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堅持科學發展觀戰略創新農村體制機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戰略,以農村社區建設實踐為切入點,不斷探索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力地推進了我市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辦好試點,積極探索農村社區“**模式”
我市被確定全國農村社區建設首批實驗縣(市、區)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市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落實了市級領導、市直單位、城市社區、企業、新農村建設駐村指導員聯系農村社區的“五聯扶建”責任制,農村社區建設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000多萬元,為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和財力保障。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確定農村社區建設主導模式為“一村一社區、社區設小區”,在全市選擇18個村先行進行試點。在推進過程中,按照“行政管理、社會管理、自治管理”“三位一體”的要求,一是加強社區組織建設,建立了“村‘兩委’一社區共建理事會—專業經濟合作社(協會)、社區綜合辦公室、社區志愿者協會-關愛互助小區(志愿者小組)-農戶”的農村社區建設組織架構;二是夯實社區基礎設施,統一按照“一廳六室、兩陣地”(即綜合服務大廳,多功能室、衛生室、廣播室、圖書閱覽室、警務室、文體活動室,學習宣傳暨村務公開欄、室外文體活動場所)的要求,建好了規范化的社區中心;按照“宜居社區”建設目標,大力開展以“五通五改”為內容的生態家園建設工程,優化社區發展環境;三是培育和發展社工隊伍,社區普遍建立了專業工作者、志愿者和市場化人才三支隊伍。同時,以服務“三農”為切入點,不斷完善農村社區村民自治、便民服務、社區管理、發展經濟、社區文化等功能。通過實踐,我市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逐步形成,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推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我市的做法被專家稱為“**模式”,受到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國農村建設交流會上進行了典型發言
二、示范引路,不斷創新村級組織管理體制機制
借鑒農村社區建設的工作理念和好的做法,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村級組織社會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整合資源,公共財政和新增財力向農村重點傾斜,全市支農總投入9.6億元,完成通村水泥路1500公里,農村人口飲水安全覆蓋面達到87.2%,電話普及率達到72%,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6%,建設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新村”。二是創建村級組織便民服務平臺。全市123個行政村統一按照農村社區綜合服務大廳模式,建立了便民服務站,為村民生產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務。三是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社會組織。全市成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48個,農村專業經濟協會95個,科技服務隊191個,形成產、供、銷一條龍、一體化服務。四是構建農村社會管理體系。全市村級組織以綜合管理辦公室、文化治安中心戶、警務室和衛生室為依托,以綜合服務管理員為骨干,廣泛開展“文明社區、平安社區、衛生社區”創建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村民文明素質,規范村民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五是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充分發揮農村社區建設的示范輻射作用,將完善農村服務貫穿于村民自治工作的全過程,不斷充實村民自治內容,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我市榮獲“全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縣市”。
三、深化改革,穩步推進鄉鎮政府職能轉型
在新形勢下,為了更好服務人民群眾,實現鄉鎮政府行政管理與農村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我市打破部門“壁壘”,整合行政資源,改革運行模式,大力推進鄉鎮政府轉型,組建鄉(鎮)四大服務中心:一是整合民政、土管、城建、殘聯、計劃生育、勞動保障、林業等部門及社區的職能,成立便民服務中心,建立辦事大廳,將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8大類30余個項目全部納入服務大廳辦理,將涉農政策法規、農業科技知識、黨務政務信息、相關辦事程序等列入咨詢服務項目,建立電子顯示屏及觸摸屏方便群眾查詢;二是整合司法、工會、婦聯等部門職能,成立維權中心,主動幫助農民維權,主要解決拖欠農民工資、老人贍養、糾紛調解等農村社會問題;三是整合畜牧、林業、農業、水利等農口部門職能成立農業服務中心,建立“以錢養事”機制,解決科技知識入戶難的問題;四是以鄉(鎮)財政為依托,成立財務服務中心,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強化村級財務監督。在運行過程中,建立“領導帶班制、首問負責制和辦事回告制”等制度,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質量,完善政府社會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基層政府社會管理和依法辦事能力。我市已形成“市、鄉(鎮)服務中心、村級便民服務站、組級代辦點、維權站、民主理財小組、農業科技服務隊和科技文化中心戶”四級農村公共服務和管理網絡,群眾不出村就能通過辦事網絡全程代理代辦,實現了零距離服務和無盲區覆蓋,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基層政府職能“服務缺位”和“管理越位”的問題,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受到了農民群眾的一致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