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用生動形象的視角,講述了廣為人知的越王勾踐的故事,解讀了勾踐身上頑強堅韌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品質。為了越國百姓,為了天下大義,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含辛茹苦,歷經磨難和凌辱,終于在最后打敗了吳王夫差,做了吳和越的王。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三期《越絕書》心得體會 觀看《越絕書》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篇一: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三期《越絕書》心得體會
元宵前夜,央視綜合頻道推出了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之《越絕書》節目,主持人與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秘書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崔唯航,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浙江通志》副總纂、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顏越虎,共同解讀《越絕書》所蘊含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思想。“當代讀書人”、著名央視節目主持人撒貝寧與明代史學家、方志學家楊慎(著名演員劉佩琦飾演)共同品讀中華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領略中華方志的魅力。
節目開場戲以“清華簡”為引子,由此帶領觀眾在學者們的研討、分析中走進這部“奇書”、“絕書”。節目提綱挈領,深入淺出,通過專家的解讀、故事片斷的演繹,向人們展示了那段金戈鐵馬、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令觀眾大有身臨其境之感。
地方志,是“一方的古今總覽”,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之一。節目中的介紹告訴我們:一方之志,始于“越絕”。《越絕書》是一部記載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又名《越絕記》,全書分為內經、內傳、外傳三大部分,共15卷19篇。其開篇就說:“越者,國之氏也。絕者,絕也,謂勾踐時也。”《越絕書》主要圍繞吳、越兩個地區,越王勾踐這一個時期所進行的一些歷史記載。它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的史實,上溯夏禹時代,下到東漢初年,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因此被學者譽為“地方志之鼻祖”。
《越絕書》內容極其廣泛豐富。它詳細記載了吳越交戰、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最后興越滅吳,逐鹿中原的經過,內容涉及兵法、權謀等,被有的學者稱為“復仇之書”。同時,此書還注意突出吳、越兩國不同的地域特征,如書中《吳地傳》與《地傳》兩篇,詳盡地記述了吳越兩國的山川、河流、城池、道路、陵墓、宮殿,以及農田水利、季節變化、土地利用、糧食豐歉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被有些學者尊為中國地方志之鼻祖。《越絕書》不僅是浙江最早的地方志,也是國內現存的最古老的地方志。此書還保存了先秦時期許多珍貴的思想史資料。其意義十分重要。
《越絕書》是記載我國早期吳越歷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記載的內容,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干。其中有些記述,不見于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因而向來為學者所重視。在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中,曾有不少人,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絕書,來考察中國古代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民族史、漢語語言學史、中國歷史地理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這說明此書對于以上諸學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崔唯航在節目中指出,《越絕書》中記載說,勾踐為了一雪前恥,發展農業,發展經濟。因為只有人民富了,國家才能安定;只有國家安定了,才能抵御外辱,這也是民本思想的體現。這種克己自勵、以民為本、躬行仁義的精神,為《越絕書》作者所頌揚。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輝。這種觀點,也應當是今天我們這些史志工作者奉行和尊崇的,把我們的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記錄下來,鼓舞后人團結奮斗,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越王勾踐的生命中,不僅有激勵著他的先祖大禹,幫他出謀劃策的范蠡、文種、子貢等,還有一生的對手——吳王夫差。從為保存越國決定向吳王夫差投降,到滅吳稱霸、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勾踐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詮釋了何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演員通過節目戲劇舞臺的演繹,“吳越爭霸”的歷史卷軸一一展示在觀眾面前,令人熱血沸騰,澎湃的新潮久久不能平靜。
在《越絕書》中,還記載了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其中,西施“美人計”的故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復仇的故事、歐冶子、干將鑄劍的故事,等等。當屏幕上展現這些故事的時候,我的腦海里閃現出京劇《西施》舞臺演出的境況,梅蘭芳大師及其傳人那甜美的[南梆子]唱腔猶言在耳:想當年苧蘿村春風吹遍,每日里浣紗去何等清閑。偶遇那范大夫溪邊相見,他勸我家國事以報仇為先……這出戲首演于1923年,為了豐富樂隊的表現力,梅蘭芳首創了在此劇的伴奏樂器中加入二胡。1961年,中國評劇院根據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創編了評劇《鐘離劍》,描寫了越王勾踐如何在國破為奴的屈辱中臥薪嘗膽,與越國百姓一同重整山河、復邦興國的那段歷史。評劇“魏派”花臉創始人魏榮元那雄渾厚重的演唱會令你心潮澎湃:匹夫之志不可奪,這朽木焉能渡長河。十萬雄兵如螻蟻,怎動我寒山雪嶺萬丈巍峨。鐘離一生多磊落,滿腔熱血報家國……
撒貝寧與楊慎的對話頗有見地,耐人尋味。《越絕書》中的“三絕”:子貢游說五國,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改寫了五國形勢,此為越絕第一“絕”。這一“絕”稱贊的是子貢尊天道、行仁義、察人性、觀時勢,不費一兵一卒,攪動五國風云絕世智謀。勾踐作為東陲海濱之君,轉死為生,以敗為成,貴其始微,終能以霸,此為越絕第二“絕”。這一“絕”贊揚的是勾踐臥薪嘗膽,以三千越甲絕地反擊,成就一番霸業。勾踐滅吳后,抑強扶弱,絕惡反之于善,使“中國侵伐因斯衰止”,此為越絕第三“絕”。這一“絕”贊頌的是勾踐尊事周室、安定天下,斷絕戰亂不義。
節目還解讀了關于本書作者的話題。《越絕書》的作者,眾說紛紜,其中影響最大的說法是明代學者楊慎提出的,他認為其作者是東漢年間的袁康、吳平,這一說法得到了明代及后世許多學者的贊同。《浙江通志》副總纂顏越虎介紹說:“楊慎這個說法,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贊同。在清代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就采納了楊慎的這個說法。當然,現在更多的學者認為,《越絕書》不是一時一地編成的,而是從春秋末期或者戰國時期開始,不斷地有人在增添它的內容,一直到東漢的袁康、吳平,他們最終把它增、刪、改定的。”由此看來,警醒后人的各類史志書籍體現了一代又一代史官和史志人的心血,同時也承載著史志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作為新時期的史志人,要明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利用好地方志這一重要載體,講好本地故事,要真實準確地記載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為后世提供凝聚著前人的知識、經驗和智慧的寶貴經驗,把方志文化薪火相傳、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賡續華夏文脈,使之不斷發揚光大。
篇二: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三期《越絕書》心得體會
從《山海經》《禹貢》到《尚書》《史記》,從《本草綱目》到《徐霞客游記》……《典籍里的中國》帶我們領略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和生生不息。2月4日晚,央視綜合頻道《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的第五部選擇《越絕書》作為講述主題,體現了方志作為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主流媒體的視野。作為方志人,與有榮焉。
《越絕書》是一部反映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吳越歷史的重要典籍,在方志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有“一方之志始于越國”的說法。從《越絕書》的發現可知,國家歷史與地方文獻發現于同一處,證明了地方志的重要性。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亦是中華民族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成因。
《典籍里的中國》之《越絕書》通過串聯歷史人物,多場景再現歷史畫面的方式,打破了地方歷史文化宣傳的固有模式,令記載于“故紙堆”中的人物鮮活起來,讓人們對吳越爭霸這段歷史有了更立體的認識,為地方歷史的宣傳提供了參考藍本。
作為方志人,如何生動地講好地方故事,宣傳好地方歷史文化,是我們工作的主旋律。我以為:
首先,應加強對舊志的整理。歷代舊志對地方歷史發展脈絡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為我們追古溯今提供了重要參考。通過對舊志的整理,可厘清本地自然地理、人文風俗、風土風俗的源流變化,為本地發展提供可供開發的歷史文化資源。
其次,應加強方志館庫建設。方志館集收集、保管、閱覽、編纂、研究、咨詢、展示、交流于一體,具有開放式、服務性、公眾化特征的標志性文化基礎設施,是公眾了解地方歷史、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對增強地方歷史文化內涵和底蘊,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提高文化競爭力,推動人文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應加強地方志成果的開發利用。過去,我們以編修成書作為工作的“終點”;現在,完成修志工作是一個新的“起點”,充分利用志書,加強開發利用,讓方志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實現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可充分借鑒《典籍里的中國》,采取古今對話方式,闡發歷史;亦可采取制作動漫的方式,生動再現歷史;也可采取制作音頻的方式,讓書可看可聽;還可采取制作電子書的方式,讓志書擺脫“厚部頭”的軀殼,便攜易讀。
篇三: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三期《越絕書》心得體會
2023年2月4日晚,央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典籍里的中國》之《越絕書》。節目以“戲劇+影視化”和穿越時代對話的形式,以《越絕書》為主題,以明代方志大家楊慎為主要人物視覺,跟隨專家學者和表演藝術家們深入淺出的解讀,回溯《越絕書》仁義民本思想及吳、越爭霸歷史故事,領略地方志在古今流轉中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闡釋文化自信,傳播典籍所蘊含的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
《越絕書》,又名《越絕記》《越絕》,是記載地方史的雜史,現存15卷。該書以春秋末至戰國初期吳、越國爭雄的歷史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列國,對這一時期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涉及,為后來的地方志發展奠定了基礎,自此起,生生流長,熠熠生輝。
地方志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越絕書》開了地方志先河,為中華文明賡續五千年不斷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中華文化典籍。其中的許多記述,不見于現存的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這些少見的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在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開發利用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予以深度發掘。
《越絕書》的民本思想,與當今以民為本、人民至上觀點一脈相承,以“絕”為主線記述重要歷史故事和重大事件,所闡釋的“絕”體現在:
一是“絕地求生”。越國被吳國打敗,吳王以降吳或屠戮俘虜百姓為條件,威逼越王勾踐投降。為免生靈涂炭,勾踐卸甲摘冠,愿隨吳王為奴三年。越國上下齊心,誓言同心協力,絕地求生,是為一絕。
二是子貢游說五國,扶弱削強;勾踐臥薪嘗膽,由弱圖強,十年生聚,反敗為勝,是為二絕。
三是越滅吳后,止兵安民,尊周室,安天下,是為三絕。《越絕書》上溯大禹治水,導江辟地,絕地求糧。
故事所闡釋的樸素民本思想,與當今的“以人為本”和“人民至上”新時代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今方志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使命,責無旁貸。古人修志,一般為地方行政長官擔任主修,其余編撰人員由主修聘用,雇傭關系分明,修撰人員只對主修負責,按官長要求的意愿完成即可。而今編纂社會主義新方志的修志人員,肩負“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志”的重任,責任重大,無上榮光。觀看央視《典籍里的中國》之《越絕書》節目后,對地方志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新時代的新方志工作者,不僅要忠實地、負責任地記述好本行政區域的歷史和現狀,同時還要努力地發掘和傳承當地優秀歷史文化,千方百計地將館庫資料和流傳在民間的史料、典籍開發利用,將蘊藏于其中的善行、義舉、慈濟、勤儉、孝廉及良好的家風、族規、公序良俗等發掘出來,讓這些被塵封了的文字“活”起來,領略其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羅江現存四部清代《羅江縣志》,清代李調元編著大型史料集《函海》,流傳于民間的若干族譜和私人著述,其中有許多經典值得開發利用。《縣志》載成都知縣張文梵《農書》、羅江知縣沈潛《農桑說》推動了當時的農業生產發展、記歷清代五朝,多次受清帝褒獎的壽人大善人謝華元一生勤奮、濟困扶窮、熱心公益等善舉;《函海》載清乾隆進士、欽命琉球副使李鼎元《使琉球記》記臺灣琉球諸島屬清廷管轄等重要史實;范卓《歲月留痕——我的父親母親》記著名文化人士范英士支持陳毅在四川合川縣開展革命斗爭事跡;《范氏族譜》載宋代名人范仲淹著名的“憂樂觀”和所訂的家訓族規,范仲淹的清廉身世和家訓族規被廣泛宣傳,族人聚居地范家大院被列為廉政教育基地。
地方志事業的發展、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關鍵在人,關鍵在有一支甘愿獻身地方志事業的隊伍。已故的原羅江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劉軍(1963—2021),是一位本土地方志工作者,他38年工作經歷完全獻身于地方文化工作,其中有18年從事地方志工作。他的地方志情結,在其撰寫的《羅江縣志·編后記》(2015年)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記載羅江縣近現代史是一件很有意義且急迫的事情,因為我們的前輩和前輩的子孫都從這段不平常的歷史中走過來,許多人也曾竭盡綿薄之力參與推動這段歷史,而又曾身不由己地被這段紛雜煩擾的歷史所推動。這使我們在記述羅江這段歷史中不僅產生了特殊的親切感,而且還產生了無以言狀的沉重感,但并不因此而使我們更加容易厘清、讀懂和寫好這段歷史。一個縣域的強弱盛衰、縣民的榮辱悲歡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走出因果的鐵律,我們今日的殷實與愜意,都是過去勤耕苦讀結出的碩果。我們想要使后人幸福與安康,就須將良種一粒一粒地播,或將有好果實滿倉滿屋地收。政治是車,民心是路,史志是鏡。路不平,車顛;心不平,政覆;鏡不明,顏穢。若有事業心的人叫我們把歷史寫在紙上,責也;若有明事理的人讓我們把往日的成敗映在鏡中,智也。期以喚起人們大體能讀懂羅江的歷史之重、現實之感和未來之善。歷史是我們的昨天,只有了解昨天,才能珍惜今天,圖謀明天。”這段話,是他18年方志工作經歷的寫照。他在方志工作中,既是組織者,又是編纂者。他完成了全志的5篇和凡例、大事記、概述、編后記和索引。他對縣志稿編纂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一;他不戀官位,堅守志業,主動辭去區政協專委會主任職務,以普通編輯身份堅守縣志最后階段工作,直至縣志出版;他是因病去世的,在病中,仍堅持參加舊志點校、文史資料撰寫等工作。彌留之際,還不忘囑托家人,將他個人積累的資料書刊和其他書籍,捐贈所在單位及有關部門。
在社會主義方志事業中,有了像劉軍這樣的一批批忠于事業的人,定能讓方志文化薪火相傳,綿延不絕,“不負前人,不負今人,不負家鄉,更不負中國輝煌的歷史!”
篇四: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三期《越絕書》心得體會
一、節目精彩紛呈
2023年2月4日晚8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和中國國家話劇院聯合打造、中國國家圖書館參與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第5期開播。本期節目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與明代史學家、方志學家楊慎共同品讀中華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越絕書》,領略中華方志的魅力。主持人王嘉寧又現場與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秘書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崔唯航,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浙江通志》副總纂、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顏越虎,共同解讀《越絕書》蘊含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思想。崔唯航表示:“我國歷來重視方志編修工作,可以說方志文化薪火相傳、綿延不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該利用好‘地方志’這一重要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文化,賡續華夏文脈。”
節目以楊慎為主要人物視角,講述《越絕書》中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解讀越王勾踐身上所蘊含的頑強堅韌的品質與奮發有為的精神。《越絕書》開篇點題:“絕者,絕也,謂句(勾)踐時也。”在越王勾踐的生命中,不僅有激勵著他的先祖大禹,幫他出謀劃策的范蠡、文種、子貢等,還有一生的對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詮釋了一副經典對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通過節目演繹越國“絕地求生”“卓絕圖強”“絕地反擊”的歷史畫卷,讓觀眾較好地理解《越絕書》“三絕”之文化奧義和民族精神。
節目以“戲劇+影視化”的方式,帶入感非常強烈。引導臺前、熒屏前的觀眾跟隨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解讀,回溯《越絕書》的成書、仁義民本思想以及吳越爭霸的歷史故事,展現方志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讓書寫在方志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領略方志在古今流轉中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觀賞之后,令人深為震撼和感動。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是中華文化的特色和優勢。這檔節目還向觀眾簡要介紹了中國方志的歷史沿革和現存狀況,不僅高品位、大力度傳導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編史修志的優良傳統,并且講述了當代依法開展地方志工作的相關情況及其文化傳承意義。
筆者相信,央視《典籍里的中國》之《越絕書》節目播出后,將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輪談方志、關注方志、品鑒方志、運用方志的文化熱度,各界人士將更加關注和支持方志事業,更多人才會加入方志編纂實踐,從而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使編史修志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充滿生機活力。
二、方志人的歷史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注重文化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助推作用,鮮明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并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就中華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關注支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十分重視提升文化軟實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志事業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全國各地在全面實現第一輪修志的基礎上,開始了第二輪修志并于2020年底圓滿完成編纂工作。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地方志工作條例》,編修地方志納入了法制軌道。在國家層面,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為常設機構,一直有效運行。地方各級分別成立了地方志工作專門機構,有額定編制和經費。國家方志館已收藏新修方志5萬余種,收藏整理再版的舊方志也有3萬余種。放眼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匹敵。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是中華文明的比較優勢。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邁向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黨的二十大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大目標和發展路徑。我國地方志事業方興未艾,基本實現“一納入八到位”的政府工作格局,發展前景廣闊。新時代的“方志人”,處在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方陣中,無疑也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歷史機遇期。地方志大有可為。
三、我與地方志有一個“約定”
筆者早年從中等專業學校畢業,工作3年后,正趕上20世紀80年代第一輪市縣志編纂工作任務檔期。1983年5月,被抽到白沙工農區地方志辦公室,那時剛剛25歲。起初,對“縣志”沒有概念,僅憑幾份會議文件資料開啟學習過程。翻閱民國《太平縣志》,對志書所載地理沿革、政區劃分、山川形態、戶口田賦、職官署廨、庠序設置等有粗淺了解。次年,參加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在西南財大舉辦的第一期方志培訓班,短訓半年,由省內一些知名專家學者講授《方志學概論》以及相關知識,方才對地方志有了基本認識。屆滿結業,成為地方志工作的“種子選手”。回去后,經分管縣領導同意,在宣傳發動基礎上,開始組織各任務單位和鄉鎮修志人員集中學習培訓,又延聘3名退休教師到位,修志工作因而逐步走上軌道。在學中干、干中學,逐漸加深了理解。
1986年12月,商調渠縣地方志辦公室。是時,渠縣地方志工作基礎較好。渠縣縣委、縣政府發文,成立了縣志編委會。縣政府“一把手”高度重視,經常關心過問,排憂解難,全縣修志工作聲勢大、進度快,縣區鄉修志發展形勢平穩而協調。縣志總編知我參加過培訓,單位交給我獨立編寫《建置沿革》一卷。渠縣是明載的“漢縣”,涉及歷史問題較多,其中“巴子國”“巴人”“賨人”等概念,已經不單純是資料整理業務了,與此相關的學術難點,必須攻克,否則無法形成完整的志書稿本。當時人年輕精力充沛,好學不懼挑戰。從經典理論中找靈感,從歷史年表中梳理線索,又從培訓班帶回的一本《四川博物》通訊和《華陽國志》中學習地方史。不舍晨昏之閑暇,取消星期日之輪休,完全進入學習思考狀態,終于考察了解了先秦、兩漢巴郡先民族屬及分布形態,渠江流域歷史文化的基本樣貌,從而突破載籍中宕渠為“漢初建縣”或“本漢舊縣”之局限,確定宕渠縣為公元前314年與巴郡同置的定性。
與此同時,“沿革卷”在體例上亦有創新,根據1962年國家航測地圖增設了“縣界”一節;“鄉鎮”一節不僅考述其沿革,還列表反映1985年基本情況。提交的初稿,總編完全同意并高度贊許。歷時3年,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下,僅管因勞累頭發出現斑禿,“衣帶漸寬終不悔”,終于克成全功。當時已過31歲,真實感悟就是:惟青春與工作不可辜負。
再往后,地方志事業定位不清晰,機構雖在,工作起起伏伏。筆者個人陷于困頓,因而調離縣地方志辦到另外一個部門。
2005年,渠縣開展第二輪縣志編纂工作。我主編《渠縣工商行政管理志》(內部刊印),并按時向縣地方志辦提交了相關志稿。該志獲得四川省第十三次地方志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還承擔一部門縣志部分的撰稿,并通過驗收。
2010年,渠縣地方志辦啟動《渠縣年鑒》編纂工作,筆者被借用加入到地方志部門,直至2018年退休。然后接續受聘,擔當主持地方志業務。在渠縣,筆者以連續借用聘用從事地方志工作13周年刷新了當地用人記錄。常言道,熱愛是最好的導師。工作雖苦,不以案牘之勞形而稱累,不以薪酬之菲薄而計較。只是因為喜歡,產生了不用提醒的自覺。也許,這就是個人的某種社會價值。十余年間,筆者主編《渠縣年鑒》10部,連年獲獎;獨立標注《嘉慶渠縣志》一部,獲四川省第十五次地方志優秀成果“舊志整理類”三等獎;主編《渠縣概覽》《渠縣鄉鎮簡志》各一部(其中,《渠縣概覽》獲四川省第十八次地方志優秀成果“其他地方文獻類”優秀獎;《渠縣鄉鎮簡志》獲四川省第十九次地方志優秀成果“志書類”二等獎)。
與此同時,筆者致力于地方歷史文化整理研究,撰寫完成地方歷史文化書稿一部(待刊),成為達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特約專家,累計完成文稿30余篇,其中省市級刊物和新媒體刊發20余篇,《析<蜀都賦>之“巴”“賨”》等3篇稿件,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人民號”刊發。
我工作的大半歲月與地方志打交道,是地方志改變了我的人生,促使我成長為地方志的行家里手,也使我成為地方的一個“文化人”,在地方史志領域具有一定發言權。勤耕耘就有收獲。以此言之,我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并引以自豪。
根據《地方志工作條例》之規定,2025年或將展開全國第三輪修志工作。地方志事業需傳承創新,須高質量發展。目前,筆者身體條件和精神狀態尚可,我與地方志有個約定:屆時,假如健康允許,此生將三度參與本土縣志編纂工作。
未來可期!
篇五: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三期《越絕書》心得體會
“一方之志,始于‘越絕’”。《越絕書》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被明萬歷《紹興府志》評價為“地志祖”,全書記載展現了春秋末年吳越地區歷史文化。書名“越絕”,“越”是越國,而“絕”這個字卻有很多種解釋。書中第一篇編者序文中提到:“絕者,絕也,謂句踐時也。”亦是“空前絕后”,亦是“不可斷絕”。
而另一本也是記述春秋戰國吳越兩國史事為主的史學著作《吳越春秋》,與《越絕書》相比存在異同,兩本書記載的內容均為吳越爭霸的歷史,但《越絕書》主要貶吳揚越,各篇獨立,而《吳越春秋》則是貶越揚吳,前后各篇關聯性強。
《典籍里的中國》以舞臺戲劇的方式,再現了《越絕書》中“吳越爭霸”的部分,越王勾踐忍辱三年,在會稽山細數自己的三大罪,并率領百姓向先祖大禹立誓“絕地反擊”的場景,引得觀眾沉浸其中。將《越絕書》中枯燥無味又難以理解的文字通過實景演繹,更能使觀眾快速準確地去了解書中的歷史。這種再現方式對各級地方部門如何講好方志故事,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不忘來路,方能明知去處。地方史志典籍,歷來是中華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志是傳承中華文明、挖掘歷史智慧的重要載體,從最早關于越地記載的史志之一的《越絕書》,到浙江省志修撰的最新成果《浙江通志》,中華地方歷史的研究賡續不斷,愈加齊備詳實。作為地方志部門的一員,有義務也有責任將地方史志記錄好,挖掘更多有意義的史料,為城市建設與文化融合增添依據。
【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三期《越絕書》心得體會 觀看《越絕書》心得體會范文】相關推薦文章:
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600字(3篇)
2023年觀看平安中國之守護者觀后感心得體會 “平安中國之守護者”觀后感(3篇)
電影《平安中國之守護者》觀看心得(三篇)
男生賈里的心得體會(4篇)
觀看《2023中國詩詞大會》觀后感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