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中的三點教學思考 文章作者:吳高珍 文章加入時間:2005年8月22日9:0 課程改革中的三點教學思考 應城市城南初級中學 吳高珍 應視“學習方式的變革”為“宗教” ——其一 課程改革是一項關系到幾億人、幾代人的生命質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
革。而學習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個人與世界關系的轉變,意味著存在方式的轉變。 課程改革在進行著,但一部分教師認定傳統,無法體會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部分人即便知道它的重要性,但認識不夠,在教學中依然不能拋棄舊思維、舊方法。這些問題無疑成為課程改革中的絆腳石,使課程改革無法深入與擴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九年或十二年的孩子,整天處于被動地應付、機械的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對于所學的內容也就難免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難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夠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能夠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能夠不唯書、不唯上,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 它關系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的質量,關系到年輕一代能擁有一個什么樣的未來,關系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到綜合國力的強弱。 學生是有著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形態、處于發展中的以學習為義務的人。“學生”一詞可以從“人”是自然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個層面來解讀:學生學習——掌握生存的常識與技能,以便獨立地面對世界;學生學習——遵從生活的律則與規范,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學生學習——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地立于天地之間。
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此,我們今天必須倡導新的學習方式。 課程改革的初衷是那樣的“善良”,正如佛家一心引人向善一樣。
“課程改革”是我心目中的“宗教”。 應視“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為“圣經” ——其二 我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我之所以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基于對學生的尊重。
尊重學生,意味著尊重學生的需要。學生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責任承擔的需要。 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才有這幾個方面的需要。
學生的這些需要為教育中提倡探究學習,重視過程性目標,強調形成性評價,注重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健康的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對于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提供了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依據。 關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尊重學生,更多地欣賞和鼓勵學生,將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學生面前,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訣。
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其理由還在于我們不能對“課堂上的收獲”作狹隘的理解,收獲不公包括認知的概念、定義、原理、公式、基本事實等等的掌握以及認知策略的完善,也應包括態度、價值觀的改變、豐富與提升、所經受到的理智的挑戰和內心的震撼,所獲得的感動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等等。 具體地說,至少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經驗的激活、豐富與提升;知識的建構與
運用;認知策略與學習策略的精進;情感的豐富、細膩和純化;態度和價值觀和形成、改變與完善;技能的形成、鞏固和熟練。 總而言之,有效的教學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戶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這必定不可缺少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我愿意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經書”。 不應為“模式”“念經打坐” ——其三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是我們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但落實這個問題絕不是靠“初中語文課內外讀寫結合立體化新模式”完成的。我認為要落實這個問題,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明確教師的職責,而不是牢記“模式”的步驟。 教師在教學中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職責:幫助學生尋找、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并促進評價的內在化。
二、要開發和提供充分的課程資源,而不是遵守“模式”的規則。 凡是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積極開發與利用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對于密切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密切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對于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對于提供給學生盡可能優裕的成長環境,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三、確立新的教學觀,而不是遵循“模式”的過程。 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但應更多地視為是一項人際互動的過程。
那種通過嚴格程式化的規則、過程、步驟進行監控的系統并不適合這項工作。教學過程由以下事件構成:引起注意和喚起學習者的學習的需要;就教學要達到的目標形成共識;激活學習所必須的先前經驗;規劃學習領域并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引出作業并適時提供作業正確性的反饋;促進保持和遷移。 針對以上教學過程中的事件,我認為應采用如下的策略,以增進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教學方式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激勵學生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及時反饋,建造溝通的橋梁;不要限制學生的思考方向;幫助學生發現學習知識的個人意義;強調理解而非死記結論;經常提示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聯;引導學生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缺失或錯誤。
在“初中語文課內外讀寫結合立體化”新模式中的三段四步中,雖也有“自主”、“合作”、“探究”之類的詞語,但它在運用的過程中,卻漏洞百出。如:“自主學習”浮于表面,“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探究學習”又欠深度等,以至于許多公開展示的語文課出現了許多非語文的教學內容。這與課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不能說不是新模式運用過程中的悲哀。
為此,我鄭重的宣布:我不愿為“模式”“念經打坐”。 文章出處: 原創
【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