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情•悟理•品趣——散文教學中的三點感受 文章作者:吳高珍 文章加入時間:2005年8月22日8:51 體情•悟理•品趣 ——散文教學中的三點感受 應城市城南初級中學 吳高珍 現代散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說重,是因其題材廣泛,手法巧妙,語言精煉,詞藻華美,深受學生喜愛,對激發學生愛好語文、學習語文大有裨益。說難,是因其文體繁雜,行文多變,難以把握其文體特點,學生容易淺嘗輒止,收效不大。
我在實踐中體會到,只有在散文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散文的濃郁情思和雋永哲理,品味華麗詞語中和獨特意趣,才能更好地感受散文的深層意蘊,受到美的熏陶。 引入意境 &
nbsp;體會情感 散文貴有情感。王充在《論衡•超奇》中說:“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這里所說的“精誠”,就是激動、真摯、深厚的感情。
散文只有飽含著濃郁的情感,才能感動人,鼓舞人,打動讀者的心。可見,“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借以寄托情感的媒體,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體察作者的情感。
抒情性散文以抒發作者的感情為主,其常用的手法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過對景、物的極盡其妙的藝術描寫,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和生活*。把主觀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觀物象之中,是它營造的藝術焦點。在教學中,應當以分析主體情感表現的特征為著眼點,著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的特定情思,探尋作者感情抒發、深化的內部過程,發掘作品點染的生活哲理和審美意義。
例如朱自清的《春》,以詩的筆調,描繪了花卉爭榮、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畫,贊美、抒唱春的創造力和帶給人們以無限希望,從而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勞作、奮發向前。這篇作品可以說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贊歌。這種借自然之景寄寓情感的作品,在課文中還有不少,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生動而真切地描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溫和、山青水綠、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敘事類散文,主要是寫人記事,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作者某種特定的感受和情思。這類文章,善于通過某些片斷、生活場景和細節描寫,以及人物最突出的個性特征的“散文式”刻畫,來表現人物的形神風貌,揭示事件的審判意義,從而抒發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斷、場景為著眼點,探究寫人敘事的藝術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著力揭示作者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斷描寫中的主觀感受和情思。
這就是說,對這類散文的分析和教學,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斷和場景描寫的表層結構上,而應當揭示作者隱蔽在人物刻畫和生活片斷描寫背后的特定感受,應當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斷及場景描寫的分析,作為揭示作者主觀感受和情思的手段。如魯迅的《風箏》就是這類作品。 《風箏》是一篇袒露心靈的作品。
它以寫實的敘述,激蕩起人情美的浪花。進入中年的“我”,回憶并自責青年時代曾奉行“長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虐殺兒童天性的錯誤。當他向同樣進入中年的“小兄弟”認錯并期待原諒時,對方卻驚異地笑著,早將此事忘卻,使“我”陷入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而這種可貴的自責和寬容別人過錯的人情美,是建立在“我”嚴肅自我解剖的基礎之上的。教師教授本課時,關鍵要抓住親情及自省精神這二點來突破。只有這樣來分析,才能真正深層地揭示作品藝術營構的真諦。
這是因為,這類記敘類散文的藝術焦點,并非是為寫人而寫人,為敘事而敘事,它寫人敘事皆是有感而發,表達的是作者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的某種深刻而獨特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說,記敘類散文重在寫意,是側重于寫主觀感受的,不管是對有特殊關系的人物的回憶,還是對萍水相逢之人的描寫,也不管所描寫的人物是貫穿全篇,還是僅在某個場合是中露一兩次面,其寫人總是一種藝術手段,目的是表達作者對這個人物以至整個生活的具體而深切的主觀感受,抒發作者“貯釀已久,不可不發”的特定情思。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所傳達的作者的情感信息,才能體會作品的意蘊美。
抓住文眼 理清脈絡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點睛之筆,是牽動全篇的藝術構思焦點。文脈,是一個完美、嚴謹的藝術整體的脈絡與筋骨,在全文起著重要的組合作用。教學中要抓住文眼,指導學生反復研讀,細心揣摩段落層次,了解作者的思路,理出內
在的經緯,領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韻。 抓文眼首先要找準文眼,這就需要引導學生仔細研讀作品,順著文路揣摩,循著筆意思索。一般來說,散文的文眼常在開頭或結尾,誠如李漁所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而驚,不敢舍去”,而“終篇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留連,若難邃別。
”(《閑情偶寄》)在許多散文名篇中,??梢栽陂_頭、結尾找到揭示全篇的文眼。如朱自清的《春》,在文章的末尾處連用了三個比喻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比喻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開始,給人以無限希望;“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比喻春天的美,活潑生動,令人喜愛;“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贊美春天充滿活力,給人以力量和信心。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這三個比喻句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以此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教學中抓住這一文眼,引導學生回首全篇,更能體味出文章的雋永含蓄之美。 再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中“溫晴”二字,乃文章之眼,總領全文,使文章脈絡清楚,雜而不亂,多而不繁。
文章中寫了濟南的多種自然景象:有靜臥的小山、澄清的河水;有古城的村莊、挺立的青松;有河邊的垂柳、綠色的水藻;有雪前的景、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紅黃白藍黑,色彩斑駁;山木水草天,多彩多姿,都一一寫了進去。體現了“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征。而這許多的錯綜復雜的描寫都圍繞一個主旨,即冬天的濟南那溫晴的天氣。
“溫晴”二字,有力地把一切聯系在了一起,活現了作者藝術營構的匠心。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始終抓住文眼,披文入情,以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住作品的主旨。 抓住文眼,為理解散文找到了一把鑰匙,然而,僅此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找出引起作者*的觸媒和行文線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脈絡,這樣才能綱舉目張,使全篇了然于心。
例如宗璞的借景抒情散文《紫藤蘿瀑布》,圍繞紫藤蘿花來抒發感情,由看花、憶花、思花三部分構成,層層深入地表達主旨。而這三部分又各有層次: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來寫,越寫越體現花的活潑熱鬧、生機勃勃;憶花,先寫我浸在“花朵的光輝”中,感受到“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次寫花所受的苦難,最后以花歷盡劫難又煥發生機作結,回應前文;思花,則由以上的感受中開創理性的思考,感情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盛開的紫藤蘿花的繁茂景象使作者體會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的道理,表達了作者對生命頑強和美好的贊嘆。
作者的這種感情表達得十分自然和真摯,顯示了高超的結構技巧。 散文取材廣泛,行文靈活,篇幅短小,既為作家靈活多樣地表情達意提供了便利,也在行文結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散文,都是十分講究構思,注重結構的。教師的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仔細研讀課文,認真揣摩作者的思路,抓住文眼,理清脈絡,從結構入手,具體分析,切忌籠統評論抽象肯定,要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作品的行文之理,結構之妙,增強哲學散文形式美的能力。
含英咀華 品味語趣 人們在評價散文語言時,常與詩相提并論,張壽康先生說:“抒情散文的語言應該是詩一樣的語言,要準確、簡練、生動、音律優美?!保ā段恼聟舱劇罚钏芬舱f:“好的抒情散文更應該接近于詩,甚至可以說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海市•序》)初中語文課本中先的是些散文名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結合內容認真分析、細細品味作品語言,切實體味到語言信息中傳達的美感。 在欣賞
散文語言時,離不開聯想和想象。讀者只有調動自己的情感,在接受語言信息時展開聯想和想象,才能深入領悟語言美的神韻。如《紫藤蘿瀑布》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
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讀到這段文字,憑借著語言的中介,進行想象和聯想,就會把間接形象具體地顯現于自己的腦海。用“一條瀑布”作比喻,既給人一種感官效應——藤蘿花朵繁密,又生動、形象、貼切。
“不見其發端,也不見人終極”雖是夸張,但卻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思。 品味語言,還要聯系作者的心情,體會出詞語傳達出的作者的情趣。依然拿《紫藤蘿瀑布》為例,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句中的“挨”、“接”、“推”、“擠”四個詞,運用擬人的手法,把花兒的繁密的景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讀到這里,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文章生動活潑的生活情趣,更體會到了作者對紫藤蘿花的喜愛之情,使我們不知不覺中也領略到了紫藤蘿瀑布的美景,得到了美的享受。 寫景狀物,貴在貼切自然,工在用詞準確。好的散文在這方面是十分講究的,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仔細辨析、品味其貼切美。
如《濟南的冬天》中,同樣是寫雪,落在樹尖上是“頂”,落在山尖上是“鑲”,山坡上的則用“穿”,山腰上的則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點,又避免了重復。特別是“臥”字的使用,說“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兩個臥字,既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又巧妙地照應了前連的“暖和安適地睡著”,真的有一字傳神之效。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品味其用詞的準確、鮮明、生動,就會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他們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
文章出處:原創 【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