落活動于此,并居于丘地而名為商丘。商丘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她歷史悠久,物華天空,人杰地靈,文化燦爛,博大精深。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名人,例如莊子、墨家創始人墨子、巾幗英雄花木蘭、烹飪之祖尹伊、唐代名相魏元忠、《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等。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伯,故《詩經 商頌》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祖先。六世孫王亥中國最早的商業開拓者, "商人"這個稱為也一直沿襲至今;舜封契于高,居于亳;湯建商國;周封微子于商,建宋國;西漢封梁孝王于商,建梁國,在永城芒碭山就有西漢梁王陵墓群,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漢墓群;北魏北海王拓跋顥(hao)在此登皇位;宋太祖趙匡胤在此發跡;康王趙構在此建南宋朝;金在此置歸德府;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始設商丘縣。明清至今,均沿用商丘縣的稱謂歷代帝王在這里設軍、郡、州、府,是豫東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4000多年的歷史,為商丘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歷史人文景觀。
我先給大家講個關于這個景點的故事,話說唐朝有個文人叫韋固,小時候經常到河邊去玩,一天晚上,他見一個慈祥的老人在月光下翻閱書信,一邊看,一邊用一根紅線繩把兩塊石頭系在一起。韋固看見后非常奇怪,隨口問道:“老伯伯,你系石頭干什么?”老人說:“我在給當婚的人牽線呢!這一對石頭,就是世上一對夫妻呀!“韋固好奇地問:“那我的妻子是誰呢?”老人說:“就是村頭看菜園子的女孩兒。”韋固很生氣,心想,那丫頭又窮又丑,我可不要,不如害死她算了。第二,他路過菜園,看看旁邊沒有人,拾了一塊石頭向女孩砸過去,女孩”撲通”一聲倒在地上,韋固也嚇得逃往外鄉。十幾年后,韋固做了大學士,給他提親的人非常多,但沒有一個稱心如意的。一天,韋固到張員外家作客,看見張員外的外甥女美貌出眾,心里便十分喜歡;姑娘看韋固儀表堂堂,心里也有幾分愛意。張員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當下托媒人定了婚事,選了吉期。到了大喜的日子。韋固將小姐娶到府上。洞房花燭夜,韋固細細端詳愛妻,發現額角有一塊小疤,就問她是怎么回事。小姐說:“小時候家里窮,有一天,我正在菜園里拾菜,不知哪個野小子打了我一石頭,因此留下了這個疤。”韋固聽后,心里十分吃驚,就把月下老人的話告訴了妻子,他這才相信緣分是拆不散的。這個故事就是我們后來的“千里姻緣一線牽”這段神奇動人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商丘古城。說起美麗的商丘古城,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現在這座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的歷史了,“商丘”,“睢陽”,“宋國“,“南京”,“歸德府”這些商丘歷史上每一個時期的名稱,仿佛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悠久輝煌的歷史。商丘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撂(liao)城三大特點,全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九十三條街道形如棋盤,內城地勢呈龜背狀,中間高,四周低,略向南傾斜。內城四周城墻聳立,巍巍壯觀,古城四面環水,僅有四門與外界相通,從空中看古城像建在水中一樣,需要說明的是,內城的南門和
城墻,是北宋南京城的北城門和北城墻,距今已逾千年。在地面上能保留上千年城墻,實屬罕見。且內城、城湖、城廓三位一體,城內以“八卦”圖形排列,堪稱古代建筑藝術瑰寶保存完好的古城,全國獨一無二,整個古城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范之作,商丘古城旅游區內的景點可以說是星羅棋布,不勝枚舉,古跡勝景多達百余處,主要包括古城景區、南湖景區和火文化景區三大部分。
如果我們到商丘古城而不到古城湖看一看,真是一大遺憾。那么今天我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古城湖。八千畝的水面無比壯觀,美麗的護城湖像一條玉帶繞城四周,長達10余華里,湖水清澈見底,碧波蕩漾,春夏之交,岸邊垂柳臨風,湖面波光粼粼,水鳥歡唱,蒲葦搖曳,荷花飄香,倘若駕一葉小舟,仰觀古城風貌,俯察水中游魚,談古論今,定會觸景生情,無比愜意。在美麗的城湖正南方矗立著一座巍巍壯觀的祠堂——張巡祠,張巡祠是為紀念在“安史之亂”中血戰睢(sui)陽而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仿唐建筑。至今站在大殿前依然可以想象到當年張巡等英烈為保守睢陽而英勇殺敵、浴血奮戰的戰爭場面,雖最后城破失守但他們為平息叛亂,保護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勛,千余年來張巡等英烈一直受到海內外人民的無限崇拜和敬仰,文人墨客也多有吟詠,文天祥的一首“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的詩句更是傳頌千古。在美麗的南湖景區還有一景是不可不看的,那就是八關齋。八關齋是因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晚年在我們商丘有感于八關齋會寫下的《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而聞名。《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為八棱石幢,共983字,其字體結構嚴謹,端莊雄健,被歷代書法家譽為顏真卿楷書中的精品和神品。
而我們商丘古城三大景區之一的火文化景區更引人入勝,有燧皇陵、閼伯臺、開元寺等,也向你講述著一段段悠久的歷史。商丘是火的發源地。早在1萬年前,燧人氏在這里發明了人工取火,開創了人類文明歷史的新紀元,燧人氏被人們譽為火祖,故商丘主火。燧皇陵至今還矗立在商丘大地上。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園,是上古時期發明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園,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處。據《歸德府志》、《韓非子》、《左傳》、《三皇五帝時代》等典籍記載:“燧皇陵在閼伯臺西北”。據專家考證,燧人氏為天下第一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燧人氏立方牙、觀天象,確立了中華第一姓——“風姓”,研究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歷法,確立了商丘為天地之中,在商丘建立了中華第一都。由于他貢獻巨大,被后人尊為“天皇”,位列“三皇”之首。商丘是火的誕生地,歷史上多次在此取火,1992年4月12日,國際旅游觀光年“黃河之旅”首游式點火儀式在這里舉行;1992年9月18日,河南省七運會在此取火;20xx年12月19日,“信用河南圣火”在此點燃;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們與北京、南京并列為全國十運會三個取火點之一,20xx年7月15日,河南省省委書記徐光春,河南省省長李成玉、國際乒壇名將鄧亞萍、全國勞動模范,永煤集團總經理陳雪楓在此共同點燃了“華夏文明之火”。 大家都學過:“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吧”!她的主人公花木蘭的故鄉就是我們商丘。花木蘭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女英雄,“代父從軍”的壯舉廣為人知。自從美國動畫片“花木蘭”放映以來,她作為“巾英雄”的形象,更是風靡世界。花木蘭本姓魏,是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人,公元578年4月,突厥入侵幽州,5月周武帝率五路大軍親征,因父年老,弟年幼,木蘭便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戌邊歸來,隋文帝欲封她為尚書,她堅持不授。歸家后,脫去戎裝,又現女兒真面目。木蘭女扮男裝的事情聞達皇上,皇上非常愛慕,欲選進宮中,木蘭抗旨自殺,唐初追封為“孝烈將軍”,后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商丘虞城縣營廓鎮建造了木蘭祠。該祠
始建于唐代,后多次重修擴建。原祠有大殿、獻殿、后樓、僧人住室等百余間。大門內有花木蘭的戰馬塑像和花木蘭全家塑像,1943年毀于戰火。如今,木蘭祠堂大殿已原樣重建,木蘭仍戎裝躍馬,威風凜凜,東西殿房尖頂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層封檐,前后園門,古樸典雅。現在的木蘭祠已成為豫東的一大游覽勝地。
游了這么久大家也餓了,那我先來介紹商丘的小吃。商丘的四喜丸子很著名。惠樓山藥為主料制作出的四喜丸子,更是一枝獨秀,它進一步地使人們享受到山藥之甜美。其實,四喜丸子也是由來已久了。 明朝萬歷年間,傳說神宗過壽日,全國不少地方都要敬獻壽禮。惠樓山藥年年進貢朝廷,這次為神宗送壽禮,仍然離不開山藥,不過單單山藥總覺得不新鮮,惠氏八世老祖惠英明,在壽禮上動了腦筋,特制作出一席福壽山藥宴,其中一道是用上等惠樓山藥、芝麻、蜂蜜、白砂糖、玫瑰醬、桂花糖、小磨香油及其他優質材料合理調配,通過打皮、籠蒸、油炸成丸子(初起名為“四季丸子”),包裝得精美無比,帶著進京了。神宗見惠英明制作的福壽山藥宴,感到別有趣味,也嘗到宴中的“四季丸子”,覺得滿口盡是無法形容的美味,心里簡直樂透了,借著酒興,即命名此丸子“四喜丸子”。從那時起,由惠樓山藥做成的四喜丸子出了大名。四喜丸子食之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滋補壯身,健脾胃,補腎益精,為歷代朝臣喜食的山藥菜點之一。
睢州燒雞,是地方名吃,已有220xx年的歷史了,由張家祖傳,傳到張老太,已是第六代傳人。張老太做燒雞講信譽,贏得了眾人好評,于是慢慢就把張家燒雞叫做張老太燒雞。張老太真名叫陳乃芝,不過外人都知道她叫張老太,因為她是張家燒雞店的主婦,擔負著掌握技術又是老板的角色,她親手加工的燒雞,在豫東盛名不衰。睢州張老太燒雞,采用祖傳秘方,做法經殺、沾、清、干、油、煮六道工序,配以十二種中藥和香料,成品達到透爛爽口,食而不膩,回味無窮,素被稱為豫東名吃,享有“張家燒雞三日香”的美稱
商丘的戲曲文化也是十分獨特的。在商丘戲曲文化方面占統治地位的是豫劇,如果在商丘城鎮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里,在耳邊回響的始終是那大腔大調的河南梆子腔。商丘人聽起河南梆子來,是那樣的如醉如癡、物我兩忘。所以,有人說,河南梆子就像 “ 海洛因 ” 一樣,已融化在了商丘人的血液中。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了河南梆子,商丘人的日子會怎么過。早在北宋時期,城南五里的汴河邊便出現了河市樂和 " 撂地 " 演出的藝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場所 “ 照碧堂 ” ,日夜都有戲曲演出。清乾隆年間,梆子戲傳入商丘。由于受民風民俗、語言及鄉土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東路梆子 "—— 豫劇豫東調。豫劇豫東調曲調高亢、激越。女聲唱腔明快、花俏,男聲唱腔粗獷、大氣、豪放,集中體現了商丘人坦蕩、直率的性格。除豫劇外,在商丘這快土地上廣泛流行并大行其道的還有二夾弦、曲劇、四平調曲子戲、大油梆、落子戲、評詞、琴書、墜子、大鼓、大鐃、武老二、京韻大鼓等。四平調是在商丘誕生、商丘所獨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聽到的地方戲,是文化和戲曲 “ 特產 ” 。四平調根據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的特點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調式 " ,借四平八穩之意,依 " 平調 " 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 " 四平調 "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陳三兩爬堂》等。商丘的民間工藝。商丘人心靈手巧,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繁多,如剪紙、刺繡、編織、石刻、木刻、泥塑、面人、焰火等,能工巧匠輩出。
喀什古城導游詞篇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漳州明清歷史街區參觀游玩。我是導游洪詩,大家可以叫我小洪。今天就由小洪我來帶大家領略古城之美。
首先我們所在的位置是青年路,現在我們向南走,來到了青年路和芳華橫路的交叉口。我們先往右邊走,先去參觀一下比干廟,也就是林氏宗祠。游客們請小心腳下。林氏宗祠始建年代不晚于宋代,因清末曾修建過,所以帶有清式建筑的痕跡。宗祠南臨洋老巷,北接振成巷,祠中供奉林氏始祖比干,是漳邑林氏祭祖之所。中國臺灣著名的霧峰林家和板橋林家都是來自漳州,都以漳州比干廟,也就是林氏宗祠,為共同的祖祠,是漳臺林姓血脈相連的見證,它也是我省為數不多的一座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古建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游客們請往這走。宗祠前后進已廢,現存中進四方正殿,面積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紅色筒瓦,下檐不圍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跡,可見原來的規模還是挺大的。前宗祠內仍高掛著多塊明清時候狀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釬、林士章均高掛其上。正殿兩邊廂房各有十幾間書屋,以前的時候各區林氏考生都可以來這里住宿讀書作文。林氏宗祠記錄著林氏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好的,現在請各位游客往我們來時的路往回走,繼續在青年路往南走。在這條路上呢,我們可以看到沿路的民居很有特色,他們的大門外還有一個小門,這是為了平時方便進出而設計的。在后面我們還會看到很多戶人家也是做了這種大小門。
來,各位游客看這里有個石碑。這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嘉濟廟碑,位于青年路108號,是由崇禎年間東閣大學士林釬撰文,布衣書法家李宓書丹。由于年代久遠,稀間仍可見大家之作。嘉濟廟碑拓本流傳甚廣,過去凡是到漳州任官的,幾乎都要購一兩份該碑拓本,作為珍貴禮物贈送親友。走入108號,兩個刻字的石柱屹立深井兩邊,字體也尤為飄逸。如今嘉濟廟不在,只留下了這一對石柱。好了,我們繼續往前。趁這段走路的時間,請允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咱們漳州明清歷史街區。
漳州明清歷史街區位于中國臺灣路和香港路一帶,是反映明清時期漳州文化特色最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頃,幾乎有26個足球場的大小,街區不僅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擁有不少知名度較高的旅游資源,比如說“尚書?探花”、“三世宰貳”兩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廟,這兩個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嘉濟廟碑,就是我們剛剛走過的,還有漳州府衙舊址、王升祠、比干廟、太平天國侍王府等,都是著名的文化古跡;曾在明代風靡一時、被譽為國內三大著名年畫的漳州木版年畫,也出在這一街區。街區完整地保存了騎樓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閩南風格民居等三大類古民居建筑,現存有羅厝巷、中國臺灣路94號等歷史建筑以及“天益壽”老藥鋪、大同文具店等沿街老字號店鋪招牌二十余處。
接下來我們從修文西路往東走,就到了我們今天主要的景點聚集地――香港路。站在這里我們首先可以看見的是遠處有兩座石牌坊。這兩座石牌坊都建于明代年間,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離我們較近的是“尚書坊”,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也就是1605年,是為明代嘉靖年間的探花林士章所建。林士章,福建漳浦人,嘉靖探花,任南京禮部尚書和國史副總裁。尚書相當于現中宣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清代有國史館總裁,掌修國史,副總裁就是總裁的副手啦。林士章為人正直,知書達理,深得皇上信任并賜給三間五樓十二柱式石牌坊一座,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座。坊寬8米,高11米,南北向,正樓牌匾兩面分別鐫刻楷體巨字“尚書”和“探花”。巨字的下方還有一排字,寫著“賜進士及第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前禮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國史副總裁,兩京國子監祭酒林士章。”
好的,游客們請往我的左手上方看,那里是不是有幾只旗幟。游客們請猜猜看那是個什么地方呢?是的,那就是一座廟――伽藍廟,是全國最小的空中廟宇,建在二樓,需要從后面的樓梯上去,里面的面積不超過五平方米。為了各位游客的安全著想,我們就不上去了,在下面看看就好。廟里供奉的伽藍爺,有其獨特之處:即頭上戴著一頂官帽。坊間傳說:明代修建小廟旁邊石牌坊時,不知怎么回事總是搖晃立不穩,縣令十分著急,忙到小廟燒香,隨手把官帽戴到伽藍爺頭上,隨后牌坊便穩如泰山。數百年來,小廟里的伽藍爺俯視著古街的滄桑風云。
喀什古城導游詞篇六
地處三晉腹地的平遙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我國現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研討會在平遙召開,會議首推平遙作為申報聯合國人類遺產項目的第一個古城,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查后把平遙古城正式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從此,這座小城名聲遠揚,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利用行車間隙我把平遙城的歷史沿革作個簡要介紹。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考證,遠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那里繁衍生息。有史以來,建置沿革屢經變遷。最早稱為古陶,是堯帝的封地;西周時名為京陵城,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向沿用至今,是平遙城的前身;北魏時改名為平遙縣,并把縣治遷到那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那里曾有過它的繁華,也曾多次遭受戰火的破壞。現存的城墻是明代洪武年間,即1370年修建的。明清以來經多次維修,使古城墻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她留給我們的主要遺產有:古樸典雅、勝景迷人的鎮國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雙林寺;雄偉壯觀的古城墻;聞名全國的中國第一票號日昇昌舊址;以及明清一條街上的古寺廟、古市樓、古店鋪和古代民宅。
首先我們要參觀的是鎮國寺。
鎮園寺:位于平遙縣城東北郝洞村的鎮國寺,創立于五代北漢時期,原名京城寺。明朝時改稱鎮國寺。1988年被國務院批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天王殿兩側配有鐘樓和鼓樓。一進院東西廊有碑亭、三靈侯、二郎殿、財福神和土地各殿。二進院東西有觀音殿、地藏殿等。
處于寺廟最前端的天王殿,是元代建筑。進入殿內,可參謁佛國護法神將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手執清風劍,氣勢磅礴;東方持國天王,眉清目秀,慈善溫和,懷抱琵琶;西方廣目天王,臂纏長蛇,泰然自若;北方多聞天王,手執寶傘,氣貫長虹。四大天王很受民間歡迎,因為它們代表風、調、雨、順,象征著五谷豐登,天下太平。出了天王殿,鐘樓鼓樓相互對峙,鐘樓上有金代皇統五年鑄造的鐵鐘一口,形制古雅,工藝別致,并且鐘聲洪亮。據說在當年沒有汽車火車的時候,鎮國寺的鐘聲能傳到30里外的平遙城內,算得上是一件珍稀之物了。
朋友們,接下來要參觀的是居于前院中央的萬佛殿,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堪稱千年瑰寶。這座殿宇造型獨特,平面近似正方形,屋頂龐大,出據深遠,但由于屋角反翹,使沉重龐大的屋頂呈現出輕巧活潑的建筑藝術形象,整個外觀給人一種雄偉壯觀、氣勢非凡的感覺,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家在建筑科學方面的非凡技能。在殿內,共有彩塑11尊。
中央是佛壇,主保釋迎牟尼形體高大,坐在須彌座上,表現出安逸慈祥、和顏悅目的神態。旁邊站立的是迦葉和阿南二____,阿南身著僧衣,一副出家人打扮,他顯得聰明、慈善,是一位才氣橫溢的青壯年形象;另一側的迦葉看上去是一位飽經風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因為他從小出家、一生勤勉求進,苦修一世,歷盡艱辛。前面分別是兩尊菩薩和供養菩薩。兩菩薩衣冠緊扣、面額豐滿,顯得十分文雅嫻靜,儼然一副貴婦人形象。兩供養菩薩體形豐滿,線條優美,體現出少女特有的嬌柔之美。在菩薩的前面是兩天王和兩供養童子。
兩天王手執兵器,頭載盔甲,是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風采;兩供養童子身體瘦弱、衣著儉樸,一副天真善良的農家少女形象。這11尊塑像雖是宗教神化的偶像,但卻是按照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加以形象塑造的。這些塑像是我國寺廟中現存的五代時期的惟一作品,堪稱稀世珍品,在我國雕塑史上占有重要一頁。
朋友們,寺內還有更為精彩的去處,那就是三佛樓、地藏殿、土地殿。各位請隨我一一參觀。
這座三佛樓創立于明代,主像有三尊,分別是法自佛、報自佛、應自佛。這些佛像自然大方、造型優美。大家再請看兩墻上的壁畫,畫的是釋迎牟尼的生平八相圖,集山水花鳥、人物于一體,描繪了釋迦牟尼的一生。
位于后院西側的地藏殿,俗稱閻王殿,建于明代,主像為地藏王菩薩,四周為十殿閻王,六位判官、牛頭、馬面立于地上,這些塑像有的怒不可遏,有的文質彬彬,有的慈祥和藹。再看這墻上的14幅壁畫,集繪畫、書法于一體,描述了不善之徒被受刑制裁的場面,其慘狀目不忍睹。這些情節表現的是懲惡揚善的哲理,但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處在社會的最下層,有冤無處申,有苦無處訴,僅有把期望寄托在來世,正如這幅對聯所寫:
陽世奸雄欺天害理由直汝,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強烈地表現著懲惡揚善的愿望和人生哲理。
各位朋友請看土地殿正中的這一坐像,不用說大家也能猜得出他是土地爺了,他看上去和藹慈祥,佛經中說它是山川郊社之神,他的兩側分別侍立著金童和玉女,手中各自拿著印璽和印盒,一副叫順服侍土地的形象。
觀賞完這幾座主要的殿宇后,我們要回到前院,再去看看前院兩側的碑廊。那里共保存著歷代石碑20余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半截碑。由于該碑上下左右都有殘缺,所以名為半截碑,以殘碑的寬厚度估量,原碑十分高大。此碑資料與鎮國寺無關,原先在鎮國寺竣工時,在寺的附近撿回這塊碑,想做碑座,結果發現書法甚佳,秀潤蒼勁,當時沒舍得毀掉,才得以幸存下來。經考證,這塊碑是北漢主劉崇之孫劉繼欽的墓志銘碑,文物價值相當高。
朋友們是否注意到這棵古老的槐樹,大家猜猜它的樹齡是多少呢這棵名為龍槐的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據嘉慶《龍槐記》碑中記載,有了這座寺廟就有了這棵樹,它長得高不盈丈,樹身已滿是裂縫,彎彎曲曲,枝干錯綜盤結,無頭無尾,看上去張牙舞爪,騰云駕霧,也是寺內的一大奇觀。
從寺門向寺內遠望,雜樹交蔭,綠葉蓬松,環境優美,饒有古趣。
平遙城墻:從鎮國寺出發,約半個小時,我們便來到了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古城。
女士們、先生們,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平遙城墻。據史書記載,西周宣王時,平遙舊城狹小低矮,大將尹吉甫駐兵于此,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筑西北兩面城墻;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擴建為磚石城墻。以后歷代多次修補,基本上建成為現存規模。但在日偽統治時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1980年國家撥出很多經費動工復修,使平遙城墻重現昔日光彩。
平遙古城素有龜城之稱,寓意為吉祥、長壽、青春永駐、金湯永固。據傳說,城池南門為____,門外的兩眼水井象征著龜的雙眼;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池東西有四座甕城,兩兩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和下東門,前三門的外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的三條腿,惟有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向東而開,據說是古人建城時惟恐烏龜爬走,于是將其左腿使勁拉直,井用繩索緊捆在麓臺塔上。城墻的四周,本來還有護城河,并設有吊橋,在古代戰亂的日子里,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我們首先進來的是下東門甕城,它是為保衛城門而設立的。那里地方狹小,四周有高墻圍護,即使敵人攻入甕城也只能進來少數,并且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甕中之鱉。大家再請看,甕城里還有一個建筑考究而小巧的院落,這是小關帝廟。把關帝廟修進甕城里,此乃平遙人的獨創。
請朋友們隨我上城墻參觀,領略古城風貌。城墻周長共6157米,高度為610米不等,墻身內是素土,外包磚石,頂鋪磚面,在這上頭可并行兩輛馬車,寬闊而堅實。
朋友們也許會問城墻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墻是用來干什么的它叫女兒墻,起保護作用。我們看出兩邊的女兒墻并不一樣,向外的女兒墻修筑了垛口,垛口上留著供了望和射擊使用的小孔,是出于實戰的需要。
大家很容易看到城墻每隔一段,就有一個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叫做墩臺,它的作用何在呢大家猜對了,肯定是保護城墻的。我們明白,古代攻城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弩機,守城的土兵輕易不敢探出身去,這樣使得城墻腳下變成防御的死角,為改變這種劣勢,在墩臺上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射擊網,從而大大增強了防衛本事。城墻上共建有72座敵樓,3000個垛口,據說是象征圣人孔夫子的三千____七十二賢人。
這座堅如磐石的古城,在古代起過抵御外敵的作用。如在清末,曾把搶劫商號,騷擾民宅的清軍拒之于城門外,使平遙免遭其害。在抗戰時期,城墻為擋住氣焰囂張的日寇作出了特殊貢獻。
另外,在洪災到來時,可抵擋滔滔洪水,使城內居民安然無恙。平遙古城,不僅僅以古老完好的城墻聞名于世,并且古寺廟、古市樓、古街道、古店鋪、古民宅,薈集一城,構成了一個宏偉壯觀的古文物建筑群。聞名于世的平遙八景吸引著無數游客,這八景是:金井市樓、賀蘭仙橋、鳳凰棲臺、河橋野望、源池泉涌、麓臺疊翠、瀴溪晚照、超山曉月。另有民間神話傳說的古城八寶,也很有情趣,即:市樓金井內的金馬駒、賀蘭仙橋下的金蛤蟆、清虛仙跡中的透靈碑、鳳凰棲臺下的金龜子、鸚鵡巷內的鸚鵡石、文廟大成殿的杞木梁、木楔柱和九連鐘。
接下來,我們將參觀城內幾處重要的景點。
清虛觀:古城內的主要街道有南北大街、東西大街、政府街和城隍廟街,清虛觀就坐落在東大街的路北方向。那里此刻是縣文物局所在地,原是一座道觀。門前這座木牌樓造型巧妙,偌大的樓頂全由兩根立柱、四根斜柱支撐。在那里保存著一批有價值的文物,古碑很多,其中元代一通碑,正面用蒙文,反面用漢語譯文,結尾處用屬相紀年法記錄時間,據專家考證,這通碑和陜西重陽萬壽宮保存的著名八思巴文碑如出一轍,據推測碑上的蒙文很可能就是八思巴文,很有史料價值。
朋友們,前面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日異昌票號的舊址了,我們一同前往參觀。
中國票號博物館:請大家看這座面寬五間的大屋,這便是有天下第一號美稱的日昇昌票號的鋪面,那里現已辟為中國票號博物館,我們能夠想象當年那里人來車往、熙熙攘攘的場面。朋友們可能很想明白票號究竟是什么票號就是以前的錢莊、銀號,在我國銀行沒有出現以前,票號幾乎控制著全國的金融業。票號是隨著明后期資本主義萌芽而產生的,主要經營匯兌、存款、放款、代官府解糧錢、收捐稅等的金融機構。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曾說那里是中國銀行的鄉下祖父。清朝時交通不方便,商人們來回押運金銀既麻煩,又不保險。道光四年,原平遙西裕成顏料莊經理雷履泰就把顏料行改組成經營匯兌業務的商行,取如日初升,繁榮昌盛之意,定名為日昇昌,從此揭開了我國金融史上嶄新的一頁。
大家或許已經發現,這個門很異常,為什么要做這么多層次分明的門坎呢對了,就是為安全起見,層層防御!
請先進左邊這間鋪面,這個梯子是直接通往樓上的,大家或許會想象當年樓上必須存放著很多的金銀財寶,這個疑問到了里間就能夠得到回答。正加大家所見,這間屋子除了擺放著一箱假銀子,看來并沒什么異常的地方。那么金庫到底會在哪兒呢噢,對了!這兒有一個灰坑,把蓋打開之后,那里便是金庫!有人會問,這么小的地方,似乎與日昇昌的赫赫大名不相稱吧您說對了,那里只是個小金庫,大庫在什么地方,至今仍是個謎。
各位朋友,我們進前院參觀。這左右兩邊是信房和帳房,都是日昇昌的重要機構。此刻請隨我進信房,大家請注意觀察,這個大印和別的印章有什么區別呢對了,它是由10個大小不一樣的小塊組成的,這10個小部分分別是由不一樣的股東掌握,要想取錢,必須拿上有完整的股東印章的匯票才能領上,也能夠說,這是種股份制的經營方式。
這是過廳,大家請看這幅對聯:日麗中天萬寶精華同耀彩,州防福地八方輻揍獨居奇。上下聯中巧妙嵌入日、昇二字,緊扣票號名稱,確是一幅妙聯。
那里是接待賓客的場所,就是在這小小的客廳,當年的商號精英們運籌帷幄,包攬清王朝的銀錢匯兌,謀劃著遠在千萬里之外的全國各大城市以及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的匯兌業務。著名的日昇昌,它的經營者都是德才兼備的精明人士,其中最有名的是雷履泰、毛鴻翙、程清畔和程大培。
此刻請隨我到后院參觀,這左右兩邊是客房,展出的有中國票號十大名掌柜和十大財東簡介,包括當年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和幾位女商人。對面是當年光緒皇帝所賜匯通天下四個字,意思是日昇昌的票號通行全國。
朋友們請看那里也有一副對聯:輕重權衡千金日利,中西匯兌一紙風行,橫批萬寶流泉,能夠看得出當時金融界大亨追求利欲和自滿自足的心態。再請看通往東跨院的這座小門樓,門樓并不奇特,值得注意的是上頭的這塊匾額,匾上大書數飛二字,署名是傅山。
日昇昌資金雄厚,信譽卓著,其他票號都難與匹敵競爭,這種局面一向維持到清末,雷履泰死后,日昇昌的競爭力日漸衰退,票號霸主地位隨之失去,繼而銷聲匿跡了。
朋友們,接下來請隨我到明清一條街上瀏覽那里的風光。
明清一條街:那里是古城東西大街和南大街的交界處,向南走就是享有明清一條街之稱的南大街。
前面不遠處的路北有一座過街樓,因樓南有井,水色如金,故稱金井市樓。創立年代無從考證,現存建筑是清代遺物。請看樓頂上彩色琉璃瓦拼出的壽字十分醒目,從樓南還可看到樓頂另一面拼出的雙喜字。二樓上還有平座,供人們登臨參觀。市樓以其雄姿壯觀、造型華麗,被譽為該縣八景之一。它和城墻一樣,已成為平遙古城的象征。清代詩人趙謙得登樓云:縱目攬山秀于東南,提清流于西北,仰觀煙云之變幻,俯臨城市之繁華。
在市樓的南側有個金井,傳說井里有一只金蟾,是鎮樓之寶,并且還能保佑平遙風調雨順,不受蟲災侵擾。有一年,突然來了兩個南方人,用法術引出了鸚哥巷里的金鸚鵡,然后讓鸚鵡下井叼走了金蟾。據說從此以后,平遙的風水就不那么好了。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
朋友們,這條街基本堅持了明清風格。街面不寬,但路旁店鋪林立,房屋大多也是磚木結構的屋子,我們能夠想象當年的平遙城多么繁華,鋪面林立,結構井然有序,與平遙商人精明強干的美譽交相輝映。
朋友們請進這個店內。那里出售的都是推光漆器。平遙漆器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牌產品。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商朝,春秋戰國時已具雛形,到漢唐時基本構成了地方特色,明清時發展到鼎盛時期,產品風靡三晉大地,并開始出口。推光漆器不但畫面立體效果強,并且具有防潮防熱階性能,是漆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此外,平遙牛肉也是全國名產之一一刀拉開,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品嘗一口,鮮嫩的肉絲綿軟,既沒有半點的牛腥味,也沒有絲毫的油膩氣,僅有滿口令人回味無窮的濃香。平遙還有許多花樣繁多的小吃,碗脫子就因受過慈禧褒獎而享有盛譽。
朋友們,接下來參觀的是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文廟,即孔廟,坐落在城隍廟街南側,它由三組建筑組合而成,中為文廟,左為東學,右為西學。廟前是東西南三座牌坊,廟內為四進院落,根靈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整個文廟占地面積824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2766平方米。其中大成殿是整個全廟的主體建筑,此刻請一同前往參觀。
大成殿,坐落在一個方形的高臺基上,殿宇高大,氣勢雄偉,是一座單檐歇山頂古建筑。大成殿的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從背椽下的題記可知其重建的年代是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各地,文廟遍布,但像大成殿這樣的早期實物大多已不復存在了,所以它是考證我國宋金時期文廟建筑格局的重要實物資料。如今,這一古建筑已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也為平遙縣這座歷史文化古城添色不少。
平遙古城,不僅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并且歷代人才輩出。有著名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名人孫康,還有著名畫家李琦,著名歌唱家郭蘭英也出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所以說,平遙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朋友們,對平遙古城區的參觀到此就結束了。
女士們、先生們,古老而美麗的平遙城即將遠去,愿平遙之行給您留下完美的回憶。多謝各位朋友,祝歸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