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第一二章讀后感篇一
《邊城》這部書我很早就看過,但從這兩天的重讀效果看,當初似乎沒看懂多少。
湘西的小鎮邊城,美麗、純凈、樸實的代表和最佳寫照,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友好產物,在一片如詩如畫的美麗山水中間世世代代生長著的村民,似乎從精神到靈魂都融入了山的清新與水的淡雅,人們的生活沒有收到外界現實環境的影響,人性也似乎沒有受外界物質精神的束縛。在小說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閃耀著人性美的理想人物,既不同于魯迅筆下孤寂的斗士,也不是老舍文中無奈的貧民。莊嚴、美麗、虔誠、友善、誠信,以至于對于外界的物質文化的輕視和不屑,一切都充滿了善,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卻又善良的如此清雅自然。吶喊的狂人到了這里也會悠閑的漫步于邊城的小巷;福海和祥子也會放下手中洋車的手柄,做在街邊一邊看著人來人往,一邊抽袋煙。
第一次讀邊城,是不完整的讀,準確的來說是看了一遍電影,當時的感受是由于爺爺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個故事的悲劇。
這次,當我再次拿起邊城,細細品讀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美麗而又淳樸的地方,發生在淳樸善良的人中間。美麗的茶峒啊,這里民風淳樸,風景如畫,這里的人如水一般純凈。
爺爺已經歷過一次女兒感情的不順,心中最掛念的就是翠翠了,當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歡翠翠的時候,心中想的也不過是依著翠翠的意思,不妨礙翠翠的選擇。奈何他說話彎彎繞繞,不直截了當,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樁喜事,弄得亂七八糟。
第一次看邊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為何不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當我再次讀這個故事時,我原諒了翠翠,并理解的她的處境。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單純、有天然的女子的嬌羞。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樣處理感情的事情呢,況且爺爺也未能給她做出正確的引導。直到最后所有的事已塵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說話做事爽朗,為人正直。當兄弟之間發現喜歡上同一個女孩子時,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蕩蕩地說出來,公平競爭。很喜歡儺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氣,磊落的為人。第一次讀,到結尾時,我以為儺送生了翠翠的氣,所以出走,為此還暗自傷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儺送是因為時勢,在那種情況下,船總定是讓他娶王團長的女兒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愛的女人,最終他遠走他鄉,但我相信,或者說是希望,“明天”他會回來的。
這是一個人美麗的故事,不用去追責究竟是誰造成了它的悲劇,因為這就像是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的遺憾一樣,沒有人想要這樣的結果,但每個人都是促成這個結果的一份子。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在這個淳樸的地方,這個故事還沒有結尾,“明天”他會回來的,然后繼續這個小城的安詳與幸福!
《邊城》這本書讀過好多遍了,第一本《邊城》是生日的時候同學送的,封面還有祝語,第一次看完用鉛筆在書上留了很多記號,寫了很多深刻的句子,直到畢業我才拿出來看第二次,發現了那些畫過的痕跡。后來斷斷續續看過幾次,在深圳的時候還買了一本新的,只是不知道為什么再也找不到了,前段時間又買了一本,原本也沒有打算再看,連塑料膜都沒有撕開就帶回家去了,那天在家準備收好,順手拿起來,也就開了個頭,既然已經開始看了,總要看完的。
《邊城》并不長,很薄一本,字數不多,但是故事卻回味無窮。我最早看的時候覺得湘西的茶洞真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景那么美人又是那么樸實,在那里生活似乎很愜意,不需要想很多,大家都那么和睦那么坦誠。大概我以前是不懂爺爺的那份心思的,只是覺得爺爺想太多,又不夠坦誠,只會旁敲側擊試探翠翠和二老,很像不招人待見的老頭。現在似乎能明白一點了,他是怕了,他害怕翠翠會像她母親那樣,再丟一個曾孫給他,他老了,已經沒有辦法承受住這樣的打擊,也不可能再撫養一個小翠翠了,他不得不害怕啊。他有足夠的愛,可是他已經沒有足夠的歲月了,他硬朗了一輩子,終究還是贏不了天,他不得不變成這樣的小老頭,他需要變成這樣。我不止理解,甚至開始同情他了,老天沒能讓他看到翠翠的好結局,我也覺得挺難過。
大老和二老,不止順順偏心二老,連作者也這樣偏心他的,大老實在,二老更多帶著浪漫情懷,他有很多的閃光點,就像電視劇里的男主角,相貌堂堂且身手不凡,又那樣有情趣,寧愿要“渡船”也不要“磨坊”,確實是正宗的男主角了。
為什么那樣好的人又都鐘情于翠翠呢?除了美,總有別的其他原因吧,是啊,這樣的翠翠又有誰會不喜歡呢?那樣美那樣天真那樣可愛又那樣質樸,就像一朵長在深山里一塵不染的潔白的花,誰能不愛?作者自然是愛的,大老二老自然是愛的,你也愛,我也會愛,這就是作者呈現給我們的。有人甚至會懷疑,是否當真會存在翠翠這樣的人,可是要是沒有,作者怎就想象得出來這么美好的一個形象呢?我不知道翠翠的結局當是如何,或者作者也不知道,但是我們都希望二老在“明天”就出現在翠翠的門前,為她唱那未完的歌。
翠翠生活的地方是一個漂亮的小山城,這里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風景美得讓人向往。
翠翠一天天地長大了,祖父也真正老了,他為翠翠擔心,他心想得把翠翠交給一個可靠的人他的事才算完結,恰逢順順家大保來表明自己對翠翠的心意,過不多日,順順家當真請了媒人為大保說親,但祖又只說要看翠輝自己主張怎么樣,祖父這樣的做法在當時難能可貴,那個包辦婚姻盛行的年代,祖父是真的疼愛翠翠,翠翠同樣惦記著祖父,祖父不在翠翠身邊,翠翠就會很想念祖父,會忍不往想哭,翠成真的很依賴祖父。但是翠翠對二老心懷好感,這樣讓翠翠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這時,天保大老的事被二老知道,儺送二老同時也讓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于是他們決定公平競爭,通道碧溪岨去唱歌,但是當弟弟一開口,他便知道不是敵手,更不能開口了,他伴弟弟回家時,就已經決定離開茶峒,將翠翠讓給弟弟,可是,不幸的事發生了,大保掉到茨灘淹壞了,順順一家都認為大老的死與祖父有關,不愿再提起這門婚事,二老也離開茶峒。祖父也因為這件事郁郁不快,得了痧病,最后在一個暴雨夜悄然死去。翠翠失去了祖父,從此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去擺渡。
沈從文先生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給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讀完這本書,我心里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他們那么善良可愛的人,為什么要忍受這樣的悲慘的命運,但是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拋去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看,里面的每個人都是那樣的淳樸善良,那樣紛亂糾結的年代,有一方水土,明凈澄澈,養育了純美至善的人們。
雨后,我坐在陽臺,讀著《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閑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里行間的自然、柔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好像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樸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后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暴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好像愈發坎坷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么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在整部小說里,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著那個時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伙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時間總由清澈流向渾濁,然后,又從渾濁的邊緣處透漏出一絲懷舊的淚光,那是遺留在腦際久久不能消逝的一種眷戀,亦是感懷時光匆匆而過卻無以名狀的一絲遺憾……
也許,在很多年以后,你還會想起這么一個地方——鳳凰,那里曾給過你期盼與欣喜。或許,在那煙雨朦朧的水面上,在那枯黃敗落的秋葉上,在那光滑靜默的青石板上,你依稀可以聽到一聲沉重的嘆息。或許,在風雨飄零的夜里,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里,你依稀可以看見一個老人顫動的孤影。
也許,在很多年以后,你還會記起這么一個人——沈從文,他曾用一種既恨又愛的筆調刻畫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態變遷。而如今,他卻又留下了一個讓世人追逐的夢——《邊城》。他以一顆熱切的心安息在沱江邊上,那里只有山泉綠樹、鳥鳴蟲吟為伴,簡易素樸的石碑是他留給世人最后的絕筆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一首警世哀歌。
當你帶著《邊城》的夢,風塵仆仆的奔赴鳳凰,而當你去過了鳳凰,并帶著鳳凰的現實又重新回到沈從文勾畫的夢中《邊城》時,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惑:到底是鳳凰因沈從文而名著,還是沈從文因鳳凰而不朽?這里沒有唯一的答案。也許,沈老也不曾想過。
與世辭別二十余載,然而,還有無數陌生的過客,慕名而來,佇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鮮花。游客們這種不約而同的真摯情思,必定是在堅持著或守望著一個似真似幻的夢——邊城鳳凰。這個夢,曾因沈從文先生的勾畫與現實神似而變得臨近,但如今卻又因現實的破碎而變得更加遙遠。游客們高高興興地來,卻又悻悻地離去,沒能尋到最初設想的安慰,卻裝了滿腹的苦水。可是,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卻依然不知疲倦、不聽勸告地從五湖四海虔誠而來,沖動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夢。
難道真有一個清晰淡雅、淳樸寡欲的世界?也許有。這個只有沈從文先生知道。
城市里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于高樓林立之間,奔波于平滑筆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適的空調溫室里,當他們從沈從文先生虛構的故事里,開始遙想這么一個夢幻與現實巧合相遇的鳳凰古城時,一種頓然開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們想從喧鬧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后隱沒于略帶寂寞的古城小鎮。白天,臨窗而坐,酌一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漁夫,聽著那竹篙與江水拍打時清麗的嘩嘩聲。晚上,徒步江邊,看漁火閃爍,聽著酒家里的稀落耳語,眺望著異鄉的皓月。把煩惱忘于腦后,把身心寄托于清閑與寧靜,這是何等的愜意!
可是,他們看到的卻只能是一個與想象中相差太遠的地方。當一串串的五顏六色的彩燈被嵌在每家每戶的屋頂上的時候,鳳凰就已經失去了黑夜里的那份神秘。當一個個酒吧一窩蜂地占據了沱江兩岸時,鳳凰就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寧靜與清閑。當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著計算著一絲一毫的金錢利益時,鳳凰就是去了骨子里的樸素與單純。游人們離鳳凰近了,可他們的心卻離鳳凰遠了,現實中鳳凰的陌生感帶給了他們失落后的深深感嘆。
沈從文先生虛構的邊城也許只是一個象征之地,《邊城》中的真與善也許只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應該一直追逐的方向。
當你再一次來到沈從文先生的墓碑前,你可能會理解墓碑上的這句話:“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這是每一個墓碑前的過客必定會輕聲吟誦的一句話。人生在世,難免會有沉浮跌宕,在艱難困苦中認識自己、雕刻自己,最終欣賞自己,也不至于辜負了半生光陰。從沉浮跌宕中平靜下來,回味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豁達的心境便馳騁于天地,世間恩情真善猛然間浸入心懷,坦坦蕩蕩,灑脫超俗,這樣也不至于窮途末路,落得個遺臭萬年。這也許就是沈從文先生《邊城》所要告訴大家的最真實最虔誠的人生道理。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邊城”,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是一個向往邊城的人,可是他已經走進了邊城,因為邊城早已經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鳳凰,只想魂歸故鄉。他不想給世人留下斷殘的現實,卻不料留下了一個誤解后的念想。
一群群遠道而來的人們,帶著虔誠的心,暢游在他所勾畫的夢中,歡聲笑語,充盈耳畔。可是,夢醒之時,卻凄涼滿地,失望連連。
我想,從那一刻起,當第一個倉皇的腳步走進鳳凰時,沈老就開始走向孤獨了。在某個能聽得見淚水滴落的夜晚,沈老從耀眼的霓虹燈下走過,并在昏暗中留下孤獨的背影……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因為這樣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開沈從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說,躺在床上兩個夜晚就讀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從文的行文純凈質樸,描繪出來的那種寧靜的田園生活、像是記憶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說中的人物展現出的那種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終貫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撐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總,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這是一個悲劇、又或者這只能是一個悲劇。
少年時代的愛情、因為懵懂、因為純粹、再回憶的時候才倍顯珍貴,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正好彼此喜歡、還有什么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為喜歡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劇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讓她不敢去與現實抗爭。小說的最后,因為船總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純粹的喜歡之間便夾雜了對已故人的罪惡感,所以一切都變了,即使還是喜歡,那也和原來不一樣了,純粹的愛情擱淺了,青春已經不在。
因為年輕,所以關注了太多小說中的愛情,但小說所講述的東西遠不止于愛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也是應該看到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個感覺沒有結局的結局,也許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終究會在“明天”回來,因為有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姑娘,需要最簡單純粹的愛情。
事實上我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后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一部小說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里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里的人情。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和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于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并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是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初讀《邊城》,有種道不盡的感概,書中為節選部分,看完全文更是感概萬分。在文章一開頭,便將讀者帶入一個“世外桃源”。那里,是與世無爭的地方;那里,有最淳樸的人們;那里,有最古老的風俗;那里,曾發生過一段凄美的故事
文章以端午節為線索貫穿全文,秋天過后等待的又是下一個秋天,翠翠等待的卻始終唯一,自從與‘他’在河邊邂逅,就已注定了他的命運,盡管初次見面,但倆人卻無拘束的動了嘴皮子。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于是,似乎有什么東西在翠翠心中滋長了……
然而,生命不只是邂逅一人,雖情為二老所系,卻終究遇見了大老,就這樣,二老與大老同時愛上了一個女人。但他們并沒有不戀手足之情而奪愛。盡管愛情面前人是自私的,但他們寧可選擇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意。倆人相約為翠翠唱歌,二老的歌聲美妙的似世間絕唱,自二老開口唱歌的那一刻起,大老就已遇見自己的命運,于是他決定退出離去,卻怎料意外身亡。
這本是一個沒有時間流逝的小城,十七年來,在這與世隔絕的小山村里,翠翠和他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子,一切事情不過是過眼云煙,消縱即逝,生活在風輕云淡之中,若不是那年進城,遇見了城里的男子,翠翠會不會有個美好的結局。只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畫悲扇?’悲劇的開始往往是毫無征兆的,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秘的笑著,等待花開結果的那一天,就如同那年翠翠與二老的短暫邂逅,當時如此清純的翠翠,在最后獨自等候著他,寧可舍棄一生去等那個‘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的他,給人以遐想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的悲傷。
如果沒有遇見,生活依舊平淡繼續,然而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若人生只如初見,多好,沒有相遇,相知,相愛,就不會有相離,與煎熬的等待,他仍是他的城里男,她仍做她的擺渡女,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她的等待,是否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一片光明,這是值得深思的,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去,等到最后,竟忘了承諾。等待是一種痛苦,我若是沈從文,我定不會讓你這么難受,我會還你一個青澀的愛情。翠翠,你是否會感覺到徐志摩也同樣與你是天涯淪落人?
最后的最后,在碧溪邊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在執著的守望著……
邊城第一二章讀后感篇二
時間總由清澈流向渾濁,然后,又從渾濁的邊緣處透漏出一絲懷舊的淚光,那是遺留在腦際久久不能消逝的一種眷戀,亦是感懷時光匆匆而過卻無以名狀的一絲遺憾……
也許,在很多年以后,你還會想起這么一個地方——鳳凰,那里曾給過你期盼與欣喜。或許,在那煙雨朦朧的水面上,在那枯黃敗落的秋葉上,在那光滑靜默的青石板上,你依稀可以聽到一聲沉重的嘆息。或許,在風雨飄零的夜里,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里,你依稀可以看見一個老人顫動的孤影。
也許,在很多年以后,你還會記起這么一個人——沈從文,他曾用一種既恨又愛的筆調刻畫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態變遷。而如今,他卻又留下了一個讓世人追逐的夢——《邊城》。他以一顆熱切的心安息在沱江邊上,那里只有山泉綠樹、鳥鳴蟲吟為伴,簡易素樸的石碑是他留給世人最后的絕筆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一首警世哀歌。
當你帶著《邊城》的夢,風塵仆仆的奔赴鳳凰,而當你去過了鳳凰,并帶著鳳凰的現實又重新回到沈從文勾畫的夢中《邊城》時,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惑:到底是鳳凰因沈從文而名著,還是沈從文因鳳凰而不朽?這里沒有唯一的答案。也許,沈老也不曾想過。
與世辭別二十余載,然而,還有無數陌生的過客,慕名而來,佇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鮮花。游客們這種不約而同的真摯情思,必定是在堅持著或守望著一個似真似幻的夢——邊城鳳凰。這個夢,曾因沈從文先生的勾畫與現實神似而變得臨近,但如今卻又因現實的破碎而變得更加遙遠。游客們高高興興地來,卻又悻悻地離去,沒能尋到最初設想的安慰,卻裝了滿腹的苦水。可是,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卻依然不知疲倦、不聽勸告地從五湖四海虔誠而來,沖動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夢。
難道真有一個清晰淡雅、淳樸寡欲的世界?也許有。這個只有沈從文先生知道。
城市里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于高樓林立之間,奔波于平滑筆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適的空調溫室里,當他們從沈從文先生虛構的故事里,開始遙想這么一個夢幻與現實巧合相遇的鳳凰古城時,一種頓然開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們想從喧鬧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后隱沒于略帶寂寞的古城小鎮。白天,臨窗而坐,酌一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漁夫,聽著那竹篙與江水拍打時清麗的嘩嘩聲。晚上,徒步江邊,看漁火閃爍,聽著酒家里的稀落耳語,眺望著異鄉的皓月。把煩惱忘于腦后,把身心寄托于清閑與寧靜,這是何等的愜意!
可是,他們看到的卻只能是一個與想象中相差太遠的地方。當一串串的五顏六色的彩燈被嵌在每家每戶的屋頂上的時候,鳳凰就已經失去了黑夜里的那份神秘。當一個個酒吧一窩蜂地占據了沱江兩岸時,鳳凰就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寧靜與清閑。當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著計算著一絲一毫的金錢利益時,鳳凰就是去了骨子里的樸素與單純。游人們離鳳凰近了,可他們的心卻離鳳凰遠了,現實中鳳凰的陌生感帶給了他們失落后的深深感嘆。
沈從文先生虛構的邊城也許只是一個象征之地,《邊城》中的真與善也許只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應該一直追逐的方向。
當你再一次來到沈從文先生的墓碑前,你可能會理解墓碑上的這句話:“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這是每一個墓碑前的過客必定會輕聲吟誦的一句話。人生在世,難免會有沉浮跌宕,在艱難困苦中認識自己、雕刻自己,最終欣賞自己,也不至于辜負了半生光陰。從沉浮跌宕中平靜下來,回味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豁達的心境便馳騁于天地,世間恩情真善猛然間浸入心懷,坦坦蕩蕩,灑脫超俗,這樣也不至于窮途末路,落得個遺臭萬年。這也許就是沈從文先生《邊城》所要告訴大家的最真實最虔誠的人生道理。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邊城”,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是一個向往邊城的人,可是他已經走進了邊城,因為邊城早已經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鳳凰,只想魂歸故鄉。他不想給世人留下斷殘的現實,卻不料留下了一個誤解后的念想。
一群群遠道而來的人們,帶著虔誠的心,暢游在他所勾畫的夢中,歡聲笑語,充盈耳畔。可是,夢醒之時,卻凄涼滿地,失望連連。
我想,從那一刻起,當第一個倉皇的腳步走進鳳凰時,沈老就開始走向孤獨了。在某個能聽得見淚水滴落的夜晚,沈老從耀眼的霓虹燈下走過,并在昏暗中留下孤獨的背影……
邊城第一二章讀后感篇三
第一次讀邊城,是不完整的讀,準確的來說是看了一遍電影,當時的感受是由于爺爺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個故事的悲劇。
這次,當我再次拿起邊城,細細品讀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美麗而又淳樸的地方,發生在淳樸善良的人中間。美麗的茶峒啊,這里民風淳樸,風景如畫,這里的人如水一般純凈。
爺爺已經歷過一次女兒感情的不順,心中最掛念的就是翠翠了,當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歡翠翠的時候,心中想的也不過是依著翠翠的意思,不妨礙翠翠的選擇。奈何他說話彎彎繞繞,不直截了當,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樁喜事,弄得亂七八糟。
第一次看邊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為何不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當我再次讀這個故事時,我原諒了翠翠,并理解的她的處境。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單純、有天然的女子的嬌羞。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樣處理感情的事情呢,況且爺爺也未能給她做出正確的引導。直到最后所有的事已塵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說話做事爽朗,為人正直。當兄弟之間發現喜歡上同一個女孩子時,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蕩蕩地說出來,公平競爭。很喜歡儺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氣,磊落的為人。第一次讀,到結尾時,我以為儺送生了翠翠的氣,所以出走,為此還暗自傷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儺送是因為時勢,在那種情況下,船總定是讓他娶王團長的女兒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愛的女人,最終他遠走他鄉,但我相信,或者說是希望,“明天”他會回來的。
這是一個人美麗的故事,不用去追責究竟是誰造成了它的悲劇,因為這就像是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的遺憾一樣,沒有人想要這樣的結果,但每個人都是促成這個結果的一份子。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在這個淳樸的地方,這個故事還沒有結尾,“明天”他會回來的,然后繼續這個小城的安詳與幸福!
邊城第一二章讀后感篇四
雨后,我坐在陽臺,讀著《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閑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里行間的自然、柔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好像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樸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后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暴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好像愈發坎坷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么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在整部小說里,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著那個時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伙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邊城第一二章讀后感篇五
初讀《邊城》,有種道不盡的感概,書中為節選部分,看完全文更是感概萬分。在文章一開頭,便將讀者帶入一個“世外桃源”。那里,是與世無爭的地方;那里,有最淳樸的人們;那里,有最古老的風俗;那里,曾發生過一段凄美的故事
文章以端午節為線索貫穿全文,秋天過后等待的又是下一個秋天,翠翠等待的卻始終唯一,自從與‘他’在河邊邂逅,就已注定了他的命運,盡管初次見面,但倆人卻無拘束的動了嘴皮子。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于是,似乎有什么東西在翠翠心中滋長了……
然而,生命不只是邂逅一人,雖情為二老所系,卻終究遇見了大老,就這樣,二老與大老同時愛上了一個女人。但他們并沒有不戀手足之情而奪愛。盡管愛情面前人是自私的,但他們寧可選擇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意。倆人相約為翠翠唱歌,二老的歌聲美妙的似世間絕唱,自二老開口唱歌的那一刻起,大老就已遇見自己的命運,于是他決定退出離去,卻怎料意外身亡。
這本是一個沒有時間流逝的小城,十七年來,在這與世隔絕的小山村里,翠翠和他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子,一切事情不過是過眼云煙,消縱即逝,生活在風輕云淡之中,若不是那年進城,遇見了城里的男子,翠翠會不會有個美好的結局。只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畫悲扇?’悲劇的開始往往是毫無征兆的,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秘的笑著,等待花開結果的那一天,就如同那年翠翠與二老的短暫邂逅,當時如此清純的翠翠,在最后獨自等候著他,寧可舍棄一生去等那個‘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的他,給人以遐想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的悲傷。
如果沒有遇見,生活依舊平淡繼續,然而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若人生只如初見,多好,沒有相遇,相知,相愛,就不會有相離,與煎熬的等待,他仍是他的城里男,她仍做她的擺渡女,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她的等待,是否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一片光明,這是值得深思的,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去,等到最后,竟忘了承諾。等待是一種痛苦,我若是沈從文,我定不會讓你這么難受,我會還你一個青澀的愛情。翠翠,你是否會感覺到徐志摩也同樣與你是天涯淪落人?
最后的最后,在碧溪邊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在執著的守望著……
邊城第一二章讀后感篇六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因為這樣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開沈從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說,躺在床上兩個夜晚就讀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從文的行文純凈質樸,描繪出來的那種寧靜的田園生活、像是記憶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說中的人物展現出的那種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終貫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撐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總,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這是一個悲劇、又或者這只能是一個悲劇。
少年時代的愛情、因為懵懂、因為純粹、再回憶的時候才倍顯珍貴,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正好彼此喜歡、還有什么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為喜歡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劇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讓她不敢去與現實抗爭。小說的最后,因為船總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純粹的喜歡之間便夾雜了對已故人的罪惡感,所以一切都變了,即使還是喜歡,那也和原來不一樣了,純粹的愛情擱淺了,青春已經不在。
因為年輕,所以關注了太多小說中的愛情,但小說所講述的東西遠不止于愛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也是應該看到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個感覺沒有結局的結局,也許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終究會在“明天”回來,因為有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姑娘,需要最簡單純粹的愛情。
事實上我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后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一部小說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里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里的人情。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和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于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并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是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