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三農,實現三增,加快推進我縣農村小康建設步伐 文章作者:yuanminz 文章加入時間:2005年8月18日20:43 過去一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農村小康建設總攬農村工作全局,以服務“三農”、實現“三增”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抓住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著力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農業被定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縣、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示范縣、全省創匯農業生產基地先進縣、全省優質稻生產示范先進縣,水產品總量連續七年保持全省第一縣,水利建設獲省市“芙蓉杯”,能源建設成為全國示范項目縣,林業、畜牧、農機、移民等工作獲市先進單位,鄉、黃鱔等特種水產養殖,全縣每年可增收400多萬元。
南陽鎮養殖大戶周迎春去年承包鎮漁場40畝水面,發展鱔魚網箱立體套養,投入網箱320只,年產鱔魚5萬斤左右,箱平純利潤突破500元,畝平水面利潤在2萬元以上。白泥湖鄉楠竹村陳友庚,去年承包1000畝荒山,連片開發種植蕎頭,在他的帶動下,全村蕎頭種植面積達到了2500畝。
四、深化改革促發展 堅決落實農村各項政策,不斷深化農村和農業系統內部改革,切實維護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社會大局。一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去年我們克服“非典”疫情帶來的影響,通過解決農村土地和勞動力就業矛盾,實現農村勞力向大戶、龍頭企業和二三產業轉移。全縣共轉移農村勞力13.2萬多人,農民人平新增勞務收入160多元。
二是不斷壯大集體經濟。通過盤活荒山荒地、湖田水面等集體閑置資產,實行集體企業民營化,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全縣集體經濟收入村平達到2萬元。
三是有序推進土地流轉。通過轉讓、入股、租賃和買斷等多種形式,農村土地流轉有較大規模的突破。
去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11.08萬畝,占總面積20%以上,比上年增加4.28萬畝。四是切實加強內部改革。
一方面采取果斷有力的措施,對基層水管單位堅決實行機構改革,共清退臨時工132人,分流人員392人,分流率達到48%。另一方面對農口系統各局所屬企業進行全面改制,實行“兩個置換”,增強了企業活力。
根據中央、省、市有關精神,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具體要求,今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是:
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為目標,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實施“食品工業立縣,高效農業穩縣,大戶經濟富縣”戰略。用工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三增”目標。
二、發展目標: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45萬噸左右;發展牲豬180萬頭,年出欄110萬頭,優質牲豬達到100萬頭;發展家禽1000萬羽,牛羊10萬頭;水產品總量達到9萬噸,名特優水產品達到70%以上;農業招商引資確保3億元;新增農村經濟大戶2000戶;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5萬人;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以上;農民人平純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三、工作重點是做好六篇文章:一是小茭頭,大戰略。通 過發展壯大振湘、三塘、華鑫等茭頭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全縣茭頭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茭頭種植實現“南擴西移、上山下鄉”,由長侖地區為主向城南地區發展,由丘陵地區為主,向湖區發展,今年再擴種無公害茭頭1萬畝。
并在3—5年時間內,將藠頭基地面積擴大至10萬畝,使藠頭真正成為我縣出口創匯、興縣富民的一項支柱產業。二是水產品,深加工。
大力發展螃蟹、珍珠、黃鱔、湘云鯽(鯉)等名特優水產養殖,著力培育壯大振湘食品、嘉鑫食品、青湖漁業等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全縣水產品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開發臘魚、魚丸、火焙魚、魚罐頭等魚食品生產,著力打造具有湘陰特色的優質品牌,實現水產品加工增值。三是扶大戶,奔小康。
全縣新增農村經濟大戶2000戶,村平新增大戶4戶以上。通過大力扶持發展農村經濟大戶,引導農戶走規模經營的路子,促進土地有序流轉,促進基地規模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帶領農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四是重招商,壯產業。重點結合我縣15個農業產業化重大建設項目,做好前期工作,全方位拓寬農業招商領域,確保農業招商引資突破3億元,進一步做大做強振湘、三塘、蘭嶺、華鑫、長康等30家龍頭企業,從而帶動東湖公園、鵝形山旅游度假村、青山島旅游度假村、鶴龍湖度假村休閑垂釣、旅游觀光等
戶外休閑基地建設。五是優服務,興科技。
突出抓好“三新”,即抓好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建設、退耕還林、農村能源、移民開發、 扶貧開發等農業新項目的實施;抓好頻振式殺蟲燈、無公害栽培、湘云鯽(鯉)繁育、網箱養鱔等農業實用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利用農業廣播學校、農技推廣培訓中心、鄉鎮農技推廣站的職能作用,抓好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新科技培訓。六是抓改革,保穩定。
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解決村級財政嚴重赤字的問題;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進一步擴大非農就業,抓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確保勞務經濟健康發展;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使農民達到減負增收的目的;加快部門企業改制,解決企業職工社保和就業等問題,確保大局穩定。 文章出處: 【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